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初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初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初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对于试卷的分析会让你发现不足并加以弥补。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初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一)一、试卷的评价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能力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1)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

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偏题、怪题。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比较适中。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三个班,平均67.2分,在十二家学校联考中居第一,较期中考试有较大进步。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

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

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

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综合分析题34题,对材料一的两幅图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由汉阳铁厂想到洋务运动。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34题第二问,戊戌变法起到的作用?很多学生回答的是内容,这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

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特别是6、8、11、13、21错误率高、材料题31(4),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扎实,没有真正地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及分析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

通过选择题型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题量占4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理解性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

非选择题为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所选材料通俗易懂,设问明确,有一定难度、梯度,重视学生审题能力考查。

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2 、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不变,有效体现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材料题第二题的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的感悟都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今年历史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

如材料题,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4.体现时代性,突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是历史学科的突出特点。

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

“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

凸现了历史学科的与时俱进、历史试题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开拓了视野,更教会学生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5.试题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及参考答案,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是当前命题的趋势,开放性试题包含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内容的开放是指历史试题的材料来源不能拘泥于教材,“观点在书中,材料在书外”。

八年级历史上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分析一、试卷分析试卷基本情况分析本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注重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

考查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

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值50分。

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问题一:选择题共20题。

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择题21—24题。

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

“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可以了。

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审题能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

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3、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能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三、改进措施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及反思

(全面)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及反思

全面)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及反思1.考试质量分析1.1 各项指标对比在本次初二历史期末考试中,我们对以下几个指标进行了分析,以评估考试质量:平均分:本次考试全体学生的平均得分为X分,相比上次考试X分有所提高。

及格率:通过本次考试的学生比例为X%,相比上次考试X%有所提高。

高分率:取得90分以上成绩的学生比例为X%,相比上次考试X%有所提高。

低分率:取得60分以下成绩的学生比例为X%,相比上次考试X%有所降低。

1.2 强项与弱项分析根据题目和学生的表现,我们对本次考试的强项和弱项进行了分析:强项:学生在xxx方面表现出色,在xxx题型上得分普遍较高。

弱项:学生在xxx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在xxx题型上得分相对较低。

2.反思与建议考试结束后,我们对本次考试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2.1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针对学生在弱项上的不足,加强练习和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2.2 考试评价方式的优化在出题过程中,注重题目的合理性和难度适中,确保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加强评分标准的明确性和公正性,避免评分主观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2.3 学生个人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问题,给予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3.下一步工作计划基于对本次考试的分析和反思,我们制定了以下下一步工作计划:教师将根据反思结果,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将组织学生进行补习和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

学生将积极参与教师和家长的指导,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结语本次初二历史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和反思,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将以这次反思为契机,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完整)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完整)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完整)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XXX时间如白驹过隙,翩转飞逝。

转眼间,八年级上半学期已经结束。

纵观此次期末考试,对二、三、四单元的考察内容比较多。

本次期末考试重基础,同时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测试。

一、试题整体分析1主要特点(1)考查内容。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考查范围,以新旧课标共同规定的研究内容为重点,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实验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知识内容为依托进行命题,每一课中的楷体字(小字)部分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2)题型及分值比例。

选择题占50%,25道小题,50分;非选择题占50%,3道小题,50分。

(3)试题突出对教学重点内容的考查,尽量联系社会热点,注重运用材料进行提问角度的创新;重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没有考查需要死记硬背的细微知识点;试题的“现实感”强,试题所选用的材料和所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生活。

2.总体得分情况本次期末考试学生平均分79.1分,试题难度基本符合命题要求;试题信度高,考查出了学生的真实研究水平。

具体得分情况见各部分题目分析。

二、选择题(第1—25题)分析1.考查情况分析试题取材比力广泛、新颖,设问灵活,吻合既定的命题要求,注重比力、判断、评价、分析、概括和处理材料等能力的考查,难度吻合要求,有很好的信度。

2.得分情况分析试题命制科学公道,没有偏题、怪题,题量、阅读量适中,难度适当,绝大多数学生得分情况良好。

3.凸起问题一部分学生对重大史实记忆不准确或对题意理解错误,或对选择题缺乏必要的解答技巧,导致错答失分。

4.教学建议(1)指导学生加强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

教师要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反复强调,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史料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象。

八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一)试卷命题
本试卷分为选择和非选择两部分,考试范围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试题立意清晰,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

题目表述准确简练,阅读量适当,题目指向明确。

二)试题简评
1、试卷功能显著,知识覆盖面较广。

近代化历程是重点
命题对象。

试题按由易到难顺序排列,无偏题、怪题。

选择题以小专题形式,其它题型向知识与实践靠拢,能力要求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分析能力。

2、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较强,三维目标在试题中有机结合。

二、试题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我们发现,要把快乐和时间还给孩子们,怎样使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校园的主人、时代的主人”?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和复,抓质量出成绩?怎样教学才能有效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一定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迎接挑战,教师的教学思想一定要有新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立足学为主体,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优秀群体的合力,团结合作迎接挑战,资源共享共谋发展。

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八年级上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历史期末测试一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20×2分,共40分)1、与“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炝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这幅对联描述的情景密切相关的事件是:A、签订《南京条约》B、火烧圆明园C、林则徐禁烟D、太平军痛打洋枪队2、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4、“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请你说说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5、2007 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A.李鸿章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6、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是A.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B.都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C.都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D.都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7、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曾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D.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8、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定了党的名称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C、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D、指出当前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领导工人阶级9、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是:A、毛泽东B、朱德C、贺龙D、邓小平10、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井冈山会师C.红军强渡大渡河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1、“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年风范,建党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精)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精)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一、试卷分析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上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

试题结合初中学生实际,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试题取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有限信息,适当拓展。

试题内容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融合与渗透,以便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因此,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试题分析指标①题型比例分析本套试题共分选择题、列举题和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四个题型。

其中选择题占50分,材料分析题50分。

②内容比例分析:通过对试卷细致分析,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

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

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重点较为突出,符合考试标准。

第一题为选择题,共计50分。

本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选择题得分率为70%左右,这充分说明师生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提供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前提保证。

第二大题为材料分析很多学生在回答第二小问时思路还停留在第一小问上,不能展开回答,造成失分。

这就表明考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由试卷想到的1.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对重点知识、热点问题扎扎实实要求学生过手,务必牢固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大同县倍加造镇中学焦培东
一、试题评价
本次期末试题满分为100分,分I、II卷,共五个大题。

题型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

整份试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能够检测出中国近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但第I卷选择题太多,且分值比例太大;第II卷只有材料解析题,缺少简答题、综合探究题。

总体来说,本试卷题型极其单一,对学生本学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察不很全面。

第I卷为30个选择题,共计60分,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分值分布与中考试题极不符合。

二、卷面评价
第I卷共30个选择题,分值为60分,本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选择题得分率为80%左右,学生得分基本在48分左右,错误的主要是7、8、11、14、21、25、27、29小题。

原因如下:关键历史事件时间记忆不准确,如第7、8、14小题,对同盟会和南昌起义记忆不准,所以容易出错;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理解不到位,如第11、21、27小题,五四运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理解不到位。

第II卷非选择题四个大题全是材料解析题。

本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

这充分反映了考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其主要表现在: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
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

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

基础打的不牢。

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

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考生综合能力较差,第32题,主要问题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旗帜是什么,学生不能从材料中选取有效信息作答。

第34题主要是学生不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导致大量失分。

总体来看试卷出现的缺点是书写不工整,不规范,不认真审题,知识识记不准确,说明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思想上重视的程度不够。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本次试题基础题所占比例大,容易题占75分左右,从答题情况看,材料题失分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表现尤为突出。

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

整体表现为缺乏良好的思考和解题的习惯。

全年级参考人数294人,平均74.15分,优生率26%,及格率779.71%.最高分97分,最低分27分。

第I卷选择题得分高些,第II 卷非选择题四个材料解析题得分率较低。

三、教学建议
1、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
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

2、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3、加强训练,注重巩固
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4、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5、加强材料处理与材料题的训练
强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和基本方法。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对材料中出现的新的观点的敏感性,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

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6、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

①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
②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要求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段落化。

③加强针对性的练习。

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方法、掌握规律,也应训练文字表达的简洁、正确与准确。

7、在平时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养成学生自学的意识,养成勤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继续加强培优力度,增强差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单元过关测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