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和法律对策

合集下载

家暴典型案例的法律分析(3篇)

家暴典型案例的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家庭暴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的家暴案例进行法律分析,探讨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法律责任以及法律救济途径。

二、案例简介(一)案情概述李某(女)与王某(男)于2010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不久,李某发现王某有家暴行为,经常殴打、辱骂她。

在忍受了多年家暴后,李某于2019年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解除与王某的婚姻关系,并要求王某承担家暴赔偿责任。

(二)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利,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李某有权要求王某承担家暴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一、准予李某与王某离婚;二、王某赔偿李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三、法律分析(一)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1. 主体特征: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 时间特征:家庭暴力具有持续性、反复性,往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发生。

3. 方式特征: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暴力等多种形式。

4. 法律特征: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行为,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侮辱罪等,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受害人有权请求法院判决加害人承担家暴赔偿责任,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医疗费、财产损失等。

3.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情节较轻的行为,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三)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途径1. 法律援助:受害人可以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获得专业律师的帮助。

《2024年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2024年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家庭暴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自实施以来,旨在为受家庭暴力之害的个体提供法律保护。

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发现该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

本文将就这些困境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1. 法律宣传不足,公众认知度低《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依赖于公众的广泛认知和接受。

然而,当前的问题是该法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很多人并不了解该法的内容和意义,这直接影响了该法的执行效果。

2. 法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 司法人员培训不足:司法人员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处理能力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效果。

当前的问题是部分司法人员对于家庭暴力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

(2) 证据收集困难:在家庭暴力案件中,证据的收集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

由于受害者往往不愿意公开或者无法及时提供证据,导致案件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

3. 法律制度本身的问题(1) 法律责任不明确:对于家庭暴力的行为人,法律规定的责任和处罚力度并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威慑力。

(2) 保护措施不足:当前的法律对于受害者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例如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后续跟踪机制。

三、完善对策1. 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1) 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加强《反家庭暴力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该法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2) 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1) 对司法人员进行定期的家庭暴力案件处理培训,提高其处理能力和态度。

(2) 建立严格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对处理不当或者有偏见的司法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3. 完善法律制度(1) 明确法律责任:对于家庭暴力的行为人,应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以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2) 完善保护措施:加强受害者的保护措施,包括提供心理干预、经济支持、临时庇护等,并建立后续跟踪机制。

浅析婚姻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

浅析婚姻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

浅析婚姻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婚姻家庭暴力是指夫妻、男女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施加或威胁施加的身体、言语、心理上的暴力行为。

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社会问题,婚姻家庭暴力的成因在于情感和人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个体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婚姻家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男权文化长期以来塑造了男女角色分工的刻板印象,男性被定义为强者和支配者,而女性则被视为弱者和被支配者。

这样的性别角色分工的强化和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导致了许多男性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行方式,而妻子则应该忍受丈夫的脾气和暴力行为。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应对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婚姻家庭暴力:1.推动社会文化创新,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在公共教育体系中注入平等、尊重和爱的维度,打破男权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2.加强对媒体的监管,避免媒体宣传暴力、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内容,让社会在文化氛围和行为准则上更趋于文明、理性和平和。

二、家庭教育因素经过研究发现,家庭传统的男权文化、家庭暴力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父母子女之间矛盾的缓解不当等将导致家庭暴力加剧。

这些使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安全、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成为孩子的常态教育。

因此,通过以下措施应对家庭教育因素引起的婚姻家庭暴力:1.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增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和保护。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教育他们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珍惜生命、尊重人权、和平相处。

2.对家庭暴力伤害应该进行有效的处罚及援助,尽快将残暴者送往轮训院进行人性重建和心理治疗。

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营造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

三、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是导致婚姻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个体心理因素的原因导致暴力行为,往往也难以防止。

例如,因为某种原因自己失业,家庭收入减少,无法承担家庭开支,这时候可能会产生慌张、愤怒等情感,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社会学分析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对个体、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要深入理解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社会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对家庭暴力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1.家庭暴力的社会根源首先,家庭暴力与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密切相关。

在许多社会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权力和特权,而女性则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这种性别不平等导致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欲望和暴力行为,进而产生了家庭暴力。

其次,经济压力也是家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的压力,比如失业、贫困、经济不稳定等,会增加家庭内部紧张和冲突的可能性。

当经济压力逐渐增加时,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再次,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对家庭暴力产生影响。

一些文化和社会习俗将男性视为家庭中的主导者,而将女性视为从属于男性的对象。

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使得家庭暴力在一些社会中被社会认可或默许。

最后,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家庭暴力的原因之一、家庭暴力的施暴者通常有心理问题、缺乏应对冲突的技巧,或者曾经亲眼目睹过或经历过家庭暴力,这些因素会使其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2.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家庭暴力对个体、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对受暴力侵害的个体来说,他们可能会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导致自尊心下降、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长期健康和幸福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对家庭来说,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和谐关系,导致家庭功能的丧失。

儿童可能在这种暴力环境中受到伤害,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发展、教育和未来的人际关系。

对整个社会来说,家庭暴力会造成经济和资源的浪费,包括医疗费用、法律程序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花费。

此外,家庭暴力也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不利影响。

3.解决家庭暴力的社会途径为了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社会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和途径。

首先,重要的是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和宣传。

社会应该努力改变那些将男性视为优越的文化观念,强调男女平等,并提倡尊重、互助和和谐的家庭关系。

浅谈家庭暴力法律论文

浅谈家庭暴力法律论文

浅谈家庭暴力法律论文《浅议家庭暴力及其法律规制》摘要:家庭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单位,因此家庭成员内部的和谐相处不仅关系到内部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

但随着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导致家庭中因家庭暴力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中笔者试从家庭暴力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暴力给受害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暴力; 法律规制;法律界定一、家庭暴力的现状一家庭暴力的具体界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家庭暴力的界定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理论上,我国的法律学者对于家庭暴力的界定也主要根据<婚姻法>解释一做出的,认为家庭暴力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暴力,还包括精神上的压迫。

笔者认为,关于家庭暴力的理解应对家庭和暴力两个概念分别进行广义理解。

所谓家庭,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基于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长期居住的共同体。

而且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家庭的出现,还包括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亲家庭与继父母家庭等等。

所谓暴力,从受害者的角度看,暴力指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暴力、成年子女对父母的暴力。

暴力,从概念上讲包括身体的暴力、精神的暴力、性方面的暴力。

因此,我认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性方面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

二我国法律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部门法,目前我国对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律或政策性文件中。

我国的现有法律对家庭暴力的规定主要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行政法》《地方性法规》。

三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首先,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历史原因。

封建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女子必须遵守的三从四德思想,使得家庭的男人处于主导地位,促使了家庭暴力的产生。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范文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篇一一、引言《反家庭暴力法》是我国为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而制定的重要法律。

自该法实施以来,对于保障我国公民的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深入,我们也必须正视《反家庭暴力法》在实践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寻求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践困境1. 法律宣传与普及不足《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对法律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地区、部分人群对法律的认知度不高,导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困难。

2. 执法力量不足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敏感性等特点,使得在查处过程中,往往存在取证难、定罪难的问题。

加之基层执法力量不足,使得家庭暴力事件的解决往往力不从心。

3.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反家庭暴力法》虽然已经实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制度上的不足。

如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不够明确,对施暴者的处罚力度不够等,都影响了法律的执行效果。

三、完善对策1. 加强法律宣传与普及要提高《反家庭暴力法》的认知度,需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法律知识。

如通过媒体、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2. 增强执法力量针对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应建立健全举报、调查、取证、定罪等一整套工作机制,确保在查处家庭暴力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

3. 完善法律制度(1)明确家庭暴力的界定:应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进行明确和细化,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等各类形式,以便于执法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判断和处理。

(2)加大处罚力度:对施暴者的处罚应与其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匹配,以达到惩戒和预防的效果。

同时,对于多次施暴或情节严重的施暴者,应加重处罚。

(3)建立保护令制度: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如颁发保护令、提供临时住所等。

最新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解决措施-精品

最新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解决措施-精品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解决措施家庭暴力实际上是家庭内部的违法犯罪,是家庭成员对家庭成员实施的身体上或者精神上的不法侵害,有些地方思想落后,封建气息严重,导致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存在,这样的不平等封建制度和丑陋的习俗导致受害者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

新婚姻法的实施在其中制定了几项具体的规定来约束和制裁这种行为,家庭暴力不是家事,而是违法犯罪,需要以法律手段来制止和制裁,本文对家庭暴力的内涵特征,成因和对策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将家庭暴力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保障。

一、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对于家庭暴力的概念,我国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一方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行为,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内部间以暴力手段欺凌弱者,并对其人身和精神造成一定的损害的行为。

在学界又将家庭暴力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概念,广义上包括夫妻,父母子女以及其他的家庭成员等等,而狭义上的理解就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不法侵害,包括人身权利的侵犯,精神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等,本所讨论的家庭暴力只是狭义上的家庭暴力,也就是夫妻间产生的情感伤害和人身伤害。

二、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家庭暴力实际上是一个普遍发生的问题,世界各地都存在,只是发生频率不同,在我国,家庭暴力在某些地区也绝不是个别现象,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这是多大的比例啊! 这项调查还显示,除了我们传统印象里的拳打脚踢,还有用木棍,绳索等工具施暴的,还通过冻、饿等虐待方式进行惩罚,以及性侵害。

在一些地区,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竟达到一半左右,而在这一半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丈夫对妻子实行的暴力侵害,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已经证明我国的家庭暴力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并且呈上升趋势,在一些资料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于八十年代,家庭暴力上升了 25.4% ,并且这一数据还是在逐年增长,现在离婚率普遍升高,而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竟然有四分之一的离婚源于家庭暴力,在相关机关积极干预以及法制约束的前提下,家庭暴力的势头依然有增无减,这些数字足以让我们不寒而栗。

心理学角度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

心理学角度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

浅谈家庭暴力成因及对策从社会学角度看,以暴力攫取胜利是人类本能的社会化体现,而家庭中暴力在人类发展史中呈现了极为恐怖的模样,丑陋的显露着人性复杂而病态的面貌。

法律定义其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我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约在30%到36%之间,其中90%以上的受害人是女性。

关于家庭暴力是“家务事”的错误认识,以及法律救济途径的缺失,大量受害人生活在痛苦、愤怒和恐惧中,因家庭暴力引致的恶性案件也日趋上升。

全社会各领域学者对家暴的分析与研究一直较为活跃,随着李阳家暴微博曝光,家庭暴力这个始终存在的于人类社会的恶行再次引起世人关注。

从对受害一方造成的伤害上划分,家暴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类型。

目前,我国的家庭暴力的新特征是暴力手段的多样化:施暴者的施暴行为不再是单纯的谩骂或者拳打脚踢,而是运用一些间接手段对暴力实施升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暴力随着人们对科技越来越多的了解而走着手段多样化、后果更严重化的趋势,这不得不发人深省,探究发生的原因。

家庭暴力行为是人类间侵犯攻击的一种表现,“侵犯”的产生的原因有大致三点: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躯力;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由此三点加之其他社会影响因素,家庭暴力的成因主要为:1、施害者通过儿童期的模仿或亲身经历而习得暴力的沟通方式,有样学样,恶性循环,终生受习得的观念影响;2、家庭暴力行为通过社会和家庭文化的代际传递实现。

传统文化默许男人打女人,父母打子女。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长大的男人允许自己打女人,父母允许自己打子女。

有这种文化的社会,接纳家庭暴力行为。

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中长大的子女,不知不觉接受了这种观念。

家庭暴力行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3、获益不受罚。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是法律缺乏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有效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和法律对策
摘要
家庭暴力在全球各地普遍存在,不管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在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现在,随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家庭暴力的问题显现出了很大的弊端,给受害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很大伤害,同时侵犯了受暴者这些弱势群体的正当合法权益。

所以探究家庭暴力的成因,进而提出家庭暴力的法律防治建议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分析了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家庭暴力法律防治的现状。

发现现行家庭暴力立法可操作性不强、司法保护力度不够、家庭暴力的防治机制不完善、庭暴力的法律防范意识与技能缺乏。

所以应该加强家庭暴力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强家庭暴力的司法保护、完善家庭暴力防范机制、提高个人的家庭暴力法律防治意识。

关键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2家庭暴力的原因 (3)
2.1历史原因 (3)
2.2社会经济原因 (3)
2.3个体原因 (4)
2.3.1心理原因 (4)
2.3.2生理原因 (4)
3家庭暴力法律防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5)
3.1家庭暴力法律防治现状 (5)
3.1.1地方性法规对家庭暴力的有关规定 (5)
3.1.2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家庭暴力的有关规定 (5)
3.1.3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家庭暴力的有关规定 (5)
3.1.4婚姻法对家庭暴力的有关规定 (6)
3.1.5刑法对家庭暴力的有关规定 (6)
3.2家庭暴力法律防治存在的问题 (6)
3.2.1现行立法可操作性不强 (6)
3.2.2司法保护力度不够 (7)
3.2.3家庭暴力的防治机制不完善 (7)
3.2.4家庭暴力的法律防范意识与技能缺乏 (8)
4我国家庭暴力法律防治的完善措施 (9)
4.1加强家庭暴力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 (9)
4.2加强家庭暴力的司法保护 (10)
4.3完善家庭暴力防范机制 (10)
4.4提高个人的家庭暴力法律防治意识 (11)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附件: (15)
网络学院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15)
毕业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16)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自人类有文字记录起,家庭一贯是其施暴者进行暴力行动的场所”,它在全球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出现。

因为这个原因,西方国家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探究从1970年就开始进行了。

在中国,从1980年以后才开始进行关于家庭暴力这个问题的探究,各界学者对家庭暴力问题从各个方面层次开始进行探究,考察发生家庭暴力的缘由,找寻预防和治理家庭暴力的正当措施。

在我国,家庭暴力活动是普遍发生的,而且其中很多的受暴者是妇女和儿童。

据最高院2018年统计,全国约有24. 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

历年有近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的问题而瓦解。

妇联系统历年收到4到5万件关于上报家暴的案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口益实现,家庭暴力引起的一连串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世界各国加强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和防治。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颁布的《行动纲领》将“家庭暴力”问题列为12个“重点注意领域之一”,要求各国社会采用策略加以管理。

对家庭暴力法律问题的研究早已成为现如今一大热点问题。

2018年9月12口,陕西《都市快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媳妇遭丈夫公婆家暴,浑身是伤死于家中”的新闻报道.这就是典型的家庭暴力事件。

所以对于家庭暴力的原因以及法律的对策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1.2研究意义
当今社会,在家庭暴力被确切认为是违法的情况下,该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和儿童依然持续的受到家庭暴力而且缺失完整的法律救助制度。

从中国历史来看,源远流长的社会文明为我们营造了如此的社会氛围,如此不和谐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导致了家庭暴力的不断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先存在,然后人才开始存在,中国人口常生活中男女群体的生活历程和举止行为展现出了这种文化形式。

同时社会文明和思维意识中对武力、男性整体性格、女性整体性格、家庭概念的定义等这些若干因素成为了家庭暴力施暴者施暴的主要缘由。

因为目前我国只颁布了《反家庭暴力法》,但与家庭暴力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法律可实施性较弱,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仍存在很多争论,家庭暴力至今依然没有合理遏制。

所以,当我们探析家庭暴力行为时,就必须与社会环境和法律体制相结合,重点探讨我国立法、司法、社会、个人等对家庭暴力的影响,
然后采用一系列防治措施来综合治理家庭暴力。

笔者认为对家暴问题出现的缘由进行研究有一定意义,就是因为有家庭暴力这些事实摆在眼前,探析整体出现家暴的缘由之后,在继续找寻防范和治理家暴难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维权意识,减小家庭成员受到暴力的影响,使遭受家庭暴力的受暴者能够尽快早一点脱离家暴的纠缠,构建和谐美好的幸福家庭,进而达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