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1 肠杆菌科及大肠埃希菌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肠杆菌科总论和埃希菌属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肠杆菌科总论和埃希菌属

防治原则
加强对水和食品的卫生检查 ;
防止尿道感染,尿道插管和膀胱镜检 应严格无菌操作;
疫苗免疫预防已在畜牧业领域中开展 了广泛研究
大肠埃希菌很多菌株都已获得耐一种 或几种抗生素的质粒,耐药性非常普 遍。进行药敏试验。
肠杆菌科
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 氏阴性短小杆菌,至少有30多个菌属, 120个以上菌种。与医学相关的有10 个菌属25个菌种。多为肠道内正常菌 群,属条件致病菌,临床可查到四十 种以上,可引起医院感染。有的为致 病菌,引起人类肠道疾病等。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1 相似的形态染色 中等大小(1-6um×0.31.0um),G–杆菌,无芽胞,多数有动力 (周鞭毛)和菌毛,少数有荚膜
ST 组成及 作用机理
ST与霍乱弧菌 肠毒素间无同 源性
STa
STb
毒性中心
鸟苷酸环化酶
cGMP
腹腹泻泻
水电解质平衡率乱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临床疾病---痢疾样腹泻 主要侵犯较大儿童与成人 脓血便、里急后重
主要致病因素---不产生肠毒素,无动力, 靠强大的侵袭力致病,破坏结肠粘膜上 皮细胞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50多个血清型,只有0157:H7致病
亦称为vero毒素大肠埃希菌, 致病物质---菌毛:粘附作用
毒素:vero毒素 所致疾病---
出血性结肠炎(剧烈腹痛、血便)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急性肾衰竭、 溶血性贫血)
志贺(样)毒素(vero毒素)
Stx-Ⅰ/ Stx-Ⅱ
STa STb (不致病) – 所致疾病
旅游者腹泻和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 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热
LT化学结构与 致病机理
大肠杆菌LT与霍 乱弧菌肠毒素有 80%同源性

第十章肠杆菌科精品PPT课件

第十章肠杆菌科精品PPT课件

➢不耐热肠毒素(LT)
➢溶血素A
➢定植因子抗原 ➢集聚黏附菌毛 ➢束形成菌毛 ➢紧密黏附素 ➢P菌毛
3. 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Ⅲ型分泌系统等
所致疾病
1. 肠道外感染
2.
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为内源性感
染。
2. 胃肠炎
与食入污染的食品和饮水有关,为外源性感染。
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
STa 使鸟苷酸环化酶活化 使胞质内cGMP 水和电解质摄取
cGMP
cAMP
H2O Cl- K+ Na+ HCO3-
ETEC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表现类似痢疾。 不产生肠毒素。 能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EIEC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
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不产生肠毒素等外毒素,无侵袭力。 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黏膜表面大量繁殖,破坏微绒毛
而致病,引起A/E组织病理 forming pili Tir
Actin,α-actinin,talin,ezrin
Type Ⅲ secretion apparatus intimin
一、生物学性状
G-短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外,均不发酵
乳糖。 动力阴性可同沙门菌、E.coli等区别。 有O和K两种抗原。 抵抗力弱。
根据O抗原对志贺菌属的分类
菌种 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 宋内志贺菌


A
1~10
B
1~6,X,Y变种
第一节 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大肠埃希菌(E.coli)是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一个菌种。 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 可成为机会致病菌,以化脓性和泌尿道感染最常见; 一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能导致人类胃肠炎; 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检

肠杆菌科及埃希菌属

肠杆菌科及埃希菌属

致人类腹泻五类大肠埃希菌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ETEC (enterotoxigenic E.coli)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EIEC (enteroinvasive E.coli)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PEC (enteropathogenic E.coli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肠集聚型大肠杆菌EaggEC 肠集聚型大肠杆菌EaggEC (enteroaggregative E.coli)
4) 分子生物学鉴定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耐药性问题严重. 耐药性问题严重 天然耐药与获得性耐药 多重耐药菌株出现,根据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 根据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 多重耐药菌株出现 根据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 耐药谱成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标志
抗体检测
主要用于伤寒和副伤寒的辅助诊断(肥大反应) 主要用于伤寒和副伤寒的辅助诊断(肥大反应)
肠杆菌科有24个菌属 肠杆菌科有24个菌属、 个菌属、 上百个菌种, 上百个菌种,常见的有大 肠杆菌、 肠杆菌、沙门菌和志贺菌 等。
临床意义
• 肠道外感染 肠道外感染:除志贺菌外多数肠杆菌均可 引起肠道外感染,且多为院内感染。 • 肠道内感染 肠道内感染:主要是埃希菌属、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和耶尔森菌属引起的。
微生物检验
• 检验程序
微生物检验
• 标本采集 1.肠外标本 2.肠内标本:疾病早期,挑取有脓血部分。 • 标本直接检查无鉴别意义
微生物检验
• 分离培养 1.肠外标本:无菌部位标本用血琼脂 血培养用 无菌部位标本用血琼脂,血培养用
肉汤增菌,混有杂菌标本用 肉汤增菌 混有杂菌标本用MAC、EMB 混有杂菌标本用 、
微生物检验

医学微生物学第10章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第10章肠杆菌科
阻断蛋白合成,肠上皮细胞死亡, 肠道出血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ETEC
作用 部位 小肠
EIEC EPEC EHEC
大肠 小肠 大肠
EAggEC 小肠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 LT 和(或)ST 肠毒素,大
水样便,恶心,呕吐,腹 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
痛,低热
水样便,少量血便,腹痛,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
发热
膜上皮细胞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 质粒介导粘附和破坏上皮细
呕吐,发热

水样便,大量出血,剧烈 SLT-I 或 SLT-II,中断蛋白质
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 合成
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婴儿持续性腹泻,呕吐, 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阻止
脱水,低热
液体吸收
二、微生物检查
1.标本: 肠外感染 : 尿、血等 肠内感染(腹泻): 粪便
切断:粪—口途径传播 加强卫生管理 注意饮食卫生
治疗病人、发现带菌者 药物治疗
第三节 沙门菌属(Salmonella)
寄生人或动物肠道中 少数仅对人致病:
伤寒、副伤寒甲等沙门菌,引起肠热症 多数对动物致病,偶可传染给人: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引起食物中毒
Vi抗原:
(4)无症状带菌者 细菌贮留在胆囊内
3、免疫性
可获特异性细胞免疫
伤寒或副伤寒病后有牢固免疫, 很少再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沙门菌的分离鉴定
(1)标本 第1周 : 血液 第2周 : 粪便或尿液 第3周: 尿液 1-3周全程 : 骨髓
SS培养基
生化反应及玻片凝集鉴定
2.血清学诊断 肥达试验

第10篇肠杆菌科

第10篇肠杆菌科

第 10章肠杆菌科一、选择题【A型题】1.鉴别肠杆菌科致病菌与非致病菌常选用:A.葡萄糖发酵试验B.乳糖发酵试验C.菊糖发酵试验D.甘露醇糖发酵试验E.吲哚试验2.能发酵乳糖的肠杆菌科细菌属是:A.埃希菌B.志贺菌C.沙门菌D.变形杆菌E.空肠弯曲菌3.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A.痢疾志贺菌B.福氏志贺菌C.鲍氏志贺菌D.宋内志贺菌E.以上都不能4.急性中毒性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全身中毒表现B.腹泻腹痛C.脓血便D.恶心呕吐E.相对缓脉5.下列哪一项结果可辅助诊断泌尿道大肠杆菌感染?A.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100B.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1,000C.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10,000 D.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100,000 E.每毫升尿含大肠杆菌≥1,000,0006.肥达试验是一种:A.定量凝集试验B.半定量凝集试验C.定性凝集试验D.沉淀试验E.补体结合试验7.肥达试验结果是:H 1:640,O 1:320, A 1:40, B 1:40,该受检者可能患有:A.伤寒B.甲型副伤寒C.肖氏沙门菌副伤寒D.胃肠炎E.回忆反应8.水、食品等卫生细菌学检查的指标菌是:A.伤寒杆菌B.副伤寒杆菌C.大肠杆菌D.痢疾杆菌E.变形杆菌9.志贺毒素具有毒素活性的部位是:A.B 亚单位B.A亚单位C.D亚单位D.E亚单位E.C 亚单位10.关于大肠杆菌的特性,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为革兰阴性杆菌B.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C.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D.鉴定主要依靠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E.为肠道内正常菌群,无致病作用11.下列那种细菌不会引起食物中毒:A.鼠伤寒杆菌B.产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C.副溶血性弧菌D.痢疾杆菌E.希氏沙门菌12.我国卫生细菌学标准是每升饮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得超过A.3 个B.5 个C.30 个D.300 个E.50 个13.我国卫生细菌学标准规定:瓶装汽水、果汁等饮料每 100ml 中大肠菌群不得超过:A.3 个B.5 个C.30 个D.50 个E.300 个14.肠道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中,下列哪项对菌种鉴定无意义?A.生化反应B.血清学鉴定C.形态学检查D.培养观察E.细菌动力15.下列症状中,哪一项不是伤寒病的表现?A.持续性高热B.相对缓脉C.表情淡漠D.皮肤出现玫瑰疹E.口腔黏膜出现柯氏斑16.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做微生物检查,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取脓血便直接涂片染色镜检B.分离培养细菌作生化鉴定C.取粪便作增菌培养D.接种于选择培养基培养E.最后进行血清学鉴定17.弧菌主要分布于:A.空气B.土壤C.水D.人肠道E.动物肠道18.分离霍乱弧菌选择哪种培养基?A.血清肉汤B.肉浸液C.硷性蛋白胨水D.庖肉培养基E.葡萄糖蛋白胨水19.取米泔水样粪便做悬滴镜检,见到呈穿梭样运动的细菌是:A.肠侵袭性大肠杆菌B.伤寒沙门菌C.猪霍乱沙门菌D.变形杆菌E.霍乱弧菌20.正常胃酸情况下,如以水作为载体,需多少霍乱弧菌才能引起感染?A.<10B.102 ~104C.104 ~106D.106 ~108E.108 ~101021.霍乱弧菌的抗原是:A.耐热O抗原与不耐热H抗原B.不耐热O抗原与耐热H抗原C.耐热O抗原与H抗原D.不耐热O 抗原与 H 抗原E.耐热 O抗原、H 抗原与 Vi 抗原22.霍乱肠毒素作用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使细胞内腺苷环化酶活化,促进:A.cAMP 含量增加B.ATP 含量增加C.cAMP 含量减少D.cGMP 含量增加E.cGMP 含量减少23. 霍乱弧菌进入肠道后,黏附于:A.小肠黏膜B.结肠黏膜C.十二指肠黏膜D.肠黏膜E.回肠末端黏膜24.霍乱弧菌可黏附定植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是因为具有:A.鞭毛B.LTAC.菌毛D.K抗原E.Vi 抗原25.霍乱肠毒素相应受体是:A.糖蛋白B.脂蛋白C.D­甘露醇D.GM1神经节苷脂E.岩藻糖26.霍乱弧菌有多少个血清群?A.136B.137C.138D.139E.200多个27.自1817年以来已发生多少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A.5B.6C.7D.8E.928.第7 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哪类霍乱弧菌所致?A.古典型B.E1 Tor 型C.O139 群D.O2 群E.O1 群29.世界上首次由 O1 群霍乱弧菌引起霍乱流行的年代:A.1817 年B.1954 年C.1961 年D.1968 年E.1992 年30.霍乱肠毒素抗体的作用是:A.阻止霍乱肠毒素与其受体结合B.阻止霍乱弧菌产生肠毒素C.阻止霍乱弧菌黏附于小肠上皮细胞D.免疫溶解霍乱弧菌E.以上均不是31.历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的患者主要是:A.幼儿B.儿童C.青少年D.成人E.老年人32.霍乱首例患者的确诊应快速、准确,并即及时做疫情报告是因该病:A.为烈性传染病B.病死率高C.无理想治疗方法D.无有效预防措施E.以上都不是33.霍乱治愈后,一些患者可短期带菌,病菌主要存在于:A.小肠B.结肠C.十二指肠D.肠道E.胆囊34.关于霍乱预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急性感染后常转为慢性B.感染后常并发败血症C.因无有效治疗,死亡率高D.可因严重失水、电解质失调而死于休克E.常因严重损害肠黏膜而导致肠穿孔35.目前我国使用的霍乱疫苗是:A.霍乱类毒素B.霍乱死菌苗C.霍乱活菌苗D.减毒重组活菌苗E.霍乱­伤寒杂交菌苗36.弧菌属的特征除哪项外都是对的?A.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或逗点状B.呈革兰阴性染色C.一端单鞭毛而运动活泼D.营养要求高,不易人工培养E.抵抗力不强,但耐硷37.关于霍乱弧菌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下列哪项不发挥作用:A.肠粘膜表面 SIgAB.抗肠毒素抗体C.抗菌毛抗体D.抗菌体抗体E.抗H 抗体38.关于副溶血弧菌弧菌的特征,哪项是错误的?A.常呈弧形、长杆状或球杆状等多形性B.在含高盐、人 O型血及D­甘露醇的平板上产生“神奈川现象”C.嗜盐,营养要求不高D.耐硷不耐酸E.分布于自然界,以淡水中最多39.关于幽门螺杆菌的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菌体常呈弧形、S 型或海鸥状B.菌体一端可有多根鞭毛,运动活泼C.不含尿素酶,不能分解尿素释放氨D.传染源主要是病人,经消化道途径传播E.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腺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0.关于空肠弯曲菌生物学特性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菌体呈弧形、螺旋形、S 形或海鸥状B.菌体一端或两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C.为专性需氧菌,必需在氧气充分的条件下才能生长D.抵抗力弱,对冷热均较敏感E.主要经污染的饮食、牛奶、水源等引起感染【X 型题】1.志贺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有:A.细胞毒性B.神经毒性C.肠毒素性D.凝血性E.溶血性2.伤寒的并发症有:A.肝炎B.肠出血C.肠穿孔D.肾炎E.肾盂肾炎3.痢疾杆菌的致病物质是:A.菌毛B.内毒素C.外毒素D.鞭毛E.侵袭性酶4.预防肠热症的措施可采用:A.注意饮食、饮水清洁卫生B.加强粪便管理C.保护好水源、特别是生活用水D.常服用广谱抗生素E.使用伤寒、甲型副伤寒、肖氏副伤寒沙门菌三联菌苗5.O1 群霍乱弧菌包括:A.古典生物型B.E1Tor 生物型C.小川型D.稻叶型E.彦岛型6.古典型与E1Tor 生物型霍乱弧菌有何共同特性?A.分解葡萄糖等生化反应B.对多粘菌素 B 敏感C.被第Ⅳ群噬菌体裂解D.具有耐热 O抗原E.具有不耐热 H抗原7.鉴别古典型与 E1Tor 生物型霍乱弧菌的方法有:A.对多粘菌素敏感试验B.噬菌体裂解试验C.与 O1 群抗血清凝集试验D.生化反应E.肠毒素测定8.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有?A.LPSB.肠毒素C.菌毛D.鞭毛E.多糖荚膜9.O1 群与O139群霍乱弧菌致病性的相同点是:A.致病物质B.临床表现C.流行病学D.仅使人致病E.患者以成人为主10.历次霍乱全球性大流行的病人多为儿童,提示:A.儿童先天免疫机制不完善B.儿童无特异性免疫力而易感C.成人已因感染获得了免疫力D.成人已因反复感染产生了牢固免疫力E.儿童接触该菌机会多11.1992 年开始在印度、孟加拉国及泰国等地发生的霍乱流行是由新的血清群引起,理由是:A.流行株不被 O1群抗血清凝集B.流行株与O1~ O138 群抗血清不凝集C.流行株抗血清不凝集O1~ O138群霍乱弧菌D.流行株抗血清与副溶血性弧菌亦不凝集E.流行株多数特性与已知弧菌不同12.难以消灭霍乱传染源的原因:A.病菌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B.病菌在水中能较长期存活C.缺乏理想消毒剂D.缺乏理想疫苗E.病后有 1%~2%的患者长期带菌13.关于霍乱弧菌微生物学检查,正确的叙述是:A.标本是粪便、肛拭或呕吐物B.直接镜检:悬滴法和格兰染色C.先接种于肉汤增菌,再分离鉴定D.免疫荧光球试验测抗原E.PCR 等技术测毒素基因14.快速诊断霍乱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A.直接镜检观察动力及形态染色性B.分离培养鉴定C.免疫荧光球试验D.生化反应E.PCR 测 ctx 基因15.鉴定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A.生化反应B.形态染色及动力鉴定C.神奈川试验D.血清学试验E.核酸杂交及PCR 测毒素基因16.分离培养副溶血性弧菌用嗜盐菌选择平板有何作用?A.维持高渗B.选择作用C.营养作用D.鉴定作用E.维持酸硷度17.关于 E1 Tor 型与古典型霍乱弧菌所致疾病的描述,下列哪些是对的?A.传染源均为患者或带菌者B.传播途径均为污染水源或食品经口摄入C.易感者均为人类D.所致疾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E.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有强弱之分二、填空题1.最常见的病原性肠道杆菌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

《医学微生物学》第10章肠杆菌科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10章肠杆菌科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10章肠杆菌科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1)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志贺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原则。

(3)沙门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原则;血清学诊断和肥达试验。

2. 熟悉:(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2)志贺菌和沙门菌感染的防治原则;3.了解:(1)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

(2)志贺菌感染的免疫性;(3)沙门菌的分类及其感染的免疫性;(4)其他菌属的致病性。

【课程内容】第一节埃希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染色(二)培养特性(三)生化反应(四)抗原结构(五)分类(六)抵抗力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二)所致疾病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一)临床标本的检查(二)卫生细菌学检查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志贺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染色(二)培养特性(三)生化反应(四)抗原结构及分群(五)抵抗力二、致病性和免疫性(一)致病物(二)所致疾病(三)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一)标本(二)分离培养与鉴定(三)毒力试验(四)快速诊断法四、防治原则第三节沙门菌属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染色(二)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三)抗原结构(四)抵抗力二、致病性和免疫性(一)致病物质(二)所致疾病(三)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一)标本(二)分离培养与鉴定(三)血清学诊断(四)伤寒带菌者的检出四、防治原则第四节其他菌属一、雷伯菌属二、变形杆菌属三、肠杆菌属四、沙雷菌属五、枸橼酸杆菌属六、莫根菌属【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肠热症2.肥达试验(Widal test)3.Vi抗原4.S-R变异5.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定居因子6.S.S培养基二、填空题1.肠杆菌科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染色____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

2.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是______菌群的成员,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故称为______。

第10章 肠杆菌科

第10章 肠杆菌科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弧形或逗点状 革兰染色阴性 有一根单鞭毛,细菌运动非常活泼 “米泔水”样便或培养物悬滴观察:穿梭样或
流星状运动 粪便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呈“鱼群”状排列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在pH8.8~9.0的碱性 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可在无盐环境中生长
形态与染色:中等大小G-杆菌,具有周鞭毛,有菌毛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SS平板上无色半透明菌落
生化反应:在克氏双糖管,葡萄糖⊕,乳糖-,动力+,
H2S -/+,可与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区别
抗原构造:O抗原,为LPS,刺激机体产生IgM抗体
H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 Vi抗原,与毒力有关
抵抗力: 较弱
志贺毒素
婴儿水样腹泻 集聚性黏附上皮细胞
LT致病机制:
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 A亚单位穿越细胞膜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细胞内ATP——cAMP 胞质内cAMP水平增加
肠粘膜细胞内H2O、Na+、Cl-、KHCO3等过度分泌至肠腔 腹泻
ST致病机制:
通过激活肠粘膜细胞上的鸟 苷 酸 环 化 酶 , 使 胞 内 CGMP 增 加 , 肠液分泌增加,导致腹泻。
衰竭
(三) 免疫性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少见 肠道黏膜局部免疫为主 感染O1群获得的免疫对O139群感染无交叉保
护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霍乱是烈性传染病,对首例病人的病原学诊断 应快速、准确,并及时作出疫情报告
标本采集: 病人粪便,肛拭 流行病学调查还包括水样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 菌毛 III型分泌系统

第10章 肠杆菌科

第10章  肠杆菌科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1.G-两端钝圆的中等 大小的短杆菌。 大小的短杆菌。 2.周鞭毛,无芽胞,电镜 .周鞭毛,无芽胞, 观察有周身菌毛 。 菌毛:普通菌毛、性 菌毛 3. 某些菌株有包膜 ( K) 。 某些菌株有包膜( ) 4. 培养初期或分泌物中可 形成球形。
(二)培养特点
1.对营养要求不高,自身合成能力很强 。 对营养要求不高, 对营养要求不高 2.兼性厌 2 15~45℃均可发育,最适温度37℃, 兼性厌O ℃均可发育,最适温度 ℃ 兼性厌 最适pH7.4~7.6。 最适 。 3.在普通琼脂上可形成光滑、湿润、灰白色半透 在普通琼脂上可形成光滑、 在普通琼脂上可形成光滑 湿润、 凸起、边缘整齐中等大小( 明、凸起、边缘整齐中等大小(2~3mm)的 ) 菌落。 菌落。 4.在血平板上生长更佳,某些菌株(溶血性菌株) 在血平板上生长更佳, 在血平板上生长更佳 某些菌株(溶血性菌株) 可产生β溶血。 可产生β溶血。
②STa 的性质 :
A.低分子量多肽 低分子量多肽; 低分子量多肽 B热稳定 热稳定(100℃20min不失活 不失活) 热稳定 ℃ 不失活 C.免疫原性差。 免疫原性差。 免疫原性差
的作用机制: ③STa的作用机制 的作用机制
与LT-Ⅰ不同。是通过激活肠黏膜细胞的鸟苷环化酶使cGMP水平 Ⅰ不同。是通过激活肠黏膜细胞的鸟苷环化酶使 水平 ↑→引起腹泻 引起腹泻, 两种Plasmid有关。 有关。 ↑→引起腹泻,细菌产生肠毒素的能力与 两种 有关 应当指出的是:STa阳性菌株同时产生 具有更强的致病性。 阳性菌株同时产生LT,具有更强的致病性 具有更强的致病性。 应当指出的是 阳性菌株同时产生
Vi Ag
100 ℃1h 100 ℃1h 100 ℃2.5h不破坏 不破坏 100 ℃1h 荚膜抗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共同特性
(一)形态 (二)培养
需氧或兼性厌氧 在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光
滑、湿润、灰白色、中等大小(2mm~3mm)的 S型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上呈均匀混浊生长。 生长温度:
大多22-35℃, 部分22-28℃:耶尔森菌属、哈夫尼亚菌属、致病杆菌属、
光杆菌属
培养特性:
苯丙氨酸
+ + + - - - - - - - - - -
葡萄糖酸盐
- - - + + + + - - - - - -
第一节 埃希菌属(Escherichia)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 分类
大肠埃希பைடு நூலகம்(E .coli):
肠道G-的主要成员,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卫生学中,常用作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共同特性
(一)形态 (二)培养 (三)生化特征 (四)抗原构造 (五)变异性 (六)抵抗力
三、共同特性
(一)形态
均为革兰阴性杆状或球杆菌,大小为 0.5μm~1.0μmx2μm~3μm。
无芽胞,多有鞭毛能运动(除克雷伯菌属、 志贺菌属)
致病性菌株多数有菌毛。 部分菌株有微荚膜或包膜 多数菌具有F、R、Col等质粒
(一)形态 (二)培养 (三)生化特征 (四)抗原构造 (五)变异性
S-R变异 H-O变异 其他变异
1.S-R变异
菌落由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
1.S-R变异 2.H-O变异
鞭毛从有到无的变异
3.其他变异
转导,溶原性转换或接合等转移遗传信息
耐药菌株的形成 细菌产生毒素、抗原性和生化反应等特征上发生
第十章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概述
定义 分类 共同特征 检验程序 初步分群 临床意义
一、定义:
是一大群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生物学 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无芽胞的短小杆菌。
二、分类依据
生化反应 抗原构造 核酸杂交 序列分析技术 DNA G+C mol%为39 mol%~59 mol%
粪便、直肠试子
血液 脓、痰、分泌物 尿液、体液
增菌培养
涂片染色
离心
四、 检 验 程 序
分离培养 SS、MAC、EMB)
分离培养 (SBA、SS、MAC、EMB) 可疑菌落
纯培养
初步鉴定
菌落特征、氧化酶、 触酶、硝酸盐、KIA、 MIU、IMVC) )
最后鉴定 (全面生化、血清学鉴定)
五、初步分群
乳糖的发酵与否是区别致病性与非致病 性肠杆菌科细菌的重要依据
氧化酶试验 阳性:紫红色 阴性:无色
触酶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阳性:红色 阴性:淡黄色
主要的生化特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氧化 酶阴性,触酶均阳性,可将硝酸盐还原 至亚硝酸盐。
乳糖的发酵与否是区别致病性与非致病 性肠杆菌科细菌的重要依据
的改变,对细菌的致病性、耐药性及鉴定等方面 均有重要意义。
三、共同特性
(一)形态 (二)培养 (三)生化特征 (四)抗原构造 (五)变异性 (六)抵抗力
(六)抵抗力
弱 能耐胆盐,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染料的
抑菌作用
肠道选择培养基:MAC、SS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1. 形态染色相似 2. 培养特性相同 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 生化反应活泼
蟑螂埃希菌(E. blat tae) 弗格森埃希菌(E. fergusonii) 赫尔曼埃希菌(E. hermannii) 伤口埃希菌(E.vulneris) 艾伯特埃希菌(E.albertii)
致泻大肠埃希菌:
有些大肠埃希菌具有一定的毒力,称为致病性 大肠埃希菌。
(二)科内菌属之间的鉴别
依据: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葡萄糖酸盐试验(或V-P试验)
分为三群:
(1)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葡萄糖酸盐试验— (2)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葡萄糖酸盐试验+ (3)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葡萄糖酸盐试验—
肠杆菌科常见菌的初步分群
菌属
变形杆菌属 普罗威登斯菌属 摩根均属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 哈夫尼亚菌属 埃希菌属 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 枸橼酸杆菌属 爱德华菌属 耶尔森菌属
血清学分群和分型的依据
2. H抗原
多数肠道菌鞭毛抗原具有特异性 血清学分群和分型的依据
3.表面抗原
不耐热的多糖抗原(粘液或荚膜多糖) 抗原特异性 可阻断O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加热可消除 在不同菌属中有不同的名称:
大肠埃希菌:K抗原 伤寒沙门菌:Vi抗原 志贺菌:B抗原
三、共同特性
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 为亚硝酸盐,O/F试验为发酵型。
4. 抗原构造复杂 5. 抵抗力弱 6. 易变异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
菌毛或菌毛样结构 荚膜或微荚膜 外膜蛋白 内毒素 外毒素
所致疾病
肠道感染 腹泻、食物中毒、肠热症
肠道外感染 鼠疫(烈性传染病)、泌尿道感染、 肺炎、脑膜炎、伤口化脓、菌血症
兼性厌氧菌,30—42℃生长良好,最适温度37 ℃,营养要求不高
普通营养琼脂
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光滑型菌落
三、共同特性
(一)形态 (二)培养 (三)生化特征
生化反应活跃,但各不相同,可用于鉴定
主要的生化特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氧化 酶阴性,触酶均阳性,可将硝酸盐还原 至亚硝酸盐。
鉴定肠杆菌科细菌的方法主要有 双歧索引法: 表解法:见表10-1 数字编码法 概率鉴定法 自动化仪器法
鉴定原则
1. 科间鉴别 2. 将肠杆菌科分为三大类 3. 属、种、群、型的区分 4. 肠杆菌科细菌综合鉴定流程
(一)肠杆菌与相关科(或菌群、 属)鉴别
依据:
革兰染色、形态 氧化酶阴性(邻单胞菌属除外) O-F发酵型 周鞭毛或无鞭毛 硝还试验阳性
三、共同特性
(一)形态 (二)培养 (三)生化特征 (四)抗原构造:3种
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 表面抗原
1. O抗原
外膜三层结构:
类脂A:为内毒素的毒性 核心多糖:各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具有属特异

特异多糖:核心多糖的外侧是由重复的低聚糖组 成的多糖链,决定O抗原的特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