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合集下载
上海交大-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2020/4/27
例:
(1)固溶体合金的相图所示,试根据相图确定:
a)成分为40%B的合金首 先凝固出来的固体成分; b)若首先凝固出来的固体 成分含60%B,合金的成 分为多少?
2020/4/27
c)成分为70%B的合金最 后凝固的液体成分;
d)合金成分为50%B,凝 固到某温度时液相含有 40%B,固体含有80%B, 此时液体和固体各占多少 分数?
1)由上列数据绘出Ni-Cu的相图,并标明每一区域存 在的相;
2)将50%混合物自1400℃逐渐冷却到1200℃,说明所 发生的变化,并注出开始凝固、凝固终了及1275℃互成 平衡时液相与固相的组成。
2020/4/27
(4)铋(熔点为271.5℃)和锑(熔点为630.7℃)在液 态和固态时均能彼此无限互溶,ωBi=50%的合金在 52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ωSb=87%的固相。ωBi=80% 的合金在4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ωSb=64%的固相。 根据上述条件,绘出Bi—Sb相图,并标出各线和相区的 名称。
2020/4/27
两组元无限互溶的条件: • 晶体结构相同 • 原子尺寸相近,尺寸差<15% • 相同的原子价 • 相似的电负性(化学亲和力)
2020/4/27
2020/4/27
具有极值的匀晶系相图
2020/4/27
有晶型转变的匀晶系相图
晶型转变曲线
2020/4/27
平衡凝固过程 指凝固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能达到平衡。 在极其缓慢冷却条件下的凝固
2020/4/27
(2)A的熔点为300℃和B的熔点为700℃(650),A和 B在液态和固态时均能彼此无限互溶,ωA=50%的合 金在5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ωB=90%(87)的固相。 ωA=80%的合金在4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 ωB=60%(64)的固相。根据上述条件,要求:
例:
(1)固溶体合金的相图所示,试根据相图确定:
a)成分为40%B的合金首 先凝固出来的固体成分; b)若首先凝固出来的固体 成分含60%B,合金的成 分为多少?
2020/4/27
c)成分为70%B的合金最 后凝固的液体成分;
d)合金成分为50%B,凝 固到某温度时液相含有 40%B,固体含有80%B, 此时液体和固体各占多少 分数?
1)由上列数据绘出Ni-Cu的相图,并标明每一区域存 在的相;
2)将50%混合物自1400℃逐渐冷却到1200℃,说明所 发生的变化,并注出开始凝固、凝固终了及1275℃互成 平衡时液相与固相的组成。
2020/4/27
(4)铋(熔点为271.5℃)和锑(熔点为630.7℃)在液 态和固态时均能彼此无限互溶,ωBi=50%的合金在 52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ωSb=87%的固相。ωBi=80% 的合金在4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ωSb=64%的固相。 根据上述条件,绘出Bi—Sb相图,并标出各线和相区的 名称。
2020/4/27
两组元无限互溶的条件: • 晶体结构相同 • 原子尺寸相近,尺寸差<15% • 相同的原子价 • 相似的电负性(化学亲和力)
2020/4/27
2020/4/27
具有极值的匀晶系相图
2020/4/27
有晶型转变的匀晶系相图
晶型转变曲线
2020/4/27
平衡凝固过程 指凝固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能达到平衡。 在极其缓慢冷却条件下的凝固
2020/4/27
(2)A的熔点为300℃和B的熔点为700℃(650),A和 B在液态和固态时均能彼此无限互溶,ωA=50%的合 金在5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ωB=90%(87)的固相。 ωA=80%的合金在4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 ωB=60%(64)的固相。根据上述条件,要求: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_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晶界凸出形核机制
在晶界处A 晶粒中的某些亚晶粒能通过 晶界迁移而凸入B 晶粒中,借消耗B 中的 具有亚晶粒组织晶粒间的凸出形核机制 亚晶而生长,从而形成再结晶的核心。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6.3 再结晶
2.长大
再结晶晶核形成之后,即借界面的移动向周围畸变区域长大。 ①再结晶晶核长大(晶界迁移)的驱动力 无畸变的新晶粒与周围畸变的旧晶粒之间的畸变能差。 ②晶界的迁移方向 晶界总是背离其曲率中心,向着畸变区域推进,直至全部形成无畸变的等 轴晶粒为止,再结晶即告完成。
将后式代入前式并积分,以x0表示开始时性能增量的残留分数,则得:
t dx Q / RT x0 x c0e 0 dt x
或
x0 ln c0 te Q/RT x
回复的速度随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举例:
采用不同的温度加热冷变形金属使之回复到同样的程度(即残留分数相 同),则所需时间不同。
轴小晶粒,并随时间的延长不断长大,直至伸长的晶粒完全转变为新的等轴 晶粒为止。
3.晶粒长大阶段
再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等轴晶粒逐步相互吞并而长大,直至达到一个稳定的 尺寸。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6.1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二、储存能及内应力的变化
1.储存能的变化
冷变形造成的偏离平衡位置 大、能量较高的原子,在加热
冷变形后保留在金属内部的畸变 能,或称储存能。 冷变形金属在不同加热温度时 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6.1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
1.回复阶段
显微组织几乎没 有发生变化,晶粒 仍保持冷变形后的 伸长状态。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2012-10-16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第六章-6
Materials Science
3. 合金凝固后溶质分布的数学表达式(续)
Material
3-2 凝固方程
在探讨凝固方程时,我们假设K0为常数,忽略固相中的扩散,L/S 界面平直移动,液相和固相密度相同。
2012-10-16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第六章-10
Materials Science
3. 合金凝固后溶质分布的数学表达式(续)
1)溶质部分混合
Lessons
C S K e C 0 (1
Z l
)
K e 1
式中,Ke-有效分配系数
2012-10-16
液相温度梯度对成分过冷的影响
2012-10-16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第六章-23
Materials Science
3. 成分过冷对晶体生长形貌的影响
晶体平面生长动画
2012-10-16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第六章-24
1. 成分过冷的形成
1-1 定义
成分过冷 —— L/S界面前沿L相中的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 布所决定的理论凝固温度(熔点)时产生的过冷,称为成分 Definition 过冷。
如图,左上角的是一匀晶相 图,右下角是凝固过程的示 意图。
你能根据左图与 说明阐述产生成 分过冷的原因吗
?
第六章-18
2012-10-16
不平衡结晶包含如下的情况:
• • 液相内溶质完全混合(在缓慢结晶条件下); 液相中溶质部分混合(在较快的结晶条件下);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编辑课件
24
• 6.2.1.4 滑移时晶体的转动:晶体被拉伸而 产生滑移时,由于拉力共线的影响,晶面 位向会发生改变, 结果使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逐渐趋于平行于拉力轴线;而压缩时,晶 面改变的
• 结果使滑
• 移面逐渐
• 趋于与压
• 力轴线垂
• 直。
编辑课件
25
• 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的改变必然导致斯密特 因子m的改变。
编辑课件
27
编辑课件
28
• 面心立方金属的滑移系为{111}<110>,4个{111} 面构成一个八面体。当拉力轴为[001]时,
• (1) 对所有{111}面, cosφ=02+02+12/(12+12+12·02+02+12)=1/3 φ=54.7º,
• (2) λ角对[101],[101] • [011],[011]也都为45º, • (3) 锥体底面上的两个 • <110>方向与[001]垂 • 直。
编辑课件
29
• 因此,八面体上有8个滑移系具有相同的取 向因子,当τ=τk时可以同时开动。但由于这 些滑移系有不同位向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构成,滑移时有交互作用,产生交割和反 应,使滑移变得困难,产生较强的加工硬 化。
• 当两个以上的滑移
• 面沿同一方向滑移
• 便形成交滑移。
编辑课件
30
• 发生交滑移时, • 晶体表面会出现 • 曲折或波纹状的 • 滑移带。 • 最容易发生交滑 • 移的是体心立方 • 金属,滑移面为 • {110},{112}和{123},滑移方向总是<111>。 • 因滑移面不受限制,所以交滑移必是纯螺形位错,
材料科学基础_第6章_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

材料科学基础
第6章 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
1
概述
固态相变:固态物质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称为固态相变。 相是成分相同、结构相同、有界面同其他部分分隔的物质均 匀组成部分,相变是从已存的相中生成新的相。 新相,生成部分与原有部分存在着或成分不同、或相结构不 同、或有序度不同、或兼而有之,并且和原来部分有界面分隔。 原来的部分称为母相或反应相,在转变过程中数量减少,生 成部分称为新相或生成相,在转变过程中数量增加。
4
6.1 固态相变的分类与特征 6.1.1 固态相变的分类
1.按热力学分类 按照自由能对温度和压力的偏导函数在相
变点的数学特征——连续或非连续,将相变分 为一级相变和高级相变(二级或二级以上的相 变)。
n级相变:在相变点系统的化学势的第(n1)阶导数保持连续,而其n阶导数不连续。
5
一级相变的特点是,相变发生时,两平衡相的 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阶偏导数不相等。
的中间转变称为过渡型。 a. 块状转变,更接近于扩散型相变,相界面是非共格的,
相界面移动通过原子扩散进行,相变时成分不变。 b.贝氏体相变,扩散性长大和非扩散性长大相互制约。
11
3. 按长大方式分类 形核长大型相变 连续型相变
4.按相变过程分类 近平衡相变 远平衡相变
12
6.1.2 固态相变的特征
1)原子的扩散速度 ➢ 由于新旧两相的化学成分不同,相变时必须有原子的扩散 ➢ 原子扩散速度成为相变的控制因素。 ➢ 当相变温度较高时,即扩散不是决定性因素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降低,即过冷度的增大,相变驱动力增大, 相变速度加快;但是当过冷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扩散称为 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大过冷度,反而使得相变速度减小 。
13
第6章 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
1
概述
固态相变:固态物质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称为固态相变。 相是成分相同、结构相同、有界面同其他部分分隔的物质均 匀组成部分,相变是从已存的相中生成新的相。 新相,生成部分与原有部分存在着或成分不同、或相结构不 同、或有序度不同、或兼而有之,并且和原来部分有界面分隔。 原来的部分称为母相或反应相,在转变过程中数量减少,生 成部分称为新相或生成相,在转变过程中数量增加。
4
6.1 固态相变的分类与特征 6.1.1 固态相变的分类
1.按热力学分类 按照自由能对温度和压力的偏导函数在相
变点的数学特征——连续或非连续,将相变分 为一级相变和高级相变(二级或二级以上的相 变)。
n级相变:在相变点系统的化学势的第(n1)阶导数保持连续,而其n阶导数不连续。
5
一级相变的特点是,相变发生时,两平衡相的 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阶偏导数不相等。
的中间转变称为过渡型。 a. 块状转变,更接近于扩散型相变,相界面是非共格的,
相界面移动通过原子扩散进行,相变时成分不变。 b.贝氏体相变,扩散性长大和非扩散性长大相互制约。
11
3. 按长大方式分类 形核长大型相变 连续型相变
4.按相变过程分类 近平衡相变 远平衡相变
12
6.1.2 固态相变的特征
1)原子的扩散速度 ➢ 由于新旧两相的化学成分不同,相变时必须有原子的扩散 ➢ 原子扩散速度成为相变的控制因素。 ➢ 当相变温度较高时,即扩散不是决定性因素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降低,即过冷度的增大,相变驱动力增大, 相变速度加快;但是当过冷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扩散称为 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大过冷度,反而使得相变速度减小 。
13
材料科学基础第6章

2 − 3cos θ + cos 3 θ 4
所以∆Ghet﹡ ﹤ ∆Ghom﹡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所需的形核功小, 且随润湿角的减小而减小。
(二)形核率 1、非均匀形核时在较小的过冷度下可获得较高的形核率 2、随过冷度的增大,形核速度值由低向高过渡较为平衡 3、随过冷度的增大形核速度达到最大后,曲线就下降并中断 4、最大形核率小于均匀形核
∆G = V ∆GV + σ A
∆G = 4 3 π r ∆GV + 4π r 2σ 3
r<r*时,晶胚长大将导致系统自由能的 增加,这种晶胚不稳定,瞬时形成,瞬时消失。 r>r*时,随晶胚长大,系统自由能降低, 凝固过程自动进行。 r=r*时,可能长大,也可能熔化,两种 趋势都是使自由能降低的过程,将r*的晶胚称 为临界晶核,只有那些略大于临界半径的晶核, 才能作为稳定晶核而长大,所以金属凝固时, 晶核必须要求等于或大于临界晶核。 极值点处
凝固:物质由液态至固态的转变。 6.2.1 液态结构 一、液态结构的特征: ① 液体中原子间的平均距离比固体略大 ② 液体中原子的配位数比密排结构的配位数减小(8~11范围内) ③ 结构起伏(相起伏) 二、结构起伏 不断变换着的近程有序原子集团,大小不等,时而产生,时而 消失,此起彼伏,与无序原子形成动态平衡,这种结构不稳定现象称 为结构起伏。 温度越低,结构起伏尺寸越大。
ϕ r = 1 − exp( − kt n )
图6.2 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液→固,单位体积自由能的变化∆ Gv为
∆ G V = G S − G L = H S − TS S − ( H = (H S − H L ) − T (S S − S L ) = − Lm − T (S S − S L )
所以∆Ghet﹡ ﹤ ∆Ghom﹡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所需的形核功小, 且随润湿角的减小而减小。
(二)形核率 1、非均匀形核时在较小的过冷度下可获得较高的形核率 2、随过冷度的增大,形核速度值由低向高过渡较为平衡 3、随过冷度的增大形核速度达到最大后,曲线就下降并中断 4、最大形核率小于均匀形核
∆G = V ∆GV + σ A
∆G = 4 3 π r ∆GV + 4π r 2σ 3
r<r*时,晶胚长大将导致系统自由能的 增加,这种晶胚不稳定,瞬时形成,瞬时消失。 r>r*时,随晶胚长大,系统自由能降低, 凝固过程自动进行。 r=r*时,可能长大,也可能熔化,两种 趋势都是使自由能降低的过程,将r*的晶胚称 为临界晶核,只有那些略大于临界半径的晶核, 才能作为稳定晶核而长大,所以金属凝固时, 晶核必须要求等于或大于临界晶核。 极值点处
凝固:物质由液态至固态的转变。 6.2.1 液态结构 一、液态结构的特征: ① 液体中原子间的平均距离比固体略大 ② 液体中原子的配位数比密排结构的配位数减小(8~11范围内) ③ 结构起伏(相起伏) 二、结构起伏 不断变换着的近程有序原子集团,大小不等,时而产生,时而 消失,此起彼伏,与无序原子形成动态平衡,这种结构不稳定现象称 为结构起伏。 温度越低,结构起伏尺寸越大。
ϕ r = 1 − exp( − kt n )
图6.2 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液→固,单位体积自由能的变化∆ Gv为
∆ G V = G S − G L = H S − TS S − ( H = (H S − H L ) − T (S S − S L ) = − Lm − T (S S − S L )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t1 形核 t2 形核 并长大, 有新的 晶核形 成
t3 长大 形成晶 粒
t4 液体 消失, 结晶结 束
3.1.2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
1.冷却曲线与金属结晶温度
(1)过冷:纯金属的实际开始结晶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
(2)过冷度:液体材料的理论结晶温度(Tm) 与其实际温度Tn之差。 △T=Tm-Tn (见冷却曲线)
液
固,单位体积自由能的变化Δ GV为
GV ( H S H L ) T (SS SL ) H S H L Lm ( Lm为熔化潜热)
(1)
∵ T=Tm时,ΔGV=0 将(2)代入(1),
Lm SS S L Tm
(2)
Lm T GV Lm (1 ) T Tm Tm
23
已知液态纯镍在1.013 ×105Pa(1大气压),过冷度为 319K时发生均匀形核。设临界晶核半径为1nm,纯镍的 熔点为1726K,熔化热△Hm=18075J/mol,摩尔体积
Vs=6.6cm3/mol,计算纯镍的液固界面能和临界形核功。 2 解:
r GB Lm T H m T GB Tm Tm r GB r H m T 1 107 18075 319 2.53 105 J / cm 2 2VS 2TmVS 2 1726 6.6
成为能够稳定存在和长大的晶核。 设单位体积液相中存在Cn个临界晶核,dt时间内由液相获得原子 的临界晶核所占分数为dn,于是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应形成Cn• (dn/dt)个可以稳定长大的晶核 形核率N=N1N2= Cn•dn/dt
形核率受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控制: ① Cn受控于形核功因子,正比于 exp(ΔG*/kT), 故随着过冷度增大 而 增大; G*:形核功 k:玻尔兹曼常数 ② dn/dt受控于原子扩散因子,正比 于exp(ΔGA/kT),故随过冷度的增大 而减少。 ΔGA 激活能
t3 长大 形成晶 粒
t4 液体 消失, 结晶结 束
3.1.2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
1.冷却曲线与金属结晶温度
(1)过冷:纯金属的实际开始结晶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
(2)过冷度:液体材料的理论结晶温度(Tm) 与其实际温度Tn之差。 △T=Tm-Tn (见冷却曲线)
液
固,单位体积自由能的变化Δ GV为
GV ( H S H L ) T (SS SL ) H S H L Lm ( Lm为熔化潜热)
(1)
∵ T=Tm时,ΔGV=0 将(2)代入(1),
Lm SS S L Tm
(2)
Lm T GV Lm (1 ) T Tm Tm
23
已知液态纯镍在1.013 ×105Pa(1大气压),过冷度为 319K时发生均匀形核。设临界晶核半径为1nm,纯镍的 熔点为1726K,熔化热△Hm=18075J/mol,摩尔体积
Vs=6.6cm3/mol,计算纯镍的液固界面能和临界形核功。 2 解:
r GB Lm T H m T GB Tm Tm r GB r H m T 1 107 18075 319 2.53 105 J / cm 2 2VS 2TmVS 2 1726 6.6
成为能够稳定存在和长大的晶核。 设单位体积液相中存在Cn个临界晶核,dt时间内由液相获得原子 的临界晶核所占分数为dn,于是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应形成Cn• (dn/dt)个可以稳定长大的晶核 形核率N=N1N2= Cn•dn/dt
形核率受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控制: ① Cn受控于形核功因子,正比于 exp(ΔG*/kT), 故随着过冷度增大 而 增大; G*:形核功 k:玻尔兹曼常数 ② dn/dt受控于原子扩散因子,正比 于exp(ΔGA/kT),故随过冷度的增大 而减少。 ΔGA 激活能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金属材料的结构特征

形核功因子[exp( G *
kT
)] Q )]
式中K---比例常数 G*---形核功 Q-----原子越过液固界面的扩散激活能 K---波尔兹曼常数 T---热力学温度。
原子扩散的概率因子[exp( 因此形核率为 N K exp( G *
kT
)
kT
exp(
Q
kT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由上式可知,要使Gv<0,必须使T>0,即T<Tm, 故T称 为过冷度。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表明,实际凝固温度 应低于熔点,即需要有过冷度。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6.1.1 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纯金属晶体的凝固是通过形核和长大两个过程进行的,成核 分成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
均匀形核:新相晶核是在母相中均匀生成的,即晶核 由液相中的一些原子团直接形成,不受杂质粒子或外 表面的影响。 非均匀(异质)形核:新相优先在母相中存在的异质 处形核,即依附于液相中的杂质或外来表面形核。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6.1.1 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一)均匀成核 1. 晶体形成时的能量变化和临界晶核 假定晶胚为球形,半径为r,当过冷液中出现一个晶胚时, 总的自由能变化G应为:
4 3 G r Gv 4r 2 3
式中,为比表面能,可用表面张力表示。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其中NT是晶体在界面上可排列原子位置的数量 Tm是晶体的熔点 k是玻尔茨曼常数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6.1.2 晶体长大 (一)液-固界面的构造
液-固界面的Jackson模型 ΔSm为熔化熵, ξ=η/ν,η为界面原子平均配位数 ν为晶体配位数, 所以ξ<1
kT
)] Q )]
式中K---比例常数 G*---形核功 Q-----原子越过液固界面的扩散激活能 K---波尔兹曼常数 T---热力学温度。
原子扩散的概率因子[exp( 因此形核率为 N K exp( G *
kT
)
kT
exp(
Q
kT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由上式可知,要使Gv<0,必须使T>0,即T<Tm, 故T称 为过冷度。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表明,实际凝固温度 应低于熔点,即需要有过冷度。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6.1.1 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纯金属晶体的凝固是通过形核和长大两个过程进行的,成核 分成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
均匀形核:新相晶核是在母相中均匀生成的,即晶核 由液相中的一些原子团直接形成,不受杂质粒子或外 表面的影响。 非均匀(异质)形核:新相优先在母相中存在的异质 处形核,即依附于液相中的杂质或外来表面形核。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6.1.1 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一)均匀成核 1. 晶体形成时的能量变化和临界晶核 假定晶胚为球形,半径为r,当过冷液中出现一个晶胚时, 总的自由能变化G应为:
4 3 G r Gv 4r 2 3
式中,为比表面能,可用表面张力表示。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其中NT是晶体在界面上可排列原子位置的数量 Tm是晶体的熔点 k是玻尔茨曼常数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6.1.2 晶体长大 (一)液-固界面的构造
液-固界面的Jackson模型 ΔSm为熔化熵, ξ=η/ν,η为界面原子平均配位数 ν为晶体配位数, 所以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形核率
形核率:单位体积液体内在单位时间内所形 成的晶核数称为形核率。 形核率受两个因素控制:
---形核功和原子扩散几率。
N
K expkTG*
expkQT
其中: ΔG*为形核功,Q扩散激活能
P230 图6.7
形核率与温度的关系
有效形核温度 以铜为例,说明均 匀形核难度大
ΔG在半径为r*时达到最大值。
当晶胚的r<r*时,则其长大将导致体系自 由能的增加,故这种尺寸晶胚不稳定,难以 长大,最终熔化而消失。 当r>r*时,晶胚的长大使体系自由能降低, 这些晶胚就成为稳定的晶核。 当r=r*时,可能长大,也可能熔化,两种 趋势都是使自由能降低的过程,将r*的晶胚 称为临界晶核。
注意:这并不是说,单元系中能够出现的相数不能超过二 个,而是说,某一固定T下,单元系中不同的相只能有两个同时 存在,而其它相则在别的条件下存在。 ② 利用它可解释纯金属与二元合金结晶时的差别。
纯金属结晶,液-固共存,f=0,说明结晶为恒温。 二元系金属结晶两相平衡,f=2-2+1=1,说明有一个可变因
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可用吉布斯相律表示之: f=C-P+2
2.相律
相律(phase rule)是表示在平衡条件下,系统的自 由度数、组元数和相数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的平衡条件 的数学表达式。
• 相律数学表达式:f=c-p+2
式中 p—平衡相数 c—体系的组元数
f—体系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数 2- 温度和压力
• 相(phase):体系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 界面分开的组成部分。单(双、多)相合金
• 相变(phase transformation):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 种相的过程。
• 材料的相变过程为:汽态←→液态←→固态。
• 从液相转变为固相的过程称为凝固(solidification)。 若凝固后的产物为晶体称为结晶(crystallization)。
6.1.2 单元系相图
单元系相图是通过几何图形描述由单一组元构 成的体系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所可能存在的 相及多相的平衡。
以H2O为例。首先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测出水-汽、冰-汽和水-冰两相平衡时相应的温度 和压力,然后,通常以温度为横坐标,压力为纵 坐标作图。把每一个数据都在图上标出一个点, 再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H2O相图。
=0时:
非均 匀形核所需的形核功要小于均匀形 核的形核功,因此所需的过冷度较小。
11
0.294
Au
12
0.288
11
0.286
Al
12
0.286
10.6
0.296
Na
8
0.372
8
Sn 4+2+4 0.315,0.376
10
Bi
3+3
0.309,0.346
7~8
0.336 0.320 0.332
温度℃ 20 460 1100 700 390 280 240
比较固体与液体的有关数据可知: (1)液体中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比固体中略大。 (2)液体中原子的配位数比密排结构晶体的配位数小, 通常在8-11的范围内,故熔化时体积略微膨胀; 但对非密排结构的晶体如:Sb,Bi,Ga,Ge等,则液态 时配位数反而增大,故熔化时体积略为收缩。 (3)液态中原子排列混乱度增加。
根据相律 f=C-P+2=3-P
由于f≥0,所以P≤3,故在温度和压力这两个外 界条件变化下,单元系中最多只能有三相平衡。
单相区f=2,两相区f=1 OA,OB和OC 3条曲线交于O点,它是汽、水、
冰三相平衡点。根据相律,此时f=0,因此要保 此三相共存,温度和压力都不能变动。
如果外界压力保持恒定,那么单元系相图只要 一个温度轴来表示。根据相律,在汽、水、冰的 各单相区内(f=1),温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在熔点和沸点处,两相共存,f=0,故温度不 能变动,即相变为恒温过程。
因此,半径为r*的晶核称为临界晶核,而r*
为临界半径。 r* 2
Gv
只有那些略大于临界半径的晶核,才能
作为稳定晶核而长大,所以金属凝固时,晶
核必须要 求等于或大于临界晶核。
将
GV
Lm T Tm
代入
r* 2
Gv
得:
r* 2 Tm
Lm T
冷却曲线
纯金属结晶过程示意图
6.2.3 形 核
凝 固 的 过 程 包 括 形 核 ( nucleation) 和 长 大 (growth)两个过程
凝固时的形核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金属液体中依靠自身的结构起伏均匀 自 发 地 形 成 核 心 ; 叫 做 均 匀 形 核 ( homogeneous nucleation) 。
3Gv 2
再将: GV
Lm T Tm
代入得:
G*
16 3Tm2
3Lm T2
称为临界形核功
ΔG*与(ΔT)2成反比,因此,过冷度越大,所需的
形核功越小。
临界晶核的表面积为: A*
4 ( r*)2
16
L2m
2Tm2
T 2
代入
G*
素(T),表明它在一定(T)范围内结晶。
二元系三相平衡,f=2-3+1=0,此时温度恒定,成分不变,
各因素恒定。
3. 相律的应用
相律是检验、分析和使用相图的重要工具。利 用它可以分析和确定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相数,检 验和研究相图。 • 注意使用相律有一些限制: (1)只适用于热力学平衡状态,各相温度相等 (热量平衡)、各相压力相等(机械平衡)、各 相化学势相等(化学平衡)。 (2)只表示体系中组元和相的数目,不能指明组 元和相的类型和含量。 (3)不能预告反应动力学(即反应速度问题)。 (4)f≧0
固态的同素异构转变
纯铁相变
纯铁等压相变
纯铁的冷却曲线及晶体结构变化
SiO2相平衡图:化合物的多晶型转变
6.2 纯晶体的凝固
6.2.1 液态结构
一些常见金属衍射分析数据
金属
固态
液态
配位数 原子距离(nm) 配位数 原子距离(nm)
Hg
6+6
0.30,0.347
12
0.330
Zn
6+6
0.266,0.290
两条曲线的交点 表示液、固两相的自 由能相等,故两相处 于平衡而共存,此温 度即为理论凝固温度, 也就是晶体的熔点Tm。
事实上,在此两相共存温度Tm ,液相既不能完全结 晶,也不能完全熔化,要发生结晶则体系必须降至低于 Tm温度,而发生熔化则必须高于Tm。
在一定温度下,从一相转变为另一相的自由能变化为:
16 3
3Gv 2
得:
G*
1 3
A
*
因此,当r=r*时,临界晶核形成时自由能仍
是增高的,增高值等于其表面能的1/3,L→S体积
自的 由2/3能,差值只补偿形成 临界晶核表面所需的能量
不足的1/3则另需以能量起伏方式提供。
均匀形核的条件
a. 过冷条件 b. 结构起伏 c. 能量起伏
金属形核率与过冷度的关系
二. 非均匀形核
按处理均匀形核同样的方法可求出非均 匀形核的临界半径和形核功为:
Gh*et
Gh*om
2
3cos
4
cos3
在0-180之间变化,
=180时:
Gh*et Gh*om
0-180之间时: Gh*et Gh*om
第六章 单组元相图 及纯晶体的凝固
概 述(基本概念)
• 组元(component):组成体系的最基本、独立的物质。 可以是单一元素也可以是稳定的化合物。
• 单组元晶体(纯晶体):由一种化合物或金属组成的晶 体。该体系称为单元系(one component system)。
• 合金系(alloy system):由给定的组元以不同比例 配制成一系列成分不同的合金,这一系列合金就构成 一个合金系统。二( 三、多)元系。
一方面,由液态的不规则排列转变为晶 态的规则排列状态,使整个体系体积自由能 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形成新的表面,使表面 自由能升高
假设由于结构起伏所形成的晶胚为球形, 半径为r*,则此时体系的自由能变化为:
G
4 3
r3Gv
4r2
在一定温度下,ΔGv和σ是确定值,所以ΔG 是r的函数。
• 自由度数f:是指在保持合金系平衡相的数目不变的 条件下,合金系中可以独立改变的、影响合金的内部及 外部因素。
• 在恒压下,相律表达式:f=c-p+1
3. 相律的应用
合金状态,成分、温度、压力、二元系、三元系…… ① 利用它可以确定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最多平衡相数
例:单元系,因f ≥0,故P≤1-0+1=2,平衡相最大为2个。
因此,临界半径由过冷度ΔT决定,过
冷度越大,临界半径r*越小,则形核的几率
增大, 晶核的数目增多。
在熔点处, ΔT=0,因此 r*为,不能
形核长大。
过冷度液相中结构起伏与临界晶核的关系
将
r* 2
Gv
代入
G
4 3
r3Gv
4r2
得:
G*
16 3
二是依靠外来夹杂所提供的异相界面非自发 不均匀地形核。叫做非均匀形核(heterogeneous nucl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