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合集下载

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最近在看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看了很多评论,有一个说:“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生活”。之后我就在思考,什么样的电影算是好电影?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几类:真实地反映生活,以一种写实的手法去创作的电影,代表就是《云上的日子》《永恒的一天》等欧洲电影;用夸张的手法,寓意一种现象或者一个时代,代表有《发条橙》《低俗小说》等;以特定的风格创作的电影,比如王家卫的小资电影《花样年华》《2046》,金基德的唯美电影《春去冬来》《空房间》。
现在的文艺片可以说是前途堪忧啊
像电影中的那些植入广告 就是电影商业性的重要表现
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是个相互妥协的东西,电影可以做到商业性与艺术性俱佳,或者很乱,但艺术性是电影作品的灵魂,而商业性也是在创作时候必须要要考虑到的,只有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赚钱,才能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片,原因是有本钱啊,典型的例子杜琪峰,艺术片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独立制片或者个人主义出现的,它表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思考。。。而商业性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像第六代导演的片子,欧洲电影节大奖拿了不少,就是不卖座,结果制片商的积极性不高,以后要再发好的片子就不容易了!
问题太抽像了,不知从何说起。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在制作上及目的。一般商业片制片商为挣钱所以会请时下受欢迎的明星,拍大家喜欢看的,拥有大场面,即使剧情老掉牙。电影中的艺术性多体现在镜头对人物或风景的处理上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
上层建筑离不开屋子基础,商业电影能赚钱,能有好的票房,票房意味着价值和竞争力,投入大,产出高,才有进一步做电影的本钱。所以好的电影离不开商业化的运作。因此说电影要有内涵,这是前提,然后恰如其分的商业化,让电影更有竞争力!电影的商业性 说白了 就是为了赚钱 所以说现在的商业大片是越来越多了
简单直观地说,一部电影的叙事方法,拍摄技巧,剪辑风格,摄影的画面风格,还有布景,服装这些可以称之为电影的艺术性。

解读国产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解读国产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解读国产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摘要] 电影的商业性是与⽣俱来的基本属性,艺术性则是电影的根本属性。

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互为依存,⼆者缺⼀不可。

⽽当下的国产电影,未能妥善处理好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现象。

商业性电影票房屡破新⾼,受众群体⼩的艺术性电影则在夹缝中求⽣存。

⽂章以当下热门的电影为例,深层次解读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阐释两者的有机融合,探知国产电影的未来⾛向。

[关键词] 国产电影;商业性;艺术性 1911年,意⼤利⼈⾥佐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此电影被称为独⽴于戏剧、⾳乐、绘画等六门艺术的“第七艺术”。

然⽽,电影并⾮诞⽣于神圣的艺术殿堂,⽽是巴黎的⼀家地下咖啡馆。

显然,电影是作为⼀个公共娱乐项⽬问世的。

①⾃电影诞⽣之⽇,商业性就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与⽣俱来的。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电影已成为⼀门独⽴的艺术,具有满⾜⼈类精神交流和审美需求的功能。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国外⾼投资制作的商业⼤⽚,使得众多引进者获取了⾼额的利润,国内的电影理论界就开始了关于电影商业性的思考,并引发了关于如何认识电影的商业性、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孰轻孰重、⼆者是怎样⼀种关系等相关问题的深层次的讨论。

② 笔者认为,在当下的电影市场环境中,商业性是创作者秉持受众为王、⽤户⾄上的原则进⾏创作,⼤众是票房和利益的保证,最主要的⽬的就是赢取利润。

换⾔之,商业性是所谓的“利”。

⽽艺术性是创作者与接受者所进⾏的优质艺术对话,创作者在表达⾃我的同时满⾜了⼤众的审美追求,为此⼤众对作品及主创⼈员颇为赞赏,即艺术性是所谓的“名”。

如何做到名利双收,是持续萦绕在创作者⼼头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电影创作出现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直接原因就是未能处理好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

⼀、国产电影创作现状 中国的电影相较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且在诞⽣之初就担负起政治宣教的责任,在⼀定程度上束缚了其发展。

商业片与艺术片、文艺片的区别

商业片与艺术片、文艺片的区别

商业片与艺术片、文艺片之间的区别***摘要:参考维基百科及相关书籍和报道,对当前已被混用的‘艺术片’和‘文艺片’进行简要的区分,并对商业片的概念、特征与前两者进行区分,以便具体正确的使用这些概念。

关键词:商业片;文艺片;艺术片。

就目前而言,我国民众在观赏电影以及进行了解、学习时经常遇到‘商业片’、‘艺术片’、‘文艺片’三个概念,虽然能够从主观印象(字面含义)上有一些区分和辨明,但并不能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尤其是‘艺术片’和‘文艺片’在我国主流媒体上的混用,使得大部分人错误的认为两者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同一类型,只是不同的称呼,长久以来并不利于电影事业的发展与分类,也不利于民众在选择电影时主观区分,因此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就本文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明。

1.‘艺术片’与‘文艺片’的区别首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艺术片’是国际电影三大分类中的一种(分别为:商业片、艺术片、纪录片),是对人类本性与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而‘文艺片’是中国本土的电影分类方法(类似于中国的乡土剧、武侠剧等),最初是对中外古典文学改编电影的称呼,是一种介于‘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的一种电影类型,主要表达主人公细腻的情感与人生感悟。

从目的来看,‘艺术片’主要通过导演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演员的特殊表演来展示对个人、生命、社会的批判性表达,其着重于人性、社会等宏大命题,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个人的建议与批判为己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充满个人生命的思考;而‘文艺片’则是通过对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情感的细腻发展来展现一种文艺、清新的个人心境的微妙变化,也许是一缕悲秋的忧伤,也许是风吹落叶的自然轨迹,没有人性的深刻挖掘、没有社会的问题忧虑,只是简简单单的对个人某事某刻的一点心境刻画,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是对生活的展现。

由于目的和风格的差异巨大,两者的观众也有所不同,前者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后者是普罗大众,不过由于现实的制约,两者多是无人问津的悲惨局面。

电影制作的艺术性及商业性分析

电影制作的艺术性及商业性分析

电影制作的艺术性及商业性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制作逐渐成为了当代文化娱乐一种重要的形式,既有艺术的价值又有商业的价值。

电影制作的成功不仅要仰仗出色的演员及剧本,在创作过程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及商业性。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艺术性一部电影的艺术性,往往来自于她独特的视觉呈现、人物刻画、剧情架构和音乐配合等多方面的重要构成元素。

电影的根源在于艺术,她的创作中并不单单是一种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是一整个综合性的展现,需要涵盖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视觉呈现。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在电影制作中,导演与摄影师的意见及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影像的美感、画面的创意及色彩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此外,在摄影部分还要考虑灯光设置等因素。

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中,灯光往往是为各种场景设定气氛所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灯光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电影画面的效果,如何用灯光来表现一个场景的“意境”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需要导演及摄影师们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其次是人物刻画。

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电影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行为,进而影响到观众对于电影故事的理解和接受。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水平,还需要考虑到剧本对人物的塑造,以及导演对人物的理解等因素。

比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导演弗兰克 ·德拉邦特对主人公安迪·杜弗兰的人物刻画,使他成为了一个聪明、自信、有远见的人物形象,且在剧情发展中体现出他内在的坚韧和正义感,这样的精彩人物刻画不仅仅是演员表演的功劳,更是导演整体上将人物形象描写得十分细致入微的成果。

最后是剧情架构和音乐配合。

一个好的剧情是一部电影吸引人的根本所在,而音乐只是锦上添花,却也同等重要。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非常大,能够为电影带来很好的氛围和情感,能够让观众在看电影时更加沉浸在情境中。

在配乐中,建议根据影片的风格、主题和情感气氛来满足不同的情感需求。

比如在《泰坦尼克号》的背景音乐设计上,中庸主旋律的开头 /C,让乐曲的主导声部“悠悠”地独奏,让观众轻轻松松地深深“沉溺”于电影中,更容易让人意识到一个完美的美妙世界。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作者:李洁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6期【摘要】商业性是电影的本质属性,艺术性是电影的根本属性,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的关系,才能推动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商业性;艺术性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51-0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影的商业性成为了电影行业的关注点,从此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成为中国电影面临的重要问题,怎样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成为我国电影行业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商业性和艺术性作为电影的两种属性,我们要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艺术性是电影的根本属性电影,亦称映画、第七艺术,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

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员。

简单直观地说,一部电影的叙事方法、拍摄技巧、剪辑风格、摄影的画面风格,还有布景、服装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电影的艺术性。

电影的商业性往往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在拍摄手法上以视听感官刺激为方向。

而艺术电影以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表现为主,编导主要考虑的是实现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

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片大多是为了突出艺术个性,它反对程式化和模式化,并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电影具有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商品属性体现在交换价值,艺术属性体现在使用价值。

在商品的这两种属性中,使用价值是第一性的,而交换价值是第二性的,使用价值依托于交换价值。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区别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区别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区别影视摄影与制作是一门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综合性行业,其中的艺术片与商业片作为两种不同的影视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故事性、表现手法和市场定位等方面探讨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差异。

一、故事性艺术片常以探索人性、展现生活哲理、展示社会现象等非商业目的为主要特点。

它们追求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审美风格,常常以较为深入的角度探讨人类内心世界或社会问题。

艺术片通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融入剧情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商业片则更注重故事性和市场需求,其目的在于吸引观众,实现商业利益。

商业片通常采用线性叙事,剧情发展较为直接和简洁,追求高潮渲染和情节跌宕。

商业片更注重生动的人物形象、视觉效果以及观影愉悦度,以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二、表现手法艺术片在表现手法上更具独特性和艺术性,通常借助镜头语言、音乐、声音设计等手段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影像处理方面,艺术片注重光影、色彩、构图等因素的运用,力图通过图片的感染力和美感达到情感共鸣。

商业片则注重观影的商业效果,追求更直观、冲击力强的表现手法。

商业片通常采用常规的故事叙事方式,追求高速镜头、视觉特效和动作场面,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三、市场定位艺术片通常定位为小众电影,追求思考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注重独立制片和国际影展的认可。

这类片子通常投资较少,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更注重艺术性和内涵的塑造,追求小而精的艺术风格。

商业片则面向大众市场,以观众的娱乐需求为导向,注重票房、口碑和商业价值。

商业片通常投资高,力求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注重明星效应、市场推广和宣传等手段,以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观影率。

总结起来,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艺术片和商业片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艺术片强调思考性和内涵,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传递方式,定位小众市场。

而商业片更强调观众的娱乐需求,追求商业效果和市场价值,面向大众市场。

这两种类型的电影各有其特点和目标受众,都在影视摄影与制作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制作更注重商业还是艺术价值

电影制作更注重商业还是艺术价值

电影制作更注重商业还是艺术价值电影制作既注重商业价值也注重艺术价值,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商业价值指的是电影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包括票房收入、影片发行与营销等。

艺术价值则体现在电影所传达的文化、情感和审美体验等方面。

首先,商业价值是电影制作的重要一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商业艺术,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才能有市场,获得良好的票房收入。

商业价值决定了电影的生产预算、宣传推广、发行模式等方面。

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不仅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意味着该电影在观众中获得了认可和喜爱。

这种成功不仅对电影制作方有利,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

然而,商业价值并不是电影制作的唯一追求。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电影可以通过情节、形式和艺术手法等方式传达文化、价值观念和情感。

一部优质的艺术电影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满足,并且会为观众带来深远的思考和影响。

艺术价值可以让电影在时间和空间上超越商业和消费的局限,成为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

电影制作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制衡的关系。

商业价值的追求可以为电影制作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使电影作品得到更好的制作水平和艺术表现。

同时,通过商业价值的增强,艺术电影也能够获得更大的宣传和推广机会,观众的认可度也会提高。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推动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艺术创新。

然而,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商业的成功可能对艺术创作带来压力,有时追求票房、热门题材和商业明星等会妨碍电影的艺术创造。

艺术电影的精品质量可能无法获得大规模的商业成功。

因此,对于电影制作来说,需要找到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平衡点,在商业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表达。

综上所述,电影制作既注重商业价值也注重艺术价值。

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相辅相成,商业价值可以为电影制作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艺术价值则通过电影的文化、情感和审美传达给观众。

商业价值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市场认可,艺术价值则让电影成为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

文艺电影的商业电影的异同分析

文艺电影的商业电影的异同分析

文艺电影VS.商业电影一、文艺电影(Art cinema)所谓文艺电影,是指那些不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而制作、不以夸张的电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眼球,而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以形而上的方式关照电影本质与生命主题的电影。

文艺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候甚至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解构——或者干脆说文艺电影意在呈现一种思考的状态。

文艺电影有很商业的、主流的、迎合潮流的,也有很另类的、边缘化的。

但更多的文艺片,是需要引起人们共鸣的(此类影片好像更倾向于女性观众),以表达人类的情感的(表达爱情占多数)影片。

它通过导演的艺术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使观众深刻的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影片拍摄的最终目的。

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更平实,更适于人们的接受习惯。

二、商业电影(Commeredia film)商业电影相为于艺术电影一词,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它是一种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

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商业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

此后,电影的艺术地位渐渐确立,但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

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商业电影一本都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例如当红明星、知名导演、复杂的特效、大投资、大规模宣传、全国或全球同步上映等。

但也不是每部商业电影都具有所有的商业元素,但必具备其中一二。

一般来说,源自美国、现在很风行的所谓暑期档和圣诞档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有代表性的商业电影。

商业影片的主要作用是娱乐和休闲。

商业片的成功与否,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电影票房。

三、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文艺电影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电影又叫Artist Film,Artist Video。

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

电影艺术电影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就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

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

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不论我们是否承认,并非所有电影都可以具有艺术价值。

正如鲁道夫·爱因汉姆曾经说过的那样:“电影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但不一定产生艺术效果。

在这一方面,电影同绘画、音乐、文学和舞蹈都是相似的。

例如,彩色明信片并不是艺术品,制作彩色明信片的人也不打算使它成为艺术品。

……电影并不一定就是电影艺术。

”从最初爱迪生眼中的游戏以及梅里爱眼中的魔术发展至今,电影已经拥有了几乎完整的商业体系和艺术理论,不论对普通观众还是资深影迷或专业人士,电影都游刃有余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电影观众也因而面临着来自电影多面性的巨大挑战,因为每部电影均有其独特的拍摄背景、工作人员以及期望值:一部两亿美元制作的[泰坦尼克号]与一部两万美元就搞定的[疯狂店员],从技巧到目的均是显而易见的截然不同。

那么,面对好莱坞完整商业体系下的流水线产品,与面对欧洲电影艺术家们毫无商业野心的小成本作品之时,我们作为观众所需要采取的姿态也必然有所区别。

在开始我们的讨论之前,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份调查(汪济生《美感概论》P227):调查抽取了希区柯克的[美人计],黑泽明的[罗生门],陈凯歌的[黄土地],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以及李安的[卧虎藏龙]作为实验影片向普通大学生放映,在看过之后的调查之中发现,有一半的观众对[美人计]的总评价是很好,剩下的人也认为该片“可以”,而有三分之一的人指摘[2001太空漫游]乏味而拖沓。

另外,有四分之一的人没有明白[2001太空漫游]的剧情,并认为这部电影并不具备深层次内涵;而所有人却都理解了[美人计]的剧情发展。

这里选择这两部电影的调查结果是因为其对比最为明显,可以看出二者对普通观众的影响的巨大差别。

希区柯克作为影史最为杰出的悬疑大师,不同于众多可堪与其比肩的名导,他的艺术成就来自他对商业电影的无与伦比的驾驭。

他懂得如何去惊吓观众、吸引观众、挑逗观众,[美人计]正是他商业电影创作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身上我们看得出明显的商业电影印记,包括褒曼和格兰特这样的一线明星,间谍片、纳粹余党这样吸引人的噱头,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将电影拍摄技巧运用于商业的能力。

于是,这部电影的吸引人自然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库布里克的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个人认为是他最为出色的艺术电影)则代表了另一个极端。

电影的复杂程度从开场第一个镜头而始,直至最后一个名垂影史的“星孩”镜头达到最高潮,蕴藏了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

这部电影却的确做到了将对人类乃至宇宙的历史和变迁的思考融入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中。

库布里克的未来情结被他用古典音乐和画面,以及无处不在的象征隐喻等次文本含义无限放大,变成了可以接受多重解读和反复思索的杰出作品,在我看来,[2001太空漫游]就是六十年代的[黑客帝国1]。

然而,库布里克与沃卓斯基姐弟(这里忍不住八卦一下:拉里·沃卓斯基同学的变性手术成功终于让持续多年的兄弟还是姐弟之争得到了确切的答案……)的区别在于,沃卓斯基们的思辨虽然近乎抛弃了塑造人物性格却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内核和吸引人的特效。

库布里克则为了更强的艺术性则几乎完全无视了所有商业电影奉为圭臬的因素:人物,戏剧冲突,甚至台词。

电影中最为成功的形象竟然是从未露面的智能电脑,更别提缓慢的节奏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演员。

电影在艺术性方面无疑是成功的,拥有出色的构图与抒情的镜头,以及在隐喻方面几乎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古典音乐。

然而艺术电影对观众的挑战性在这部电影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望而生畏。

这也就引出了本文希望讨论的核心问题:面对如此相反的气质,我们欣赏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时,分别是如何“看懂”它们的呢?然而,有必要解释清楚的是,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界定并非以电影所获得的票房而论,正如特吕弗所言:“商业成功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一部电影的商业性,往往通过它迎合观众的本质属性而定,模式化剧情、台词则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多数好莱坞大制片厂的电影均在此行列(这一点也许对希区柯克、比利·怀德等人不太公平,但是他们以观众为目标的作品,虽然精彩异常,但确实应被列入商业电影范畴)。

而艺术电影则大多充满特殊的、个人风格化的电影语言,很多时候甚至主动与观众造成不亲近的感觉,以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

艺术电影欣赏:塔可夫斯基曾经以自身的感触为艺术家下了定义:“艺术家并不自由,因为她必须置身于一些艺术规范当中,这些规范确定他的职责但也束缚了他的自由;然而他又是自由的,因为他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可能性,即“对自己的命运作出假设,并且坚持到底,不会因时而变。

”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点出了我们欣赏一部艺术电影时所要把握的两个部分:一方面,电影艺术的高度自由使得它可以超越古典主义对美、丑的定义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包括叙事、风格、画面等,因而对于这种艺术活动的欣赏要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详尽分析,用单纯一种电影分析规则来解读所有艺术电影是完全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电影艺术也受到各方面规则的限制而不可能显得过于难以解索,不论我们是否认为电影是否具有超越其他各门艺术的优越性,我们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时的方法和手段对电影至少是部分适用的:我们从绘画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构图,从音乐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配乐,从文学和戏剧的角度分析电影中情节……同时,文本分析(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第二电影符号学等)等众多分析方式的引入使得电影艺术的形象终于有迹可循。

在欣赏艺术电影的过程中,这些分析理论的运用(即使是下意识的调用)是理解这类电影最重要的一环,另外一环,则是充分的人文情怀与思辨。

正如雅克奥蒙曾指出的:“影片分析……是依照个别对象应用、推衍或翻新其他的学科理论。

”本文也无意也无篇幅用大段分析理论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抽象,而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例子引导大家对艺术电影欣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无疑是艺术电影气质的绝佳代言人。

其故事之松散,情节之淡化,技巧之花哨,即使置于五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可以称之为先锋。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

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

”作为编剧的杜拉斯这番话可以说为电影奠定了基调。

她与雷乃都带有“左岸派”的典型特质,因而这部电影充满着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和意念。

欣赏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整体欣赏,更需将其分解至场,甚至分解至帧,寻找雷乃意识流般的剧情推进方式和如诗般抽象无逻辑的对白中蕴藏的含义,分析精美的构图及繁复的剪辑所要传达的讯息,解构电影中的现实、过去、幻想、梦境所代表的象征意味。

这部电影的艺术性正是在于多重解读性,所有的意义都隐藏在精心构架的结构和符码中,所有的解释都需要思索和挖掘。

电影可以是存在主义的,可以使反战的,可以是浪漫的……全在于观众自己的价值观和所运用的理论。

而我们对这部电影的欣赏总是需要我们将电影片段抽离,解读,再代入电影整体之中,才有可能理解。

如开场梦呓般的旁白,如果机械地听过,则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非理性的表达,必须要看完电影之后重新品味,认真思索之后才具有价值。

换句话说,艺术性几乎从来都不是直观的,各种分析手段的引入以及反复观看的必要都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

商业电影欣赏:与之相反的是,商业电影的核心便是在于让所有情节和线索都直观可见,至少是那些最为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让观众第一眼看去就感受到魅力。

商业电影的受众为普通大众,人们从电影中希望找到的是娱乐性,以缓解现实生活的负担和压力。

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电影进行系统的分析,因而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只会给观众以挫败感,娱乐电影,即使是缺乏所谓艺术性的纯为迎合观众而拍摄的电影却总能带来欢笑或感动(不论这些是否只是瞬间的表面情绪)。

电影在这样的情状下事实上是一种产品,是商业流水线上的一部分,根本目的就在于让人心甘情愿花钱去看。

商业电影的特性也正是因此而在多年的运作中,通过揣摩观众的心态,发掘娱乐性的话题,寻找合理的促销方式而逐步成型的。

其与观众的关系颇有点像山鲁佐德与国王的关系,如果故事没有新意,不够动人,或是故事讲得太快或太慢,都会招致杀身之祸。

故而商业电影总是夸张的(如多数喜剧电影都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其中最为机智的正是大师卓别林),一针见血的(商业电影往往具有鲜明而戏剧化的主题和剧情,不会让你看完之后仍然感觉朦朦胧胧),有固定模式套路的(即使考虑到修正主义对各类型片的影响仍然如此,西部片和浪漫爱情喜剧的交集仍然少得可怜),很多时候还是由明星演员演出的(明星本身就是好莱坞创造出的一个商业概念)。

一部优秀商业电影往往细节具有创新之处(剧情设置、人物性格、某场戏,特效等),整体看来却往往只是前人作品的改良而非创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星球大战]系列),这正是由它作为商业产品的这些特点所决定的。

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对于欣赏商业电影也就有了一个大概的概念。

例如电影[变形金刚]之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爆炸的绚丽,变形金刚变形时候的繁复壮观,钢铁巨人相搏的惊心动魄,还有散步电影之中的小小笑点。

其他的呢?缜密的剧情?复杂的人物?没看出来,也不需要看出来,因为这不是电影的重点,我们不如忽略它们,这样才能领略到震撼的效果,纠缠于并不存在的抽象概念中毫无意义。

我们都可以喜欢一部不怎么样的电影,有时候连自己都会觉得奇怪,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因为那部电影中有我们所喜爱的元素。

一部喜剧只要能让人发笑就好,至于它是刘别谦式的智慧高雅还是法拉利兄弟的猥琐低俗,对于一个普通观众而言,区别又有多么大呢?欣赏商业电影的核心要比欣赏艺术电影好理解得多,那就是运用自己的本能感觉去看,任自己被电影中的某种元素吸引,减少理性的思辨和对电影其它元素的过多思考,不要让任何理性元素妨碍娱乐感觉的获取。

将之前我们对欣赏艺术电影和欣赏商业电影的讨论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作为概括二者不同的基本概念,即:欣赏艺术电影和欣赏商业电影中需要观众扮演的角色不同。

前者希望观众作为意义的创造者,为片中艺术化的表达赋予个人的看法和思索;后者则希望观众作为意义的接受者,将片中已经存在的某种概念吸收,并从中获得娱乐。

二者一为主动,一为被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