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古诗词诵读共5篇课文)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 1 -

古诗词诵读 ................................................................................................................... - 14 - 静女 ....................................................................................................................... - 14 -

涉江采芙蓉............................................................................................................ - 19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23 -

鹊桥仙 ................................................................................................................... - 26 -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的语言知识,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

3.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语法知识,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课前学习活动,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第一阶段活动必备知识

一、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低级的语言形式,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é”,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 kè”,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等等。它们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江、河、土、越、而”;也有双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中借来的,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中借来的。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例如:“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分别被别的已知语素替代,由此可以判断“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二、词和词汇

1.词的概念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语素是构词的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记录它们的书写符号则是字。例如:

他总是捣乱吗?

“他”“乱”都能单说,可单独作句子成分,“总”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吗”能单独起语法作用,均是能单用的语素,都是词。

2.词的构成

(1)

(2)

3.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里所有(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是词汇的构成成分,词与词汇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一种语言里可以有无数的词,但词汇只有一个,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

词汇还可以指一定范围内词的总称,如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上海话词汇、《红楼梦》词汇等。

固定短语是短语形式的词,当作词看待,所以词汇也可以叫语汇。

(1)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①双音节词占多数。

②构词法多种多样,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词。

③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2)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汇⎩⎪⎨⎪⎧

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隐语熟语: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①词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来源。②隐语: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古代称作隐语,类似后世的谜语。另指黑话,暗语。]

三、词义

1.词义的性质

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即词义。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义的性质:①词义的客观性。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②词义的概括性。③词义的社会性。词义为社会所承认和共同使用。

2.词义的分类

词义的分类⎩⎪⎪⎪⎪⎨⎪⎪⎪⎪⎧ 据词义数量分⎩

⎪⎨⎪⎧ 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

常见事物的名称

多义词:一般分为⎩⎪⎨⎪⎧ 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据读音分⎩⎪⎨⎪⎧

音同字同但意义不同音同字不同意义也不同据意义关系分⎩⎨⎧ 同义词⎩⎪⎨⎪⎧ 意义相同意义相近反义词⎩⎪⎨⎪⎧ 意义相反意义相对

3.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这个词最初的意义。如“兵”的本义指“武器”。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有些词本义虽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

(2)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一般在现代汉语的词典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的基本义。基本义和本义可能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也可能不一致,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引申义是由词的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例如:

①他打.了人。②打.掩护。③打.理公词。

①句为基本义,②③句为引申义。

(4)比喻义是通过本词打比喻产生的固定词义。例如:

“尾巴”一词的本义指动物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但在下面这两个句子中却产生了比喻

义。①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做完,不能留下尾巴

..。在①句中“尾巴”指残留

..。②他甩掉了尾巴

部分,在②句中“尾巴”指跟踪或尾随别人的人。

四、熟语

熟语是定型了的词组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1.成语

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1)成语大致有六个来源

①来源于神话传说。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②来源于寓言故事。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

③来源于历史故事。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

④来源于文人作品。例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

⑤来源于外来文化。例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⑥来源于群众口语。例如:咬文嚼字、不三不四、心直口快。

(2)成语有以下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语法结构

①并列关系例如:

披坚执锐防微杜渐安身立命

②承接关系例如:

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③目的关系例如:

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

④因果关系例如:

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⑤主谓关系例如:

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

⑥动宾关系例如:

不见经传如丧考妣

⑦动补(含形补)关系例如:

轻如鸿毛退避三舍荒谬绝伦

⑧动宾补关系例如:

问道于盲拒人千里

⑨连动关系例如:

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

⑩兼语关系例如:

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引狼入室

⑪偏正关系例如:

衣冠禽兽扶摇直上一丘之貉

2.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例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等。

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也具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具有书面语的特点。

(2)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固定结构;成语大多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复杂。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成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分。例如:

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

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3.谚语

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例如: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调和谐。

谚语与成语的区别:

(1)从结构上看,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的短语。

(2)从来源上看,谚语一般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多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

语言。

(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格言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例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谚语与格言的区别:

(1)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人语录,大都见于文献记载。

(2)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易懂,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使人理解其意义。

(3)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更强,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使人警醒。

5.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由“前语”和“后语”组成,并且只要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意思的口头用语。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两类:

(1)喻义的

“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例如:

水中捞月——一场空。

万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2)谐音的

“后语”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双关的意思。例如: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歇后语不能滥用,要注意场合。

第二阶段活动任务达成

一、辨析近义词

1.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情感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支配制约控制规定左右悬置

B.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悬置

C.制约左右控制支配悬置规定

D.支配制约左右控制悬置规定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辨析的能力。支配: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制约:限制约束,受环境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左右:支配,控制。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规定:对某一事物作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悬置:在宇宙空间里把一个概念或者事物不与任何其他事物概念思想等相联系,让它真正地独立存在,然后再来分析研究。“悬置”与其他词意义差别较大,可以其为突破口。由“悬置”的意义来看,最值得独立出来分析研究的,显然是“人们的终极关怀”,故排除C、D两项。“支配”与“制约”,前者控制的意味较重,而“思维”是相对自由的,顶多被“制约”,很难被“支配”,排除A。故选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2)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3)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B.制定震撼推迟

C.制订振奋延迟D.制订震撼延迟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辨析的能力。“制定”和“制订”:两个词语的搭配对象不尽相同。“制定”,一般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有“创制拟定”的意思,一般指定出具体的方案。第(1)句中的《反分裂国家法》显然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应用“制定”。“振奋”,使精神振作奋发;“震撼”,震动,摇撼。第(2)句中,“聋哑演员”的表演主要带给观众的应是心灵的“震动”,所以用“震撼”较好。“推迟”和“延迟”:两个词都有时间推延、延续的意思,但“延迟”更强调某事件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第(3)句中,“13亿人口日”因为“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而“推后”了4年到来。所以应用“推迟”。故选B。

二、辨析成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当然,作为一位普通女性,对于丈夫莫扎特的伟大,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只是后来从社会上许多人的态度中,她才。

(2)和朋友闲聊到极具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西洋剑时,李小龙:“原来,中国剑术最有效、最具破坏性的技巧可能就是‘截击’!”

(3)如果你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抑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A .茅塞顿开 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B .恍然大悟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C .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茅塞顿开

D .豁然开朗 恍然大悟 茅塞顿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茅塞顿开: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开通了。恍然大悟:也作“豁然大悟”,可以形容人对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原意是指形容从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敞;后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1)她明白的是丈夫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件事,而非什么道理,故选“恍然大悟”。(2)是说李小龙受到武术上的启发,故选“茅塞顿开”。(3)“由怡然自得”可知,应选“豁然开朗”。

4.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典雅用语,而俗语多是来自口语的俚俗用语,尽管雅俗有别,但有时候却能表达极为相近的意思。请根据所给的成语或俗语写出近义的俗语或成语。

(1)成语:痴心妄想 近义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瞻言顾后 近义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俗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近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俗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近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2)前怕狼后怕虎 (3)因小失大 (4)各持己见

解析 本题考查对熟语的理解的能力。(1)痴心妄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2)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3)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指抓住了小的,却把大的给丢了;重视了次要的,却把主要的给忽视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又喻很难观点一致。各持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三、辨析一词多义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朝⎩⎪⎨⎪⎧ 朝.令夕改 ( )于是入朝.见威王 ( )两朝.

开济老臣心 ( )期年不听朝. ( )坐北朝.南 ( )

(2)兵⎩⎪⎨⎪⎧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可汗大点兵. ( )公不论兵.,必大困 (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 )

答案 (1)早晨/朝廷/朝代/朝政/对、向 (2)兵器、武器/兵士/战略战术/战争

四、辨析古今异义

6.解释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大河。

(2)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3)望美人..

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格低下,举止不端,品性恶劣。

答案 (1)长江黄河 (2)爪子牙齿 (3)比喻自己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者自己的理想

(4)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五、准确生动地选用词语

7.请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终于( )了可恶的虫子,看看周围,同伴们有的已经( )出了小小的嫩芽,努力地从贫瘠的土壤中( )养分呢。于是,它努力地( )着土壤里的养分,尖锐的石子( )了它柔嫩的根,但它仍旧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因为它一定要实现它的梦想。

答案 挣脱 拱 汲取 吮吸 划破

8.请替换加点的词,增强语句的生动性。

(1)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风肆意地刮着,好像一把把刀子割在人们脸上。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好像一只只小精灵来到..

( )人间。 (2)初中那些零零散散的画面,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飘飘然的,飞向那一片属于..

( )它们的蔚蓝色的天空。

(3)早晨新鲜的空气趁着模糊的夜色涌进..( )了屋里。

(4)当炎热的盛夏伴着知了的啼叫而逐渐逝去时,八月的尾巴“啪”的一下,将我推.()到高三的门前。

答案(1)降临(2)迎接(3)溜进(4)甩

第三阶段规律总结

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说,有些词意思相近,“叧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要做到“恰当”“合适”,就要仔绅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可以通过作家对原稿的修改体会用词的准确。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示例

①原稿中的“背脊”是指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范围大。“脊梁”则指脊柱,部位清晰。“按住脊梁”比“按住背脊”更准确,更易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情形。②原稿中的“后身”是身体的后半部分。“后窍”指肛门。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形象、准确。③原稿中的“一股”用于水流、气流、道路等。如《西游记》第一回:“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把个老头子呕的嚷一阵,闹一阵。”此处是写斑蝥的动作,所以要用“一阵”。

可以通过作家对不同词语的选择体会词义的绅微差别。

例如:

(孔乙己)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

赏析示例“排”摆成行列的意思,表现出他摆阔气,而“摸”是用手探取、寻找的意思,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表现。这一变化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身残气微,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精神,还摧残了他的肉体。

除了辨析词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用法,尤其是其他词语的搭配。

例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赏析示例“剥蚀”是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用来写“琉璃”因年代久远而破损,

很恰当。“淡褪”的是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油漆经时间冲刷而变淡、褪去,搭配得当。“坍圮”指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高墙因年久未修而倒塌,符合实际;“散落”指因分散而失落或流落,写“玉砌雕栏”东一根,西一根的,失落到别处,比较恰当。整体描摹出古园经历沧桑所呈现出的破败景象,恰到好处。

对上面几个例子迚行分析,可从课文中再搜集、梳理一些例子,作点评,然后不同学讨论:词语选用如何“最恰当、最合适”

2.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I 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即使是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也常带有褒贬色彩。

例如: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鲁迅《拿来主义》)

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会发生转化,表达出更为复朰的情感。

例如: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搜集典型的段落和语句,探究作者如何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参考示例

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还有几处运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感情的句子。

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运用反语,是对国民党统治者自我吹嘘、自欺欺人之态的有力嘲讽。

②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摩登”一词的意思是“符合时宜”。“摩登”这个词因为是从英语音译过来的,所以出现在这篇讨论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杂文里就令人感到幽默风趣,同时它的存在也隐隐揶揄了那些自诩“发扬国光、且固执己见、容不得异议的人”

总之,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除了基本意义(概念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的感情,我们把词语的基本意义之外所表达的这种特殊的附加意义,看作词语的感情色彩。

3.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有些词语常用于特定的语体中,带有鲜明的语体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主要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大类。语体色彩表明,为同的词适用于社会交际的不同范围,适用于不同的文体。通常情况下,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要用于相应的语体,以求得风格的协调一致。

例如,“可以”“现在”“打算”等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就不太适合用于公文中,而要用“准予”“兹”“计划”等这些带有比较庄重、严肃的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在交流和表达中,人们往往根据对象和内容需要,交错运用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兴趣的班级,可以任选一两部作品,探究作家如何运用词语的语体色彩以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以下与题可供参考,也可另拟与题。

①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蒲柳人家》和《溜索》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②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你想到了哪些人物?具体说明。结合上述活动中搜集的例子,迚一步提炼、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研读其作品,探究词语使用的艺朮,写一则语言札记。

参考示例

①《蒲柳人家》运用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口语化的语言,具有地域化特色;《溜索》用词凝练含蓄、精妙传神、比喻新奇、平中见奇、简洁明快,用古典诗的手法来写。

②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具有文艺性语体色彩的语句,有生活化、个性化、口语化、地域化等特点,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例如,《水浒传》中鲁智深的语言着墨不多,直率,明快,如:“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写出了他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的性格。

语言札记示例

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要把语言写好,不只是‘说什么’的问题,而也是‘怎么说’的问题。创作是个人的工作,‘怎么说’就表现了个人的风格与语言创造力。”老舍自己就是在“怎么说”上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而语词搭配的艺术是他的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语词的配搭要符合表达习惯。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由于艺术的需要,有时也容许“突破”,进行反常搭配,让一些“专职”语词扮演临时“角色”,把“本来无缘”的语词结合起来,从而收到超乎寻常、奇峰突起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语词移用,即把只能和甲词搭配的词故意移用到乙词上。

如:①他后悔了,他那个“孔教打底,西法恋爱镶边”的小心房一上一下地跳动起来:“傻老,我为什么叫看护妇知道了我的秘密呢?”(《赵子曰》)

②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办公。(《离婚》)例①是说赵子曰其人的“以孔孟思想为基础,而又受了一些时髦的西洋恋爱影响”的恋爱观。赵子曰,他向往浪漫的恋爱生活,却又受羁于封建观念;他想向人们炫耀自己的恋爱对象(其实是自作多情),却又怕别人知道。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只用

了一个词组——“‘孔教打底,西法恋爱镶边’的小心房”,就描绘得淋漓尽致。心房不是图案,无所谓“打底”,也难言“镶边”;“孔教”“西法恋爱”不是色彩,不可能作底色,也说不上绘边图,可是,这里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生动形象地把赵子曰的病态心理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②是对人物眼睛的描述。作者故意把左眼皮包着一半眼珠说成“囚禁”,把右眼没有毛病说成“照常办公”,表面上看不相搭配,细想来却恰当之至——眼珠被眼皮包着不见天日和犯人被牢笼囚禁不得自由是多么的相像,眼睛不受妨碍,正常地瞻前顾后,和人们不受约束,照常地办公做事又是何等的酷似,这样描述,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使人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想象能力,也不能不惊叹作者的语言表现艺术。另外,汉语中的名量关系也是固定的。而在老舍笔下,为了表现特定的感情、渲染特定的气氛,也常常打破常规,反常搭配。

如:③灰黄的是一团颜色,酸臭的是一团味道,呛哒哗啷的是一团声音。灰黄酸臭而呛哒哗啷的是一团日本租界。(《赵子曰》)

④不幸,自从发觉了他那“头”或者说那“匹”妻子的短处以后,他懊悔的至于信了宗教,以求一些精神上的安慰。(《赵子曰》)

颜色、气味、声音和日本租界本来都有特定的量词作单位,可这里统统以形容头绪纷乱、无可分析的乱麻破纸的量词去限制,非常深刻地体现出日本租界那人鬼杂居、乌七八糟、令人作呕的混乱现象,也十分具体地体现出作者对这一切的厌恶嘲笑的思想感情和态度。而赵子曰把妻子说成“那头”或“那匹”,就活画出他牛马妻子,恨不得她早早死去的情景。此时,两个量词就意思全出,行文简洁,表达含蓄,令人叫绝。

古诗词诵读

静女

《静女》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一篇。《静女》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了学习基础。《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

3、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4、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初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但基础相对薄弱,课前做好诵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静女》

一、[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

(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怎样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0页。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检测个别字词发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全班朗读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疏通字词

俟(si):等待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chíchú):亦作“踟躇”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顶真),说怿女美。

1.疏通字词

娈(luán):美好;

贻:赠送;

说怿(yuè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rǔ):通“汝”,你,指代“彤管”;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提示学生:是见面前还是见面后的情景?)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3.“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1.疏通字词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kuì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2.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备注: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

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总结: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翻译全文: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3位同学分别对每一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楼。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

四、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五、小结:

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融合在一起,表现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四、学生自由发言,谈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节细节,进而总结人物性格,体会美好情感。

明确:

(1)情感:纯朴、真挚、热烈

性格:

静女:文静、美丽、活泼、聪慧真挚。

男子:直率、憨厚、真诚

六、布置作业:

1、归纳文中通假字

2、回答课后问题

3、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静女》

期望约会形象分析

恋人赠物美好的爱情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赞美恋人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二篇,它出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对于《诗经》的四言,五言诗虽只增加了一个字,但诗歌的音韵、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此诗,对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演变是有帮助的,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明白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可在课前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引导学

生就此作些探讨。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新课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

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

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赏析+教案+课件

《涉江采芙蓉》赏析 今日诗词:《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 涉江采芙蓉 两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 (配乐朗读) 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组诗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古今异义: 同心而离居 古义: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逐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4)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1)这两句的语气如何? 语气缓和。 (2)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新教材】8.2.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教学设计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三篇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 了》是李煜被俘入宋后第二年写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南宋灭亡,李煜失去皇帝宝座,结束了他纵情声色、 侈陈游宴的苟且偷安的生活,由一国之主巨变为倍受屈辱的阶下囚。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李煜沉浸在故 国之思的沉痛之中,从而写下了这首词。相传在后主生日(七月七日)的晚上,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 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听到后,十分生气,名人赐予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后主的绝命词。 学习本词要让学生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 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 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并在课前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词的内容理解。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

静女 《诗经.邺风》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兼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米、风米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 “雅” “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郝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一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u),俟(si)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chichu)o静女其娈(ludn),贻(yi)我彤(tong)管。彤管有炜(wei),说怪(yi)女美。

《古诗词诵读》(教案)-【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4.熟读成诵,完成相应的理解性默写任务。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首诗歌: 《静女》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六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姝(shū)俟(sì)隅(yú)踟蹰(chí chú) 娈(luán)贻(yí)炜(wěi)荑(tí) 2.解释词义 ①见:通“现”,出现。 ②爱:通“薆”,隐藏,遮掩。 ③说:通“悦”,喜爱。 ④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⑤匪:通“非”,不是。 ⑥姝:美丽漂亮 ⑦城隅:城角 ⑧踟蹰:徘徊 ⑨娈:美好 ⑩洵:确实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核心鉴赏 1.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2.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古诗词诵读 静女(教案)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上册

静女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静女》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一篇。《静女》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了学习基础。《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教学工具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但基础相对薄弱,课前做好诵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并且他还是我国第一本情诗大全,里面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更是其精髓所在。其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爱情、情感生活,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学生初中学过《关雎》和《蒹葭》,已初步体会了《诗经》中诗歌的情感美,对这一类诗,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初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2.《诗经》的艺术特色。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上册古诗词诵读《将进酒》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滴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

高一语文2020-2021学年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鹊桥仙+》教案

《鹊桥仙》教学设计 【设计者】刘琪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词作,依托词作语言感悟诗歌意境、情感,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传说美,提升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3.探讨作者在词作中传达的爱情观念,形成正确的诗歌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 4.感知中华诗词之美,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知词作意境之美,语言运用之精巧。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诵读配乐、名家诵读视频、词作音乐视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在历史的沉淀中绽放出了其特殊的文化意蕴,大家知道这四个爱情故事分别是哪些吗? (设计意图:用四大爱情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其中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导入本课学习词作《鹊桥仙》。) 二、作者简介 秦观,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受打击,最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于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凄迷幽婉,清丽曲雅,属婉约派。

(设计意图:了解秦观其人及其经历,明确其语言特色及词作思想内容。) 三、课堂活动 活动一诵读词作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学习任务1】 1.学生初读词作,梳理生字词读音。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梳理生字词字音,主动关注生字词,能流利的诵读词作。) 2.教师播放《鹊桥仙》名家朗读视频并范读。 (设计意图:《鹊桥仙》名家朗读和教师范读情感对比,帮助学生纠正字音,也启发学生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3.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织女心丝》,学生再读词作。 (设计意图:再读词作,体会词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诵读词作。) 活动二品读词句 【学习任务2】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视频初步感知月亮是动态运行的,再回到诗歌原文找月亮在不同位置时的诗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为学生后续找出诗歌画面及情感做铺垫。) 2.赏析:“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哪些字用得好?好在何处?在这一句词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词作,把握词作鉴赏的两大分析方向“意象”和“炼字”。)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氓》群文教学案

《静女》《氓》群文教学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及“四书五经”等文化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仔细品读《静女》《氓》两首诗,通过注释学习熟记文言实词、虚词,并初步学会分析赋、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作:认真体会诗歌,逐步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诗歌中传达的对美好感情生活的向往之情。 ★预习案★ 1. 阅读《南方新课堂》第45页“自主预习”中关于《诗经》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 2.《诗经》的体制(内容)分为三种:风、雅、颂。(见下表) 体制解说 风意思是土风、风谣,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它包括了15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 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主要指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格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虽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 《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颂主要指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3.《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见下表) 表现手法解说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人借一个事物作比喻,可用来表现具体事物,也可用来比喻诗人的心态和情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引起下面的内容,起到寓意、联想、象征和起韵等作用。 ★探究案★ 《静女》 一、整体感知: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1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丰富词语积累》优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丰富词语积累》优秀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多角度归类词语,让积累更加有效;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积累新词新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将词语分类,并用不同方法积累词语。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索词语尤其是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培养对词语的理解感悟与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会用不同方法积累词语,培养对汉语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任务一: 按下列成词来源进行分类,然后加以梳理。 狼子野心精卫填海完璧归赵指手画脚愚公移山四面楚歌刻舟求剑一干二净望梅止渴三长两短闻鸡起舞风雨如晦学而不厌舍生取义老骥伏枥 1、来源于神话寓言的成语 2、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3、来源于诗词语句的成语 4、来源于口头熟语的成语 答案:、1、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刻舟求剑 2、完璧归赵狼子野心四面楚歌刻舟求剑望梅止渴三长两短闻鸡起舞 3、风雨如晦学而不厌舍生取义老骥伏枥 4、一干二净指手画脚三长两短 任务二:

活动三:查找工具书,按照成语所出典籍梳理下列成语,然后加以积累。 驷不及舌凤凰于飞杯水车薪鹏程万里不为已甚望洋兴叹文质彬彬遇人不淑循循善诱泾渭分明东施效顰不虞之誉言不及义呆若木鸡投桃报李血气方刚每况愈下大而化之进退维谷举一反三沉鱼落雁箪食壶浆不言而喻发愤忘食出尔反尔出类拔萃高山仰止同仇敌忾吐故纳新一日三秋 1、来源于《论语》的成语 2、来源于(孟子》的成语 3、来源于(诗经)的成语 4、来源于《庄子》的成语 答案:1、驷不及舌文质彬彬循循善诱言不及义血气方刚举一反三发愤忘食出尔反尔高山仰止 2、杯水车薪不为已甚不虞之誉箪食壶浆不言而喻大而化之出尔反尔出类拔萃 3、凤凰于飞遇人不淑泾渭分明投桃报李进退维谷同仇敌忾一日三秋 4、鹏程万里望洋兴叹东施效顰呆若木鸡每况愈下沉鱼落雁吐故

《鹊桥仙》学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鹊桥仙》学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鹊桥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秦观《鹊桥仙》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中的一首言情词,它依托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创作。七夕节,又名“女儿节”“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婚恋观、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有的学生沉迷爱情荒废学业,而有的则谈爱色变。加强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科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具体要求。群文阅读是新课标下对原有单篇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倪文锦教授认为:“群文阅读,就是通过阅读具有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并进行整合、拓展与比较,从而读懂一类文本。”依托学科核心素养和群文阅读理念,笔者从七夕文化入手,引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再通过群文阅读对比三首七夕爱情诗,以期培养学生理性的爱情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修养。 【教学目标】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了解七夕节习俗和相关传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 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鉴赏三首七夕诗在情感、内容、手法、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健康的爱情观。

【群文议题】感七夕文化味,悟牛女鹊桥情【群文篇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朱淑真《鹊桥仙》(巧云妆晚) 范成大《鹊桥仙》(双星良夜) 【教学准备】1. 小组合作,结合参考资料,总结七夕节风俗习惯和相关典故,准备课堂小组分享。 2. 自学三首《鹊桥仙》,参考课下注释和《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解析,理解词意,尽量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旧课导入,小组分享《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初七”就是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晚上乞巧。请学生们分享小组合作整理的有关七夕风俗、传说的成果。 明确:流传最广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也是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和这个传说有关。另外,七夕节有两大风俗:第一是乞巧,妇女们聚在一起穿新衣、拜牛郎织女星、对月彩线穿针和用蜘蛛占巧(蜘蛛结网越密越得巧)。第二是曝衣,古人会在这天晒衣服晒经书。 教师补充:世间女子于七夕乞巧,第一是因织女善女红,能织出美丽的云锦,凡间女子希望可以乞得织女般的巧手。第二和社会形态有关,封建社会“四德(德言容功)”里的“功”即是“女红”,符合“男耕女织”社会下的男女分工。天若有情天亦老,七夕爱情诗歌缠绵动人,它包含着我们先人对牛郎织女离别的感怀以及对

【新教材】8.1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语言风格。 2、赏析语言,品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3、联系背景,把握李白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 【教学重点】 品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步骤】 一、激活记忆,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有何印象?试着背一背。有什么感觉? 《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蜀道难》。 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是继承屈原之后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李白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梦游天姥 1.入境 读前八句,思考:想象站在天姥山上,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2.感知 大声诵读梦境部分,要求:(1)读准确、读流畅,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2)这段梦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概括。 3.品味 小组交流:(1)合作解决疑难问题;(2)找出几组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说说美在何处。(提示:联系诗人所见、所为、所感去品味、想象) 4.再现 把喜欢的几组句子,用优美的文字描述出来,师生同台展示。(提示:抓住意象,进行合理

的想象,适当运用修辞)→师生合作朗诵。 5、与其它送别诗有什么不同? (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一般的送别、留别诗表达的是惜别伤离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而本诗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并借留别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三、走近李白,品味浪漫 1、如何品味一种创作风格?什么是浪漫主义风格? 一种创作风格的形成跟作者的思想、性格有关,所以要知人论世;一种创作风格的表现跟创作手法有关,所以要赏析技巧。(介绍浪漫主义风格特点:夸张与想象) 2、知人论世——走近李白 介绍本诗写作背景(见预习材料)及李白性格:不羁的个性与不屈的灵魂 3、走进文本——品味浪漫 (1)、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浪漫的游历方式)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浪漫的体式) 留别:点明本诗写作目的。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全诗的线索是什么?请找出诗歌中过渡性的语句。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

古诗词诵读《鹊桥仙》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鹊桥仙》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上册 《鹊桥仙》教案 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 必修课程学习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案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理解古今词义的联系;把握古今词义的区别。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词义在具体语境中的联系和区别,学会准确运用词语。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理解和正确运用汉语语言,了解汉语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注意用词的准确,更好地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理解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性,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现象。 一、探究一词多义 任务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的任务。 词义是有系统性的。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反映在词典中就是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什么是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呢?一个词的几个意义里面,一般总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是引申义。本义是一个词最早的意义,一般来说,这就是由它的字形反映出来的意义。比和“行,甲骨文像两条相交的道路,可见“道路”是这个词的本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由“道路”引申出“行走”是很自然的。 ——王力等编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根据上文理解什么是引申义,以下是有关“节”和“同”字的句子分析词义,把后面的图示补充完整。节《说文):节,竹约也。” (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盘根错节(《后汉书.虞谢传》)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旭丁解牛》) (4)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 (5)本图宦达,不骄名节。(李密(《陈情表》) (6)钿头银篦去节碎。(白居易(《琵琶行》) (1)本义;竹节 (2) (3) (4) (5) (6) 问《说文》:“问,讯也。” (1)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2)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雍也》) (3)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4)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静女》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

1.《诗经·邶风·静女》中,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其诗句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诗经·邶风·静女》中集中笔墨写男子对女子的印象,并写出约会地点的两句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3.爱情是诗歌吟咏的永恒话题,如《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4.《诗经·邶风·静女》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静女“爱而不见”,让男子独自徘徊。 5.在《诗经·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用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地刻画人物的内在心理,塑造出一个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情人形象。 6.在《诗经·邶风·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墙角落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从“爱而不见”中可见她调皮可爱的一面。 7.《诗经·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8.《诗经·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9.《诗经·邶风·静女》中,描写小伙子赴约时因见不到姑娘而痴情张望的句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0.《诗经·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极写女孩顽皮活泼的形象,“搔首踟蹰”一句则表现了男子焦灼不安以及用情之深的情态。 11.在《诗经·邶风·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爱而不见”,男子只能“搔首踟蹰”。 12.《诗经·邶风·静女》一诗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3.《诗经·邶风·静女》约会中体现男主人公憨厚痴情的句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4.《诗经·邶风·静女》中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15.在《诗经·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通过典型的动作,将男子赴约等待心上人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教案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艺术风格 2.品读吟诵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3.学会作者的诗词写作手法,领悟诗词内涵 4.品味诗词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对诗词的鉴赏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在这灿烂的文化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一古诗文。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含义深刻。寥寥几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赏心悦目,令我们回味无穷。今天我们通过对几首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来感受一下古代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 (一)《静女》 1.简单介绍:《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 。彤管/有炜 △ ,说怿/女美 △ 。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 3.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感情。 4.参考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4.诗歌共分三章,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调或语速? 第一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语速稍微轻快一些。 第二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语速稍慢一些。 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语速稍快且语气加重一些。 5.说说“彤管”与“荑”在诗中有什么象征作用。 “彤管”与“荑”指的是同一类的小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是男青年对荑草外在美的欣赏;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小草的“洵美且异”,是因为“美人之贻”。郎情妾意全都在一株小草上表现出来了。所以,“彤管”“荑”显然指的是有爱意的草,象征着一种清丽脱俗的爱情。况且,初生荑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还含有爱情将更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 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先“俟我于城隅”,又“爱而不见”。诗歌采用逆转的手法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一位俏皮、可爱的女子形象。“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让有情人反复借“彤管”和“荑”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写出了一个大胆勇敢地追寻自己幸福的女子形象。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 静女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⑤,贻我彤管⑥。 彤管有炜⑦,说怿女⑧美。 自牧归荑⑨,洵美且异⑩。 匪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⑫。 【注】①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丽、漂亮。②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③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定。⑤娈(luán):美好。⑥贻(yí):赠。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即下一章说的“荑”。⑦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色红而光亮。⑧说怿(yuè yì):喜悦。说,同“悦”。怿,喜悦。女,同“汝”,你。⑨牧:野外。归:同“馈”,赠送。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⑩洵美且异: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洵:实在、诚然。异:特殊。⑪匪:同“非”。⑫贻:赠予。 知人论世 一、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青年男女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二、白话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诵读体悟 一、整体赏析 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经典诗词,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明确诗歌写作背景。 2.品味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3.分析比较诗歌主题及思想感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家作品,明确诗歌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学习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进入诗歌意境,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3:分析比较诗歌主题及思想感情,扬中华传统文化,让诗词的魅力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三、预习检测 姝(shū)俟(sì)踟(chí)躇(chú) 娈(luán)贻(yí)说(yuè)怿(yì) 女(rǔ)荑(tí)遗(wèi)纤(xiān) 四、作家介绍及时代背景 1、《静女》选自《诗经·邶风》。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2、《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新教材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 3.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词语。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 教学难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二、怎样积累词语: 同学们要想使自己的词语丰富,必须善于积累。那么,怎样积累词语呢? 学生讨论归纳: 1.从课本中积累。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用词都非常准确、生动。因此,要善于从课本中积累词语。 2.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同学们积累词语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不仅要搞好课外阅读活动,而且要从课外读物中摘抄词语。特别是遇到不懂的词语,千万不要放过,要到真正弄明白为止。 3.在平时生活中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语言各具特点,我们应该留心听并随时收集。如此日积月累,自己就会感到词语越来越丰富。

三、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学习任务一找寻词语的家族纽带 活动1:找到“家族”,连成“系统”。 思考下列几组例子,找出词语之间的关系。总结“家族法”,丰富积累词语的规律。 [范例1] 讲演—演讲合适—适合 正常—异常非凡—平凡 父亲—儿子妈妈—女儿 开始—最后首先—其次 [范例2] 筵席上的中国菜诚然大抵浓厚,然而并非国民的常食。(鲁迅《华盖集续编》) 因有一头亲事来效劳,将来好吃太太喜酒。(《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高赞为选中了乘龙佳婿,到处夸扬,今日定要女婿上门亲迎,准备大开筵宴,遍请远近亲邻吃喜酒……趁这筵席,做了花烛……午饭已毕,重排喜筵。(《醒世恒言》卷七) 参考答案词语之间的关系:(范例1)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范例2)古代礼仪活动常铺上层层筵席,因此“筵席”本指铺垫物品。因古人宴饮多在筵席上进行,于是筵席就专指酒宴。词义的转移造成了“宴”字代“筵”的转变,于是慢慢就出现“筵宴”“宴席”“喜筵”“喜酒”等词。 规律总结: (1)善于联想,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汉语词语种类数量非常大,如果抓住一个中心点,以点带面,展开联想,触类旁通,就会形成一个词语的家族群,既有益于积累,更有助于记忆。例如:①形容人性格特点的词语。a.褒义的有:活泼、刚强、宽宏大量、刚正不阿等。 b.贬义的有:庸俗、奢侈、目光短浅、拈轻怕重等。 c.中性词:多愁善感、少言寡语、普普通通等。②形容家庭温馨的词语。a.形容夫妻之间的: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相濡以沫等。b.形容整个家庭的:父慈子孝、母慈子孝、贤妻良母、儿孙满堂等。c.形容兄弟姐妹情深的:手足之情、义结金兰、金兰之契等。 (2)遵循词语的多义性,理清内在关系,进行对比归类。汉语词语的数量巨大,单凭死记硬背恐怕难以解决问题。实际上词语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是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的。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聚合在一起。理清了这些关系,对词语进行对比归类,积累词语也并非难事。如:①同义近义词群:鸡子儿—鸡蛋;去世—逝世—与世长辞—死。②顺序关系词群:春—夏—秋—冬;初赛—复赛—决赛。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