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连续积累文言常用词,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擅长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廉、蔺品质珍贵处,培育机灵英勇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老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动措施、同学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课前检测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访相距几年?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三年。
三、文本赏析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白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削减动用武力的代价。
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进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⒊同学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依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是高一新生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一、怎样学习文言文;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因此,本文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在文言文中达到“双重结构”即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以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
①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语法现象;其二故事性强、篇幅长,叙述和描写技艺卓著;其三人物形象精神崇高,人格伟大,令人景仰。
②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文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了解文言文句式的一般特点。
③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蔺相如这一大智大勇的形象所表达出的先进史学思想——鸿雁“匹夫精神”。
二、教学目标⒈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⒉体会本文把任务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旋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近世境界的写法。
⒊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羞”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
三、教材设想⒈教学本文的教学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⒉教法和学法: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教法:循序渐进,分布进行——先辨清词义,再翻译句子;先引导讨论“写什么”,再引导讨论“怎么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战国背景与人物简介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战国末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进行斗争的杰出人物。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维护一团一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阐发了两人精神与品质上的相通之处,那就是大敌当前,捐弃了个人恩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给故事分段,并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理解、概括,口头表述,开放性__,多样化〗三、自主学习,找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字、被动句,并整理“以”字在文中的个中用法与意义。
〖通假字〗奉、不、案、孰、庭缪宾〖古今异义〗美人、左右、约束、因而、前进〖一词多义〗幸因负引道间〖词类活用〗臣请完璧归赵毕礼而归之闻于诸侯患秦兵来从大王前进缶秦王竟酒左打欲刃相如四、诵读重点语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五、练习与实践1、整理巩固文言知识2、诵读全文,归纳廉颇与蔺相如的性__格特征第二课时一、学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与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1、描写人物和事态,形象逼真是__的文学成就,试加以赏析。
〖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__格——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感人〗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
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
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
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
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
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从来史笔求简。
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教这篇课文,应当思考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务必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务必有效地利用评点。
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
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
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能够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能够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思考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资料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预习要求:由于课文较长,能够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
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人教版高中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学习目标:1.理解文言字词,品味简洁形象的语言。
2.深入进行探究,学习明暗交织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明暗交织的写法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用时:一学时学习过程:导入:大道至简。
2500年前,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就像烹煮小鱼,生活即如此,小事寓大道。
岁月千年,真理永恒,智慧之光,烛照古今,种树老农的一番话,又让我们明白怎样的治国大道呢?我们一起走进《种树郭橐驼传》。
一、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病偻莳飧饔2.解释词句爪其肤不我若也二、整体感知:文体(一)解题1.题目是文眼所在,题目中哪个字标示了文体?明确:传是一种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2.本文传何人何事?明确:郭橐驼种树(二)分层人(第1-2段)——事(第3段)——理(第4-5段)过渡语:现在,让我们去认识郭橐驼其人。
三、品读鉴赏(一)品不辱使命1.外患突来,廉蔺二人如何做到不辱使命?(课件展示)请自由诵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找出相关语句品读鉴赏。
2.以学生找到的第一处鉴赏为例: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课件展示)重点翻译“许”置换比较:是否能换成“予”?(足智多谋??)(言简义丰一字千金)3.学生依例进行其他角度的鉴赏。
(1)不畏强暴: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重点翻译“怒发上冲冠”作者用夸张写愤怒,用“持、却、倚”行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言简意赅)(2)机智:蔺相如前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让秦王“击缶”而不同样“鼓瑟”,以缶与瑟的文化内涵差别,展开文化上的较量,回击侮辱)(3)生死置之度外: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请翻译“相如……”司马迁为何不直说要“与秦王同归于尽?”对,是一种有节制的反抗,是外交婉辞)小结:蔺相如——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置生死于度外 (这些优秀品质确保了在隐去了刀光剑影的外交场合,蔺相如不辱使命。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及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要内容,掌握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知错能改”、“宽容待人”的道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是司马迁为纪念两位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而作。
文章通过叙述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重点: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文中表现出的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2.3 教学难点: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解文中使用的战国时期的成语和典故。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廉颇、蔺相如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总结他们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强调廉颇、蔺相如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3.5 课堂练习:选用一些战国时期的成语和典故,让学生进行解释和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3.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重点段落,加深对廉颇、蔺相如事迹的印象。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知错能改”、“宽容待人”的理解和体会。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廉颇、蔺相如的传奇故事,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范文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范文推荐)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一、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二、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1.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1、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2.时代背景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3.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共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4.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
5.教后记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1.复习巩固1、正字。
(请生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2、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主生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第三课时)一、说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语法现象;其二故事性强、篇幅长,叙述和描写技艺卓著;其三人物形象精神崇高,人格伟大,令人景仰。
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
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二、说学情《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的篇幅较长,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对故事的概括、人物性格的挖掘都不够完整和深入,所以在教学时,我主张采用分层次教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教学过程探究学习一:宋代陈亮是这样评论蔺相如的:“言有重于泰山,相如也是。
相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真大罗汉,真菩萨,真佛祖,真令人千载如见也。
”陈亮为什么会如此赞美蔺相如?结合课文,说说原因。
持璧睨柱――如何体现其“智勇双全”的特点。
勇――“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智――:“璧有瑕,请指示王。
”其中“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中的“持”“却”(后退几步)“倚”亦可见其智。
进缶叱左右――如何体现其“智勇双全”的特点。
勇――“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因学生初中学过《唐雎不辱使命》,此处定要和唐睢作比较。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智――“前进”――上前进献。
为“五步之内”以颈血溅之作准备。
还有后文的“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顾”(回头――而不是回身,时刻和秦王保持五步的距离)字非常关键。
至此可拈出作者司马迁的观点作总结。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何谓智勇双全?此之谓也!可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轻轻一笔,一带而过。
哥们意气,拿着棍子、砖头就上只是匹夫之勇矣。
至此写蔺相如还缺少最精彩的一笔。
蔺相如最让廉颇佩服的是不是他的智勇双全?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引避廉颇――紧扣文本,这一故事体现蔺相如的哪一方面?学生作答,教师引导。
廉颇负荆请罪时语言中有一字最妙――“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宽”字。
在此可以理解为宽容、宽恕、大度等等。
以李晚芳的评论作结: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如有时间,还有一精彩环节可引导学生共同赏析: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如果用一个成语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体现了蔺相如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
洞察力+智勇双全+宽=蔺相如探究学习二:你认为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这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细节问题。
学生往往羡慕蔺相如的成功,并且把成功归为他的大勇大智大德等主观因素,而忽视了文本中的其他交代。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在我的点拨下,学生找出了好几个方面,如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
更为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还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形势是秦王“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
这个问题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究学习三:你欣赏廉颇吗?他有什么特点?与王诀――王行,度道里会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此话的目的,学生很容易找出――绝秦望,从此如何理解廉颇之形象,则有难处,在学生分析后,教师引用李晚芳的点评作总结: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谢如――这一情节简单,廉颇知错能改,乃真勇士也。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这一段文字中廉颇的自傲、自负跃然纸上。
有此一段映衬才有下文“谢如”的精彩与可贵。
探究学习四:用对联分别概括廉颇、蔺相如的特点。
范例:1.章台会,无足智神勇何求保玉璧;将相和,非大度广怀怎言安邦国。
2.宰相深谋远虑留名青史,将军坦荡如砥威震古今。
探究学习五:文中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用了几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
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
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
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
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
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
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
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
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
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
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
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四、相如和赵王的对比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
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
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
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
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
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
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
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
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
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六、赵王和秦王的对比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
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
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
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
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
七、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
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
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
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
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八、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
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
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
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
一切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