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轮胎资料
自行车轮胎常识

自行车轮胎常识和选购注意事项经常有车友问我轮胎的规格问题,现在简单介绍一下,方便车友:1、自行车内胎大小规格要配合外胎,外胎的胎壁会标明大小,比如外胎:26×1.95 700×23c这样的字样26是指配合轮径,山地车一般都是26寸,儿童用山地车一般24寸;1.95指的是断面宽度。
要根据外胎大小来选择内胎。
一般内胎大小有一个适合范围,比如:标有26×1.95~2.1的内胎,则说明这个内胎可以配合使用26寸的,宽度在1.95~2.1范围内的外胎。
2、自行车内胎气嘴类型和规格,气嘴要配合车圈来选择,车圈上的气嘴孔大小决定你使用美式嘴还是法式嘴,车圈的厚度决定气嘴长短的选择,我们所说的刀圈就需要使用加长气嘴的内胎。
国内常见的气嘴类型有英式嘴、美式嘴、法式嘴。
我们原来日常骑行的26寸、28寸车都是英式嘴(E/V),需要用气门芯橡皮管的的,我小时候用来做弹弓的弹性材料,大部分都是用英式嘴的气门芯橡皮管做的:)因为橡皮管比较容易老化,造成气密性不佳,并需要经常更换,目前运动类自行车很少会采用英式嘴。
下载(8.69 KB)自行车内胎常识和选购注意事项2006-12-30 21:17 下载(4.66 KB)自行车内胎常识和选购注意事项法式嘴(F/V)是几种内胎里高压时气密性最好的,公路车胎需要高的气压,所以大都使用法式嘴。
法式嘴很细小,在车圈上的孔也很小,有利于车圈强度,公路车使用法式嘴为多,也可能和这个有关系。
它的弱点是比较脆弱,容易弄断,打气时要小心一点。
下载(8.35 KB)自行车内胎常识和选购注意事项2006-12-30 21:18下载(7.85 KB)自行车内胎常识和选购注意事项我们见的摩托车内胎基本都是用美式嘴(A/V),所以美式嘴也俗称摩托嘴。
美式嘴的气密性较好,打气比法式嘴方便很多,所以使用的最为普遍,山地车绝大部分都是使用美式嘴,很多低端公路车也是配置美式嘴。
美式嘴目前在国内打气很方便,绝大多数的便携式打气筒都可以打美式嘴,在外的修车摊和摩托车维修处也都可以打气,最适合自行车旅行郊游使用。
自行车车胎资料汇总

自行車輪胎尺寸的秘密1.輪胎尺寸與車圈尺寸的配合自行車輪胎的尺寸種類繁多且令人迷惑。
更糟糕的是,在早期階段,每個國家都按照自己的一套尺寸標稱體系製造自行車。
這些不同國家的尺寸標稱方法造成了這樣一種局面,即同樣尺寸的輪胎在不同的國家裡有不同的數字標識。
最麻煩的情況是不可互換使用的非相同尺寸的輪胎常常擁有相同的數字標識!2.傳統的尺寸體系傳統的尺寸體係依據的是對輪胎外徑的測量。
這種辦法通常是以英寸為單位(26",27"等等),或是以厘米為單位(650,700等等)。
不幸的是輪胎與車圈的發展使得這種測量方法不再符合實際情況。
讓我們舉例看看為什麼:26×2.125在30年代後期是一種重型"氣球胎(ballon tire)"自行車最流行的尺寸,時至今日這種尺寸的胎在"海灘巡洋艦(beach cruiser)"這種車中也很常見。
這種尺寸的輪胎其實際直徑與26英寸非常接近。
然而一些騎手對這種輪胎並不滿意,他們想要更輕更快的輪胎。
於是業界就製造出了"中型"輪胎,其標稱尺寸為26×1.75,可以適用於同種車圈。
雖然它們仍被稱為"26英寸",但是這些輪胎的真正尺寸是25 5/8寸,而不是26寸。
相同的車圈尺寸也被西海岸的klunker先驅們採用,並成為了山地車的標準。
在市場第二個數字或字母編碼表示輪胎的寬度(26 x 1.75, 27 x 1 1/4...650B, 700C...)3. "0.75"等於"四分之三"嗎?請注意英寸制的標稱有時用十進製表示寬度(26×1.75),而有時用分數來表示(26×1 3/4)。
這是造成不匹配的最常見的原因。
雖然這些尺寸標稱在數學上是相等的,但它們卻是不同尺寸的輪胎,這兩者是無法互換使用的。
想要總結出輪胎尺寸的特點雖然有點懸,但我有自信提出以下規則:輪胎尺寸的布朗規則:如果兩個輪胎的標識尺寸在數學上相等,而一個使用十進制另外一個使用分數,那麼這兩個輪胎無法互有時輪胎製造商甚至也在這個問題上犯胡塗。
自行车轮胎简介及常见病像图解

自行车轮胎简介及常见病像图解简介自行车轮胎是指安装在自行车车轮上的胎面,用于与地面接触,提供支撑和缓冲效果。
它是自行车中极为重要的组件之一,决定了自行车的乘坐舒适性、摩擦力和抓地力。
本文将介绍自行车轮胎的结构、材料和常见的病像,并通过图解的方式呈现,以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和识别问题。
结构自行车轮胎主要由胎体、胎圈和胎纹组成。
1.胎体:胎体是轮胎最内层的一层,由胎帘和胎体胶组成。
胎帘通常由尼龙或聚酯纤维制成,具有高强度和耐磨性。
胎体胶则是一种橡胶材料,它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
2.胎圈:胎圈是固定轮胎的金属环,让轮胎保持原始的形状并防止外侧滑脱。
通常由钢丝或玻璃纤维制成,具有高硬度和抗压性。
3.胎纹:胎纹是轮胎表面的花纹,它们可以提供额外的抓地力和排水效果。
常见的胎纹包括平滑胎、花瓣胎和凹凸胎等。
常见病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行车轮胎问题的图解和解释:1.刮痕:轮胎表面的刮痕可能是由锋利物体划过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行驶过程中与固定物接触导致的。
刮痕会减少胎面的接触面积,影响抓地力和摩擦力。
刮痕](image1.jpg)2.破损:轮胎的破损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使用或悬挂牢固不当导致的。
破损会减弱轮胎的结构和耐磨性,容易发生爆胎等事故。
破损](image2.jpg)3.表面老化:轮胎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胎体胶会因为暴露在阳光、臭氧和化学物质中而发生老化。
表面老化会导致胎体胶变硬、开裂和失去弹性。
表面老化](image3.jpg)4.胎压不足/过高:轮胎胎压的不正确会对骑行安全和乘坐舒适性产生影响。
胎压不足会使轮胎变软,增加行驶阻力和胎体损伤的风险;胎压过高会导致行驶时的不稳定和减少抓地力。
胎压不足/过高](image4.jpg)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病像,当发现任何轮胎问题时,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以确保安全和乘坐舒适性。
总结自行车轮胎是自行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结构和常见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骑行和维护自行车。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图解,希望读者能够得到一定的帮助,避免轮胎问题对骑行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于自行车外胎,看完这篇你就都懂了

关于⾃⾏车外胎,看完这篇你就都懂了⾃⾏车外胎分类⼭地⼭地车外胎的细分还是⽐较多的,野兽菌这⾥给⼤家介绍三⼤类:越野⽤⼭地胎、光头胎、半光头胎。
越野⽤⼭地胎最为常见的⼭地车外胎之⼀。
此类有着明显的深齿结构,齿纹之间距离也颇⼤,抓地能⼒良好,也会带来⼀定的避震效果,抗泥沙的能⼒也不错,是较为全能的⼭地车⽤外胎,普通⼭间越野,公路骑⾏均可。
光头胎光头胎如其名,纹路⾮常细⼩,⼏乎与公路胎相似,诞⽣的原因也可想⽽知——为了追求速度。
此类胎的阻⼒⼩,可以迅速提速,且能让⼭地的速度达到极限。
如果你追求速度且⼤部分骑⾏路⾯为城市柏油路,光头胎是你的最佳选择。
当然,光头胎⼏乎没有抓地能⼒的,⽐较容易发⽣摔车。
半光头胎在外胎中间⼀圈没有深齿结构,⽽两侧是明显深齿结构的越野轮胎结构,这样既有光头胎⼩阻⼒的特点,适合在城市路⾯骑⾏,也有不错的抓地能⼒,在野外轻度越野也不错。
所以,如果你既在城市通勤,⼜会在周末去越野,半光头胎是你最好的选择。
(当然也可选择前轮光头胎、后轮越野胎,也会兼顾两种骑⾏路况)公路公路外胎⼀般有三种,开⼝胎、管胎和真空胎。
开⼝胎(嵌⼊式外胎)需要和内胎⼀起使⽤,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车外胎。
其作⽤是承受车辆负荷,同时限定了轮胎外沿尺⼨,对内胎胎压保护,也防⽌内胎受到机械损伤。
优点是遇到爆胎漏⽓等情况时⽅便修补。
管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内外胎之分,这种⾼性能外胎在缝合的套管上贴上胎⾯,然后胶合到管胎轮圈上,需配合专⽤的轮圈使⽤。
⼀般公路车竞技⽐赛⽤。
职业选⼿⼤部分也使⽤管胎,其优势有:1、转弯性能好、更舒适;2、减震性能优秀,在粗糙路⾯出现单跳、减速的⼏率较⼩;3、⽐开⼝胎允许更⾼的最⼤充⽓压⼒;4、遭遇⾼速下坡爆胎时,外胎不会瞬间脱落,即可避免事故,还可让车⼿继续前⾏等待后援;5、管胎的轮圈更加轻量化。
当然对于业余玩家来说,缺点也⽐较多:1、换胎⽐较⿇烦,不管是爆胎还是长途骑⾏需要换新胎;2、修补极其⿇烦,影响了寿命,从⽽让使⽤成本增⾼很多。
自行车外胎选择资料

前言:不论装上多么高级的零件,轮胎对于行走还是产生最大的影响,单车外胎是单车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决定着单车的基本性能,因此对于刚入门的车友来说,又不太懂,以至于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外胎,是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几种外胎的功能和特点给大家具体说说,以方便大家能够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车胎。
轮胎的尺寸:对于目前的山地自行车来说,也称MTB,车轮直径都是26英寸,标记为【26X1.95(后面的数字有外胎粗细部分决定)】轮胎的分类:所谓车靠轮胎马靠鞍,一款合适的外胎往往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骑行乐趣!在选择一款车胎时,由于自行车所有部件中只有车胎是接触地面的,因此根据不同车友骑行的路面,针对使用的车胎的各项要求也各有不同,其中就包括外胎的抓地性、滚动阻力、抗磨损性、防扎刺性、重量、防侧滑、方便安装、操控性、加速度、制动性能、胎噪等。
下面我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比较常见的几款外胎的作用和实用路段:A款越野用山地外胎A款外胎有着明显的深齿结构,同时齿纹之间间距相对较大,其主要用于山地越野,深齿纹带来了良好的抓地力,一定的避震效果以及挡泥等性质,在越野用轮胎中是具有综合性机能的全能产品,换句简单易懂的话说,如果你是一位山地越野爱好者,平时喜欢去那些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地方骑行,那么该款外胎是首选,犹豫深齿纹的作用,在一般公路上骑行的时候,会带有很明显的阻力,因此,也很适合那些需要锻炼减肥的车友们使用,再有,山地外胎本来就是非常皮实耐轧的。
B款休闲式山地外胎B款外胎和深齿外胎比较起来,其纹路明显要小很多,其主要是用于城市周边骑行,应付一些环湖小路,又或者是乡间的干燥小路,能够得心应手,属于多用途的休闲式山地外胎。
如果你是一位平时仅仅是骑行玩耍的车友,又希望外胎抓地性能良好,那么这款外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C款城市用光头外胎C款外胎一看基本上就和公路外胎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山地车和公路车之间,因为骑行姿势不一样,所以,很多车友都不愿意去购买只注重速度的公路,而是选择舒适为主的山地,但是,还是有很多车友喜欢奔跑的感觉,就诞生出了光头的山地外胎,山地外胎最明显的优势就是阻力非常小,能够很快地加速,同时也能够让单车将速度提升至极限,带来骑行的畅快感受!光头外胎是比较偏向于速度的,因此他的抓地性能基本就可以忽略不计,越野十有八九都会摔跤,所以,如果你是一位注重速度,平时只在城市里面转悠又或者只在柏油路面上水泥路面上骑行的车友,这款外胎将会是你的不二首选。
自行车轮胎规格

关于自行车轮胎规格的论述1/轮胎尺寸与车圈尺寸的配合自行车轮胎的尺寸种类繁多且令人迷惑。
更糟糕的是,在早期阶段,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一套尺寸标称体系制造自行车。
这些不同国家的尺寸标称方法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即同样尺寸的轮胎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数字标识。
最麻烦的情况是不可互换使用的非相同尺寸的轮胎常常拥有相同的数字标识!2/传统的尺寸体系传统的尺寸体系依据的是对轮胎外径的测量。
这种办法通常是以英寸为单位(26",27"等等),或是以mm为单位(650,700等等)。
不幸的是轮胎与车圈的发展使得这种测量方法不再符合实际情况。
让我们举例看看为什么:26×2.125在30年代后期是一种重型"气球胎(ballontire)"自行车最流行的尺寸,时至今日这种尺寸的胎在"海滩巡洋舰(beachcruiser)"这种车中也很常见。
这种尺寸的轮胎其实际直径与26英寸非常接近。
然而一些骑手对这种轮胎并不满意,他们想要更轻更快的轮胎。
于是业界就制造出了"中型"轮胎,其标称尺寸为26×1.75,可以适用于同种车圈。
虽然它们仍被称为"26英寸",但是这些轮胎的真正尺寸是25-5/8寸,而不是26寸。
相同的车圈尺寸也被西海岸的klunker先驱们采用,并成为了山地车的标准。
在市场上,你能够找到25mm那么窄的轮胎配合这种车圈使用,而这种26寸的胎其实际尺寸差不多是24 -7/8。
第二个数字或字母编码表示轮胎的宽度(26 x 1.75, 27 x 1 1/4...650B, 700C...)3/ "0.75"等于"四分之三"吗?请注意英寸制的标称有时用十进制表示宽度(26×1.75),而有时用分数来表示(26×13/4)。
这是造成不匹配的最常见的原因。
米其林资料

米其林集团的建立是轮胎工业冒险的开端一、初期(1832年—1893年)1832年米其林(MICHELIN)兄弟的祖父巴比尔(BARBIER)与表兄弟多伯利(DAUBREE)合股,在法国克莱蒙.费朗(CLERMONT FERRAND)开办了一间小型的农业机械厂,并大量生产橡皮球,之后更进而制造橡皮软管,橡皮带和马车制动快,并出口到英国。
1989年一个偶然的事件引起了米其林兄弟对自行车胎的注意,终于发明并制造了一个可在十五分钟能拆换的轮胎。
1891年米其林自行车胎律屡获自行车赛冠军,享誉盛名。
在一次环法自行车赛中,米其林选手夺冠,比第二名提前了9个多小时。
二、充气轮胎的革新和发展(1894—1913年)1894年米其林制造第一条公共马车使用的充气轮胎营业额迅速倍增。
1895年米其林兄弟在赛事中证明了充气轮胎是适用于汽车上的,继后他们决定向公众宣传这项新产品的特征。
1898年米其林轮胎人必比登诞生。
1899年一辆装上米其林轮胎的电动汽车达100公里的惊人速度。
1900年第一本《米其林法国旅游指南》面世。
1906年米其林发明了可拆换的汽车轮辋。
1908年米其林发明了载重货车和公共汽车上使用对子后轮,同年,兄弟看到了飞机业的前景,创立了奖金授予杰出的飞行员。
三、迈向全世界(1914年—1945年)1914年战争期间,米其林为法国政府制造飞机。
1917年第一个黑色并雕有米其林字样的轮胎诞生了。
1920年米其林制造了有坚硬轮圈,但却很柔韧的车胎。
1923年米其林制造了轿车用的第一个低压轮胎—舒适型(LECONFORT)。
1926年米其林制造了载货卡车用的低压轮胎,不但舒适宁静而且速度快。
1929年米其林发明了火车轮胎,不但舒适宁静而且速度较快。
1930年米其林制造首个无内胎轮胎。
1932年超舒适型(SUPER CONFORT),一种极低气压的轮胎面世。
1938年米其林成功发明了带钢丝胎体的卡车轮胎,改良了抗热及荷重性能。
单车轮胎轮胎尺寸表

单车轮胎自行车轮胎的尺寸种类繁多且令人迷惑。
更糟糕的是,在早期阶段,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一套尺寸标称体系制造自行车。
这些不同国家的尺寸标称方法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即同样尺寸的轮胎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数字标识。
最麻烦的情况是不可互换使用的非相同尺寸的轮胎常常拥有相同的数字标识!2/传统的尺寸体系传统的尺寸体系依据的是对轮胎外径的测量。
这种办法通常是以英寸为单位(26",27"等等),或是以厘米为单位(650,700等等)。
不幸的是轮胎与车圈的发展使得这种测量方法不再符合实际情况。
让我们举例看看为什么:26×2.125在30年代后期是一种重型"气球胎(ballon tire)"自行车最流行的尺寸,时至今日这种尺寸的胎在"海滩巡洋舰(beach cruiser)"这种车中也很常见。
这种尺寸的轮胎其实际直径与26英寸非常接近。
然而一些骑手对这种轮胎并不满意,他们想要更轻更快的轮胎。
于是业界就制造出了"中型"轮胎,其标称尺寸为26×1.75,可以适用于同种车圈。
虽然它们仍被称为"26英寸",但是这些轮胎的真正尺寸是25 5/8寸,而不是26寸。
相同的车圈尺寸也被西海岸的klunker先驱们采用,并成为了山地车的标准。
在市场上,你能够找到25mm那么窄的轮胎配合这种车圈使用,而这种26寸的胎其实际尺寸差不多是24 7/8。
第二个数字或字母编码表示轮胎的宽度(26 x 1.75, 27 x 11/4...650B, 700C...)3/ "0.75"等于"四分之三"吗?请注意英寸制的标称有时用十进制表示宽度(26×1.75),而有时用分数来表示(26×13/4)。
这是造成不匹配的最常见的原因。
虽然这些尺寸标称在数学上是相等的,但它们却是不同尺寸的轮胎,这两者是无法互换使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行车轮胎资料我骑的通勤车,是一台很普通的十八段变速脚踏车,三千多块买的。
因为家住得离市区有点距离,所以每次通勤,大约要花30-50 分钟,才会到达目的地。
有时候,我也会拿它来载女朋友,在家里附近代步。
骑了一年多,这台车一直给我一个感觉:「怎么都骑不快?怎么骑起来这么累?」当然,它是一台粗轮胎又笨重的通勤车,不能和轻巧的公路车相比,心里嘀咕,却也不会苛责它。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找了许多有关自行车轮胎的资料,并仔细去比对手边四五款轮胎的差异。
有一天我骑通勤车去车行买东西,灵机一动,就想何不换个光头胎看看?于是就跟老板买了一对适合通勤车使用的便宜光头胎,宽度比原厂配的轮胎稍窄(从 1.9 吋改成 1.5 吋),只有一些简单的凹纹,一条只要350 元。
乒乒乓乓换好以后骑回家,乖乖不得了,起步轻松,加速灵敏,而且高速还很容易维持。
怎么会差这么多!回家以后载着女朋友去吃饭,也觉得「扭力」似乎变大了,不论是起步还是缓上坡,都可以轻易克服。
不只如此,先前骑起车来遇到不良路面的颠簸不顺,也都变成平顺的路感。
一台三千多块的车子,当然不可能花七百块的成本在轮胎上,可以想见原本配的轮胎是多么不理想了。
可是为什么换个胎就有这么神奇的效果?是因为从凸纹胎换成光头胎的关系,还是因为轮胎的宽窄所造成的?看到这边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只不过是一条三百五十元的轮胎,有必要这么认真讨论吗?」不过即使是要评比两三千块的轮胎,其原理和便宜的胎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轮胎的构造说到这个轮胎的构造,也许用「再生胎」这个词会比较好解释。
每次发生大型车辆因爆胎出车祸的社会新闻,「再生胎」的问题总是会被拿出来检讨。
所谓的再生胎,就是把磨损的胎皮清除掉,保留原有的胎体,再重新贴上一层胎皮。
听起来好像很不可靠是吗?但其实轮胎的构造就是这个样子。
自行车的开口式外胎(clinch er),就是由织网罩构成轮胎的主体,贴上一层胎皮来给滚动时磨耗,并埋入两条胎唇用来把轮胎固定在轮框上,这样就形成了轮胎的主要构造。
由于自行车轮胎比较薄,易被穿刺或割伤,大部份都会在胎皮和织网罩之间再加一片防爆层,以增加轮胎的强度。
轮胎的特性一般在描述轮胎的特性时,大致上是分成几个方向:滚动阻力、抓地力、路感、耐磨性、防爆、重量、价钱。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性是经常被忽略但很重要的:力量传导以及制造质量。
如果要用「名词解释」来说明这些词汇的话,各位可能还没看完就先睡着了,所以我还是用「感觉」的方式去描述这些特性,读起来比较容易消化。
滚动阻力当轮子开始滚动的时候,你会希望它一直滚下去不要变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会面临风阻和其他阻力。
以自行车本身的阻力来说,一小部份原因是花毂培林的阻力,另一个主要的部份就是轮胎的「滚动阻力」了。
滚动阻力越小,速度就越容易维持,换句话说你用同样力气去踩速度就会加快。
不必说,滚动阻力越小越好。
抓地力在你过弯或煞车的时候,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打滑,此时轮胎的「抓地力」就是一个关键。
即使是直线加速,力道强大的时候也会需要抓地力。
抓地力是越大越好。
路感遇到不平整的路面,有些胎会让你觉得很颠,震得全身不舒服,有些胎是闷闷的没什么感觉,另有些胎则是让你感觉得到有路况的变化但不觉颠簸。
这些感觉统称为「路感」,你会希望有一个舒适的路感,而不是一个颠得你七荤八素的路感。
耐磨性自行车轮胎普遍来说算是贵的,用单位橡胶所需的金额算起来的话,比汽车轮胎不知贵了多少倍。
所以你当然会希望这么贵的东西能够撑久一点,这就是轮胎「耐磨性」的责任了。
耐磨性越好,可以使用的里程越长。
防爆破胎可以说是从事自行车休闲运动最常碰到的故障,而且为了轻量化胎皮往往只有薄薄一层,不太容易耐得住石头、玻璃、树枝的穿刺。
大多数户外使用的轮胎都有「防爆」的设计,避免异物刺穿织网罩。
重量也许你是追逐轻量化的一员,自行车上任何一个零配件,都要计较那十几二十克。
无疑地内外胎也是一个轻量化的标的,一车份加起来,可以差到一两百克之多。
姑且不论减轻轮胎的重量有什么效果,光看到整车账面上的重量减轻,可能就会让你乖乖把钱掏出来买轻量化轮胎了。
力量传导如果你跟我一样,骑过登山车的颗粒胎,再换成光头胎,一定可以感觉到在起步的时候,花一样力气加速度得更明显,在爬坡的时候,也变得更轻巧。
这就是轮胎的「力量传导」变得更好了,或者可说是轮胎的「刚性」更好。
力量传导不佳的轮胎,好像胎面黏在柏油路上似的,用很大的力气去踩却好像踩进泥巴里一样。
制造质量你会不会觉得有些轮胎外表看起来毛毛躁躁的,很不舒服?有些胎为了视觉效果或其他理由,加入了不同的颜色,可是你有没有发现颜色交界处歪歪斜斜的?有些胎装上轮框以后转转看,你有没有发现它其实不是「正圆」,有上上下下的偏差?即使是生产厂商应该也不乐见产品有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地方,但有可能是品管达不到要求或者考虑成本下所做的牺牲。
价钱轮胎价钱的差异性也是很大的,一条竞赛用的轻量化外胎,可能要价达两三千块,但一条练习胎,却可能只要五百块不到。
市面上有某些拥有突出特性的外胎,例如特别轻量或者可打超高胎压,往往要看你愿意花多少代价去换来这些特性,而这些花钱换来的特性可能会让你骑车时感到愉悦,或让比赛成绩更进一步。
除了价钱之外,兼顾所有特性几乎是有可能做到的,端视制造厂商的设计巧思与工业技术。
不过往往加入了成本与售价因素后,妥协也就产生了。
要在合理的售价内做出全面性的轮胎变得有点困难,因此厂商会在产品的某些特性上大做文章,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宣传手法与性能的关联TPI 织网密度由于织网罩是轮胎的主体,而滚动阻力的主要来源就是织网罩在接触路面时压缩变形所造成的能量损耗,因此织网罩的良窳就是轮胎性能的关键。
最常被拿来当作指标的就是T PI ,也就是织网密度了。
T PI 越高,代表一英吋内的纤维数量越多。
高密度的织网,代表纤维更细,填补缝隙所需的橡胶就更少;相对的低密度的织网,纤维较粗而且所需使用的橡胶也更多。
织网罩影响的层面非常的广泛。
首先,它是形成轮胎路感特色的主要原因。
织网密度越高,织网罩的厚度越薄,反应就越灵敏。
在压过不平整路面的时候,仍可保持与地面的最大接触面积,并且不会让震动扩散开来。
低织网密度加上厚重的胎皮,在经过崎岖路面的时候,往往胎皮会来不及反应,就把震动直接传到手掌或屁股上来,而且会让轮胎跳离地面,使得接触面积变小,抓地力也变差。
从路感还可以衍生出高T PI 的其他好处:重量轻、滚动阻力低、在粗糙路面上抓地力更好,连带的力量传导也更好。
既然高T PI 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每条胎都尽可能达到最高的织网密度?一部份原因是工业设计与成本考虑,一部份原因是厂商产品线的区隔,还有一部份原因是强度的问题。
高T PI 的织网罩一定比低TPI 的要薄,防爆的特性也较差。
短程通勤、加了避震器的车、或者根本就是故意要去骑恶劣路面,实在没必要采用高T PI 的轮胎。
另外厂商通常也会在纤维材质上着墨。
一般而言低T PI 的轮胎是用尼龙纤维编织,而高TPI 轮胎会采用更柔软纤细的棉质、丝质纤维来编织。
有些款式的轮胎织网纤维会采用聚酯棉,来增加织网罩强度,甚至安插超高强度的Kevlar 纤维,来增加防爆的特性。
另有些厂商有其独门的织网纤维秘方,其效果不外乎是为了更柔软以及更高强度。
柔软度高的棉质或丝质纤维当然路感最好、滚动阻力最低,但是用在户外道路上却不见得是理想材质,你还得考虑到强度的问题。
所以你应该视用途挑选合适的织网材质以及密度,以在性能及价钱上取得均衡。
重量不懂轮胎的人,就跟不懂车架的人一样,如果不知道要怎么选择,就买最轻的吧!轻量化的轮胎很不可思议,一条重量的差距可能达到50-100克。
事实上,重量轻的轮胎也带来许多性能上的优势,首先在爬坡时就占了一些便宜,另外由于惯性较低,比较容易加速。
重量减轻的原因又多半来自于更薄的胎皮与织网罩,甚至省略防爆层,这样的结果是带来更灵敏的路面反应、更舒适的路感,以及更低的滚动阻力。
不过,轻量化的轮胎到底是把什么省下来?首先胎皮一定要很薄,所以耐磨性不可能太好,也许用个一两千公里就见底了。
其次,省下防爆层至少可以轻20 克,而且让路感更佳,但胎皮变薄加上没有防爆层,代表的是你骑到一半停在路边换胎的机会大增。
在花钱购买轻量化轮胎之前,先弄清楚它提供了什么样的防爆措施,是否符合自己的骑乘环境。
别让破胎减损了骑车的乐趣,也造成金钱上的损失。
胎压很多开口式的外胎标榜了高胎压,可以打到145p si,甚至高达175p si。
打高胎压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例如在滚动时可减少织网罩的变形量让滚动阻力同步减低,力量传导也会因为织网罩刚性较高而变好,对体重较重的骑士来说也可以避免「蛇咬」型态爆胎的发生。
但是高胎压真的就是万灵丹吗?不只不是,而且还可能有反效果。
由于胎压打高,会使得路面的反应变差,些微的路面不平整就会造成弹跳,不只容易让人感到疲劳,也会因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小,让抓地力会下降,使得力量传递不连续,并增加过弯的危险性。
当胎皮无法顺利压过崎岖的路面时,这种「撞墙」的效应会把前进的力量反弹回来,让速度快不起来。
充气式轮胎之所以安全、舒适、有效率的原因是在于利用空气压力维持轮胎刚性之余,在与路面接触处仍保有适度的压缩扁平度,来反应路面状况。
如果把胎压打高让扁平度消失,岂不就失去了采用充气式轮胎的原意?也许你会纳闷,管胎不是可以打到200p si 甚至更高的胎压,为什么同样技术做出来的开口胎,只不过打到145p si,路感就差这么多?我也用过相同织网罩及胎皮规格的管胎,打到180p si,丝毫不会觉得它很硬。
其中最大的差别是,管胎打饱气之后切面是圆的,这样使得管胎在任何角度下都保有很好的路感;而开口胎并不是,内胎的切面形状像个冬瓜似的,先天上就不容易拥有相同的性能。
另外高级管胎内胎的材质是乳胶(Lat e x,保险套的原料),弹性好滚动阻力小路感佳,而开口胎一般使用的内胎是丁基橡胶(But y l),是无法和乳胶相提并论的。
但即便是使用管胎,胎压的设定仍应该要让轮胎在承重时产生一些扁平变形,才是让它性能正确发挥的做法。
另外在轮组大厂Z IPP 的手册中也提到,使用开口式外胎,胎压不建议打到125p si 以上,所持的理由同上所述,不过并没有特别强调是否为轮框无法承受。
事实上开口式外胎打高胎压对轮框来说的确是个危害,轮框有可能被不均匀地撑开,也有可能从结构最弱的地方炸开。
打高胎压之前,应先确认轮组是否能承受得了,千万别一意孤行。
其实每一款胎搭配不同体重的骑士都有其最适的胎压,是在路感与滚动阻力之间妥协下的结果。
由于负重时适当的扁平度才是决定胎压的前提,所以体重越重胎压也要越高。
又由于后轮承受的重量比较高,后轮的胎压也应比前轮高一些,可以试试提高10%(或降低前轮胎压10% 以换取舒适的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