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当今世界的民族及民族问题
世界民族问题产生根源

世界民族问题产生根源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敏感的议题。
它不仅影响着各国的内部稳定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国际局势的走向。
要深入理解世界民族问题,就必须探究其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的产生,首先与历史因素紧密相关。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的形成、发展和迁徙并非一帆风顺。
许多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过被征服、被压迫的遭遇,这导致了民族之间的仇恨和隔阂长期存在。
比如,在古代欧洲,罗马帝国对众多蛮族部落的征服和统治,引发了激烈的民族反抗。
而在亚洲,某些强大的帝国对周边弱小民族的兼并和同化,也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埋下了伏笔。
经济因素也是导致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源的分配不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成为民族冲突的导火索。
当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某些民族在经济上处于劣势,而其他民族占据主导地位并掌控着大部分资源时,经济上的差距很容易转化为民族之间的对立和不满。
例如,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资源开发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不同民族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激烈的冲突。
政治因素在民族问题的形成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
不公正的政治制度、民族歧视政策以及民族压迫,都会激发民族矛盾。
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对少数民族进行边缘化,限制他们的政治权利和参与机会,使得少数民族感到被排斥和不公正对待。
这种政治上的不平等容易引发民族的抗争和冲突。
文化差异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一个根源。
不同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宗教、习俗和价值观。
当这些文化差异得不到尊重和理解,甚至被强行同化或压制时,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就会加剧。
例如,某些国家试图强制推行一种统一的文化,而忽视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导致民族文化的冲突和对抗。
领土争端也是引发民族问题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不同民族对特定领土的归属存在争议,这种争端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利益诉求。
例如,在中东地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领土争端,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于领土问题引发的长期民族冲突。
第十一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36年,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
二、全面确立阶段:1949—1965年
三、遭受破坏阶段:1966—1977年
四、恢复、发展和完善阶段:1978年以来
1982年宪法恢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制与实施,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概念
(一)民族自治地方(二)自治机关(三)自治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原则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地位
从权力来源分析,各级自治政府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1.行政执行权
1.政治领域的自治职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组成和体制
三、民族乡。
第十一章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 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 生动局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其次,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平等
竞争的社会环境。
再次,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以
人为本,执政为民。
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
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
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
作用。
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发展的关键因素。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2)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
特殊重要作用
一是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 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
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
第11-12章答案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的民主党派是(D )A.执政党B.反对党C.在野党D.参政党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 )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B.铲除民族压迫,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C.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D.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繁荣D.国家统一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是(A )的方针。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新兴社会阶层6.现阶段人民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是(B )A.革命化B.现代化C.正规化D.国家化7.大陆范围以外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D )A.爱国主义B.社会主义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D.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8.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是(C )A.主动出击B.加强战备C.积极防御D.谋求霸权9.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B )A.民族团结B.民族平等C.民族发展D.各民族共同繁荣10.知识分子是(B )A.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B.工人阶级的一部分C.新兴社会阶层D.独立的社会阶级11.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A )。
A.为了人民B.为了工人阶级C.为了党D.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他们是( C )。
第十一章当今世界的民族及民族问题

第十一章当今世界的民族及民族问题第十一章当今世界的民族及民族问题【教学目的】了解世界民族人口、分布、种族及语言。
掌握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世界民族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教学班级】建筑工程1001 1002 1203 1204;工程造价1001 1002 1203 1204;建筑电气1201 ;建筑设备1201;工程地质1201;金属矿产1201;建筑消防1201;工程监理1201 1202;房产估价1201【教学时间】12月9日——12月14日【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视频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学生活动点评第一节世界民族的基本情况一、世界民族人口、分布和种族及语言目前,全世界共有61亿居民,分属2000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分别处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其中,有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千人的民族。
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塔萨代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人口仅24人。
在世界5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亚洲约占全球人口的58%,非洲占10.5%,美洲占14%,欧洲占17%,大洋洲占0.5%。
种族类型:世界上对人类种族有多种的划分方式。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三分法,即把人类分为三大人种:①蒙古人种亦称亚细亚人种或黄种。
主要特征是头发硬直墨黑,肤色黄山东省昌乐县世界民族文化村褐,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眼有内眦褶。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大陆。
②欧罗巴人种亦称高加索人种或白种。
主要特征是头发细软呈波状,肤色较浅,体毛和胡须发达,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亦称赤道人种或黑种。
主要特征是发色深黑呈卷曲状,颌部微凸,鼻宽唇厚。
一般分成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后者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及亚洲部分地区。
毛概第十一章

•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 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
中特 理论
第十
四讲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 积极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 系的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服务 • 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 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事业的根本力量
中特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理论 第十 四讲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中特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民族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加以解决。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1、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 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 主体和基础。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2、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
理论 第十 四讲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其次,是由工人阶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再次,是由工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历史地位决定的。
当代世界民族

6、 新兴宗教层出不穷。
(二) 宗教方面影响我国的三大热点问 题。 1、 西方利用藏传佛教打“西藏牌” 2、 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及其对新疆的影响。 3、 美国借口宗教问题不断向我施压。
4、 伦理化趋向明显 第一, 个人道德领域 第二, 社会整体伦理方面
5、 宗教冲突与民族冲突、地区冲突的 结合。 第一, 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具有较深的 宗教背景。 第二, 不同国家围绕着宗教圣地之争, 集中表现为耶路撒冷之争。 第三, 同一国家不同宗教、教派冲突引 发的事端。 第四, 媒体伤害宗教引发的国际争端。
(二)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 第一, 世界民族问题普遍性、复杂性、 国际性、长期性的特点。 第二, 和平解决民族问题的机制将会进 一步加强。 第三, 文化民族主义将加大对民族问题 的影响。
二、当代世界宗教化 历史现象。一般来说,宗教集中表现为 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信在现实 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 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 对之敬畏和崇拜,以求清除灾祸,得到 永久的幸福。
(一) 当代世界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 1、 全球范围内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持续和扩展。 2、 普世化与多元化态势共存。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 伊斯兰教世界联盟 世界犹太人大会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等
3、 世俗化与神圣化的交织 世俗化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对神学理论的影响 第二, 宗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日趋紧密
当代世界民族、 宗教问题
一、当代世界民族 问题。
民族是人类社会古老而普遍的一种社会 现象。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 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 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 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 的特征。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景跃进版-第11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3 民族区域自治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11.3.1 现实的挑战
2004年,北京大学马戎教授提出了“少数族群问题的‘ 去政治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对马戎观点的批评,主要是民族问题“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难以对其作出抽象的‘政治化 ’或‘文化化’认定”。
16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5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1.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起源
1.历代王朝的边疆治理 “羁縻制度”是中国独特的治理边疆的历史经验。 “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羁縻制度的本质是中央王朝笼络、牵制边疆的一种制
度安排,以实现中央对边疆的间接统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1.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起源
3.革命经验的影响 由于政治原因,新中国国家制度的模仿对象锁定为苏
联。然而,新中国对苏联国家制度的学习和借鉴,并非全 面照搬,而是“形似而神不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民族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平等原则、列宁主义民族自 决权理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苏联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成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石之一,并深刻塑造了延续 至今的民族理论话语风格。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1.1.1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区域自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民族识别,正式认定 的民族有56个,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根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汉族占中国总人口的 91.51%,少数民族占8.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当今世界的民族及民族问题【教学目的】了解世界民族人口、分布、种族及语言。
掌握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世界民族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教学班级】建筑工程1001 1002 1203 1204;工程造价1001 1002 1203 1204;建筑电气1201 ;建筑设备1201;工程地质1201;金属矿产1201;建筑消防1201;工程监理1201 1202;房产估价1201【教学时间】12月9日——12月14日【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视频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分配学生活动点评第一节世界民族的基本情况一、世界民族人口、分布和种族及语言目前,全世界共有61亿居民,分属2000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分别处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其中,有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千人的民族。
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塔萨代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人口仅24人。
在世界5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亚洲约占全球人口的58%,非洲占10.5%,美洲占14%,欧洲占17%,大洋洲占0.5%。
种族类型:世界上对人类种族有多种的划分方式。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国际通行的三分法,即把人类分为三大人种:①蒙古人种亦称亚细亚人种或黄种。
主要特征是头发硬直墨黑,肤色黄山东省昌乐县世界民族文化村褐,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眼有内眦褶。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大陆。
②欧罗巴人种亦称高加索人种或白种。
主要特征是头发细软呈波状,肤色较浅,体毛和胡须发达,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亦称赤道人种或黑种。
主要特征是发色深黑呈卷曲状,颌部微凸,鼻宽唇厚。
一般分成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后者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及亚洲部分地区。
人种的混合类型,多在中古和近代形成。
由于民族迁徙,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多5分钟25分钟课前活动谈一谈:对人口认识种混血民族。
二、五大洲民族的基本情况亚洲民族亚洲地区居住有1000多个民族。
他们在种族、语言、宗教、经济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
就种族而言,亚洲民族多属蒙古人种,占亚洲人口59%,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
其次属欧罗巴人种的民族,占亚洲人口29%,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印巴次大陆。
属尼格罗人种与欧罗巴人种混合类型的民族,占亚洲人口的9%,分布于印度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岛沿海地区。
在东南亚居民中还可以见到维达、美拉尼西亚和尼格利陀等种族类型,以及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约占亚洲人口3%。
亚洲民族的语言非常复杂。
欧洲民族欧洲各国的民族成分比较单一。
大多数民族都是在各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形成的,民族分布区域国界大体一致或接近。
只是在民族分布交界的地区,民族成分比较混杂。
欧洲共有大小民族160多个,其中,苏联境内有100多个。
在欧洲的各民族中,人口上千万的有18个,约占欧洲人口84.5%。
印欧语系的日耳曼、罗曼和斯拉夫3大语族占欧洲民族90%以上。
非洲民族非洲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但人口只有8亿多,约占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
其中尼格罗人约占非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大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
属于欧罗巴人种和黑白混血人种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北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和索马里半岛。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居民则具有蒙古人种的血统。
非洲民族的语言分属4个语系:闪含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科伊桑语系。
美洲民族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移民陆续迁入,使美洲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属于蒙古人种的印第安人,还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欧洲移民,属于尼格罗人种的非洲“黑奴”后裔,以及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
从16世纪开始,经过近500年的重新组合,在美洲已形成了一系列使用印欧语的新兴民族。
他们全是混血民族,只是在不同地区混入的种族成分有所不同,美洲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
大洋洲民族当今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美洲和亚洲的移民及其后裔,约占该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强。
大洋洲各土著民族,多属澳大利亚人种以及各种混合类型。
其语言多属南岛语系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3大语族,少数属澳大利亚诸语和巴布亚诸语。
第二节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一、世界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一)国际政治变化发展的世界民族问题20世纪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发生过三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非正义的战争,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对殖民地的重新划分。
其结果是“凡尔赛体系”——这35分钟说一说:奥运五环?提示: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蓝色代表欧洲,红色代表美洲,绿色代表大洋洲。
说一说:思考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意义?一不平等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第一,战争完全改变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战”使其他参战的列强,不是削弱了,就是消失了。
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作用开始显露;第二,在列强支配下所划分的新建和重组的国家边界,给这些国家留下了诸多的“民族碎片”和无穷的隐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对抗已经将欧洲分成东、西两个地缘政治区域。
一方面,广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的民族国家。
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另一方面,有些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被美苏的霸权争夺所掩盖;同时,两极格局还制造了一些新的民族问题,为以后民族问题埋下了很多隐患。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发展呈现出两种倾向。
一是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更加强化,合作的倾向增强;同时,过去长期受到两霸压制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可以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自主性增强了。
二是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实力、地位得到强化,加上美国经济连续几年的发展,经济实力也在增强,霸权主义膨胀。
(二)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中当代的世界民族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有了资金和技术的主导地位,这是近代以来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产物,但首先是帝国主义统治殖民地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掠夺的产物,包含着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性。
广大发展中国家尽管在政治上已经实现了解放和独立,但是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垄断与反垄断,掠夺与反掠夺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而且会更激烈。
总的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实现了经济上的发展和独立,才能取得平等和自由。
(三)民族与宗教的紧密联系中当代的世界民族问题民族与宗教的这种紧密的关系,使宗教自然会在各民族的政治生活及其对外关系中发挥其巨大的能量。
在宗教共同体与民族共同体相一致的时候,它往往能促进全民族和国家内部的团结,在两者不一致的情况下,宗教又常常会影响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触发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纷争。
二、世界民族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一)危及到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政局的稳定。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有其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但最主要还是由民族矛盾的长期激化所致。
原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130多个民族,多年来,民族分离现象十分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加盟共和国为争取主权而掀起的独立浪潮,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分离思潮的具体体现。
(二)经济损失严重,国际难民如潮。
1980年伊朗、伊拉克两国因边界问题再次交火,在8年的战争中,两国有近百万人丧生,战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两千亿美元。
(三)导致外部干预势力的介入,使地区局势更加动荡不稳。
南联盟境内塞族和阿族居民的矛盾冲突,导致南联盟和阿尔巴尼亚两国关系的恶化;三、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趋势举例子:科索沃问题讨论:时事局势(一)全球性的民族问题东西矛盾的核心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是世界和平问题。
具体表现在民族问题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民族、宗教和领土问题推行霸权主义,由此构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人权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矛盾与对抗。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就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西化”和“分化”。
南北矛盾是围绕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展开的,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
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通过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各种形式,使用“经济制裁”等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二)地区性的民族问题地区性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泛民族主义方面。
一方面,是在面对冷战后出现的庞大的西方霸权势力的压迫的情况下,企图通过“泛民族主义”,团结弱小的民族国家,形成一股势力,以改变民族命运和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另一方面,是旧势力的代表企图重温过去封建帝国的美梦。
(三)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原苏联、东欧等多民族国家的解体,除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外,这些国家在民族政策方面所犯的错误是主要内因。
播放视频:苏联解体25分钟观看视频讨论:对我国经验和教训【板书】【课后评注】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世界民族人口、分布和种族及语言 五大洲民族的基本情况 趋势产生 世界民族的基本情况 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 变化 影响全球性 地区性 国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