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指标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TransCAD的公交线网评价指标

基于TransCAD的公交线网评价指标

基于TransCAD的公交线网评价指标1 建立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通过实施高效、合理、经济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方案,可以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为居民提供迅速方便、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准点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从而为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市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如何评价现有公共交通的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如何评价公共交通规划方案满足未来客运交通需求的程度?如何反馈和检验客运交通规划的实施效果?这些问题对交通系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公共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公交线路评价标准包括一些评价公交服务质量和数量的指标。

早在1984年,美国交通部(USDOT)发表了《公交服务评价方法》,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一些补充的资料。

公交服务评价标准是很重要的,即使是一些运营情况良好的公交企业也需如此,这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在北美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公交企业中存在着多达44种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与公交线路设计、公交运营等都有关系。

2 评价指标的分类与选取2.1 评价指标的分类对城市公交线网进行服务水平评价,必须首先客观准确地反映公交线网的运营状况和运行效果。

其次,城市公交线网不是孤立运作的,因此还要考虑其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对所有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后,作者认为可分为五大类评价指标:? 公交线网技术性能指标? 公交线路运营设计指标? 经济性指标? 公交服务运送指标? 乘客舒适与安全性指标第一大类为体现公交线网的技术性能指标。

从整体而言,公交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如何,首先取决于公交线网的技术性能。

因此,公交线网的技术评价是公交系统评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交线网的技术性能评价是从线网的建设水平和技术方面,分析其建设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内部结构和功能。

其目的是揭示公交的运行效果,验证公交线网规划方案的优化程度,为决策层提供技术方面的信息和依据。

JT-T 1457-2023公共汽电车线网评价指标

JT-T 1457-2023公共汽电车线网评价指标

公共汽电车线网评价指标1㊀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公共汽电车线网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㊂本文件适用于公共汽电车线网评价㊂2㊀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㊂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㊂GB/T32852.1㊀城市客运术语㊀第1部分:通用术语3㊀术语和定义GB/T32852.1界定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㊂3.1线路长度㊀route length沿线路的两个运行方向从起点到终点的里程平均值㊂[来源:GB/T32852.1 2016,2.1.23]3.2换乘时间㊀transfer time乘客在换乘中通过换乘距离的时间与候车时间之和㊂[来源:GB/T32852.1 2016,2.1.21]3.3换乘系数㊀transfer coefficient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㊂[来源:GB/T32852.1 2016,8.16]4㊀评价指标体系公共汽电车线网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㊂表1㊀公共汽电车线网评价指标体系序号评价指标代码评价指标单㊀㊀位1P1公共汽电车线路网密度km/km22P2公共汽电车线路网覆盖率%3P3公共汽电车换乘系数1表1㊀公共汽电车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续)序号评价指标代码评价指标单㊀㊀位4P4公共汽电车线网重复系数5P5公共汽电车线路长度km6P6公共汽电车线路非直线系数7P7公共汽电车站点覆盖率%8P8公共汽电车高峰小时平均运送速度km/h9P9公共汽电车平均换乘时间min10P10公共汽电车线路满载率%11P11公共汽电车到站大间隔指数12P12公共汽电车线网负荷强度人次每百公里5㊀评价指标5.1㊀公共汽电车线路网密度5.1.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末,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即公共汽电车线路经过的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占适宜设置公共汽电车线路区域总面积的比值㊂5.1.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线路网密度的计算方法见式(1):P1=L n As (1)㊀㊀式中:P1 公共汽电车线路网密度,单位为公里每平方公里(km/km2);L n 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即公共汽电车线路经过的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单位为公里(km);A s 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适宜设置公共汽电车线路的区域总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km2)㊂5.1.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L n和A s采用下列方式采集:a)㊀L n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b)㊀A s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㊂其中,不适宜设置公共汽电车线路的区域是指面积大于1km2的大型水域㊁山体㊁军事区域等㊂5.2㊀公共汽电车线路网覆盖率5.2.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末,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占城市道路总长度的比例㊂25.2.2㊀计算方法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线路网覆盖率的计算方法见式(2):P2=L n Lr ˑ100% (2)㊀㊀式中:P2 公共汽电车线路网覆盖率;L r㊀ 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道路总长度,包括城市快速路㊁主干路㊁次干路㊁支路,按车行道中心线计算,单位为公里(km)㊂5.2.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L n和L r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㊂5.3㊀公共汽电车换乘系数5.3.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内,公共汽电车出行人次与公共汽电车换乘人次之和与公共汽电车出行人次的比值㊂5.3.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换乘系数的计算方法见式(3):P3=V a+V I Va (3)㊀㊀式中:P3 公共汽电车换乘系数;V a 公共汽电车出行人次,单位为人次;V I 公共汽电车换乘人次,单位为人次㊂5.3.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V a和V I可通过购票数据或刷卡数据分析获得㊂5.4㊀公共汽电车线网重复系数5.4.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末,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的比值㊂5.4.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线网重复系数的计算方法见式(4):P4=ðL i Ln (4)㊀㊀式中:P4 公共汽电车线网重复系数;L i 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单条公共汽电车线路长度,单位为公里(km);L n 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线路网长度,即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线路经过的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单位为公里(km)㊂35.4.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L i和L n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㊂5.5㊀公共汽电车线路长度5.5.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末,沿公共汽电车线路的两个运行方向从起点站到终点站的里程平均值㊂5.5.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线路长度的计算方法见式(5):P5=L f+L b2 (5)㊀㊀式中:P5 公共汽电车线路长度;L f㊀ 公共汽电车线路起点站至终点站的里程,单位为公里(km);L b㊀ 公共汽电车线路终点站至起点站的里程,单位为公里(km)㊂5.5.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L f和L b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或卫星定位系统采集㊂5.6㊀公共汽电车线路非直线系数5.6.1㊀指标描述单条公共汽电车线路(环形线路除外)长度与该线路起点站至终点站空间直线距离之比㊂5.6.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线路非直线系数的计算方法见式(6):P6=L i Lc (6)㊀㊀式中:P6 公共汽电车线路非直线系数;L i㊀ 单条公共汽电车线路长度,单位为公里(km);L c㊀ 公共汽电车线路起点站和终点站之间空间直线距离,单位为公里(km)㊂5.6.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L i和L c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㊂5.7㊀公共汽电车站点覆盖率5.7.1㊀指标描述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站点覆盖面积与范围内适宜设置公共汽电车线路区域总面积的比值㊂45.7.2㊀计算方法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站点覆盖率的计算方法见式(7):P7=A c As ˑ100% (7)㊀㊀式中:P7 公共汽电车站点覆盖率;A c 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共汽电车站点覆盖面积,是以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每一个公共汽电车站点为圆心,以一定距离(通常是300m或500m)为半径画圆形成的所有圆的面积之和(不包括重叠区域部分),单位为平方公里(km2)㊂5.7.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A c和A s采用下列方法采集:a)㊀A c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b)㊀A s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㊂其中,不适宜设置公共汽电车站点的区域是指面积大于1km2的大型水域㊁山体㊁军事区域等㊂5.8㊀公共汽电车高峰小时平均运送速度5.8.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内,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总运营里程与总行程时间的比值㊂5.8.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高峰小时运送速度的计算方法见式(8):P8=ðL pðTp (8)㊀㊀式中:P8 公共汽电车高峰小时平均运送速度,单位为公里每小时(km/h);L p 公共汽电车单车次高峰时段运营里程,单位为公里(km);T p 公共汽电车单车次高峰时段行程时间,单位为小时(h)㊂5.8.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L p和T p通过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调度管理系统采集,未建立和使用运营调度管理系统的城市宜通过抽样跟车调查的方法采集㊂5.9㊀公共汽电车平均换乘时间5.9.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内,公共汽电车乘客换乘一次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包括换乘步行时间和等车时间㊂5.9.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平均换乘时间的计算方法见式(9):P9=ðT t Nt (9)5㊀㊀式中:P9 公共汽电车平均换乘时间,单位为分钟(min);T t㊀ 公共汽电车乘客换乘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分钟(min);N t㊀ 总换乘次数㊂5.9.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T t和N t可通过抽样调查或电子支付等数据分析获得㊂5.10㊀公共汽电车线路满载率5.10.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内,高峰时段单条公共汽电车线路单向断面客流量与通过车辆的额定载客量的比值㊂5.10.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线路满载率的计算方法见式(10):P10=V p Vr (10)㊀㊀式中:P10 公共汽电车线路满载率;V p㊀ 高峰时段内单条公共汽电车线路单向断面客流量,单位为人次每小时;V r㊀ 高峰时段内单条公共汽电车线路单向断面通过车辆的额定载客量,单位为人次每小时㊂5.10.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V p和V r采用下列方式采集:a)㊀V p宜通过交通调查获得;b)㊀V r可采用车厢乘客座位数加车厢有效站立面积(平方米)乘以每平方米允许站立人数获得㊂注:GB/T12428给出了站立乘客有效面积计算方法,GB7258 2017给出了每平方米允许站立人数㊂5.11㊀公共汽电车到站大间隔指数5.11.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内,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线路到站时间间隔超过平均发车间隔5min的车次占总车次的比例㊂5.11.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到站大间隔指数的计算方法见式(11):P11=N l Na(11)式中:P11 公共汽电车到站大间隔指数;N l㊀ 到站时间间隔大于平均发车间隔5min的车次,单位为次;N a㊀ 公共汽电车实际发车车次,单位为次㊂65.11.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N l和N a宜通过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调度管理系统采集,未建立和使用运营调度管理系统的城市宜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采集㊂5.11.4㊀应用示例公共汽电车到站大间隔指数使用方法应用示例参见附录A㊂5.12㊀公共汽电车线网负荷强度5.12.1㊀指标描述统计期内,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与公共汽电车运营里程的比值㊂5.12.2㊀计算方法公共汽电车线网负荷强度的计算方法见式(12):P12=V d Ly (12)㊀㊀式中:P12 公共汽电车线网负荷强度,单位为人次每百公里;V d㊀ 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单位为人次;L y㊀ 公共汽电车运营里程,包括载客里程和空驶里程,单位为百公里㊂5.12.3㊀基础数据采集方法V d和L y采用下列方式采集:a)㊀V d可通过城市道路客运主管部门根据 城市(县城)客运统计报表制度 要求上报的统计指标公共汽电车客运量 的值计算得到;b)㊀L y可通过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调度管理系统采集㊂7附㊀录㊀A(资料性)公共汽电车到站大间隔指数使用方法应用示例表A.1为早高峰时段7:00~8:00内,某条公共汽电车线路车辆到达站点S的实际到站情况㊂表A.1㊀某条公交线路到站统计表车辆序号到达站点S的时刻与上一班次车辆的到站间隔(min)17:0027:03337:08547:181057:19167:27877:30387:31197:354107:405117:444127:495137:534147:585157:591如表所示,该线路1h内共到达15辆车,则平均发车间隔为4min㊂根据指标定义,公共汽电车到站大间隔指实际到站间隔大于平均发车间隔5min,则该线路的到站大间隔为实际到站间隔超过9min㊂该线路只有1个班次为到站大间隔班次,即第4辆车辆,因此则该条线路在站点S的到站大间隔指数为1/15=0.07㊂8。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方法研究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方法研究
D N h — ig- HA G We— u U Q -h u I G S u pn ,Z N ih a,H izo -
( . si t fT a s ott n En ie r g Hee nv ri fT c n lg ,Hee 3 0 9,Chn 1I t ue o rn p rai gn ei , n t o n fiU iest o e h oo y y fi2 0 0 ia;2 An u rvn il . h iP o ica
由于 公共 交通 在城 市交 通 中 占有 举足 轻重 的地 位 ,对它 的研 究 已经成 为 国 内外 有关 学者 的重 要研
究 课 题 ,特 别 是 有 关 公 交 网 络 的 优 化 和评 价 _ l _ 本 文 将 运 用 最 新 的 交 通规 划 理论 与先 进 的计 算 技
线 性模 型 ,采用 数学 中的极 值 原理进 行求 解 ,整个 过 程力 求简单 、科学 、合 理 。
2 城 市 公 交 线 网 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2 1 评 价 指 标 筛 选 原 则 .
术 ,结合 现有 城市 道路 系统 和公 共交 通运力 等 ,对 城市 交通 网络优 化 和评 价作 一研 究 ,并希 望对公 交 系统 的合 理 布局 、公交 运力 的优 化组 合 、系统 最佳
由式4中的计算值和表3中相应的等级范围可以得到该市的相应评价等级即该市公交线网的居民年乘公交车次数380280380180280100180100客运效率2825282025172017线网发展适应性9080907080557055沿线土地开发价8575856575506550土地利用吻合程8070806070506050行车准点率8575856075506050完好车率9080906580556555百车公里成本该指标与所评价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岗位数以及评价的时期等诸多实际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故依据所评价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全员劳动生产率90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no12008issueno173communicationsstandardizationno72008issueno1792008年第179期jbh指标的考察值指标c1c2c3c4c5c6c7c8c9c10数据3862710830659897232151指标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数据191200017880126163722313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公交线网处于强可持续发展

基于城市公交线网的整体运行效果评价研究

基于城市公交线网的整体运行效果评价研究

基于城市公交线网的整体运行效果评价研究城市公交线网的运行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城市公交线网的整体运行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城市公交线网的特点与问题城市公交线网的特点是覆盖广、运量大、服务范围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线路覆盖不足问题。

一些偏远地区或密度较低的区域缺乏公交线路,导致该地区居民出行不便。

其次,线路运行不稳定问题。

公交线路经常受到交通拥堵、车辆故障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公交车间隔时间变化较大,给乘客带来不便。

此外,线路及车辆质量不均衡、站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也存在一定程度。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进行城市公交线网的整体运行效果评价研究前,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公交线网的覆盖率、运力利用率、运行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

其中,覆盖率指标用来评估公交线网的线路覆盖情况,主要包括线网总长度、站点数量等;运力利用率指标用来评估公交线网的运输效率,主要包括平均载客率、车辆运行速度等;运行效率指标用来评估公交线路的运行稳定性,主要包括线路运行时间、车辆满载率等;服务质量指标用来评估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主要包括车辆车况、站点布局等。

三、数据获取与分析在进行城市公交线网的整体运行效果评价研究时,需要获取大量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相关数据可以通过公交车上的车载设备、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数据库等途径获取。

通过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数值,并进行综合评定。

四、评价结果解读与改进措施在分析评价结果后,应对评价结果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如果评价结果显示覆盖率不足,可以考虑增加新的公交线路以覆盖不足的区域;如果评价结果显示运力利用率较低,可以考虑优化线路运行计划,提高车辆利用率;如果评价结果显示运行效率低下,可以考虑优化信号设置,减少交通拥堵等。

五、其他因素的考虑除了考虑上述评价指标以外,还应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bn =
max
V ∑
k
Vv
( k = 1 , 2 , …, n)
38
m
与 公 路 汽 运
H i g hw a ys & A utomoti ve A p p l ications
第6期 2009 年 11 月
Vv =
L ∑
k m
k
Vk ( k = 1 , 2 , …, n) ( 5)
0 . 8 , i = 3 时 Ki = 0 . 7 。
由式 ( 6) 计算的线路运载能力包括一部分换乘 乘客 , 不全是直达乘客 。因此 , 线路运载能力直达乘 客量应从中扣除换乘乘客量 , 即乘上不换乘比 B w 。 不换乘比与城市的性质或规模有关 , 一般规模城市 的不换乘比为 60 % 。则仅含直达乘客的单条公交 线路的运载能力
表1 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线网总 体布局 城市公交 线网的综 合评价 线路 合理性 公交站 点布设 指标层 公交线网密度 ; 公交可达性 ; 万 人拥有公交线路长度 ; 路段复线 条数 ; 客流不均衡系数 公交线路运载能力 ;线路非直线系 数 ;线路重复度 ;换乘率 ;准点率 公交站点密度 ; 乘客出行 时间 ; 车辆进场率 ;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设置比例
2. 2 构造评价指标体系
与 公 路 汽 运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独立反映城市 公交线网某一具体方面的特征 , 并与公交线网其他 特征相联系 。公交线网评价涉及面广 , 评价指标选 取考虑的因素也多 , 用简单的线性结构难以描述各 指标的内在联系 ,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树状关系 结构 ,运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将目标按逻辑分类 向下展开为若干目标 , 再把各个目标分别向下展开 成分目标或准则 。依此类推 , 直到可进行定量或定 性分析 ( 指标层) 为止 。这样选取的指标直接与目标 相关 ,具有层次性 ,并可随着目标的增多而扩充 。 本文将指标由面到线再到点分为三大类 : 第一 大类为体现线网总体布局合理性的指标 , 分别从线 网密度 、 公交可达性 、 万人拥有公交线路长度 、 路段 复线条数 、 客流不均衡系数等方面选取能反映城市 公交建设规模 、 发展基础及潜力的指标 ; 第二类为体 现公交服务水平的指标 ,从公交线路运载能力 、 线路 非直线系数 、 线路重复度 、 换乘系数 、 准点率等方面 反映公交线网对乘客的方便 、 迅速 、 舒适 、 经济 、 高效 的特征 ,这是公交网络结构合理性最直接的体现 ; 第 三类指标涉及单个公交站点 ,从公交站点密度 、 乘客 出行时间 、 车辆进场率 、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比例 等方面体现居民接近公交的程度 ( 见表 1) 。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绩效评价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绩效评价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绩效评价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质量和绩效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绩效评价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基本特征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是指以公共交通工具为基础,存在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的交通网络。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覆盖广泛。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在城市内部形成覆盖面广,包括了公共汽车、地铁、有轨电车、轮渡等多种交通方式。

2、调度科学。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调度采用科学的调度方法,通过掌握用户的行为规律,合理调配公共交通资源。

3、开展信息化。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实现了预约、查询、支付等服务,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4、管理规范。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运营、管理、维护都需要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公共交通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5、满足多种需求。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确保公交服务的包容性和普及性。

二、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绩效评价的目标和内容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绩效评价的目标是通过对公交服务对象、运营管理、车辆保障和营运环节等进行分析,由此得出公交运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指标,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1、运营效率。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运营效率指公交车的运营安排与集中度、运力与出行停留时间、行车速度、班次间隔和载客率等。

2、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包括公交停靠站、线路数量及布局、购票方式、换乘情况等基础设施以及对不同类别用户的服务情况。

3、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体现在车辆的运营和维修保养、人员培训能力及责任担当,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和安全注意事项等。

4、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要考虑公交线路数、技术水平、运营模式、市场定位等。

三、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选择涉及到不同的层面和领域,要考虑公共交通网络的整体性、可观测性,且能够起到有效的辅助评价作用。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

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1.车辆运营指标:(1)平均载客率:评估车辆利用率,反映线路负载情况。

(2)平均车速:评估车辆行驶效率,反映线路通行速度。

(3)运行时间:评估车辆在路上的停站时间和行驶时间,反映车辆的运行效率。

(4)车辆频次:评估车辆发车间隔时间,反映线路的服务频率。

2.线路布局指标:(1)线路覆盖率:评估线路布局的范围和辐射性,反映线路是否覆盖到市民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2)线网连通性:评估线路之间的相互衔接性,反映线网的连贯性。

(3)线路密度:评估线路的分布密集程度,反映线路是否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3.线路服务指标:(1)发车间隔时间:评估车辆的发车频率,反映线路的服务频次。

(2)到达耗时:评估从出发站到目的地的耗时,反映线路的出行效率。

(3)服务时长:评估线路的运营时间,反映线路的服务覆盖程度。

(4)线路操作便利性:评估线路是否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包括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程度。

4.站点设置指标:(1)站点分布密集程度:评估站点的分布密集程度,反映站点是否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2)站点空间布局:评估站点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包括站台大小、站点便利设施等。

5.服务质量指标:(1)安全性:评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事故率和紧急状况处理能力。

(2)准点率:评估车辆发车和到达的准点率,反映线路的服务可靠性。

(3)乘客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或反馈系统等方式对乘客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6.环保性指标:(1)排放量:评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排放量,反映线路的环保性。

(2)能效:评估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能效,反映线路的能源利用率。

以上是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参考指标的一些方面,综合运用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估城市公交线网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从而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当然,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还需要根据城市的特定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浅谈城市公交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浅谈城市公交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服务城市客运需求, 最近国内一些大城市对公交 ( 不包括轨道交通, 这里主要指 公共电、 汽车) 线网进行了优化。 通过实施合理、 经济的城市 公交线网规划方案, 可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 有效地提高交 通效率、 减少交通事故、 降低环境污染, 为居民提供迅速方 便、 安全高效、 经济舒适的交通条件, 从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但 是如何评价一个公交线网规划方案的优劣? 如何评价现有公 交线网的运行状况、 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 如何评 价公交线网规划方案满足未来客运交通需求的程度? 如何反 馈和检验客运交通规划的实施效果? 这些问题对公交规划的 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 实用的公交线 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公交线网规划的评价是对公交线网规划方案的网络特 性、 技术指标以及经济、 社会等方面做出相对满意度的判断, 是方案优选与决策的基础。 公交线网规划评价有如下特点: 第一, 不同的评价主体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多样的, 有的目标 是相互冲突的, 例如使用者希望出行费用低廉, 而运营者重 视经营收益性, 希望票价高一些。 又如政府希望公交线路能 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而公交公司则追求企业利 润最大化, 希望将线路布设在客流集中的线路上, 从而造成 重复系数增大。 第二, 公交线网的评价指标, 有些可以定量, 有些是无法量化的, 如与轨道交通衔接的程度等。 我们尽量 选择定量指标, 对于必须选的定性指标通过一定方法定量 化。 第三, 公交线网规划的评价带有一定主观性, 我们必须将 这种主观性降到最低。 2 城市公交线网规划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准确地反映规划的功能状 况、 行为特点和运行效果。 建立指标体系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 为权重确定有一定主观性, 如果出现偏差, 由于误差的积累 容易使评价结果失真。 本论文认为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 原则: ①指标反映方案的主要影响效果。 ②指标的独立性要强, 信息的关联性要尽可能小, 不能 相互包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指标研究摘要:本文在考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公交的现状及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目标层次展开法选取和引入了一些不但实用性好、可操作性强而且能有效反映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目标的指标,建立了一套针对城镇公交线路网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城镇公交线路网层次分析法1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城镇公交作为一种高效的中短途客运工具,体现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效率、环保和为多数人服务。

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城镇道路交通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发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将是影响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布局形态的重要因素。

本文研究的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公交线路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考察城镇公交线路网对城镇发展的适应性和引导性为目的。

参照城市公交线路网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近期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公交系统发展现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考虑城镇人口密度分布较不均匀,城镇道路网密度较低运力分散等特点,探寻能全面而有重点地反映城镇公交线路网发展规模与客运需求的适应性以及网络的布局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确切地评价不同时期城镇公交线路网的水平,客观的比较不同城镇公交线路网状况,发现各个城镇公交线路网存在的问题,进行城镇公交线路网优化,引导和推动我国城镇公交线路网规划和决策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本文将在分析城镇公交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目标,根据目标层次展开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

2评价内容和目标城镇公交线路网,与城镇公共交通工具(车辆)、城镇公共交通场站设施和城镇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系统共同构成城镇公共交通系统。

研究城镇公交路网的评价内容,先从城镇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功能开始讨论。

作为城镇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①满足相应的交通需求,②满足不同交通方式与最佳服务范围的匹配,③形成不同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

公交线路网作为城镇公共交通系统运营的基础,应保障其功能的实现。

因此,城镇公交线路网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以下三个方面:①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高效、经济、方便和舒适的服务,②提高公交运营效率,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③建设良好的城市镇交通环境,推动土地开发和区域发展。

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作为一个多主体多目标评价,城镇公交线路网的建设管理者、使用者、相关第三者都是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的主体。

由于不同参与者的需求和期望不尽相同,相应的评价重点也不一样。

关于评价目标,对于建设管理者来说,在促进形成合理的交通结构,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的同时,也要关注设施建设的投入,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评价项目包括交通的安全性、快速性、经济性、方便性和舒适性等,对于相关者,由交通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关注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以大致将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的目标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交通设施水平,主要涉及城镇公交建设规模、基础及发展潜力,第二类:公交服务水平,从安全、方便、迅速、准点、舒适、经济、高效等多方面反映运营特征、管理水平,这是公交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第三类:综合效益水平,选取合适指标反映公交线路布设对城镇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结合目前城镇公交发展现状,对各目标下对应的准则层作如下展开第一类、交通设施水平:由于城镇道路网水平的限制,目前在城镇范围可运行公交车的道路有限,相关道路的交通管理水平较低,公交运营环境恶劣,而城镇化初中期,我国城镇人口的分布仍相对分散,因此,适当的公交线网长度、密度和分布,是体现公交线路网结构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方面,第二类、公交服务水平:在目前城镇居民出行中,对于公交服务水平的要求相对城市要低,一般居民对准点性和舒适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对居民出行选择影响比较大的是便捷性、经济性,如到站时间(距离)、以及公交直达性等,第三类、综合效益水平:由于公交线路的布设,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

据此建立的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的目标层和准则层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以上对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主体的划分和对城镇公交线路网综合水平的分析,针对城镇公交发展的现状,从兼顾交通系统建设管理者、使用者、相关第三者的利益的角度出发,按照影响城镇公交线路网综合水平的各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的显著程度,把各影响因素具体化,考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下述城镇公交线路网评价指标。

由于各影响因素间存在联系与制约,每个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指标往往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主要根据每个指标与各影响因素相关程度的大小,对指标进行分类,以便清楚地掌握每个影响因素对城镇公交线路网的主要影响,使规划和决策工作更具针对性。

4交通设施水平Al:B11线路网密度(hIl/km 2)定义:公共交通的线路网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

说明:在城市中,由于居民分布较均匀,出行需求分布亦较均匀,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较成熟,线路网密度较大,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居民接近公交线路的程度。

而在城镇,公共交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线路网密度低,其值更多地反映出城镇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潜力。

提高线路网密度,可以为更多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当然,科学合理地优化城镇公交线路网,应紧密结合居民出行需求,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公交线路网密度。

B.站点人口覆盖率(%)定义:站点人口覆盖率是指公交车站服务面积内人口与城镇总人口的比值。

说明:该指标旨在反映城镇公交服务的覆盖率,但由于城镇公交线路所经区域内人口分布不均匀,各个站点服务面积内居民人口分布差异较大,以城市公交评价指标公交站点覆盖率,即城市公交站点服务面积与城市面积之比,来反映城镇公交线路网的服务覆盖率与城镇实际不符。

考虑城镇公交线路所经过的城镇区域内人口分布,提出站点人口覆盖率的概念,以期更好地反映城镇公交服务的实际覆盖率。

B12,重复系数(%)定义:公交线路网重复系数是公交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总长度的比值。

说明:反映公交线路在城镇主要道路上的密集程度。

在目前的城镇公交线路网中,由于城镇道路的限制,公交线路大部分集中在城镇主要道路,但与城市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太大,造成城市道路占用过多、站点拥挤、运营效率低等情况相比较,城镇线路网重复系数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大,可以提高通达性,减少换乘,提高居民出行效率。

B14非直线系数定义:首末站之间实际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说明:该指标属于城镇公交线路评价指标,反映公交线路的曲折程度。

城镇公交线路既要体现客流的分布,又要体现线路的服务功能,按最短路的原则布设线路,使居民总出行时间最少。

B15线路网负荷强度(万人/(km.日))定义:线网日客运量与线网总长的比值。

说明:该指标反映单位线路长度承担的客流量,用以评价线网运能对城镇公交需求的适应性及其发展潜力,也反映线网运营效率和经济性。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公交辐射能力越大,影响的区域和范围大,公交承担的出行量越大,符合公交运营效率和经济性的要求,也反映公交吸引力的大小。

在今天的城镇公交发展要求下,只有保障公交运营效率和公交企业的收入,才能使公交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公交事业的长期有效发展。

B16通达系数定义:城镇及主要居民居住地之间公交线路联系情况。

说明:城镇及主要居民居住地作为居民出行需求的集中区域,是城镇公交线路服务的主要控制点。

该指标能真实地反映城镇公交线路网满足城镇居民出行的程度。

5公交服务水平A2B17到站时间(距离)定义:居民到达站点所需要的时间(距离)。

说明:反映公交服务水平,是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城镇居民选择公交出行,超出一定范围,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大大降低,而转向私人交通,如自行车、摩托车、私人小轿车等。

因此,在现有的城镇公交线路网密度的基础上,通过居民出行需求调查,优化城镇公交线路的走向和站点设置,是提高公交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城镇交通状况的有力举措。

B18换乘系数定义:公交客流总量与出行人数之比。

说明:反映居民出行的直达情况。

是影响城镇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换乘给居民出行带来时间、体力和经济上的额外付出,减小换乘系数可以提高居民出行效率,从而增加公交吸引力。

B19运营速度(km/h)定义:公交车辆平均运行车速。

说明:城镇公交系统的平均运行车速是反映公交系统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的最直接指标,也反映出道路条件和交通环境对公交的影响。

由于道路状况和交通管理水平的影响,现状城镇公交运营车速较低,导致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是制约城镇公交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只有提高公交的运营速度,保证公交系统快速、便捷、高效的运营,才能吸引交通客源,提高公交分担率,从而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管理水平。

B20高峰满载率定义:高峰小时,乘客周转量与车辆运能的比值,称为高峰满载率。

乘客周转量,是以乘客人数与其运送的距离的乘积,称为乘客周转量,以(人*公里)为计算单位,车辆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完成的最大乘客工作量,称为运能,以(客位*公里)为计算单位。

说明:对于城镇公交而言,高峰小时满载率这一指标既反映居民乘坐城镇公交的舒适度,也反映公交服务的迅速性。

该指标超过一定值后,乘坐的舒适性和车辆的运行速度都大大降低,但在目前城镇居民公交需求时间分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这一状况短期内仍难以解决。

6综合效益水平A3B21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说明:城镇公交线路网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分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

城镇居民是城镇公交服务的主要对象,公共交通为居民出行提供高效、快捷、舒适、安全的服务,另一方面,公共交通运行所带来的噪音、空气、固体废弃物等也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正确评判公交线路网的布设对城镇居民生活的影响,把握重点,才是城镇公交线路网优化的保障。

B22对城镇发展的适应性说明:城镇经济、社会的现状决定交通需求,城镇公交应充分考虑城镇社会、经济的现状,才能更好地为城镇社会、经济服务,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

B23,对城镇发展的引导性说明:城镇公交线路网对与城镇发展的引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线路网,提高公交吸引力,形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镇客运体系,抑制私人小轿车进入家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在城镇建设中造成土地的浪费和交通状况的拥挤,另一方面,城镇公交线路网也对城镇布局结构和土地开发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