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基层单位作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 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 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16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群发性癔症是在接种疫苗后多人同时或先后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临床症状如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但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2种临床经过 种临床经过。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 种临床经过。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 影响,诱发症状。 影响,诱发症状。
10
这种反应在某些人往往重复出现,不仅在预防接 种时会引起,在针灸、穿刺时也可发生。 晕针应与过敏性休克,换气过度综合症及各种癔 症及各种癔症性发作相鉴别。
11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过敏性休克是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 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在接种疫苗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可 达1-2小时)。 首先出现眩晕、全身发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 广泛性的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 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 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导致 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一系列 严重症状,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处理原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接种疫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免疫系统的情况不同,因此一些人可能会对疫苗产生
不同程度的反应。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异常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则:
1.掌握适宜接种时间:根据疫苗的推荐接种时间表,及时接种各种疫苗。
延迟接种或未按推荐的时间接种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反应。
2.完全了解接种疫苗的信息:在接种前,了解和掌握疫苗的成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接种剂量、接种方式等信息,并向医生提供个人健
康状况和过敏史,以便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
3.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使用: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符合规定,避
免使用过期疫苗和疫苗受损的情况。
4.接种时遵循操作规范:接种时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包括洗手、
采用无菌技术、正确注射等。
避免接种时带有细菌的创伤导致的感染。
6.处理疫苗异常反应:针对不同的异常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对于接种后的发热,可以给予适当的退烧药;对于局部疼痛、红肿,可以
使用冰敷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喉咙麻痹等,应立即就医,采取急救措施。
7.记录接种信息和反应:接种后应及时记录接种的疫苗名称、批号、
接种日期及注射方法,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便日后参考和对疫
苗的质量监控。
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置原则

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置原则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和使用国,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整套从疫苗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的安全和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疫苗的质量安全。
但疫苗对接种者来说毕竟属于异物,理论上所有的疫苗接种后均有可能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
绝大多数的预防接种反应是轻微的(如发热、疼痛、硬结等),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不会产生长远严重的损害,但由于接种者个体差异,极少部分接种者可能出现罕见的严重疫苗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现将常见预防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置原则介绍如下: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
一、全身性一般反应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少数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高峰;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疫苗后6~10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也有少数受种者接种疫苗后,除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
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对于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如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
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受种者的接种部位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大多在8~12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 (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AEFI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PPT课件

为阻止组胺释放,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成人首次每300-500mg,后 再用100-200mg维持静滴;儿童每日4-8 mg/kg,或分次稀释于 5%-10%葡萄糖静滴。如经上述处理仍不缓解时,成人可加用重 酒酸去甲肾上腺素1.0mg加于5%葡萄糖盐水200-300ml作静脉滴 注(要严格注意不能注入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 病情调整药物浓度及滴入速度,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213kpa(90-10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逐渐减量,于10小时左 右停药。儿童用量酌减。
14
发生呼吸衰竭,有条件时予插管给氧,或肌肉注射盐酸洛贝林 (山梗菜碱)10mg,儿童1-5mg/次,或尼可刹米(可拉明)250mg, 儿童83-125 mg/每次,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作胸外心脏 按压;心跳停止心室内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1.0 mg,儿童<1 岁0.25 mg,1-4岁0.5 mg,5-8岁0.75 mg,≥9岁同成人;喉头水 肿阻碍呼吸应吸氧,并作气管插管。 烦躁不安者可肌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鲁米那),小儿5-7 mg/kg,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1g,儿童不超过50 mg。 15
常在接种疫苗时或接种疫苗后不长时间,甚至在准备接种疫苗时 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 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有心慌、恶心,手足麻木感等,一般短时间 内可恢复正常。稍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 恶心伴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脸色更显苍白,骤然失去知觉,脉搏 缓慢,心动徐缓,肌肉松弛,瞳孔缩小,呼吸缓慢,收缩压降低, 舒张压无变化或略低。数10秒种至数分钟即可意识清楚,一般可 在短时间完全恢复或有1-则
1
1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 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 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 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 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 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医院狂犬疫苗接种反应及处理原则

医院狂犬疫苗接种反应及处理原则
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在接种狂犬疫苗后可能
会出现一些反应。
本文将介绍医院狂犬疫苗接种反应及处理的原则。
1.常见的狂犬疫苗接种反应:
-注射部位疼痛、红肿:这是最常见的反应之一,多数情况下会在1-
2天内自行缓解。
-全身性不适: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一般在接种
后24-48小时出现,持续时间较短。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是对疫苗中
的一些成分过敏所致。
-神经系统反应:极少数人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短暂昏倒等神经系
统症状,持续时间通常不会超过24小时。
2.处理原则:
-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可以将冰袋或冷敷物贴在注射部位,缓解疼
痛和红肿,避免剧烈运动和按摩接种部位。
-过敏反应: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给予适
当的抗过敏治疗。
-神经系统反应:一般情况下自行缓解,若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接种狂犬疫苗的情况。
3.注意事项:
-接种狂犬疫苗后,一般应在接种医院观察30分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的急性反应。
对于有皮肤过敏或过敏体质的患者,观察时间应延长至60分钟。
-接种狂犬疫苗前,应告知医生个人的过敏史和其他相关疾病情况,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处理和建议。
-接种狂犬疫苗后,应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若出现接种疫苗后反应较为严重或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寻求进一步的诊疗和治疗。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二、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表现
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
1.发热 分轻度(37.1 ℃ ~37.5 ℃ )、中度(37.6 ℃ ~38.5 ℃ )和重度(≥38.6℃)。部分受 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 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 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到高峰, 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 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注射麻疹疫苗后 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 疹样症状。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概念 二、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表现 三、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置
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概念 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 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 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 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 等症状。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一般不需要进 行特殊处理。
处置-全身反应的处理
(3)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 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处置-局部反应的处理
(1)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2)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 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卡介苗的局部 反应不能热敷。
谢谢大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 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 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置:
全身反应的处置 局部反应的处置
处置-全身反应的处理
(1)轻度反应者可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 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 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处置-全身反应的处理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为了保障接种者的权益和健康,制定和完善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疫苗接种反应的种类、处理原则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疫苗接种反应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另一种是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对于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通过冷敷、按摩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全身反应,应及时监测体温、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使用退热药物以降低体温。
其次,疫苗接种反应处理的原则包括:第一,及时发现和记录接种者的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在接种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时间、接种疫苗等。
第二,分类评估接种反应的轻重程度。
根据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等进行评估,区分轻度、中度或重度反应,以确定处理的方法和紧急程度。
第三,个体化的处理方法。
根据接种者的健康状况、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就诊等。
为了规范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工作,可以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流程。
首先,建立疫苗接种反应监测机制。
通过接种后随访等方式,对接种者的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其次,建立反应处理指导方案。
根据疫苗的不同类别和接种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指南,包括对不同症状的处理方法、使用药物的剂量和时机等。
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疫苗接种反应处理的认识和能力。
第三,建立反应处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对医务人员的处理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总结起来,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的建设对于保护接种者的权益和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疫苗接种反应监测机制、制定处理指导方案、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可以提高反应处理的效能和水平,为接种者提供更安全、贴心的健康服务。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和研究工作加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阅读次数:687]
各位家长:
你好!
当你的孩子接种疫苗后一般不会出现反应,但有极个别儿童在预防接种后发生了,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反应:
一发热:分为轻度(—37.5°C)、中度(—38.5°C)和重度(>=38.6°C)个别儿童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安尓宝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等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风腮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水痘等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接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重度反应时送医
院观察治疗。
二局部反应: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5.0cm和强反应(>5.0cm)。
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
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
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接种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安尓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等含有吸附剂疫苗,部分接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较重的局部反应前三天应用干净毛巾冷敷,红肿好转后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
分钟。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一、接种登记前家长主动向医生提供儿童身体健康情况,如感冒、发热、急慢性疾病、过敏史、家族遗传性疾病、心、肝、肺肾、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等。
二、接种卡介苗后,3天之内接种部位保持干燥(不能洗澡),3天后洗澡不要擦洗接种部位,个别婴幼儿接种一月后局部出现化脓现象,请不要随意处理。
三、接种麻疹、甲肝、乙肝、百白破、HIB等疫苗后,24小时内不能洗
接种部位,个别儿童接种某疫苗(百白破、HIB)后局部发红,伴轻微肿胀、痒、疼痛,请避开针眼冷敷局部,48小时后改为热敷。
若进行性加重立即去医院就诊。
四、每次接种后观察15-30分钟,无异常后方可离开。
咨询电话:2372763(上班时间)2372467(下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