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全单元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古诗词诵读共5篇课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具有很高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计。
以下本人将对该教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本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具有针对性。
在教师准备开课之前,该教案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置调研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因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高质量的学习。
同时,教案设计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这样设计的初衷,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精细。
这篇教案主要是以阅读诗歌为主线,兼顾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等方面。
教师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和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氛围轻松、活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本教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塑造。
教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本教案也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
综上所述,统编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诗经邶风静女》精品教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教学设计。
该教案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引领学习者深入了解诗歌为目标,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推动学生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因此,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或对此方面有所需求的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一学的教学设计综上所述,该教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都非常丰富和科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素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全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全集第一章:《沁园春•长沙》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掌握诗文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领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 诗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绘。
3. 诗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毛泽东和他的诗词创作。
2. 阅读: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3. 解析:分析诗文的结构和韵律,解释生词和难点。
4. 领会: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诗文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的认识。
3. 评价学生对诗文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掌握故事情节和转折点。
3. 领会故事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
3. 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荆轲和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 阅读:让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情节。
3. 解析: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解释生词和难点。
4. 领会: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对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的领会。
第三章:《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掌握文章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
3.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的描写方式和语言表达。
2.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描绘。
3.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朱自清和他的散文创作。
2. 阅读:让学生自读文章,理解大意。
3. 解析:分析文章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色,解释生词和难点。
4. 领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和文章主题。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理解和掌握程度。
新教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学习活动及古诗词诵读)

第八单元教案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 1 - 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的积累...................................................................................... - 8 -学习活动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 - 16 -学习活动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 21 - 古诗词诵读 ........................................................................................................................... - 29 - 静女 ............................................................................................................................... - 29 -涉江采芙蓉 ................................................................................................................... - 35 -虞美人 ........................................................................................................................... - 37 -鹊桥仙 ........................................................................................................................... - 43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词语的语法知识。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第八单元,虽然教材将其编至本书最后一单元,但是笔者认为,本单元内容选择的是语言中最为基础的“词语”这一专题,一方面对应着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构建与运用”和“语言积累、梳理与运用”这一学习任务群,另一方面从中学语文学习来讲,在语言积累、梳理与运用中最基础的就是词语的积累与解释运用。
这一单元的学习,是要贯彻整个高中阶段,词语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设计时,是将其放在学期开始之初这一时间段进行,给学生一些积累与运用的方法提示与要求,并让学生在后续的文本学习与课外学习中去不断践行和完善。
【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面向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时间段是高一语文的第一节课,此时的中学生刚结束中考后的松懈,有些同学不能快速适应高中生活,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因此,笔者希望借助本任务单元的切入,更好的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联系自身刚经历的假期生活,在不断积累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学习正规,为后续的语文文本的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在课后作业的任务1中,要求学生“将初中所学的你喜欢的词语(或成语)进行摘抄,并结合你喜欢的词语分类方式进行积累”又引导了学生去有目的的复习初中知识,更好的起到初高中语文知识衔接的作用。
【单元目标】1、了解汉语词语的分类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对词语进行分类与积累。
2、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与差异。
3、结合词义特点,探究词语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1、多角度归纳词语并学会灵活运用。
2、学习并掌握多种词语分类方法。
3、探索词语(尤其是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培养对汉语文化的热爱。
4、学会积累不同的词语,培养对汉语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具有积累词语的分类意识。
教学难点:成语中的文化现象。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相信大家在中考结束都度过了一个开心又充实的暑假吧!老师也是一样,但老师更是一个喜欢留心观察的人,这不,幻灯片上的这张照片是老师偶然间在地铁站上看到的一则广告语,大家来看一下,这则广告语写的好吗?如果你觉得不好,是存在什么问题吗?(幻灯片呈现广告语:“比起夏天我更喜欢冬天,但是今年的夏天我额外的喜欢,因为在这个夏天让我认识了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必修上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点摘录(一)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就汉字和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
(三)语文课程目标1、语言积累与建构。
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
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的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语言梳理与整合。
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统编教材必修一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一)单元概说本单元非文本阅读学习单元,而是一个以“语言家园”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板块。
该活动的设置,内容指向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核心素养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方式指向梳理与探究,其目的是“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多个学习活动,突显语言学习的“情景化”,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反思积累词语的方法,增强积累的有效性;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把握古今词语的联系与区别,学会辨析词语并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教案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艺术风格2.品读吟诵诗词,理解诗词内容3.学会作者的诗词写作手法,领悟诗词内涵4.品味诗词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对诗词的鉴赏方法的学习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在这灿烂的文化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一古诗文。
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
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
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含义深刻。
寥寥几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赏心悦目,令我们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通过对几首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来感受一下古代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一)《静女》1.简单介绍:《静女》是一首爱情诗。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
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
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
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感情。
4.参考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毛泽东,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荆轲刺秦王》)。
第三章:《登高》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登高》)。
第四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登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高》的诗意,背诵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登高》这首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登高》,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诗意解析文章。
第二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豪放洒脱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背诵这首词。
2. 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词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写一篇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解析文章。
第三章:《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 1 -古诗词诵读 ................................................................................................................... - 14 - 静女 ....................................................................................................................... - 14 -涉江采芙蓉............................................................................................................ - 19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23 -鹊桥仙 ................................................................................................................... - 26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的语言知识,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
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
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
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
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一、教学目标:1.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
3.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语法知识,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课前学习活动,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第一阶段活动必备知识一、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低级的语言形式,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é”,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 kè”,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等等。
它们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江、河、土、越、而”;也有双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
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中借来的,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中借来的。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
例如:“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分别被别的已知语素替代,由此可以判断“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二、词和词汇1.词的概念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语素是构词的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记录它们的书写符号则是字。
例如:他总是捣乱吗?“他”“乱”都能单说,可单独作句子成分,“总”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吗”能单独起语法作用,均是能单用的语素,都是词。
2.词的构成(1)(2)3.词汇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里所有(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是词汇的构成成分,词与词汇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一种语言里可以有无数的词,但词汇只有一个,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
词汇还可以指一定范围内词的总称,如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上海话词汇、《红楼梦》词汇等。
固定短语是短语形式的词,当作词看待,所以词汇也可以叫语汇。
(1)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①双音节词占多数。
②构词法多种多样,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词。
③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2)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汇⎩⎪⎨⎪⎧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隐语熟语: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①词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来源。
②隐语: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古代称作隐语,类似后世的谜语。
另指黑话,暗语。
]三、词义1.词义的性质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即词义。
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词义的性质:①词义的客观性。
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
②词义的概括性。
③词义的社会性。
词义为社会所承认和共同使用。
2.词义的分类词义的分类⎩⎪⎪⎪⎪⎨⎪⎪⎪⎪⎧ 据词义数量分⎩⎪⎨⎪⎧ 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多义词:一般分为⎩⎪⎨⎪⎧ 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据读音分⎩⎪⎨⎪⎧音同字同但意义不同音同字不同意义也不同据意义关系分⎩⎨⎧ 同义词⎩⎪⎨⎪⎧ 意义相同意义相近反义词⎩⎪⎨⎪⎧ 意义相反意义相对3.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1)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这个词最初的意义。
如“兵”的本义指“武器”。
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有些词本义虽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
(2)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一般在现代汉语的词典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的基本义。
基本义和本义可能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也可能不一致,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引申义是由词的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例如:①他打.了人。
②打.掩护。
③打.理公词。
①句为基本义,②③句为引申义。
(4)比喻义是通过本词打比喻产生的固定词义。
例如:“尾巴”一词的本义指动物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但在下面这两个句子中却产生了比喻义。
①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做完,不能留下尾巴..。
在①句中“尾巴”指残留..。
②他甩掉了尾巴部分,在②句中“尾巴”指跟踪或尾随别人的人。
四、熟语熟语是定型了的词组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
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1.成语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1)成语大致有六个来源①来源于神话传说。
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②来源于寓言故事。
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
③来源于历史故事。
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
④来源于文人作品。
例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
⑤来源于外来文化。
例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⑥来源于群众口语。
例如:咬文嚼字、不三不四、心直口快。
(2)成语有以下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语法结构①并列关系例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安身立命②承接关系例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③目的关系例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④因果关系例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⑤主谓关系例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⑥动宾关系例如:不见经传如丧考妣⑦动补(含形补)关系例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荒谬绝伦⑧动宾补关系例如:问道于盲拒人千里⑨连动关系例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⑩兼语关系例如: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引狼入室⑪偏正关系例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一丘之貉2.惯用语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
例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等。
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也具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具有书面语的特点。
(2)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固定结构;成语大多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复杂。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成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分。
例如: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
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3.谚语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调和谐。
谚语与成语的区别:(1)从结构上看,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的短语。
(2)从来源上看,谚语一般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多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语言。
(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格言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谚语与格言的区别:(1)来源不同。
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人语录,大都见于文献记载。
(2)意义色彩不同。
谚语通俗易懂,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使人理解其意义。
(3)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更强,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使人警醒。
5.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由“前语”和“后语”组成,并且只要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意思的口头用语。
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两类:(1)喻义的“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
例如:水中捞月——一场空。
万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2)谐音的“后语”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双关的意思。
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歇后语不能滥用,要注意场合。
第二阶段活动任务达成一、辨析近义词1.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情感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