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合集下载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橘树的热爱,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寓意和情感。

1.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2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橘树,引导学生关注橘树的特点。

1.2邀请学生分享对橘树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橘颂》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诗歌的寓意。

3.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讨论诗人对橘树的热爱。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2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诗歌中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

5.2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橘树为题材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将诗歌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橘树的图片。

2.资料库:关于《橘颂》的创作背景、诗人简介等资料。

3.诗歌鉴赏工具:用于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工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最新《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最新《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橘颂一、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4.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二、屈原与《楚辞》1.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

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

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2.《楚辞》《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

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典型的楚国的乡土文学。

到西汉时期,学者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的仿作合编成《楚辞》,后人就把这种诗体称为楚辞,又因为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而称这种诗体为骚或骚体,并以“风骚”合称诗经和楚辞。

3.屈原主要作品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他的作品标志着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了文人创作的时代。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

他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屈原诗作充分代表了楚辞的艺术特点:一是多用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二是长篇巨制,篇章恢宏;三是形成了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楚辞体;四是多用“兮”字。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橘颂
屈原
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 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

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 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4.赏析《橘颂》一诗,体会其爱
国情怀及咏物特点。
名平,字原。出身贵族。怀王初 年,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怀王 信谗,流放汉北。顷襄王继位,再度 放逐沅湘一带。秦兵攻破楚都,屈原 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
余各篇是屈原遭谗见疏后灵魂里的冲
突和矛盾、品格上的高贵和孤洁的艺
术反映,思想基调和艺术风格与《离
Hale Waihona Puke 骚》十分贴近。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 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 志啊。)
艺术特色
• 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 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 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 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 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所以宋刘辰翁又 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艺术特色
• 2、独特的语言风格。 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体 制,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 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 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 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与《诗经.周南》、 《诗经.召南》中的一些诗作相似,“显然 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袁行 霈《中国文学史》)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 啊。)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教学设计杨家龙小学《柑橘文化》校本课程《橘颂》教学设计单元柑橘栽培历史单元课时主题浅析《橘颂》总课时(2)第(2)课时授课者龚发军背景分析诗篇《橘颂》记录了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适合我校校本课程《柑橘文化》高学段《开发柑橘》的学习,学生在中低学段学习了“认识柑橘”“管理柑橘”,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本课时的重点是通过浅析《橘颂》,从诗词中感受中国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

难点是理解古文《橘颂》的大意,从中感悟屈原精神。

教学目标1、能朗诵《橘颂》,初步了解诗词大意。

2、从诗词中了解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

3.浅析爱国诗人屈原的《橘颂》,体会柑橘的优秀品质,从中感悟屈原精神。

评价设计1、学生有感情朗读《橘颂》,从诗词中了解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

2、了解《橘颂》中柑橘生长特性,能初步感悟屈原精神。

学与教活动设计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教学楼一楼楼梯墙壁上《柑橘文化》《橘颂》赏析图片)2、同学们平常留意了吗?今天从浅析《橘颂》中了解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感悟屈原精神。

二、浅析《橘颂》。

1、出示《橘颂》诗篇,学生试读一遍。

2、学生听多媒体朗读。

3、学生自由读,注意注准字音,停顿,语气,尽量有感情的朗读。

4、点名学生读,教师实时指导。

5、出示《橘颂》大意,教师初步讲解。

6、课堂交流:(1)从《橘颂》,我们了解到战国时期江南就种植柑橘,你了解了哪些生长特性?(2)你最喜欢哪句诗?你有什么感受?三、认识屈原。

1、出示屈原铜像和屈原祠山门图片,引出《橘颂》作者屈原。

2、出示屈原生平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

3、课堂交流:(1)从《橘颂》中,你感悟到屈原哪些精神?(2)从屈原生平中,同学们又体会到哪些屈原精神?(3)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屈原的资料,说说你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四、课堂小结。

1、小结:秭归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屈原一生爱国爱民,上下求索,矢志不渝。

让我们深入学习屈原精神,传承屈原文化,做新时代的好学生。

《橘颂》-大学语文-教案

《橘颂》-大学语文-教案

橘颂一、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4.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二、屈原与《楚辞》1.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

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2.《楚辞》《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

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典型的楚国的乡土文学。

到西汉时期,学者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的仿作合编成《楚辞》,后人就把这种诗体称为楚辞,又因为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而称这种诗体为骚或骚体,并以“风骚”合称诗经和楚辞。

3.屈原主要作品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标志着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了文人创作的时代。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

他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屈原诗作充分代表了楚辞的艺术特点:一是多用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二是长篇巨制,篇章恢宏;三是形成了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楚辞体;四是多用“兮”字。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8橘颂》word教案 (6)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8橘颂》word教案 (6)

第28课《橘颂》教案1【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
执教:湖北省洪湖巿小港管理区中学黄传琴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二、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文重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出朗读要求:①字字饱满;②把握基调,采取不同形式的读。

2、小组合作,逐句翻译。

3、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展示:①重点字词;②重点句翻译;③通假字。

4、齐读课文,指名背诵。

三、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开篇作者用哪一个字来总颂橘?下文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
2、探究、质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a、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橘的外形美?
b、橘具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质?
c、作者对这样内外兼美的“嘉树”抒发了怎样感情?
d、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目的何在?
e、文章只是在颂扬橘吗?若不是,又是写什么?
3、配乐朗读,再次感受橘的内外美。

四、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有哪些名人具有“橘”的这种精神?
2、选择一种植物,仿本文写法,写篇抒情短文。

3、全班同学一起赏析点评。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橘颂
外形:绿叶素荣——-—托物言志
嘉树
品质:独立不迁————抒发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案之一:《橘颂》导入与导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作品《橘颂》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掌握鄂教语文《橘颂》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对文学作品《橘颂》进行分析和解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课堂发言奖励小红花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1.教师出示橘子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吃过橘子,询问学生对橘子的印象和
感受
Step 2 导读(10分钟)
1.教师出示《橘颂》的书籍封面和作者照片,并介绍鄂教语文《橘颂》的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作家方杰的经历和作品特点
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橘颂》的开头部分,并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
Step 3 分析探讨(20分钟)
1.教师分段展示《橘颂》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

2.教师提问:
a.橘子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b.文中的橘子形象有哪些特点?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Step 4 情感鉴赏(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类似的橘子经历,鼓励学生分享个
人故事
2.教师以《橘颂》为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橘子的情感与感受
Step 5 总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要点
2.教师发放小红花,奖励课堂积极参与和发表优秀观点的学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橘子的话题,唤起学生对橘子的回忆和情感体验,为
学生打开了阅读《橘颂》的心扉。

通过导读、分析探讨和情感鉴赏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同时,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
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但是,
整节课的时间安排稍显紧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适当调整节奏,给
学生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时间。

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
尝试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