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将相和》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

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

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本课时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40分钟内高效紧张地学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成为赵国大将,并在长平之战中因指挥失误导致赵国军队惨败的故事。

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从中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战争策略和军事知识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2.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战国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形成初步的认识;3.讲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解释战争策略和军事知识;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廉颇和赵括的性格特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将相和》说课稿【6篇】

《将相和》说课稿【6篇】

《将相和》说课稿【优秀6篇】《将相和》说课稿篇一《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解认读24个词语。

注意"荆、璧'的写法。

了解"和氏璧'的来历及价值;了解"上大夫、上卿';认识"瑟、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

3、能概括出故事的小标题。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验到阅读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2、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的写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个教学过程,用朗读和感悟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中理解,在语言中感悟。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首先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前已经发给了学生预习提纲,所以一上课主要是通过检查1、课题中的"将' "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是否能够正解认读24个词语,以及文中出现的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3、能概括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以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个小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将相和》的说课稿(通用11篇)

《将相和》的说课稿(通用11篇)

《将相和》的说课稿《将相和》的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1【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

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

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引探法。

)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一、说课标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时间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二、说教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小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联系紧密。

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本课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三、说目标(一)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生字。

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说教法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首先在理解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将相和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我通过简介历史背景和和氏璧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请看我的课堂实录。

在阅读策略上,通过交流理解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让学生积累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课文实践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廉颇教学准备: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查阅资料(3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

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

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

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24分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2、听录音第8小节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

《将相和》说课稿(4篇)

《将相和》说课稿(4篇)

《将相和》说课稿(4篇)《将相和》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五班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重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称赞了蔺相如英勇、机灵、爱国的尊贵品质,也称赞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从而告知人们“和”的紧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

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

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楚,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依据学问和本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这一理论,我决议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问与本领:认得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重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同学的概括本领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究,帮忙同学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同学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变化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紧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同学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而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纳“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同学的主体性。

下面就侧重来谈谈我的实在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同学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同学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将相和》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12册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细品全文,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

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在对教材做了深入的分析,我结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品味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

(3)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4)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5)学会复述课文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