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国内外发展现状1

合集下载

地热能的发展现状

地热能的发展现状

地热能的发展现状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来产生电力和供暖。

它被誉为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因此一直受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关注和研究。

地热能的发展现状如下:1. 全球地热能利用量不断增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热能的利用量逐年增长。

根据国际地热协会的数据,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1万兆瓦(MW),供暖利用量约为7.7亿吉卡尔(GJ)。

尽管这些数字与其他能源形式相比较小,但地热能正逐渐成为能源组合的重要一员。

2. 发展国家和地区较为突出。

地热能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一些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如冰岛、菲律宾、美国、肯尼亚等。

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使得地热能开发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推动了地热能的发展。

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在积极探索地热能的利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地热发电技术不断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热发电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目前主要有两种地热发电技术,即干蒸汽发电和二元循环发电。

干蒸汽发电是通过从地底深处抽取高温水蒸汽来推动涡轮机发电,而二元循环发电是通过抽取低温地热水与工质进行热交换产生蒸汽来发电。

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地热发电的效率越来越高。

4. 地热供暖应用不断扩大。

地热供暖是利用地下的稳定温度为建筑物供暖的一种方式。

目前,地热供暖已经广泛应用于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和公共机构等领域。

这种供暖方式不仅能够提供稳定舒适的室内温度,还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

总之,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正逐渐发展壮大。

全球范围内地热能利用量不断增加,发展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果,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相信随着科技的进一步突破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地热能将在未来成为更为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陕西地热发展现状

陕西地热发展现状

陕西地热发展现状陕西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下面就陕西地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地热资源丰富,尚未充分开发利用陕西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渭南、宝鸡、安康等地,其中渭南地热资源最为丰富。

陕西地热水温度高、水质好,具备工业、农业、供暖等多种利用方式的潜力。

目前,陕西地热能利用率较低,尚未充分发挥其巨大潜力。

二、地热发电较为落后陕西地热发电技术相对落后,装机容量较小。

虽然有少数地热发电站投入运营,但总体规模不大。

与国内多个地热发电发达地区相比,陕西地热发电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供暖领域地热利用尚有提升空间陕西冬季气温较低,人民对供暖需求量大,尤其是北部地区。

使用地热进行供暖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方式。

目前,陕西的地热供暖规模较小,供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与需求量存在一定差距。

在提升供暖方式、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地热能在农业领域能力有限陕西农业发达,地热能在农业领域有一定潜力。

然而,陕西地热在农业领域的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用地热能的规模较小,利用效率有限。

五、地热利用政策不够完善陕西地方政府在地热发展方面尚未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影响了地热产业的发展。

与其他地热资源丰富的省市相比,陕西在政策支持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总体来说,陕西地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进一步推动地热发展方面,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地热利用政策,加强地热供暖设施建设,促进地热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发挥地热资源的潜力。

土壤源热泵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土壤源热泵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土壤源热泵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本文概述了地源热泵系统的分类及特点,重点分析了土壤源热泵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发展现状,提出了土壤源热泵技术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土壤源热泵地埋管研究现状发展前景0 引言随着常规能源日益短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引人关注。

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持续生长而可供人类长期使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生物燃料及氢能等。

其中地热能是指地球表面浅层土壤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能或地球内部物质发生衰变放出热量等从而形成的较低品位的热能资源。

浅层土壤在一年内温度基本恒定,通常为18℃左右,因此,在夏季可作为空调系统的冷源,而在冬季又可作为采暖系统的热源。

利用地能的主要设备就是地源热泵。

1 地源热泵的类型、工作原理及特点地源热泵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既可制冷又可供暖的新型空调系统,它利用地下浅层地能资源(主要是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为建筑物提供热量或冷量。

地源热泵系统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在冬季,将地下的热量取出来,由低温热源传向高温热源,给室内供热;而夏季的热量传递方向则相反,将室内的热量取出,释放到地下,从而使室内温度降低达到空调效果。

根据使用的低品位热源的来源或种类不同,地源热泵可分为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及土壤源热泵三种。

1.1 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是通过钻井由水泵将地下水抽出作为冷、热源,经过热交换后再回灌入地下。

地下水一年四季温度基本稳定,夏季比外界环境温度低,冬季比外界环境温度高,是良好的冷源和热源。

水作为世界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任何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不允许的。

国外对使用地下水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而地下水源热泵的应用越来越少,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不允许打井取水;而且如果水硬度过大也会造成换热器表面结垢,热泵系统的传热性能下降。

地下水源热泵的钻井有单井和多井两种,典型单井的直径为150mm,井深450m。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被广泛应用于供暖、发电和温室农业等领域。

亚洲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但目前在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一、地热能资源潜力巨大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热资源丰富。

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国土内都存在大量的地热能。

这些地热能资源具有持续稳定、清洁环保的特点,非常适合开发利用。

二、地热能开发与利用面临的挑战1. 技术和设备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地热能开发方面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

高成本的地热开发项目、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缺乏适用于地热能开发的设备等问题都制约着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

2. 环境影响地热能的开采和利用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包括地热水排放导致的水质污染等。

因此,在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中需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

3. 经济可行性地热能开发与利用项目需要巨额投资,包括地热勘探、开发设备、建设运营费用等。

亚洲发展中国家通常在经济方面相对不发达,面临的财政压力较大,这也是制约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着力点之一。

三、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地热能发展现状1. 印度印度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

该国成立了国家地热公司,通过吸引外资和发展自己的技术,积极开展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印度地热能的利用来自于发电、供暖以及温室农业等方面。

2. 菲律宾菲律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热能资源非常丰富。

该国的地热能开发与利用主要集中在发电方面。

菲律宾政府积极推动地热能的开发,吸引外资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3.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火山活动岛屿的国家之一,地热资源非常丰富。

然而,该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技术水平的提升、政府政策的完善等。

四、亚洲发展中国家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启示1. 增加技术投入亚洲发展中国家应加大对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技术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地热能的全球应用不同国家的发展现状

地热能的全球应用不同国家的发展现状

地热能的全球应用不同国家的发展现状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地壳内部存储的热能来生成电力、供暖和制冷。

随着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靠的能源选择,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地热能在不同国家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美国的地热能应用现状美国是地热能利用的先行者,其地热电站和地热供暖系统的建设规模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截至目前,美国拥有超过3000座地热电站和数百万台地热供暖系统。

其中,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的地热电站建设地区之一,利用地热能满足了该州约7%的电力需求。

此外,美国还利用地热能进行大规模的温室农业和温泉旅游开发。

尽管美国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地热能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尤其是在寻找合适的热储层和建设地热电站方面。

其次,地热能开发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地热电站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震等问题。

因此,美国正在加大对地热能技术研究和环境保护的投入,以提高地热能的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

二、冰岛的地热能应用现状冰岛是一个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地热能被广泛应用于该国的供暖、发电和热水供应等方面。

根据统计,冰岛有约25%的电力来源于地热能,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是最高的。

冰岛的地热电站主要利用地热岩浆来发电,其建设成本较低,且环境影响较小。

此外,冰岛还利用地热能为温室农业提供热源,保证了该国大规模蔬菜和水果的生产。

冰岛在地热能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其地质条件和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冰岛地处火山带,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政府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和促进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此外,冰岛还将地热能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积极吸引国际投资和开展地热能技术研究,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开发利用效率。

三、中国的地热能应用现状中国是世界上地热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其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及利用现状介绍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及利用现状介绍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及利用现状介绍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王鸿雁张葵叶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

地热资源既属于矿产资源,也是可再生能源。

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包括:天然出露的温泉、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温能、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流体以及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资源。

在全球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地热能开发及利用取得较快发展,也越来越引起我国政府及企业的重视。

一、全球地热资源分布及利用(一)全球地热资源分布全球地热储量十分巨大,理论上可供全人类使用上百亿年。

据估计,即便只计算地球表层10km厚这样薄薄的一层,全球地热储量也有约1.45×1026J,相当于4.948×1015吨标准煤,是地球全部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的几百倍。

[1]世界上已知的地热资源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三个主要地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的地热带;二是从大西洋中脊向东横跨地中海、中东到我国滇、藏地热带;三是非洲大裂谷和红海大裂谷的地热带。

这些地带都是地壳活动的异常区,多火山、地震,为高温地热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

[2]图1所示为全球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带:图1 全球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带来源:鹿清华, 张晓熙, 何祚云. 国内外地热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 2012, 2(1): 39-42(二)全球地热资源利用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热水型、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和岩浆热能四种类型;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又可分为高温型(>l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发电和非发电两个方面,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是直接利用,多用于采暖、干燥、工业、农林牧副渔业、医疗、旅游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

此外,对于25℃以下的浅层地温,可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制冷。

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在当今世界,能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传统能源的逐渐减少以及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寻找和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变得至关重要。

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其能量源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以及地球形成过程中所储存的热量。

地热能的分布广泛,从浅表的地下热水到深层的干热岩,都蕴含着丰富的能量。

目前,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热发电是地热能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一些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冰岛、新西兰、美国等地,已经建立了多个地热发电厂。

地热发电的原理是将地下的高温蒸汽或热水引入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

这种发电方式具有稳定性高、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建设成本高、对地热资源要求高等限制。

地热供暖则是地热能在民用领域的常见应用。

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如河北、山西等地,已经开始利用地热能为居民供暖。

地热供暖不仅能够提供稳定的热量,还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同时,地热能还可以用于农业领域,如温室种植、水产养殖等。

利用地热能为温室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水产养殖中,地热能可以保持水温的稳定,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然而,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地热能的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地热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就导致了地热能开发的地域局限性。

其次,地热能的开发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例如,地热钻井的成本较高,而且在钻井过程中还可能面临地质条件复杂等问题。

此外,地热能的开发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地面沉降等。

为了促进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各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地热能的开发,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同时,企业也加大了在地热能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地热能开发和利用的技术水平。

中国地热能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地热能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地热能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地热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如下:
1.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地热能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制
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地热能的发展和利用。

例如,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地热能政策,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2.资源调查与评估:中国政府对全国范围内的地热资源进行了详
细分析和评估,确定了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为地热能项目的选择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3.建立完善规范的管理流程:各地需要建立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
发利用管理流程,包括地热能开发的技术要求、项目立项、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规定。

4.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地热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
态系统,包括地热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地热勘探、钻井、热能提取、输送、利用等。

同时,还需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加强供应链建设等。

5.公众教育和宣传:公众对地热能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对于地热能
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地热能的优势和可行性,以及地热能对环境和经济的积极影响。

6.科技创新:地热能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

通过研发新的
地热能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地热能的提取率和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地热能的发展。

7.全球合作与交流:地热能的发展需要全球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
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促进全球地热能产业的共同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地热能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地热能有望成为全球能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热学方面,近年来,在构造地质学中,应用地热理论与方法研究构造热演化、圈定地壳深部构造(闭合构造和区域性断裂)及确定断裂的活动性,都已取得重要成果(熊亮萍,1982;沈显杰,1992)。

探矿地热学,通过地热异常的研究寻找含油气有利构造并取得一定成果(刘耀光,1982,汪辑安,1985;王英民,1998;吴乾番,1990)。

我国一些研究单位也开始研究油田(或古地温)分布与油气的关系、研究成油规律及寻找找油的可能性。

水文地热学,地下水的运动是影响岩石圈上部温度场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或对围岩起冷却作用,或起加热作用),常在隆起区相对低洼的地方或平原地区基底顶面相对隆起的地方,沿断裂构造带上涌形成局部地热异常。

因此可以应用地热学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水文地质学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采用根据地下水温度与围岩温度的平衡条件、地热参数及等温线在水平方向和垂直剖面内的变化形态等,确定地下水的流速与流向以及自流盆地或承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和泄流条件,并取得一定成果(王世贵,2002)。

在我国,3000年前,人们开始利用天然地热泉洗浴。

我国是世界上地热直接利用最高的国家,年利用占世界的1/6。

并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开发地热资源的增长速度将超过10%。

2012年10月24口,我国《能源开发“十二五”规划》通过,未来几年我国地热能开发的总路线出炉(计红梅、郭峰等,2012),所以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将得到迅猛的发展。

目前,关于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主要有:电法找水的应用和研究(傅良魁,1984;李金铭,1994;刘春华、王慎乾等,2003;贾敬、刘国辉等,2008;孙宝喜、吴春山等,2009);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地热资源勘探上应用(石昆法,1999;徐新学、夏训银,2004;高景宏、咚铁钢、强建科等,2010;武毅、封绍武等,2011);核磁共振在找水中应用(曹光奇、周仲华等,2006)高频大地电磁测深(EH4)在热储构造勘查中的试验研究(叶益信、邓居智、方振显等,2011;物探测井在地热开发中应用(冯来泉,2000;尉中良、邹长春等,2005;王艳梅,2009);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在地热勘探上应用研究(吴述来,2006;孟银生、姚长利等,2011)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地热勘探应用主要是直流电法(浅层地热)和电磁法(深层地热),地温测量、物探测井以及数据处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刚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对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2009年冉伟彦和丁连靖发表了《大地面波(微动)测深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等。

近年来,关于瞬变电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大功率激电仪、天然源大地电磁测深MT , EH4连续电导率测量系统、电阻率层析成像ERT、频率域和时间域激发极化SIP/TDIP、纳米瞬变电磁NanoTEM、谐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HACSAMT、三维地震、放射性勘探的文章多在地热勘探中出现。

在岩石物理学中也对岩石的热学性质进行了详细阐述。

说明对地热研究国内外己经引起了重视。

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把地球物理方法系统地用在地热勘探中来,而且多是一种方法对地热进行勘探研究,并且真正打出地热成功的例子不多。

所以必须对地热的地球物理勘查做全面的研究,才能确保地热勘探的成功率。

我国大陆地区的热流分布,盆地模拟技术,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地热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研究,典型地热系统,中国地热资源研究,地热资源勘探方法应用等等,但对于地热勘查阶段的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和认识不够,仅有零星的文献出现,更没有系统的研究。

我国对地热资源研究开发首先是从研究地表出露温泉的分布规律和形成特征开始的(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73 ),温泉是地热能在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显示,是地热资源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并容易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

但是温泉的分布仅限于局部地区,我国更为广阔的地区是无温泉出露而又具有隐伏地热资源潜力的广大平原地区,即有较厚覆盖曾的大、中型中、新生代盆地,为正确反映赋存于盆地地下的地热资源的全部情况,需要全面研究地热资源的分布与形成特征,并对其开发利用远景作出正确评价。

地热学的研究在我国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学者通过对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和地球物理研究,累积了丰富的地热地质资料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在地热基础理论和应用地热学研究方面,建立了岩石热物理测试系统,测试了我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并做出相应的解释(中科学地质研究所地热组,1979);编制了中国大地热流图(伶伟,1981)、中国温泉分布图(陈墨香,1992)、中国沉积盆地地温图(王钧,1990)、中国地热系统类型图(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组,1981)和青藏高原温泉、火山分布图(廖志杰,1990),系统的论述了地热系统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我国地热资源形成特点及其潜力评估,以及青藏高原热流和地体构造热演化问题。

80年代以后我国在重点地区进行了地热勘探,如对华北盆地、东南沿海、攀西裂谷、西马拉雅山地热带进行了地热勘探;对有些典型地热田,比如西藏羊八井、漳州及牛驼镇一束鹿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一些新认识(陈墨香,1982;沈显杰,1984;熊亮萍,1990);同时将地热研究扩展到海上,尤其是在南海和渤海进行了热流剖面的测量;另一方面伴随油气勘探工作,我国主要的油田均进行了生油温度指标,生油深度和时间,热演化史等盆地模拟方面的研究(王英民,1998;石广仁,1999),这大大地促进了地热的研究工作。

上述表明,国内外对地热研究虽然在理论和应用上取得重要进展,但对地热资源的形成及定量评价,特别是对沉积盆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形成机理、演化特征以及定量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三)与中国石化主业发展的关联度虽然在当今世界能源利用格局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仍保持主导地位,但是,因为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而造成的传统能源日益紧缺及其环境污染压力,使得寻找环保型替代新能势在必行,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核能源所占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以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能源研究的热点。

根据欧洲联合研究中心预测,到21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将占到世界主要能源的20%-40%,到22世纪这一比例更将高达30%-80%。

地热资源是指在当前地质环境和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

地热资源不仅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矿产,也可以用于医疗、旅游、工业和农业用途等,若开发合理,是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地热资源可以分为四类:水热型资源、地压型资源、千热岩资源和岩浆资源。

作为重要的能源类矿产,高温地热资源可以用来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并且开发利用过程中排放很少的温室气体。

合理的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缓解能源束缚和环境压力,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大力开发新能源,实现能源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环境友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地热开发商业积极投入中国地热产业,特别是在大中型城一市和沿海地热资源-赋丰富的地区形成开发热潮,强劲的市场需求和投资热促进了中国地热开发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同时,近年来,国内相继出台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在这些政策法规的保障下我国地热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地热直接利用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近10%速度稳步增长。

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西藏羊八井为代表的高温地热发电、以华北为代表的深层地热水供暖、以天津为代表的浅层地温能供暖、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温泉疗养与旅游和以华北平原为代表的地热种植和养殖开发利用格局。

到2010年末,全国高温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24兆瓦:浅层地温能供热(制冷)面积达到1.4亿m2常规地热供暖面积达到3500万m2各种地热能利用方式所利用的地热能总量合计500万吨标准煤,总计每年约减少近5000万吨CO2排放。

总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极为广泛,并有着悠久的地热资源开发和应用历史。

在古代人们将出露地表的温泉用于取暖、洗浴等目的,人们经过长期洗浴发现用温泉洗浴能够治病某些皮肤和关节疾病,由此发展确立了用温泉洗浴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国地热系统研究始于30年代,陈炎冰1939年编著了“中国温泉考”,根据古籍记述了504处温泉分布及温泉概况,对温泉给予科学定义,论述了温泉成因,分析了中国各省温泉分布特点,为后来地热研究提高了帮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普查工作深入开展,开始了对地热资源的系统研究,为建立和扩建温泉疗养院,对一些温泉进行地质调查,对某些地区温泉分布特点和形成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首次编写了全国温泉分布图。

七十年代,在国际地热能作为一种新兴能源研究热潮的带动下,我国开始大规模研究地热工作,这期间我国先后在河北怀来、山东招远等地开展了中温地热发电和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发电的建厂实验研究,围绕中、高温地热能源发电技术、工艺及成本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认为中温热水发电热能品位低,做功能力有限,发电量小,没有经济效益,随后相继中止了这些发电站的运行,而高温热水发电经济效益显著,鼓舞了国家和地方能源部门加速西藏羊八井地热开发过程,1981-1986年间又4台3MWe的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到1990年底,装机总容量达25MWe,截止2008年1月,己发电21亿千瓦时,这些地热发电站的建设缓解了拉萨供电紧张状况,为西藏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高温地热应用的宝贵经验。

此期间还在北京、天津西安等城市进行城市地温热水勘查,开展低温热水供暖、温室养殖、水产养殖、疗养、洗浴等低温热水综合利用研究试验,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为大规模地热资源的利用开创了新局面。

在地热田勘查、开发等应用领域,地热田勘查方式和勘探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及化探汞量测量等方法就可以追踪断裂构造走向、探测断层产状和破碎带位置,进而通过钻探发现深部的热储构造,获取更高的出水温度和出水量,达到扩大开发利用深部地下热水目的。

但是经过多年地热勘查,出露地表的这部分地热资源己经基本开发完毕,为了满足人们对地热资源量的需求,必须开发那些深部传导型地热资源。

深部传导型地热资源最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开发,这些地热田地热温度低,但是地热田分布范围广,热能储量潜力大,地热利用率高,并且一经开发成功可以多年受益,开发这些地热田己经显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地热田开发热情高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