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挂枝儿·泥人》《山歌·山人》“集评”注译评析

四、“集评”作品分析
民歌古已有之,到明代达到了鼎盛。不管是市井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竞相传颂,正如上述增补集评三中明人卓人月称赞民歌为“我明一绝”一样。民歌在明代的流行,与文人对民歌的不懈研究息息相关。其中,冯梦龙在搜集、整理、编撰民歌方面有着显著成就,他编撰的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是明代民歌中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民歌集,也是明代影响最大、流布最广的民歌集。《挂枝儿》、《山歌》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市井百姓所作,表达的是民间普通百姓的爱憎情感和生活情趣。冯梦龙视这些流露人的内心自然情感的山歌为民间性情之响,认为山歌具有“发名教之伪药”的作用。明代时情歌在正统文人眼中很不堪,所以冯梦龙收录吴地民歌的初衷,一方面是想为情歌正名,另一方面就是他认为这些民歌最能体现他在叙山歌中所表述的“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和“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的文学主张。
冯梦龙将明代人根据流行曲调《挂枝儿》谱写的《泥人》收录于《挂枝儿》欢部第二卷,其内容如下:
泥人儿,好一似咱两个。撚一个你,塑一个我。看两下里如何?将他来揉和了重新做。重撚一个你,重塑一个我。我身上有你也,你身上有了我。
文中以捏泥人来比喻男女间矢志不渝的爱情,这种表达方式相传始于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之妻管道升,其《我侬词》云:
你侬我侬,忒然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槨。
管道升作《我侬词》来表达她和赵孟頫之间如胶似漆的爱情,后经人增删修改,在民间广为流传,《泥人》也是《我侬词》流传的变异作品,所以两者在内容上基本一致,都是巧妙借用孩童捏泥巴玩耍的的游戏,加以比喻的手法,将自己和恋人比作泥人,形象生动地阐释了男女之间亲密不可分割的感情,具有“童真”的色彩;在艺术风格上,《泥人》仍然保持了《我侬词》真率炽烈、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但从语言上看,《泥人》的语言平质朴实,较《我侬词》的语言更为简练。细读以上摘录的原文,《泥人》将《我侬词》中的“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修改为“我身上有你也,你身上有了我”,修改的“身上”二字,使得作品情感更加真挚感人,读来更显真实。
《山人》收录于《山歌》卷九,这是一篇极具戏谑诙谐的作品。从内容上看,《山人》一文假借“土地”与“山人”对话的方式,趣味十足的描绘了山人伎俩,将山人不学无术、

仰人鼻息的封闭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讥刺了封建阶级帮闲文人招摇撞骗的丑态。沈德符曾在《万历野获编》对“山人”有过描述:“山人之名本重,如李邺侯仅得此称,不意数十年出游无籍之辈,亦谓之山人。”自明代起,“山人”这一称谓有了特定的意义。“山人”不再是从前隐居山林的隐士,虽然他们也是知识分子,但他们并非高风亮节的有德之士,而是好追求名利的伪君子,他们或依附达官显贵,或在将门相府间奔走,附庸风雅,招摇撞骗,深为世人所鄙视。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山人沽名钓誉,四处奔走推销自己,甘当帮闲和打手,成为既可笑又可耻的一个群体。从语言上看,此文通篇使用吴地方言,语言通俗,但并不俚俗,相比较明代以前的民歌,更加新奇活泼,注重整体的音韵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倍感真实。其对山人之流描绘的更为生动鲜活,令人咂舌,充分展示了民歌平质朴实、绘摹细腻的艺术魅力。从修辞手法上看,《山人》中用“咦弗知……”、“咦弗知……”、“咦弗知……”、“咦弗知……” 四个相同的句式结构进行排比,表现了文中土地公公对山人的极度不满,明显增强了气势,也对山人这一人物形象刻画的更为真实、细致。另外,《山人》中土地和山人的对话,虽有些夸张,但运用夸张的手法更深刻的凸现了山人之流已到了人神共愤、让人厌恶的地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泥人》、《山人》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上的直接表现,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感受随口歌出,而不是无病呻吟,这样的作品焉能不真,且民歌不像文人诗文一样是通往仕途的依仗,民歌对于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来说只是愉悦身心的工具,他们绝没有想通过民歌来飞黄腾达,也无需迎合官方,争名夺利,正如上述原文集评中冯梦龙所说:“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故而民歌不会装模作样的粉饰,不会为文才音律所困而有碍真情实感的表达,正所谓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因此,抒发了真情实感,描写了真人真事的明代民歌《泥人》、《山人》,完全符合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非虚构写作的首要特点和基本标准——真实,故民歌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惯于借助叙事和修辞的写作策略和方法,重视对话、场景和细节描写,来增强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泥人》中女子将自己的恋人的爱情用泥人作比,富有童趣性,增强了作品的体验性。《山人》中运用了略显夸张的土地与山人对话的方式,易于读者理解山人不学无术、投机取巧的纨绔形象;其次,非虚构作品通常都具有良好甚至

完美的故事性文本特征。《山人》一文,完美的叙述了山人从进入土地庙、与土地产生对话到逃离土地庙的一系列过程,内容叙述流畅完整。最后, 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非虚构作家们也把目光聚焦于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在明代这样一个封建等级制度严苛的时代,百姓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当时的主流文化也是诗词文学,而冯梦龙记录的《泥人》、《山人》均由明代市井百姓所作,描写的是社会底层人物普通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以上足以说明民歌在当代来看确属非虚构作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6
[2]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0
[3]范濂.云间据目抄[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6
[4]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03
[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