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五薄层色谱实验

实验五薄层色谱实验

实验五薄层色谱实验
一、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
它将混合物分离并加以分析,以测定化学物质在混合物中的含量,并对其
结构进行分析。

薄层色谱实验的一般步骤为:用菲林纸或其他实验材料,
在玻璃板上均匀铺设一层纸片,在纸片中加入一定量溶剂,并将要分析的
物质涂在纸片上,然后放入含有一定量溶剂的气相色谱仪中,溶剂从纸片
上上升,复杂的物质分子会随着溶剂上升而沿着纸片的方向分离,当溶剂
沿着纸片方向移动时,部分物质分子会停留在纸片移动轨迹上,从而可以
以物质分子逐渐沿着纸片的轨迹分布的方式对复杂的物质进行分离和检测。

二、实验准备
1.实验仪器
(1)薄层色谱仪:用于给纸片滴加溶剂,把溶剂按一定速度从纸片
上升起,滴加溶剂的速度可以用薄层色谱仪调节。

(2)紫外可见光检测仪:它能够测量沿着纸片的轨迹上出现的物质
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以来检测混合物中物质的比例和浓度总量。

2.实验材料
(1)纸片:一般使用硅胶薄层色谱纸片,其薄厚约为0.25mm,它的
表面非常细腻,不吸附变性物质,表面有良好的润湿性,可以形成一层薄层。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用词条理,且有逻辑,最好能涉及到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中所有内容及关键操作步骤。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内容为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TLC)是一种根据物质的分子量和分子结构来分离和鉴定竞争物质的一种实验。

用薄层色谱可以分离出有机化合物中的各种成分,从而提高有机化合物中的成分纯度。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以用来鉴定有机化合物中的有机物。

二、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实验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吸附定律,将具有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分离出来。

在实验中,将物质溶于溶剂,然后用该溶剂和其他溶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溶剂梯度。

使用不同比例的溶剂梯度,物质可以在树脂表面上不同程度地吸附,产生不同的分离结果。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用具和药材:一种或两种被测物质、苯乙醛、酚红、染料和树脂。

2.把溶剂梯度准备好:将溶剂以一定比例混合,梯度一般以苯乙醛和甲醇为主,比例可以根据实验所需。

3.把树脂涂在玻璃板上:沿着玻璃板的边缘涂一层树脂,使树脂厚度均匀,厚度一般为1毫米。

实验四()薄层色谱

实验四()薄层色谱

实验四()薄层⾊谱实验四(1)薄层⾊谱⼀、实验⽬的1、学习学习薄层⾊谱法的原理,了解其意义和应⽤。

2、掌握薄层板的制作及薄层⾊谱的操作⽅法。

⼆、实验原理薄层⾊谱法是以薄层板作为载体,让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展开⽽达到分离的⽬的,故也称为薄层层析。

它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种⼴泛使⽤的实验技术,可⽤于精制样品、化合物鉴定、跟踪反应进程和柱⾊谱的先导(即为柱⾊谱摸索最佳条件)等⽅⾯。

1、薄层⾊谱常⽤的吸附剂硅胶和氧化铝是薄层层析常⽤的固相吸附剂。

化合物极性越⼤,它在硅胶和氧化铝上的吸附⼒越强,所以吸附剂均制成活性精细粉末。

活化通常是加热粉末以脱去⽔分。

硅胶是酸性的,⽤来分离酸性或中性的化合物。

氧化铝有酸性、中性和碱性的,可⽤于分离极性或⾮极性的化合物。

商⽤的硅胶和氧化铝薄层板可以买到,这些薄板常⽤玻璃或塑料制成。

溶剂在薄层板上爬升的距离越长,化合物的分离效果越好。

宽的薄层板也可⽤于量较⼤的样品,具有1~2mm厚的⼤板可⽤于50~1000 mg样品的分离制备。

2、样品的制备与点样样品必须溶解在挥发性的有机溶剂中,浓度最好是1~2%。

溶剂应具有⾼的挥发性以便于⽴即蒸发。

丙酮、⼆氯甲烷和氯仿等是常⽤的有机溶剂。

分析固体样品时,可将20~40mg样品溶到2mL 的溶剂中。

在距薄层板底端约1cm处,⽤铅笔划⼀条线,作为起点线。

⽤⽑细管(内径⼩于1mm)吸取样品溶液,垂直地轻轻接触到薄层板的起点线上。

样品量不能太多,否则易造成斑点过⼤,互相交叉或拖尾,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

3、展开将选择好的展开剂放在层析缸中,使层析缸内空⽓饱和,再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层析缸中进⾏展开。

使⽤⾜够的展开剂以使薄层板底部浸⼊溶剂3~5mm,但溶剂不能太多,否则样点在液⾯以下,溶解到溶剂中,不能进⾏层析。

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板的前沿(离顶端5~10mm处)或各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铅笔划出前沿的位置后即可显⾊。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薄层色谱实验报告引言: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物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技术对给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探究其分离机理和应用。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色谱板、标记样品和参比物。

2. 制备薄层色谱板:将薄层硅胶G涂布在玻璃板上,并在烘箱中干燥。

3. 样品预处理:将待测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并进行必要的稀释。

4. 样品上色:在薄层色谱板上绘制样品点,注意控制点的大小和距离。

5. 色谱开展:将色谱板放入预先配制好的溶剂系统中,等待溶剂上升至适当高度。

6. 色谱显色:取出色谱板,用显色剂喷洒或浸泡,观察斑点的形成。

7. 斑点测量:使用分析软件或直接测量斑点的Rf值,计算样品的迁移率。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薄层色谱实验,并得到了明确的结果。

通过观察色谱板上斑点的形成和Rf值的测量,我们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以及它们的相对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样品A:在薄层色谱板上出现两个斑点,分别为Rf值为0.4和0.7。

根据参比物的Rf值,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样品A中存在两种化合物。

样品B:在薄层色谱板上出现一个明显的斑点,Rf值为0.6。

通过与参比物的对比,我们可以确定样品B中仅含有一种化合物。

讨论与分析:1. 分离机理:薄层色谱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薄层硅胶G)和流动相(溶剂系统)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的。

化合物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其在色谱板上的迁移速度和位置。

2. Rf值的意义:Rf值(迁移率)是薄层色谱实验中常用的定量指标,表示化合物与溶剂前进距离的比值。

Rf值可以用来鉴定化合物,并与参比物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待测样品中的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

3. 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斑点模糊、溶剂选择不当等问题,导致结果的误差。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增加重复实验次数、使用更纯净的溶剂、控制好色谱板的温度和湿度等。

实验五 薄层色谱实验

实验五 薄层色谱实验

将配制好的浆料倾注到清洁干燥的载玻片上, 拿在手中轻轻的左右摇晃,使其表面均匀平滑, 在室温下晾干后进行活化。 本实验用此法制备薄层板4片。
3、薄层板的活化
将涂布好的薄层板置于室温凉干后,放在烘箱 内加热活化,活化条件根据需要而定。硅胶板 一般在烘箱中渐渐升温,维持105—110℃活化 30min。氧化铝板在200℃烘4h可得到活性为Ⅱ 级的薄板,在150—160℃烘4h可得活性为Ⅲ— Ⅳ级的薄板。 活化后的薄层板放在干燥器内保存待用。
实验五 薄层色谱实验
一、实验目的
• 1、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 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
1、原理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附剂(固定相)和 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由于各种化 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 ,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 的目的。
色谱识别:日光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部 可见与熊果酸对照品相同的紫红色斑点为 主斑。紫外光灯下的荧光色谱除熊果酸显 橙黄色荧光斑点外,尚有其他荧光斑点, 可供辅助鉴别。
五、实验讨论:
•载玻片应干净且不被手污染,吸附剂在玻 片上应均匀平整。 •点样不能戳破薄层板面,各样点间距11.5cm,样点直径应不超过2mm。 •展开时,不要让展开剂前沿上升至底线。 否则,无法确定展开剂上升高度,即无法 求得Rf值和准确判断粗产物中各组分在薄 层板上的相对位置。 •显色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薄层板表面 易炭化而背景被污染。
4、点样
•先用铅笔在距薄层板一 端 1cm处轻轻划一横线作为 起始线,然后用毛细管吸 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 点样,斑点直径一般不超 过2mm。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 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 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 果。若在同一板上点几个样,样点间距离应为 1。 •点样要轻,不可刺破薄层。

薄层 色谱法

薄层 色谱法
4.2 答辩汇报PPT提纲 制作
答辩汇报PPT提纲制作
毕业设计答辩汇报提纲, 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汇报提纲不是毕业设计作 品的目录摘录,两者之间 有联系,但区别也很大。 毕业设计汇报提纲的制作 ,常用的形式有图表式、 条目式及阶梯式,以起到 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右图 所示。
4. 答辩汇报PPT制作
硅胶粘合薄层活度的测定方法,目前一般都采用Stahl活度测定,样品为二甲黄、苏丹红、靛酚 蓝等量混合溶液,点在薄层板上,用石油醚展开10cm,斑点应不移动,如用苯展开则应分成三个斑 点,合格的硅胶粘合薄层,其Rf值分别为:二甲黄0.58±5%,苏丹红0.38±5%,靛酚蓝0.08±5%, 其活度为Ⅱ~Ⅲ级,水分含量5%~15%。如Rf值<标准值,表明硅胶的含水量小(新鲜活化的硅胶板 ),吸附能力强,活度级别为<Ⅱ级,如Rf值>标准值,表明硅胶的含水量大(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较 长的硅胶板),吸附能力弱,活度级别为>Ⅲ级。
【思考题】
1.影响薄层色谱Rf值的因素有哪些? 2.用硅胶薄层板分离混合物,是属于哪一种色谱原理?
实验二 四逆汤中乌头碱的限量检查
【实验目的】
1.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分离原理、 以及薄层色谱斑点的检出识别方法。
2.熟悉薄层色谱对杂质限量检查的方法、薄层 色谱斑点比移值Rf的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
第三部分 仪器分析实验 第十七章 薄层色谱法
实验一 薄层色谱法测定硅胶(黏合板)的活度
【实验目的】
1.掌握粘合薄层的制备方法。 2.了解粘合薄层活度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硅胶的吸附性质决定于连接在硅原子表面的羟基基团—硅醇基(—Si—OH),经活化后的硅胶 如暴露在空气中,则能吸附水分使之减活。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物质的方法。

薄层色谱是一种在平面上进行的色谱技术,它主要依靠样品组分的吸附、分配和迁移现象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以下是对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进行详细介绍的文章。

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且易于操作的物质分离和鉴定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固定在薄层支持剂上的吸附剂对物质进行分离,通过比较样品与标准物质的色谱行为来进行鉴定。

薄层色谱实验的基本步骤如下:1.准备薄层板:薄层板通常由玻璃或铝质材料制成,其表面涂覆有吸附剂(常见的有硅胶、藤黄果酸等)。

准备薄层板时,首先需使用刮刀将吸附剂涂抹在板面上,待其干燥后即可使用。

2.准备样品:样品可以是单一化合物或混合物,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分离方式。

对于固态样品,通常需先进行溶解、萃取等预处理。

3.样品上样:将准备好的样品点滴于薄层板上,一般可使用微量移液管逐点滴于吸附剂上。

注意,每次滴液的量应尽量相同,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

4.色谱开展:将装有样品的薄层板放置于色谱槽中,加入溶剂并封闭。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待测物质的极性特征进行,一般常用的有甲醇、二氯甲烷等。

溶剂的极性需根据样品的极性进行调整。

5.迁移与可视化:将色谱槽置于恒温槽内,通过升温、降温或恒温的方式进行迁移。

当样品迁移至一定距离后,取出薄层板并进行可视化。

常用的可视化方法有紫外灯照射、碘蒸气显色法等。

6.数据分析:根据样品与标准物质的色谱行为进行对比,进一步进行鉴定和分析。

可以通过Rf值计算、色谱图形态分析等方式进行。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的优点在于其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由于其样品用量少、试剂费用低等特点,常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但其缺点在于分离度相对较低,不适用于样品数量过大或分离度要求较高的情况。

综上所述,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待测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和色谱条件进行分析。

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实验

、实验目的:1、掌握湿法制作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掌握使用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4、掌握样品检测前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1、原理薄层色谱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净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物质种类。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黏度等。

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R f =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点中心的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距离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 Q3、跟踪反应进程。

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三、实验仪器、试剂。

1.仪器:载玻片(5块)、玻璃棒、小烧杯(100ml)、烘箱、干燥器、普通天平、吹风机、紫外灯、分液漏斗、锥形瓶(250ml)、广口瓶、毛细管、量筒(10ml)、镊子、表面皿、铅笔、尺子。

2.试剂:硅胶GF254 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APC药片1片、二氯甲烷、无水MgSO、水、展开剂(苯:乙醚:冰醋酸:甲醇=120: 60: 80: 1的混合溶液)四、实验操作步骤:1溥层板的制备(湿板的制备):在实验台上的水槽中取出五块载玻片,小心除去上面的部分水分,放在实验台上待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色谱(TCL)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巧
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
-偶极
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

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纯化
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 f值)。

利用薄层色谱法可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度、活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度等。

所以要获得比移值重现性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式样时,最好用对照品和样品同时对照进行。

d2
d1
2
3
4
3
1
1.1玻璃板的要求:用于制备薄层板的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最好使用厚薄1~2mm的优质平板玻璃,普通窗玻璃一般不宜用于制作薄层板,玻璃板需洗净至不挂水,晾干,贮存于干燥洁净处备用。

玻璃板反复使用时,应注意经常用洗液及碱液清洗,保持玻璃板面的光洁是保证薄层板质量的最基本要求。

1.2制作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吸附剂加适量的水(如1份硅胶G一般加
3份水),在研钵中用研杵沿一个方向小心研磨至成均匀的有适当粘稠度的胶浆,立即倾入涂布器中,均匀地向前推进涂布在玻璃板上,或按照不同涂布器的规定操作涂布,涂布好的薄层板于室温下在水平台上晾干,再在规定的温度(一般为105℃~110℃)下活化约30分钟,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薄层板的厚度一般为0.25~0.5mm.。

1.3 商品化供应的预制板和高效板
2
2小3
品可使用自动化装置点样,喷雾成条带状是一种可以点样量大而同时又能促成最有效分离的点样方法。

在常规操作过程中,人工点样一般使用微量毛细管(0.5/1/2/3和5μl),点样时毛细管必须完全充满和完全排空,要以垂直方向小心接触TLC/HPTLC 板面,不要损伤薄层,受损的薄层会导致溶剂不规律地流动而在色谱上产生失真的TLC谱带。

3.2 样品点样位置
起点下缘的最小距离b取决于溶剂量。

两个起点之间的距离c必须令平行移行的主成份不会相互触及。

点状点样时原点的直径应小于或等于3mm(高效板原点的直径应更小),条带的长度d由点样样品体积或样品的种类和相对于板的尺寸点样的数目来决定。

到板侧边的距离a必须足够大以避免分离区失真变形。

4
80mm
/。

其总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五、本实验操作内容
山楂有效组分熊果酸含量的鉴定。

吸附剂/快板:硅胶G3g,10ml 0.5%羧甲基纤维素钠。

供试品:取山楂0.5g,加乙酸乙酯2ml,浸泽24h,取上清液备用。

对照品:加甲醇制备成1ml含有1mg的溶液。

点样:供试品溶液点样4ul,对照品溶液点样2ul。

展开剂: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4:0.5)。

显色剂:硫酸乙醇溶液(3~10%)
显色操作:喷显色剂后,在80℃加热数分钟,至斑点显色清晰为止,置日光或
1
2。

3
4
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