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

附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10月—1—前 言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保护和管理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党中央、国务院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作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保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之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提高保护质量”。
2003年9月,—2—曾培炎副总理在听取全国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汇报时指出:“在目前条件下,要以生态功能保护区抢救性保护为重点”,“根据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的国情,加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举措”,“环保总局应抓紧有关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根据我国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域有关要求,确定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此来指导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
二级生态红线使用规定

二级生态红线使用规定重点生态功能区: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主要类型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区。
生态敏感区:指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具有特殊敏感性或潜在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负面生态效应的区域。
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安全:指在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格局稳定,并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生态服务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特征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其属性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维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区域。
(2)空间不可替代性: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定性,其保护对象和空间边界相对固定。
(3)经济社会支撑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标是在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同时,实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作用。
(4)管理严格性: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空间保护线,应实施最为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
(5)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框架:生态保护红线区是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基本空间要素,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组分。
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须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做到“一线一策”。
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应满足以下管控要求:(1)性质不转换: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不可转换为非生态用地,生态保护的主体对象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不降低: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能够持续稳定发挥,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不断改善。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重点⽣态功能区国家重点⽣态功能区三峡库区⽔⼟保持⽣态功能区⽣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家林业局⼆Ο⼀四年⼗⽉⽬录第⼀章规划背景 (1)第⼀节区域概况 (1)⼀、规划范围 (1)⼆、⾃然条件 (1)三、⾃然资源 (3)四、社会经济 (7)五、扶贫开发 (8)第⼆节⽣态功能定位 (9)⼀、主体功能 (9)⼆、⽣态价值 (9)第三节主要⽣态问题 (11)⼀、⼭洪、泥⽯流等地质灾害趋势加重 (11)⼆、⽔⼟流失⾯积⼤ (12)三、⽔环境污染较严重 (13)四、森林⽣态系统退化 (13)第四节⽣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14)⼀、⽣态⼯程建设 (14)⼆、国家重点⽣态功能区转移⽀付 (16)三、⽣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16)第⼆章指导思想与原则⽬标 (17)第⼀节指导思想 (17)第⼆节基本原则 (17)第三节规划期与规划⽬标 (19)⼀、规划期 (19)⼆、⽬标 (19)第三章总体布局 (21)第⼀节功能区划 (21)⼀、区划原则 (21)⼆、功能区划 (21)第⼆节建设布局 (22)⼀、⽣态屏障区 (22)⼆、⽔⼟流失防治区 (23)三、⽔源涵养区 (23)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25)第⼀节⽔⼟流失综合治理 (25)第⼆节⽔源涵养能⼒建设 (26)⼀、森林⽣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6)⼆、湿地⽣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8)第三节⽣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29)第四节⽣态扶贫建设 (32)第五节配套设施建设 (34)⼀、防灾减灾体系 (34)⼆、基础设施建设 (35)第六节⽣态监管 (36)⼀、⽣态监测 (36)⼆、空间管制与引导 (36)三、绩效评价 (37)第五章政策措施 (38)第⼀节政策需求 (38)⼀、⽣态补偿政策 (38)⼆、⼈⼝易地安置的配套扶持政策 (39)三、国家重点⽣态功能区转移⽀付政策 (39)第⼆节保障措施 (40)⼀、法律制度保障 (40)⼆、科技保障 (41)三、管理保障 (42)四、资⾦保障 (42)五、考核体系 (43)附表三峡库区⽔⼟保持⽣态功能区禁⽌开发区域名录附图三峡库区⽔⼟保持⽣态功能区⽣态保护与建设功能区划图第⼀章规划背景第⼀节区域概况⼀、规划范围三峡库区⽔⼟保持⽣态功能区位于重庆市、湖北省交界区域,⾏政区域包括重庆市、湖北省2省市9区县,⾯积27849.60平⽅公⾥,⼈⼝521.56万⼈,森林覆盖率为60.33%。
第八章限制开发区域

第八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经综合评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附件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2008年底总人口约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图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源涵养型(55)、水土保持型(56)、防风固沙型(57)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58)四种类型。
第二节规划目标——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河流径流量基本稳定并有所增加。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草原面积保持稳定,草原植被得到恢复。
天然林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
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增加。
水源涵养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类,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I类,空气质量达到二级;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I类,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
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保有大片开敞生态空间,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扩大,人类活动占用的空间控制在目前水平。
——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
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适宜产业、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
——人口总量下降,人口质量提高。
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化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有所降低,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减轻。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图)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优化开发区域——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一、环渤海地区(一)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二)辽中南地区包括辽宁省中南部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三)山东半岛地区。
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
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提升南京、杭州的长江三角洲两翼中心城市功能。
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城市,文化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优化提升沪宁沪杭发展带的整体水平,建设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建设旅游休闲基地。
——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互补,提高竞争力。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加强沿江、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长江口、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以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宜溧山区、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 境 保 护 部中 国 科 学 院二〇一五年十一月—3—目录前言 (6)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8)1.指导思想 (8)2.基本原则 (8)3.目标 (9)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9)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9)2.生态敏感性评价 (12)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13)4.全国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特征 (16)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7)1.分区方法 (17)2.区划方案 (17)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8)1.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19)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20)3.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21)4.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22)5.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23)6.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23)—4—7.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4)8.大都市群 (25)9.重点城镇群 (25)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26)六、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 (29)附1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1)附2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43)—5—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前言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保护和管理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党中央、国务院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作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保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之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 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提高保护质量”。
2003 年9 月,曾培炎副总理在听取全国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汇报时指出:“在目前条件下,要以生态功能保护区抢救性保护为重点”,“根据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的国情,加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举措”,“环保总局应抓紧有关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根据我国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域有关要求,确定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此来指导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工作方案-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工作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种群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
为了有效地修复和保护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工程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意义、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步骤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介绍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修复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文章的主题。
接着,我们会说明本文的结构,即各部分的内容和布局。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意义,分析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性,并阐述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步骤。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和认识生态修复工程的实践过程和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进行总结,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以及进行结束语,为整篇文章画上圆满的句号。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工作方案,通过对生态修复工程的目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全面了解生态修复工程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总结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和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旨在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正文2.1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意义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划定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区域,它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通过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黑河中下游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位于黑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内,行政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中部、甘肃省金塔中部,面积为10 321平方公里。该区沙漠化敏感性和盐渍化敏感性高,防风固沙功能极重要。
主要生态问题:长期以来的草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的草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表现为退化草地面积大、土地沙化严重、耕地土壤贫瘠化、干旱缺水,对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停止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人为破坏活动,控制农垦范围北移,坚持退耕还草方针;以草定畜,推行舍饲圈养,划区轮牧、退牧、禁牧和季节性休牧;改变农村传统的能源结构,减少薪柴砍伐;对人口已超出生态承载力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改变粗放的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
主要生态问题: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加剧;现有次生林保水保土功能较弱,土壤侵蚀和水库泥沙淤积比较严重;水库周边地区人口较密集,农业生产及养殖业等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地质灾害敏感程度高,泥石流和滑坡时有发生。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水库流域林灌草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抚育措施,加快生态系统保水保土功能的提高;改变水库周边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控制面源污染;上游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控制污染行业,鼓励节水产业发展,严格水利设施的管理。
主要生态问题:原始森林已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现象,现有次生林和其他次生生态系统保水保土功能较弱。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大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严禁开发利用原始森林;加强林缘草甸草原的管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发展生态旅游业和非木材林业产品及特色林产品加工业,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
主要生态问题:不合理的草地开发利用带来的草原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表现为土地沙漠化面积大、草场退化与盐渍化和土壤贫瘠化,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沙源,对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实行围封、禁牧和退耕还草;以草定畜,划区轮牧或季节性休牧;禁止滥挖滥采野生植物;禁止任何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人为破坏活动;改变耕种方式,提倡和推广免耕技术,发展高效农业。
防风固沙重要区
(22)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东部,坐落在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乌力吉木伦河下游冲积平原。该区横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通辽、兴安盟,吉林的白城和辽宁省的朝阳和阜新等市,其中90%以上面积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面积为53 910平方公里。该区处于温带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带,气候干旱,多大风,属于沙漠化极敏感和防风固沙极重要区域。
(23)呼伦贝尔草原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高原东北部的海拉尔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行政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的4个旗2个市,面积为75 643平方公里。该区地处温带-寒温带气候区,气候较干燥,多大风,沙漠化敏感性程度较高。
主要生态问题:草地过度开发利用带来草原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表现为草地群落结构简单化、物种成分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大、鼠虫害频发。
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涉及内蒙古部分)
2009-11-16
水源涵养重要区
(1)大小兴安岭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嫩江、额尔古纳河、绰尔河、阿伦河、诺敏河、甘河、得尔布河等诸多河流的源头,是重要水源涵养区。行政区涉及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兴安盟,面积为151 579平方公里。大兴安岭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代表的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广泛分布于丘陵和低山区,并在林缘及宽谷发育了沼泽化灌丛和灌丛化沼泽。小兴安岭植被类型是以阔叶红松林为代表的中温带针阔混交林。该区对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人为破坏活动;加强退化草地恢复重建的力度及优质人工草场建设;发展农区畜牧业经济,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4)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地处阴山北麓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燕山山地、坝上高原,行政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赤峰等盟(市),以及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和承德的2个市6个县,面积为54 664平方公里。该区气候干旱,多大风,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极高,属于防风固沙重要区,是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主要沙尘暴源区。
(2)辽河上游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位于辽河上游的老哈河和西拉沐沦河上游,行政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通辽,辽宁省的朝阳、阜新、铁岭等7个县(旗、市),面积为24 005平方公里。该区植被类型主要为暖温带落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叶林,以蒙古栎和油松为代表,多以白桦、山杨、油松和栎的不同组合形成的呈片状形式分布,具有涵养水源重要功能;其次在保持水土和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问题:原始森林面积小,大部分为砍伐后形成的次生林和灌丛;水源涵养能力低,土壤侵蚀较严重。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力度;严格草地管理,实施禁牧或限牧;严格控制新建水利工程项目;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力度。
(3)京津水源地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区包括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于桥水库、潘家口水库等北京市、天津市重要水源地的涵养区,以及滦河、潮河上游源头。行政区涉及北京市密云、延庆、怀柔3个县,天津市蓟县,河北省承德、张家口2个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和山西省大同的部分地区,面积为19 967平方公里。该区内植被类型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600~700米的山区,树种主要有栎类、山杨、桦树和椴树等。
(25)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该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行政区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陕西省榆林、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等盟(市),面积为49 015平方公里。该区属内陆半干旱气候,发育了以沙生植被为主的草原植被类型,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极高,是我国防风固沙重要区域。
主要生态问题:人类对草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油、气资源的开发带来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退化,表现为草地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土地沙化程度加重,并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主要生态问题:黑河中游人工绿洲扩展和灌溉农业发展带来入境水量锐减,导致植被退化、沙化土地分布广泛、沙尘暴频繁。
生态保护主要措施:严格执行国务院黑河分水方案,保障生态用水;保护现有天然胡杨林、柽柳林和草甸植被;控制绿洲规模,严格保护绿洲-荒漠过渡带;对人口已超出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改变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水农业品种种植面积;充分发挥光能资源的生产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解决能源、肥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