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精)
高中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树立为人民写作的意识。
(2)领悟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为民族进步奋斗的精神。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鲁迅先生生平等知识。
(2)如何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阐述本文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历史背景、人名、地名等。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鲁迅先生思想资源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共3篇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1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法国作家德尔福斯的作品,原名《尘埃落定》。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历史背景为蓝本,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居民在德国占领下的生活,以及若干人物的命运。
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命运的描述,反映了个人、家庭、国家命运的相互联系,探讨了爱、恨、信仰、人性等几个普遍议题。
本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教材,不仅涵盖了历史、文化、人性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育者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文学鉴赏与分析中,对于人性、社会、状态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德尔福斯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创作背景、主题及情节。
(2)掌握小说的文学语言,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结构及主题。
(3)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个人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丰富,强化国家和民族意识。
(2)在小说中感受人性的复杂面向,培养情感共鸣和同理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启蒙。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掌握小说的情节构架、人物形象、思想主题。
(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剖析小说,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 难点(1)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文学语言,把握情节涵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深度。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1. 教学方法(1)导读法(2)课堂讲授法(3)分组讨论法(4)小组展示法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PPT放映等方式,介绍小说《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者、创作背景、主题及情节,提前导入教学。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为了忘却的记念2. 学科领域:语文3. 课程类型:阅读理解与分析4. 教学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a.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b. 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c. 能够概括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d. 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b.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c. 概括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 教学难点:a. 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了解纪念性文章的特点b. 简介本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b.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检查理解程度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4. 课堂讲解:a. 教师针对文章的主题、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b. 结合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5. 练习与拓展:a.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b.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6. 总结与反思: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阅读推荐材料,拓展知识视野3.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程度b.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章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c. 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2. 评价标准:a. 课堂问答:能够准确回答问题,表达清晰b. 练习题:答案正确,解题过程清晰c. 读后感:内容完整,观点明确,分析深入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a. 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程度b. 学生对文章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c. 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2. 改进措施:a. 针对学生理解程度不足的问题,加强引导和讲解b. 针对学生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增加练习和讨论环节c. 针对学生概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拓展活动八、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a. 《纪念刘和珍君》b. 《七律·长征》c. 《为人民服务》2. 相关背景资料推荐:a. 《鲁迅全集》b. 《鲁迅年谱》c. 《鲁迅研究》九、教学资源1. 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课件4. 练习题5. 推荐阅读材料十、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与分析、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分析、结构概括和批判性思维培养3. 教学过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讲解、练习与拓展、总结与反思十一、单元目标与评估1. 单元目标:a.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学会如何鉴赏现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鲁迅其他作品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鲁迅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的精神。
(2)学会珍惜和传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2. 课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2)对比分析鲁迅其他作品的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分析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3)解读课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2)挑选学生进行解答,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学习笔记。
2. 选取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写作特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鲁迅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三课时)

鲁迅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主动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4.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
B.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C.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思考: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3.为什么要“忘却”?4.为什么要“记念”?明确: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解决下列问题: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2.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3.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4.思考两个问题: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检查评改1.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章节:一、引言二、课程目标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五、作业与评估一、引言1.1 导入话题:介绍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考。
1.2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记住一些事情,而又选择忘记其他事情?1.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理解和经历。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概念和重要性。
2.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内容和背景。
3.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群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处理方式。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形成共识。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概念。
4.2 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引发思考。
4.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合作。
五、作业与评估5.1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5.2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六、课文深入学习6.1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6.2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6.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体验感。
七、联系现实生活7.1 生活案例分享:分享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7.2 个人经历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探讨如何处理“为了忘却的记念”。
7.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形成共识。
八、情感教育8.1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5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精选5篇(一)教案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版本: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教学内容: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背景和作者背景;b. 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c.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d.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e.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采用问题引领、讨论引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b.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资源;c.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a.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背景;2.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感情;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论课文。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2. 课前准备好课文、课文注释、课文的背景知识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具有时间气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历史背景的好奇,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你们对二战和大屠杀有了解吗?Step 2 探究(20分钟)1. 分组讨论:结合二战历史和大屠杀事件的背景,学生讨论这个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情变化,并从中得出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问题。
2.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有哪些记忆是忘却不了的?3. 通过PPT展示课文作者梁实秋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
Step 3 课文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发展,并提问学生: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你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2. 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Step 4 课文分析(15分钟)1.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分析,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解读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解读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文。
b. 简介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的疑问。
3. 合作探讨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b.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5. 情感教育a.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b.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6. 课堂小结b.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学习指引】《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二篇文章。
这篇文章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
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品味文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注意感受其表达效果。
“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感情深挚沉痛,与文中一些内容互相印证,要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素养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2.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
3.分析并概括柔石、白莽的形象特征。
4.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字豫山,后改字,浙江绍兴人。
著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了解“散文”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
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
散文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3.相关背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
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
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
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4.解题①“为了”,表明目的;②“忘却”,即忘记;③“记念”,即“纪念”,有深切怀念之意。
5.了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6.了解“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
牺牲的这5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
“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竦.身( ) 不屑.( ) 惴.惴( )爱憎.( ) 戳.穿( ) 吮.血( )什.物()涅槃.( ) 挈.妇( )2.解释词语。
隐约其辞:素不相识:明珠投暗:情随事迁:仓皇失措:急于事功:延口残喘:(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内容,理解含义1.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2.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含意应如何理解?3.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自成一段,其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该句的深层次含意。
4.文章第五部分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思考2】分析概括人物形象1.概述作者同白莽三次相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2.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思考3】梳理结构,理清脉络1.本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思考4】赏析艺术特色1.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试加以说明。
2.请简要分析第二部分作者塑造柔石这一形象时是如何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及其作用。
3.第五部分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4.“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分析这句话含义和表达情感?【思考5】品味情感1.“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表现了怎样的情感?3.文中“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处地方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4.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作者仅用“原来如此……”表达怎样的情感?【思考6】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并列举了许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
其中涉及多篇鲁迅作品,因此被称为“鲁迅大撤退”。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考7】阅读思考白莽作《孩儿塔》序①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
……”——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②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
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
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
自己出来的。
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③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
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
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
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④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⑤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
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⑥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问题1:第②段中划线句用白描手法再现了白莽的音容笑貌,刻画出他怎样的形象?问题2:第③段“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问题3:鲁迅先生的杂文在语言艺术上有很鲜明的特色,请结合第④段文字做具体分析。
四、技法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技法指引】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任务活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五、明晰主旨六、拓展阅读圣坛上的鲁迅洪烛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
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
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
这完全可以理解。
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
“时势造英雄”,用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
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
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息。
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
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
鲁迅仿佛有两个。
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
他的政治色彩经常压倒他的文学色彩。
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
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
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
如果我们死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
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
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
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
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在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收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
他的人被偶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
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尤其是毛主席说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以“铁人”的印象。
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还有个易受伤的脚踵呢,而鲁迅连脚踵都是铁打的,一点破绽都没有。
鲁迅啊,一个时代的变形金刚,在烈火中永生,在花丛中永生。
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
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
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
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
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
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
问题1: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问题2:在作者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问题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七、素材积累—鲁迅名句1.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