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精编版
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

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是并不单一的。
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作品采用何种形式和风格,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作品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作家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艺术修养、艺术特长等。
《阿Q正传》是要暴露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精神的畸形,这就决定了作品的主要方面,具有讽刺喜剧的特色。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生活中有些东西本来是丑恶的,荒谬的,却偏想装成或说成为美好的东西,有的甚至是真诚地自以为光荣的。
作家把这种现象和实质的矛盾,暴露出来,就使人感到可笑。
笑,正是讽刺作家特有的武器。
阿Q本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丑,不在头上的癞疮疤。
更不在贫穷、屈辱、失败,而在于他用种种的瞒与骗的手段,使自己永远得意,永远自以为胜利。
总之,他的主观精神状态与实际生活地位,是那么不调和,因此,阿Q这个人物就主要不是使人觉得可怜而是令人可笑了。
鲁迅在作品中,用讽刺的火光去照见人物心灵深处的腐烂,用幽默的笔尖划破社会上的肿毒。
作者对赵太爷、秀才、举人以及依附于他们的赵白眼、邹七嫂等,对社会的种种偏见,恶习,燃烧起憎恶的怒火,这是显而易见,毋须赘述的。
至于阿Q(还包括王胡、小D、吴妈等)这样有着严重精神弱点的人物,作者虽对他们被压迫的处境是哀其不幸,但因作品的主旨在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故仍着重写其思想性格上的假、丑、恶的一面,因而,讽刺幽默是作品的基调。
作品前几章对阿Q的讽刺很明显,很集中,即使是最后一章《大团圆》,写阿Q的悲惨结局时,也不是用悲剧的艺术手段,而是用喜剧的手段写出。
阿Q被抓到大堂上受审时,一见上面那人的样子,“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在审问中,阿Q虽然说的是实话,但糊涂到了极点;画押时,更是“阿Q精神”十足。
到了游街时,他好像知道要杀头了,“似乎发昏了。
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于是精神胜利法又占了上风。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创作的小说,通过对中
国旧社会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其中,鲁迅运
用了多种讽刺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讥讽的意味。
首先,鲁迅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塑造,运用了讽刺的人物刻画
手法。
阿Q是一个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人物,他自命不凡的表现
和自欺欺人的行为使他成为了一个荒谬可笑的形象。
通过对阿Q的
塑造,鲁迅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一些人的无知和愚昧。
其次,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的情节安排。
例如,阿Q在小
说中经历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事件,比如被打败后仍然自欺欺人地
高呼“我是中国人”、参加庙会时被人当成神明膜拜等等。
这些情
节的安排旨在揭露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和愚昧,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此外,鲁迅还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进行讽刺。
他运用夸张、反讽、讥讽等手法,通过对话语的处理让人产生一种讽刺的效果。
比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阿Q精神”、“马大哈精神”等用语,实
际上是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讽刺。
总的来说,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
语言运用等多种手法进行讽刺,以此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的种种
丑恶现象,使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讥讽的意味。
这种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阿Q正传》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经典
之作。
浅析《阿Q正传》中的反讽艺术

浅析《阿Q正传》中的反讽艺术浅析《阿Q正传》中的反讽艺术摘要:鲁迅的小说内涵丰富,自英美新批评的引入,又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
以《阿Q正传》为例,看其中反讽技巧的运用是如何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更深更广阔的领悟空间。
关键词:反讽反讽一词源于对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批评,后来在西方哲学、文学中演化为一种深厚的传统,已超出修辞学范畴,不仅是一种打破僵化思维、否定现实的艺术方法,更是一种融合哲学与诗学,探求人生真理的思辩方式。
同时反讽也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新批评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反讽是由于语词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语言现象。
”它旨在通过两项对立内容的悖逆冲突,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丰富作品的内在意蕴。
在叙述情节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显示作者的情感态度上,具有意婉旨微、深刻有力、耐人寻味的特点。
受到中外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现代文坛上,鲁迅在《阿Q正传》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反讽的艺术方法,用以表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并且,这部小说已成为反讽的经典文本。
通过这些反讽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痛苦被鲁迅以一种反讽的叙述方式给讲述了出来。
小说是言语的综合体,言语反讽是指文本的某一部分叙述者表面上陈述的意思并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读者要依靠文本叙述的独特语调和语境,细读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深意。
小说的语言是一种表现的语言,这种语言包含了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这就是文本吸引读者的地方,正是这些空白,它吸引读者参与到小说的创造,填补叙事的空白。
相反,那些将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的,则会使人感到缺乏想象的空间。
正是这些想象空间,使得我们的阅读活动变成一种真正的审美活动。
一、文体的反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传的名目繁多,如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小传……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而且血缘意识浓厚,通常能够立传的除了帝王将相,就是英雄名人。
此外的家传就是记叙家族的传递,以备后世子孙寻根问祖。
阿q正传语言特色作文

阿q正传语言特色作文提起,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鲁迅先生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把阿 Q 这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让咱们读起来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又陷入沉思。
这书里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
就像咱们平常跟街坊邻居唠嗑似的,没有那些文绉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儿。
比如说,阿 Q 与人吵架时会喊:“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多接地气呀,仿佛能看到阿 Q 涨红了脸,梗着脖子在那叫嚷。
这种大白话似的表述,让阿 Q 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仿佛他就站在咱们面前,正扯着嗓子跟人争个高低。
还有啊,鲁迅先生描写阿 Q 的心理活动也特别有意思。
阿 Q 被人打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展现出来,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他那荒唐的逻辑,用这种朴素的语言一写,更凸显出了阿 Q 的可悲与可笑。
而且,书里的语言常常带着讽刺和幽默。
像阿 Q 去参加革命,他根本不懂革命是什么,却在那幻想自己能因此飞黄腾达,“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这种对阿 Q 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幻想的描写,既让人觉得滑稽,又让人对那个时代的荒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想起有一次,在我们村里也有个类似阿 Q 的人物。
这人叫大牛,平日里游手好闲,总爱吹牛说自己多有本事。
有一回,村里来了个卖艺的班子,表演胸口碎大石。
大牛在人群里看了,嘴一撇,说:“这有啥,我也能行!”大家都知道他在吹牛,就起哄让他试试。
大牛还真就挽起袖子,准备上了。
结果,石头还没放上去,他自己先吓得腿软了。
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大牛却还嘴硬:“今天状态不好,改天,改天一定行!”这场景,跟阿 Q 那种自欺欺人的劲头简直如出一辙。
再说书里对阿 Q 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也是简单却生动。
“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
”就这么一句话,阿 Q那不太体面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还有阿 Q 与人打架,“他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这把阿 Q 那种欺软怕硬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阿Q正传第二、三章体现鲁迅辛辣讽刺的语言艺术的句子并鉴赏

阿Q正传第二、三章体现鲁迅辛辣讽刺的语言艺术的
句子并鉴赏
第二章的优胜记略里,阿Q的趣事一波接一波,作者像是要把社会上的无业游民酒鬼赌徒落魄书生的形象都集中到他身上一样。
阿Q是如此的不争气,他又固执地守着自己的自尊,不过就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罢了。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社会背景下的个别现象,那么到了第三章,寓意就大了,也阔了。
就如阿Q常说的那一句:“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骗人的话说一百遍,也便有人信了。
同样是猪羊,皇帝家的猪羊能被人敬起来,穷人家的猪羊只能任人宰割。
阿Q因挨了赵太爷的嘴巴后,反而被人高看了许多,怪不得阿Q此后得意了许多年,这就由个人现象引申到了社会现象上去了。
在现今的弱势群体中间,有一句话很流行:“咱躲不起,还敬不起嘛!”鲁迅把这类人的思想总结得很到位:“大家也害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
”延伸一下,如皇帝敬神,百姓烧香,不过是寻求一丝心理上的安慰罢了。
鲁迅作品中的尖酸刻薄之句,向来解痛,也解气,常如刮骨疗伤般令人拍案叫绝。
借阿Q之身,他深恶而痛绝的是假洋鬼子,里通外国的人,捎带着连他的老婆也不放过:“辫子而至于假,就没有了做人的资格;连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不是好女人的不仅有假洋鬼子的老婆,在他眼里,那些假惺惺伪装的小尼姑也不是好东西,像寺庙这样的清净之地他也敢辱骂:“秃儿!快回去,
和尚等着你……”难怪小尼姑骂他:“这断子绝孙的阿Q!”不知道某些戏弄尼姑的和尚听了如何作想?。
浅析鲁迅小说艺术风格——以《阿Q正传》为例

鲁迅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和 “ 中国现代作家第一人” ,以其巨大而 特 殊 的贡献 为 中国文 学做 出 了别人不 可 替代 、难 于企及 的成 就 。他 的创 作 和 经验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跨越时空 ,至今仍有着巨大 的现实价值 , 对当今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具有着巨大的研究意义。作为新文学的开创者 和奠基者 ,鲁迅的创作成就是多方 面的、立体式的,首推应该是他的小说。 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称得 E 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 《 阿 Q正传》 的创作背景 2 0世纪 中国社会发生 两次剧 变一一 以五 四启蒙 运动 与无产 阶级革 命 。面对新与 旧 、西方 与东方 、现代与传统 的文化碰撞 ,中国现代知识 分 子面临着艰难 的选择 :一方 面,具备理性 自觉 的知识分 子希望继续保 持精神 的 自由与独立 ,另一方 面,他们渴望在政治和社会 上获取更多 的 认 可和更 大的话语权 。鲁迅始终散发着一种孤傲 、狂狷 ,他如梅花凌寒 独自 开, 坚持不 与世俗 同流合 污,不 与庸众对话交流 ,他 身上展示 的是 种 五四新文学 断裂性 的精神气质 。在辛亥革命 的历史 大潮 中,鲁迅 表 面上对新政治体 制表现 出拥戴 的态度 ,其实 内心更期待 国民精神 的真 正 转 变。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过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代表中国人进行着 精神上最彻底的反思,奋尽全力要突破传统的枷锁,追求思想的 自由与精神 的独立,从而拥有健全的、完满的人性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阿 Q正传 》 正是鲁迅在那样一种 时代 背景和作者境 遇下创作 的一 部经典之作 ,作品为我们展示 了未庄 这个小村庄在辛亥 革命后发生 的变 化 ,通 过对诞 生在半 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下 阿 Q这样一个典 型的农 民的形 象的辍造 ,讽 刺了畸形的中国社会 ,也犀利地指 出了国民的劣根性 ! 二 、入木三分的讽刺 鲁迅小说的风格之一 ,就是谐 谑。他 的语 言 ,充满 尖锐讽刺 与诙 谐 戏谑 ,面对敌人 ,是 “ 嘻笑 之怒 ,甚于裂 毗” ;面对 人民 ,则 “ 戚 而能 谐 ,婉而多讽” 。这在 《 阿 Q正传》 中,都有集 中的表现 。小说 中的赵 太爷 、假洋鬼子等反面形象 ,是老式 、新式 剥削阶级人物 的代表 。鲁 迅 对他们展开了一系列辛辣的讽刺与尖刻的嘲笑 , 包 括赵 太爷连姓 氏也要 独霸 ,把其丁点不让与人的专横拔息 、仗势欺人 的丑恶 言行讽刺 的淋漓 尽致 ,揭露得体无完肤。文章中还有对 “ 错在 阿 Q,那 自然是不 必说”, “ 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的讽刺 ,对 阿 Q单恋吴 妈事件 的讽刺 等 ,通 过这些 ,深刻揭露 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与压迫的残酷 ,之后 赵太 爷被 “ 革命党” 阿 Q吓得 象秋后遭 霜 的养 菜叶 ,再 也抖 不起来 ,一 改 过去对阿 Q居高临下 的霸相 ,怯怯 地 向他 打探起 口风来 。关于 阿 Q的 讽刺 ,很关键也很明显的一点 ,就是通过 对其 的 “ 梦 ” 的叙述和 描写。 阿 Q喜欢做梦 , 而且是 白 日 梦 ,不管 是恋爱还 是革命 ,生 存还是 死亡 , 他 的一切不幸和失败 ,都是 由做 “ 梦”产生胜利 和快意 ,他 的言语和行 动也是通过 “ 梦”作 为引线 , 包括后来 的 “ 革命 ” ,也是 因为梦 想未庄 的人都成为他 的俘虏 ,他做着呼风唤雨的幻想。鲁迅将 阿 Q的所思所想 以 “ 白日 梦” 的讽 刺形式 展示出来 ,将阿 Q 的 “ 精 神胜 利法” 展 现的 淋漓尽致 ,将其愚昧 的本性刻画的入木三分 。 三 、无 处 不 在 的 幽默 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的鲁迅 ,其小说艺术精湛而高超 。鲁迅小 说 的幽 默 艺 术 作 为 其 作 品 美 学 风 格 的 一 个 方 面 被 许 多 研 究 者 所 关 注 。 本
浅谈_阿Q正传_语言的幽默讽刺

售种子。”我们的教育正是这样,教师正在出售种 人寻味:究竟是阿Q 自我感觉良好呢,还是未庄人真的对阿Q 充满敬意呢,或
子,一个播种意义世界的种子,若想让它结出饱满 的果实,需要社会的阳光雨露,需要教师少一点虚 荣,多一点诚恳;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敬业;少一点 自我,多一点他人。
是两者兼而有之呢? (四)杂文式的议论 1.第三章第3节 这段话揭示的是未庄人充满奴性的社会心理,这个心
子等深闺人物,讽刺了他们惟利是图的势利嘴脸。
能听的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演练娴熟的“节
(二)庄词谐用 鲁迅做人做事一向十分严肃,但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
目”。这些课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完整,比较浓缩,能 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
比较充分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艺。然而这样的公 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请看下面几句:
出发人深思,我们要不断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公 开课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公开课心中装的应 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
后,鼓吹“中国精神文明关于全球”的国粹派的嘲讽,也提醒读者,国粹派的 自吹自擂和阿Q 的“永远得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鲁迅先生运用汉语言文字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几乎什么都来 幽默一把,顺带给予必要的讽刺,又不失机智与深刻,让人叹服。
(作者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唐市小学)
(作者地址: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语文组)
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其 个方面来实现的。
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能正视问题,才能回 归到教学的本真。唯有真实,课堂的教学研究才能 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唯有真实,公开课的借鉴
(一)仿词 文中典型的语句有这样几句: 1.阿Q 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 “怒目主 义”仿“某某主义”而来,将阿Q 的怒目而视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写出了他的滑 稽可笑。 2“.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九分”仿“十分”而来,揭
阿q正传语言鉴赏800字

阿q正传语言鉴赏800字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鲁迅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本文将从语言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鉴赏,探究其语言之美与意义。
阿Q的语言是小说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阿Q口中的话语常常带有一种“阿Q式”的幽默感,例如“我自己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自己还没有摸清楚呢”、“我做人至少还算是有原则的,就是不跟人拼命”等等。
这些话语虽然看似平淡无奇,却能够深刻地反映出阿Q 的性格和处世态度,让人对他产生共鸣和理解。
阿Q的语言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如“大清国”、“太监”等词汇,这些词汇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也让人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小说中的描写语言也十分精彩。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小说的形象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阿Q的耳朵像两个风扇,一转就是两个大圆圈”、“他的头发也是一团乱麻,似乎从来没有梳过”,这些描写不仅让人们对阿Q的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魅力。
小说中的语言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者通过阿Q的语言和行为,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民族危机、文化落后、道德沦丧等等。
阿Q的语言和行为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个细节,更是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例如,阿Q在面对外族侵略时,选择了“自欺欺人”和“苟且偷生”,这种态度无疑是对当时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阿Q的语言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元素之一,它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阿Q这个形象,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小说的思想和意义。
阅读《阿Q正传》,不仅可以欣赏到鲁迅的艺术魅力,更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二、正话反说似褒实贬鲁迅堪称反语大师,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恰当的时候,将对手的荒谬和错误进行到底,形成讽刺效果。
在《恋爱的悲剧里》,鲁迅将阿Q的精神胜利与当时的一些所谓“国粹”挂钩,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顺笔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
在阿Q关于女人的一通浮想之后,鲁迅顺着阿Q的心理写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作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了。
”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几千年,其流毒之深祸及如阿Q 这样的下层百姓,加之一些无知的假道学先生们推波助澜,所以有“妲己亡商,褒姒衰周”的论调,鲁迅在这里摹拟假道学家的口吻,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漫画夸张,放大可笑之处《阿Q正传》里有多处描写,都带有漫画夸张性质。
如阿Q求爱,那直白得令人乍舌的表白,活画出阿Q不知爱为何物的愚昧无知相。
再看阿Q被围捕的场面,“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了机关枪,……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
一个手无寸铁,身体单薄,人见人欺,打不过王胡小D,偶尔只欺负小尼姑的阿Q,无辜的阿Q,睡梦中的阿Q,让统治阶级如临大敌,这里有明显的夸张成份,我们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然而,围捕阿Q的可笑场面仍然历历在目,犹如画面一般清晰。
鲁迅就是故意放大围捕的可笑,从中暴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
四、精准用词,戏弄性地创新词鲁迅用词一向准确、精当,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力。
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称阿Q为“Q哥”以示亲近,称谓的变化,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害怕革命的心理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
而阿Q对“老Q”、“Q哥”之类的美称,无动于衷,他只习惯于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可悲。
几个寻常的称谓,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有时候,鲁迅信手拈来的词语,也尽收讽刺之效,如写阿Q向小尼姑泄愤,在酒店向众人博笑一段,作品最后写道:“‘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二、正话反说似褒实贬鲁迅堪称反语大师,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恰当的时候,将对手的荒谬和错误进行到底,形成讽刺效果。
在《恋爱的悲剧里》,鲁迅将阿Q的精神胜利与当时的一些所谓“国粹”挂钩,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顺笔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
在阿Q关于女人的一通浮想之后,鲁迅顺着阿Q的心理写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作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了。
”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几千年,其流毒之深祸及如阿Q 这样的下层百姓,加之一些无知的假道学先生们推波助澜,所以有“妲己亡商,褒姒衰周”的论调,鲁迅在这里摹拟假道学家的口吻,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漫画夸张,放大可笑之处《阿Q正传》里有多处描写,都带有漫画夸张性质。
如阿Q求爱,那直白得令人乍舌的表白,活画出阿Q不知爱为何物的愚昧无知相。
再看阿Q被围捕的场面,“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了机关枪,……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
一个手无寸铁,身体单薄,人见人欺,打不过王胡小D,偶尔只欺负小尼姑的阿Q,无辜的阿Q,睡梦中的阿Q,让统治阶级如临大敌,这里有明显的夸张成份,我们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然而,围捕阿Q的可笑场面仍然历历在目,犹如画面一般清晰。
鲁迅就是故意放大围捕的可笑,从中暴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
四、精准用词,戏弄性地创新词鲁迅用词一向准确、精当,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力。
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称阿Q为“Q哥”以示亲近,称谓的变化,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害怕革命的心理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
而阿Q对“老Q”、“Q哥”之类的美称,无动于衷,他只习惯于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可悲。
几个寻常的称谓,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有时候,鲁迅信手拈来的词语,也尽收讽刺之效,如写阿Q向小尼姑泄愤,在酒店向众人博笑一段,作品最后写道:“‘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二、正话反说似褒实贬鲁迅堪称反语大师,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在恰当的时候,将对手的荒谬和错误进行到底,形成讽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