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
(完整版)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说明

公交都市考核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说明(修订稿)1基本规定1.1公共交通指在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区域内,利用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车辆等公共交通车辆和有关设施,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票价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来源:《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征求意见稿)》1.2公共交通线路网在一定区域内布有公共交通线路的道路组成的网络。
来源: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CJJ/T 119-2008)1.3公交专用车道在规定时间内,只允许公交车通行的车道。
(允许机场巴士、校车、班车使用)来源: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CJJ/T 119-2008)关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1.4中心城区以城镇主城区为主体,并包括邻近各功能组团以及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空间区域。
根据城市各自的建设、发展程度,在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中划定,以道路或河流等地理要素为界而划定的区域。
1.5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对核心城市,它包括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它包括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组成。
因此,建成区范围,一般是指建成区外轮廓线所能包括的地区,也就是这个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一般不包括水域面积。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1.6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城市中心城区内的建成区区域。
1.7市区人口指城市行政区域内有常住户口和未落常住户口的人,以及被注销户口的在押犯、劳改、劳教人员。
未落常住户口人员是指持出生、迁移、复员转业、劳改释放、解除劳教等证件未落常住户口的、无户口的人员以及户口情况不明且定居一年以上的流入人口。
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县(市)。
按公安部门的户籍统计为准。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指标说明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共分为两类:考核指标是公交都市考核评价的约束性指标,各城市需设定考核目标值;参考指标是公交都市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城市需每年上报指标值;另外,除本文件规定的指标外,各城市还可根据自身特点,提交不多于2个特色指标,作为公交都市考核与评价的参考依据。
城市公共交通业的交通运营质量评估

城市公共交通业的交通运营质量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公共交通成为解决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出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城市公共交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乘客的出行体验和城市交通的效率。
因此,对城市公共交通业的交通运营质量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标选择城市公共交通业的交通运营质量评估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标选择:1. 出行时间:乘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所需时间是评估交通运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涉及到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运行间隔以及线路的简短程度等因素。
2. 服务可靠性:在公共交通行程中,车辆的准点率和发车间隔均是考察服务可靠性的指标。
准点率高和发车间隔均匀意味着乘客可以更好地掌握出行时间,提高出行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3. 车内环境:车内空气质量、座椅舒适度以及公共交通车辆的整洁程度都是影响乘客出行体验的重要方面。
因此,对车内环境的卫生状况和舒适度进行评估也是必要的。
4. 服务态度:公交驾驶员和交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体验。
服务态度友善、文明礼貌的驾驶员和工作人员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改善乘客的出行感受。
二、数据采集与测量评估城市公共交通业的交通运营质量需要充分收集和测量相关数据。
以下是常用的数据采集手段:1. 轨迹记录仪:通过给交通工具配备轨迹记录仪,可以实时记录交通工具的行车轨迹,包括运行速度、车辆的停留时间以及在途中是否发生拥堵等情况。
2. GPS定位系统:通过将公交车辆配备GPS定位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车辆的位置信息,提供准确的运行时间和发车间隔。
3. 问卷调查:通过对乘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公共交通服务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进一步评估交通运营质量。
4. 视频监控:在交通枢纽、车站以及公交车辆内部等重要位置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可以监测和记录交通工具的运营状况,提供有关车内环境和服务态度的数据。
三、交通运营质量评估方法基于指标选择和数据采集的情况,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对城市公共交通业的交通运营质量进行评估:1. 综合评分法:根据指标的权重,将各项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一个综合评分,以量化交通运营质量的好坏程度。
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关键指标

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关键指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交通枢纽是城市重要的交通设施,起着连接各种交通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的重要作用。
对于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是为了评估其运营状况,指导其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
确定关键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一、旅客流量旅客流量是评价交通枢纽重要的指标之一。
通过统计旅客的进出量和换乘量,可以了解交通枢纽的使用情况,进而制定合理的运营计划和资源配置。
旅客流量的增加通常意味着交通枢纽的重要性和服务水平都在提升。
二、接驳车辆运行正常率接驳车辆是连接交通枢纽和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其运行正常率直接影响了接驳服务的质量。
评价交通枢纽需要关注接驳车辆的准时率、运行频率和车辆状态等因素,以确保旅客换乘的顺畅和舒适。
三、候车环境舒适度候车环境舒适度是体现交通枢纽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评价交通枢纽需要考察候车区的座椅数量、卫生情况、通风设备等,以确保旅客在候车期间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四、安全性交通枢纽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旅客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需要评价交通枢纽的消防设施、紧急疏散通道等设施,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的疏散人员。
五、信息服务水平信息服务是当代交通枢纽不可或缺的一项服务内容,旅客可以通过信息服务获取交通枢纽的到站时间、线路信息等,以提前做出换乘决策。
评价交通枢纽需要考察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便捷性等因素。
六、运营效率运营效率是评价交通枢纽综合运营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评价交通枢纽的运营成本、运行时间、服务水平等,可以了解其运营效率,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降低成本提供参考。
七、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当今社会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应当积极推动绿色出行。
评价交通枢纽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排放、节能降耗等方面。
交通枢纽的交通评价关键指标包括旅客流量、接驳车辆运行正常率、候车环境舒适度、安全性、信息服务水平、运营效率和绿色出行等多个方面。
郑州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其发展水平评价

郑州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其发展水平评价作者:王宁宁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首先对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道路交通现状、公共交通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然后在参考国内外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选取的原则和方法,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乘客出行感知影响关键因素出发,建立了结合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郑州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为规划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最后,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规划部门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公共交通;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发展的写照,公共交通发展进程能直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同时也反过来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郑州市的公共交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但其发展速度仍赶不上市民对于公共交通的需求,正确的了解郑州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于郑州优化发展公共交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郑州市公共交通现状近年来,郑州市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大力推进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以实施主干道建设、推进快速路网建设和完善支线路网建设等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据郑州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州市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各种畅通工程300余项。
截至2015年年底,已完成299项工程,累计投资额657亿元,增加通车里程355.5公里。
据郑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实现实有铺装道路长度1931.80公里,实有铺装道路面积5125.50万平方米,根据计算知,2015年区内线网密度为2.9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1平方米,按市区人口计算道路密度3.70公里/万人。
据统计,郑州市城市道路面积占比率在持续上升,但直到2015年,道路用地面积占比仍低于国家规划标准水平,说明郑州市规划部门认识到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但实施力度未达到需求水平,目前城市道路建设水平还不能满足郑州市市民的出行需求。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
准则层
评价指标
指标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
网络性能
线路总里程
运营线路总里程=∑各条运营线路的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的里程+上下行终点调头里程)
线路网总里程=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运营线路总里程-∑重复的线路长度
线网密度
纯线网密度=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用地总面积
营运线网密度=公共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用地总面积
站点覆盖率
站点覆盖率=公交站点服务面积/城市用地面积*100%
平均换乘系数
(乘车出行人次+换乘人次)/乘车出行人次*100%
服务水平
平均运送速度
平均运送速度(km/h)=运营线路起点至终点里程/单程行驶时间*60
平均出行时耗
平均出行时耗=乘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
高峰小时满载率
高峰小时满载率=主要线路高单向高断面通过量/车辆通过高端面的客位数总和*100%
换乘时间
换乘时间=乘客在换乘中客运量
公交客运量(人次)=普票乘客人次+月票乘客人次+包车乘客人次
高峰配车总数
高峰配车总数=高峰时段公交车辆总数
车公里载客量
车公里载客量=客运量/(配车总数*公交线路长度)
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
北京市交通委千分制评价标准

北京市交通委千分制评价标准北京市交通委千分制评价标准是一个用来评估北京市交通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
该标准采用了千分制的评分标准,按照各项指标的情况进行评分,评价北京市的交通发展状况。
以下将详细介绍北京市交通委千分制评价标准。
一、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评价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交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北京市交通委千分制评价标准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道路总里程:道路总里程越长,交通拥堵情况越好,给予相应的评分。
2.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是影响交通畅通的关键因素,建设越完善,评分越高。
3.快速路建设:快速路的建设对于疏解城市交通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快速路建设情况好,评分高。
4.桥梁与隧道建设:桥梁与隧道的建设是解决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建设情况好,评分高。
二、公共交通体系评价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北京市交通委千分制评价标准将公共交通体系评价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公交线路覆盖率:公交线路覆盖范围广,评分高。
2.公交站点设置情况:公交站点设置合理,方便市民出行,评分高。
3.接驳站点覆盖率:市内地铁与公交站点的接驳站点覆盖率越高,评分越高。
4.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共交通到达率高,评分高。
三、非机动车交通评价非机动车交通是北京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交通委千分制评价标准将非机动车交通评价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行车道建设情况:自行车道建设覆盖面广,通畅,评分高。
2.共享单车系统运行状况:共享单车系统运行管理良好,评分高。
四、交通运行管理评价交通运行管理是保证城市交通畅通的重要手段,北京市交通委千分制评价标准将交通运行管理评价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拥堵指数:交通拥堵指数低,评分高。
2.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事故发生率低,评分高。
3.交通信号灯系统状况:交通信号灯系统运行良好,评分高。
4.交通管理科技应用:交通管理科技应用情况好,评分高。
五、交通环保评价交通环保是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考量,北京市交通委千分制评价标准将交通环保评价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尾气排放标准执行情况:尾气排放标准执行情况好,评分高。
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考核

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考核近年来,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公交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便利程度和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城市公交服务的质量,许多城市开始进行公交服务质量考核,以评估和监督公交公司的运营情况。
一、考核指标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车辆运行情况、车辆乘坐舒适度、公交线路覆盖范围、站点设置合理性、运行时间和频率、司机服务质量等。
这些指标旨在客观地反映公交服务的方方面面,全面评估公交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
1. 车辆运行情况:考核公交车辆的准点率、发车间隔和运行速度等。
准点率是指公交车按照规定时间到达站点的比例,反映了公交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发车间隔是指公交车之间的时间间隔,合理的发车间隔能够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运行速度是指公交车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合理的运行速度能够保证公交车的快速到达目的地。
2. 车辆乘坐舒适度:考核公交车的座椅舒适度、车厢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等。
座椅舒适度直接关系到乘客乘坐的舒适感受,车厢空气质量和噪音水平则直接影响乘客的健康和心情。
3. 公交线路覆盖范围:考核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是否广泛,是否能够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公交线路的合理规划和覆盖范围的扩大能够有效解决市民的出行难题。
4. 站点设置合理性:考核公交站点的设置是否合理,站点之间的距离是否合适。
合理的站点设置能够提高乘客的上下车效率,缩短乘车时间。
5. 运行时间和频率:考核公交车的运行时间和发车频率。
合理的运行时间和频率能够确保市民在不同时间段都能方便地乘坐公交车。
6. 司机服务质量:考核公交车司机的服务态度、驾驶技术和安全意识等。
司机是公交服务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驾驶技术能够给乘客带来舒适和安全的乘车体验。
二、考核方法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考核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定点观察、乘客满意度调查、投诉处理情况统计等。
1. 定点观察:通过在公交线路上设立观察点,对公交车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1.车辆运营指标:(1)平均载客率:评估车辆利用率,反映线路负载情况。
(2)平均车速:评估车辆行驶效率,反映线路通行速度。
(3)运行时间:评估车辆在路上的停站时间和行驶时间,反映车辆的运行效率。
(4)车辆频次:评估车辆发车间隔时间,反映线路的服务频率。
2.线路布局指标:(1)线路覆盖率:评估线路布局的范围和辐射性,反映线路是否覆盖到市民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2)线网连通性:评估线路之间的相互衔接性,反映线网的连贯性。
(3)线路密度:评估线路的分布密集程度,反映线路是否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3.线路服务指标:(1)发车间隔时间:评估车辆的发车频率,反映线路的服务频次。
(2)到达耗时:评估从出发站到目的地的耗时,反映线路的出行效率。
(3)服务时长:评估线路的运营时间,反映线路的服务覆盖程度。
(4)线路操作便利性:评估线路是否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包括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程度。
4.站点设置指标:(1)站点分布密集程度:评估站点的分布密集程度,反映站点是否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2)站点空间布局:评估站点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包括站台大小、站点便利设施等。
5.服务质量指标:(1)安全性:评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事故率和紧急状况处理能力。
(2)准点率:评估车辆发车和到达的准点率,反映线路的服务可靠性。
(3)乘客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或反馈系统等方式对乘客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6.环保性指标:(1)排放量:评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排放量,反映线路的环保性。
(2)能效:评估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能效,反映线路的能源利用率。
以上是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的一些方面,综合运用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估城市公交线网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从而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当然,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还需要根据城市的特定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峰小时满载率=主要线路高单向高断面通过量/车辆通过高端面的客位数总和*100%
换乘时间
换乘时间=乘客在换乘中的步行时间+候车时间
运营效率
公交客运量
公交客运量(人次)=普票乘客人次+月票乘客人次+包车乘客人次
高峰配车总数
高峰配车总数=高峰时段公交车辆总数
车公里载客量
车公里载客量=客运量/(配车总数*公交线路长度)
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
准则层
评价指标
指标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
网络性能
线路总里程
运营线路总里程=∑各条运营线路的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的里程+上下行终点调头里程)
线路网总里程=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运营线路总里程-∑重复的线路长度
线网密度
纯线网密度=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用地总面积
营运线网密度=公共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有点覆盖率=公交站点服务面积/城市用地面积*100%
平均换乘系数
(乘车出行人次+换乘人次)/乘车出行人次*100%
服务水平
平均运送速度
平均运送速度(km/h)=运营线路起点至终点里程/单程行驶时间*60
平均出行时耗
平均出行时耗=乘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