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合集下载

汽车视野分析操作手册(法规、人机)

汽车视野分析操作手册(法规、人机)

汽车视野分析操作手册目录一、前方视野分析二、A柱障碍角分析三、前风窗刮刷面积分析四、仪表视野分析五、驾驶员对仪表板操纵件的视野分析六、侧视野分析七、B柱障碍角和视角分析八、后视野分析九、360°总视野分析十、虚拟主观评价分析一、前方视野分析 1. 输入条件R 点坐标,驾驶员靠背角度,风窗玻璃数据(含黑边),A 柱内外表面数据(含门窗框),侧门玻璃面数据,前机盖及风窗装饰件外表面数据,顶盖内饰前端表面数据,设计状态地面线,雨刮数据等.2. 校核风窗玻璃透明区域按GB11562-199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的要求,根据R 点和靠背角度,做出V 1、V 2点和风窗玻璃的透明区域基准点a b c 和a ’ b ’ c ’(如图1所示),再根据ECE R43做出黑边最小范围(图1中黄色线),仅当同时满足a 、b 、c 、a ’、b ’、c ’和黑边最小范围在风窗透明区域之内时,透明区域才能满足法规要求。

3. 前视角校核a )将V 1、V 2点投影到Y0平面得V 1’、V 2’点,过V 1点做Z0平面的平行平面Z’面;b )Z’面与挡风玻璃左黑边边界相交得交点a 点,做a 点与V 1点的连线,测出该线与Y0平面的夹角——前左视角;c )Y0面与挡风玻璃上黑边边界相交得交点b 点,做b 点与V 1’点的连线,测出该线与Z ’平面的夹角——前上视角;d )Y0面与挡风玻璃下黑边边界相交得交点c 点,做c 点与V 2’点的连线,测出该线与Z’平面的夹角——前下视角;法规要求,仅当同时满足左视角不小于17°、上视角不小于7°和下视角不小于5°的条件时,前视角才能满足要求。

而实际前下视角需要综合考虑前方盲距的要求,前上视角需要综合考虑前方交通灯的影响。

4. 前方盲距将前下视野线延长至设计地面线,交点与车头之间的距离即为前方盲距,不同车型的前方盲距要求不同,应根据相应类型车辆对标后确定或判定是否合适,见图2。

汽车视野分析操作手册(法规、人机)

汽车视野分析操作手册(法规、人机)
5/27
图 6 A 柱水平截面示意图
图 7 双目障碍角测量示意图
F. 每根 A 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 6°。若两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对称的,则右柱不需要
再测量。另:若 A 柱双目障碍角小于 3°为最佳(此为经验值)。
3. 按 SAEJ1050 的要求校核 A 柱障碍角
A. 按 SAEJ941-1997 的要求,根据 R 点坐标、驾驶员靠背角度和座椅水平调节范围做出 P 点和
10/27
图 13
3. 侧儿童视野
图 14
侧儿童视野与前方儿童视野类似,是指驾驶员在正常位置能看到在乘客侧车辆外的直径为
30cm,高度为 1m 的圆柱体,如图 15 所示。
11/27
七、B 柱障碍角和视角分析
图 15
1. 输入条件
驾驶员 R 点、靠背角、座椅行程(驾驶员眼椭圆及眼点)和左右两侧 B 柱处所有相关数据
D. 在基准平面内将 E4L 及 E4R 绕 P4 点向右侧旋转 45°得 E4L’及 E4R’;
E. 过 E4R’点向+X 方向 51mm 得 A 点,向-X 方向 102mm 得 B 点;
F. 过 A 点作 S4 截面后侧(+X 方向)的切线,过 B 点作 S4 截面前侧(-X 方向)的切线,两条
线绕 P2 旋转,使左眼视线与 A 柱的 S3 截面外侧的相切,从 E3 向左 A 柱的 S3 截面内侧作
切线得左眼视线,左眼视线与右眼视线所成的平面视野角度即为非驾驶(右)侧的 A 柱双
目障碍角(参考图 8)。
Hale Waihona Puke E. 按照 FORD 的 WCR (world customer requirement) Trustmark(用户信任度)标准,所得

视野校核报告要点

视野校核报告要点

目录1.概述 (1)2.汽车驾驶员视野基本要求 (1)3.XX车型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 (1)3.1引用标准 (1)3.2汽车前方视野技术要求 (2)3.3XX车型视野校核状态的确定 (3)3.4XX车型前方视野校核 (3)3.5小结 (5)4.XX车型驾驶员后视野校核 (6)4.1引用标准 (6)4.2汽车后视野技术要求 (6)4.3XX车型后视野校核状态的确定 (8)4.4XX车型后视野校核 (8)4.5小结 (11)5 总结 (11)1.概述在汽车设计中,驾驶员视野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和安全等,在进行布置设计时必须考虑视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下面以相关标准和法规为基础,结合XX车型布置设计情况,对XX 车型驾驶员前、后视野分别进行校核。

2.汽车驾驶员视野基本要求在车身布置图上,确定了代表驾驶员眼睛分布位置的眼椭圆后,即可作出驾驶员的实际视野范围,进行前视野、外后视野、内后视野的校核。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汽车驾驶员视野的基本要求如下:2.1前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前方180º范围内直接视野的校核。

2.2每根A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6°。

若两A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对称的,则右柱不需要再测量。

2.3汽车不得有两根以上A柱。

2.4对于总质量小于2000kg的M1和N1类汽车,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必须能同时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位于驾驶员眼点后4m处的宽度至少为1m的视野区域和一段位于驾驶员眼点后20m处的宽度至少为4m 的视野区域,其右边与汽车纵向基准面平行且与汽车左边最外侧点相切,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20m处延伸至地平线;对于乘客一侧外后视镜的视野,要求相同。

2.5内后视镜的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借助内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0m的视野区域。

3.XX车型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3.1引用标准汽车前方视野必须符合标准GB11562-1994中的规定。

(1)风窗玻璃透明区至少应包括风窗玻璃基准点联线所包围的面积。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标准宣贯资料-标准解读-邱刚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标准宣贯资料-标准解读-邱刚

法。

本标准适用于M1类汽车。 。 本次标准解读不在详述GB 11562-2014的标准内容,而是对GB 11562
的2014版本与1994版本中的不同内容进行讲述。
2
二、 国标与欧标的差异解读

本标准与ECE R125 法规的技术性差异如下:
——删除ECE R125中第1章的1.2、1.3条,其原因是为了满足GB/T 1.1-2009的规则和中
的调节而移动。 2.5 防弹车辆 用于保护所运送的乘员和(或)物品,并符合装甲防弹要求的车辆。
2.6 P点
指驾驶员观察其眼睛所在的水平面内的目标时头部转动的中心点。 2.7 极限座椅调节范围 指由车辆制造商规定的,在3.17规定的正常范围之外座椅在X轴方向上调整的范围,以便
将座椅转换为床铺或者方便人员进入车辆。
侧的A柱双目障碍角不需要再测量。
10
三、新、旧国标的差异解读
3.3 驾驶员前视野180°范围内的障碍中对仪表板障碍要求
通过V2垂直于Y基准平面且与转向盘上边缘相切的平面,如该平面相对水平面向下倾斜不
小于1°时,则转向盘上边缘及其以下的仪表板所构成的障碍是允许的。如果方向盘可调,则 应将其放置在车辆制造商注明的正常位置,或者,方向盘放在可调范围的中间位置(旧标准中
7
三、新、旧国标的差异解读
2.12 三维“H”点装置(3-D H装置) 用于确定“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装置(如图C.1)。对该装置的描述见本附录C.4。
2.13 躯干线
3-D H装置的探测杆处于最后位置时探测杆的中心线。
2.14 乘员中心面 (C/PO) 放置在每一指定乘坐位置上的3-D H装置的中心面,用“H”点在“Y”轴上的坐标表示。 对于单人座椅,座椅中心面即为乘员中心面;对于其它座椅,乘员中心面由制造厂规定。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表7是设计靠背角为25°时的P点相对R点的坐标:
P点
X
Y
Z
P1
35 mm
- 20 mm
627 mm
P2
63 mm
47 mm
627 mm
Pm
43.36 mm
0 mm
627 mm
表7: P点的相对R点的坐标
图7: P点的坐标方向
座椅水平调节范围超过108 mm时P1、P2点的X轴坐 标
按表8修正:
座椅水平调节范围
表4:眼椭圆自身坐标的偏移量
眼椭圆样板在车身视图上的标注符号说明如下: L17:H 点的前后方向的水平调节量; L40:座椅靠背角; L33:H 点至加速踏板踵点的水平距离; H30:H 点至加速踏板踵点的垂直距离; H50:H 点的垂直调节量; W3 :H 点向上 254 mm 处的驾驶室最小宽度; W7 :方向盘中心离汽车纵向对称平面的距离。
M、N
视野设计、校核的相关术语
●H点 ●R点 ●设计座椅靠背角 ●实际座椅靠背角 ●驾驶员眼椭圆:比较理想的视野设计工具,SAE法规采用。 ●V点(视原点):可代替眼椭圆进行视野设计,使作图简单化 , 国标、EEC法规用。 ●P点:用于评价A柱视野障碍。 ●E点:用于评价A柱视野障碍。 ●驾驶员眼点:用于后视镜视野校核,国标、ECE、EC指令采用。
驾驶员前方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技术车研身究院中心 2004年张12敏月
2008年8月
目录
●概述 ●视野设计、校核的相关法规 ●视野设计、校核的相关术语 ●前方视野的设计校核
概述
●视野是指人眼所能观察到的空间范围,汽车行驶时80%以上的交 通信息是由驾驶员视觉得到的,因此驾驶员在汽车上的视野范 围好坏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安全性及驾驶舒适性。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测量及评价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测量及评价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测量及评价随着科技的发展,车辆的驾驶安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汽车的前方视野作为驾驶员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逐渐引起了专家的研究。

本文将对前方视野测量和评价进行探讨和解析。

前方视野测量方法:为了测量前方视野,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视野三角法:驾驶员在车辆内部选取一个位置作为观察点,测量前方地面的距离和高度,计算出前方视野。

2. 独立评估:独立评估人员站在车辆前部,视野覆盖范围内的全部物体可以被评估出来。

3. 建模仿真:使用计算机软件,对车辆的驾驶员进行建模仿真,计算出前方视野范围。

前方视野评价标准:前方视野的评价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直线覆盖距离:这是汽车在前面的区域内能够看到的距离,也被称为开视距离。

这个标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驾驶员在盲区操作。

2. 覆盖高度角:这个标准是希望前方视野能够覆盖左右,上下的最大角度,以保证驾驶员可以准确、全面地观察道路状况。

3. 占用范围:这个标准是考虑汽车不同的高度、宽度、长度等外貌因素对前方视野的影响,以确定前方视野的具体范围。

4. 视野质量:视野质量取决于镜头的清晰度和反光性能。

清晰、不反光的前方视野可以更好地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前方视野评价技术:前方视野评价技术有很多,其中一些最常见的是:1. 光学评估:通过视觉评估或光学仪器测量来评价前方视野。

2. 计算机仿真:通过计算机仿真建模来评价前方视野。

3. 现场测试评估:评估人或者评估机器站在现场来评价前方视野。

结论:前方视野是汽车驾驶员行驶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我们需要对前方视野进行测量和评价。

其中,前方视野评价标准和评价技术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前方视野进行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在实际的驾驶过程中,前方视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驾驶员对道路的观察情况,进而影响到驾驶员对道路状况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前方视野的评价与要求必须符合国际标准,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

6汽车视野

6汽车视野

视水平线下15° 20°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直接视野:不用任何辅助装置能看到的视野。 间接视野:用辅助装置看到的视野。 单目视野:用一只眼睛所能看到的视野。 双目视野:同时用两只眼睛都能看到的视野。是左、右单目视野的 重迭部份。 双边视野:分别用两只眼睛所能看到的总的视野,即至少有一只眼 睛能看到的范围。其大小等于两个单目视野之和减去双目视野。 边缘视野:指投向注视点的视线的外侧区域。其大小约为90°。
A、B、C均为V点。 V点可直接 画在坐标系内而不用眼椭圆。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由50/50男女混合的95th眼椭圆得到。 P1、P2对应的眼点是在眼椭圆上距A立柱最近的眼点,用来确定A立柱形成 的驾驶员双目视野障碍。 对于左位制,P1用于左A立柱,P2用于右A立柱。 P3、P4对应的眼点是在眼椭圆上距后视镜最远的眼点。用来确定后视镜的 驾驶员间接视野。 对于左位制, P3用于右后视镜, P4用于左后视镜。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6.4 驾驶员的间接双边视野



视点的选择 眼点的选择按保证满足度 的原则,即所作视野最小。 选择眼椭圆上离后视镜最 远点处的眼点。 视线 由右眼点向镜子的左端作 视线,由左眼点向镜子的 右端作视线。再按反射原 理,得视野的两条边界。 头部转动 眼睛转动30°后,视线还 不能达到给定目标,就需 转动头部。 头部转动至视线达到给定 目标即可。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Saturn Ion
BMW Mini Cooper
24
BMW Z8 Toyota Scion XB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车辆 人 机 工 程 学
6.8 轿车驾驶员前方视野(GB11562)

驾驶员前方视野180度范围

驾驶员前方视野180度范围

驾驶员前方视野180度范围一、概述:在汽车设计中,驾驶员视野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和安全等方面,在进行布置设计时必须考虑视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本方法采用UG软件总布置模块绘制驾驶员前方视野180度范围。

采用Catia软件手工绘制此区域时,可以参考此规范。

二、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562-19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T 11563-1995 汽车H点确定程序GB/T 11559-1989 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77/649/EEC 就成员国有关机动车驾驶员视野方面法规的大致规定三、定义三维坐标系是指由垂直纵向平面X-Z、水平面X-Y和垂直横向平面Y-Z所形成的坐标系;主要基准标记指车身上的孔、表面、标记和识别标志。

所使用的基准标记类型以及每个标记相对于三维坐标系X、Y、Z坐标和相对设计地平面的位置应由车辆制造厂规定。

这些标记可以用作车身总成的控制点;V点:是指在乘客舱中确定的位置,通过前排座椅上最外设计乘坐位置中心的纵向铅垂平面并相对于R点及设计座椅靠背角。

此点用于检查车辆视野是否符合要求。

R 点或乘坐基准点制造厂规定的H点,每个乘座位置的最后面的正常驾驶和乘座位置。

H点指三维H点确定装置的躯干与大腿的铰接中心,他位于此装置的两侧H点标记钮间的中心线上;A柱指位于V点前68 mm处横向铅垂平面以前的任何车顶支撑件,包括不透明的零件,如挡风玻璃镶条、门框、支撑附件等。

四、设计要求驾驶员前视野180°范围的要求,可参考标准GB11562-1994和77/649/EEC中的规定,具体如下:1.在驾驶员前视野180°范围内,在通过V1的水平面下方和通过V2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都和水平面向下成4°夹角,其中一个平面垂直于X-Z基准平面,另两个平面垂直于Y-Z基准平面)上方的范围内,除了A柱、三角窗分隔条、车外无线电天线、后视镜和风窗玻璃刮水器等造成的障碍外,不得有其它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驾驶员前方180°范围内直接视野的要求和测量方法。

类汽车。

本标准适用于M
1
2 引用标准
GB 11555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11563汽车H点确定程序
GB/T 11559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
3 术语
3.1 三维坐标系
指汽车制造厂在最初设计阶段确定的由三个正交的基准平面组成的坐标系统(见附录A(补充件)图1〕.这三个基准平面是:
X基准平面--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铅垂平面,通常规定通过左右前轮中心;
Y基准平面——汽车纵向对称平面;
Z基准平面--垂直于Y和X基准平面的水平面。

三维坐标系用来决定图样上设计点的位置和实车上这些点位置之间的尺寸关系。

3.2 主要基准标记
指车体上的孔、表面上的标记符号。

所使用的基准标记在三维坐标系的X、Y、Z坐标和相对设计地平面的位置,由汽车制造厂规定。

这些基准标记可以用作车身总成的控制点。

3.3 汽车测量状态
指由各标记点在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所决定的汽车位置.
3.4 座椅靠背角
指座椅靠背与铅垂线的夹角。

3.4.1 设计座椅靠背角
指通过R点的铅垂线与由汽车制造厂规定的靠背位置上的三维H点装置躯干线
之间的夹角。

3.4.2 实际座椅靠背角
指座椅处于最低和最后位置时,通过H点的铅垂线与三维H点装置躯干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实际靠背角理论上相当于设计靠背角。

3.5 坐标参考点
3.5.1 V点
V点是表征驾驶员眼睛位置的点,它与通过驾驶员乘坐位置中心线的纵向铅垂平面、R点及设计座椅靠背角有关。

此点用于检查汽车视野是否符合要求。


常用V
1,V
2
两点表示V点的不同位置(见图1)。

3.5.2 H点、R点定义及H点确定程序按GB/T 11563规定.所用装置按GB/T 11559规定。

3.5.3 风窗玻璃基准点
指从V点向前的射线与风窗玻璃外表面的交点(见图1)。

3.5.4 P点
指驾驶员眼睛高度上的头部中心点,通常以P
1,P
2
两点表示驾驶员水平观
察物体时P点的不同位置(见图2,图3).
3.5.5 P
m

指通过R点的纵向铅垂面与P
1、P
2
连线的交点(见图2,图3).
3.5.6 E点
指驾驶员眼睛的中心(简称“眼点"),E
1,E
2
(E
3
,E
4
)分别为头部中
心点P在P
1(P
2
)位置时的左右两只眼点,它们用于评价A柱视野障碍(见图3).
3.6 透明区
指汽车风窗玻璃或其它透明表面的透光率(当光线与表面成直角测量时)不小于70%的区域。

3.7 A柱
指位于V点前68mm处横向铅垂平面以前的任何车顶支撑(不透明的零件),
如门框、风窗玻璃镶条、支撑附件等。

3.8 座椅前后调节范围
指汽车制造厂规定的沿X轴方向上调节驾驶员座椅的范围。

4 技术要求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必须满足下述要求。

4.1 风窗玻璃透明区至少应包括风窗玻璃基准点连线所包围的面积.这些基准
点是:
点水平向前偏左17°的基准点a;
a.V
1
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上7°的基准点b;
b.V
1
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下5°的基准点c;
c.V
2
d.在汽车纵向对称平面另一侧,应增加3个辅助基准点a′,b′,c′,它们与a,b,c三个基准点相对称。

4.2 按6。

4的规定测量,每根A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6°(见图3)。

若两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对称的,则右柱不需要再测量.
4.3 汽车不得有两根以上的A柱.
4.4 在驾驶员前视野180°范围内,在通过儿的水平面下方和通过V
的三个平
2
面(三个平面都和水平面向下成4°夹角,其中一个平面垂直于Y基准平面,另两
个平面垂直于调基准平面)上方的范围内,除了A柱、三角窗分隔条、车外无线电
天线、后视镜和风窗玻璃刮水器等造成的障碍外,不得有其它障碍(见图4)。


是以下情况除外:
a.直径小于0。

5mm的嵌入式天线,或小于1.0mm的印刷式天线,不认为是视
野障碍;
b.无线电天线的导线一般不得进入5。

4规定的A区,但是导线直径小于0.5mm 时,可允许三根导线进入,此种情况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c.最大直径为0。

03mm,导线是竖直的,最小间距1。

25mm,或导线是水平的,最小间距2。

0mm的除霜及除雾导线,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4.5 通过V2垂直于Y基准平面且与转向盘上边缘相切的平面,如该平面相对水平面至少后下倾斜1°时,则转向盘上边缘以下的仪表板所构成的障碍是允许的。

5 测量条件
5.1 V点位置
V点相对R点位置,由三维坐标系的X、Y、Z坐标确定,如表1所示。

表1给出的是设计靠背角25°时的基本坐标,坐标的正方向如图1所示。

若设计座椅靠背角不是25°时,则按表4对X,Z坐标进行修正。

5.2 P点位置
P点相对R点的位置由三维坐标系X、Y、Z坐标确定,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给出的是设计座椅靠背角25°时的基本坐标,坐标的正方向如图1所示。

表3给出的是座椅水平调节范围超过108mm时P点的校正值.当设计座椅靠背角
不是25°时,各P点的X,Z坐标须按表4进行修正。

5.3 E点位置
E点和P点在同一水平面内.
5.3.1 E
1和E
2
距P1各为104mm, E
1
距E
2
为65mm (见图5).
5.3.2 E
3 和E
4
距P2各为104mm,E
3
距E
4
为65mm (见图5)。

5.4 A区的确定
按GB 11555中5.1规定。

6 驾驶员视野的测定方法
6.1 汽车主要基准标记在三维坐标系中的尺寸关系,按附录A(补充件)规定程序确定。

6.2 用三维坐标系表示的R点来确定V点(V
1,V
2
)的位置,然后按4.1规定
找出风窗玻璃基准点。

6.3 用三维坐标系表示的R点来确定P点(P
1,P
2
),如表2和表3所示。

25°
以外的设计靠背角的修正值如表4所示。

6.4 按图2所示在A柱上做两个水平截面,即:
a.A柱S
1截面:从P
m
点向前作与水平面向上成2°的平面,过此平面与A柱
相交的最前点作水平截面;
b.A柱S
2截面:从P
m
点向前作与水平面向下成5°的平面,过此平面与A柱
相交的最前点作水平裁面。

将S
1、S
2
截面投影在P点所在的水平面内,双目障碍角在该平面内测量,如
图3所示。

6.4.1 E
1和E
2
的连接线绕P
1
旋转,使E
1
至左A柱的S
2
截面外侧的切线与E
1

E 2连线成直角,从E
1
向左A柱的S
2
截面外侧作切线和从E
2
向左A柱S
1
截面内侧
作切线,从E
2
点作前一切线平行线,与后一切线所成的平面视野角度即为驾驶员(左)侧的A柱双目障碍角(见图3)。

6.4.2 E
3和E
4
的连接线绕P
2
旋转,使E
4
至右A柱S
2
截面外侧的切线与E
3,
E 4连线成直角,从E
3
向右A柱S
1
截面内侧做切线和从风E
4
向右A柱S
2
截面外侧作
切线,从E
3
点作后一切线平行线,与前一切线所成的平面视野角度即为乘员(右)侧的双目障碍角(见图3).
6.5 按4.3,4。

4,4.5要求检查视野障碍。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长春汽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运生、张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