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

合集下载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他是20世纪视觉艺术方面最有独创性、最全面、最强有力的人物。

他的一生画风多变,从忧郁的蓝色到多情的玫瑰色,再变回新古典主义,接着又变成超现实主义,他的每一次风格变化都引起画坛一片惊奇,他也都取得成功。

他的作品对西方的艺术流派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马拉加一位图画教师的妻子产下一个浑身青紫的男婴,助产士以为这是个死胎,便撂在桌子上忙着照料产妇去了。

幸亏他的叔叔,当地有名的布拉斯科医生及时赶到,他经验丰富,判定婴儿并没死去,便立即着手抢救。

过了好一阵子,婴儿才脱离窒息状态,“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开始呼吸人世间的气息。

这个被宣判为死婴的孩子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来到世界上不久,便显露出他与绘画艺术的天然渊源。

据说小毕加索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就是“匹兹”,毕加索好像是在向母亲索要一支铅笔,以便用它涂涂画画,小毕加索的确很早就喜欢用笔在纸上画一些纠缠不清的螺旋形。

毕加索常在父亲的画室找乐趣,一次他父亲嫌他太吵闹,给了他一张纸和一支笔,任由他胡乱涂画,可不一会,他竟完成了一幅“作品”,递给父亲,等待夸奖。

他父亲看着纸上潦乱的线条,不知是何物,小毕加索居然发音含混地告诉父亲这是一块小甜饼。

自然,小时候对毕加索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

他看到儿子对画画很有兴趣,就对他进行训练,先教他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接下来让毕加索学会吃苦,练习基本功。

毕加索常常坐在父亲的画室,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认真画画,画坏了从头再来。

他的画在父亲的指导下和靠着自己的勤奋进步很大。

毕加索6岁那年,他被父亲送进马拉加最好的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毕加索此时对绘画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他对普通教育的反感和抵制情绪也在与日俱增。

他对学校安排的课程总是打不起精神去学,作业马马虎虎,能逃则逃,考试能躲则躲。

毕加索

毕加索

人生历程
•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 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 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 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 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 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 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 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 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 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 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 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 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人生历程
•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魄又贫穷, 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 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 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 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 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 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 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 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 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 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 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 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 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 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 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 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 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 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 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 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 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 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 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 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 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 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 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先河。

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贯彻了他的一生。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毕加索成就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毕加索成就故事毕加索(1881—1973),杰出的西班牙画家、艺术家。

他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市。

1881年10月25日黄昏,马拉加市中心的马尔塞德广场和往常一样,聚集着三三两两的人群。

一群群鸽子飞起又落下,引得市民和旅游者们纷纷赞美。

忽然,一位医生急匆匆地从广场穿过,惊得正在觅食的鸽子“轰”地一声飞上天空。

医生是急着去接生的。

显然这是个不愿意顺顺当当地来到人间的小生命。

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孩子终于安全降生,发出了洪亮的哭声。

这是当晚的11点15分。

婴儿的父亲是一所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名叫唐?若塞?路易斯?柏拉斯哥,当年31岁;母亲叫多妮亚?玛丽亚?毕加索?瑜?洛佩兹,26岁。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孩子出生第三天,父母给儿子取了名字——巴柏罗?路易斯?毕加索。

让儿子姓母姓是父亲的主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姓在西班牙太普通了,所以在孩子的姓中又加上了母亲的姓:毕加索。

这就是响彻世界的画坛巨子毕加索名字的由来。

毕加索在母亲的辛勤抚育下幸福成长。

母亲是犹太血统的意大利人,生于美丽的热那亚,后随其父母迁移到西班牙南部,一直居住在安达卢西亚山区。

母亲不但供给他乳汁,也把自己的优点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例如,那炯炯发光的黑眼睛和始终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良好心态。

相反,父亲却像大多数艺术家那样,多愁善感,甚至还有点儿神经质。

小的时候,毕加索觉得父亲挺怪的,似乎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直到长大后,他才渐渐体会到父亲那威严目光后面的关怀和温暖,也开始崇拜父亲的尊严和才气。

如果说母亲传给了毕加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那么,父亲则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他艺术细胞。

毕加索在成为画家后,曾深情地说:“每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想到父亲。

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简介2008年06月21日星期六 16:21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

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籍装帧等方面。

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他的作品约达六万件,仅油画一项就在万件以上。

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做到了。

父:荷西·路易兹-布拉斯科母:玛莉亚·毕加索-洛培兹1881 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1888/9 7/8岁在父亲(美术教师)指导下画画。

1889 8岁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1895 14岁进入巴塞隆纳的隆哈美术学校,其父于该校任教。

入学考试是古典艺术与静物写生,依规定可有一个月时间完成,毕加索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

1896 15岁作品"初次领圣体"参加巴塞隆纳美术与工业展。

1897 16岁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

但常不去上课,比较喜欢去"普拉多美术馆"参观。

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西班牙大师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盖兹及哥雅等。

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一位图画教师的儿子,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分,在巴塞罗那艺术学校中颇有神童之风。

19岁时他来到巴黎,在那里他通常画一些以乞丐、流浪者、江湖艺术和马戏艺人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为表现主义者所喜爱。

但是他显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开始研究原始艺术。

毕加索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保罗·高更(Pual Gauguin,1848-1903)的作品中学到怎样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张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

但这跟较早的艺术家使用的简化视觉印象的方法有些不同(较早的艺术家是把自然的形状简化为平面图案,这种平面图案给人以平面感,缺乏立体感)。

“有没有办法既能避免这种平面性,又能使简单物体的图画不失去立体感和深度感?”正是这个问题引导着毕加索返回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的作品。

塞尚曾在给一位青年画家的信中劝告他:“要以球形、圆锥和圆柱的观点去观察自然。

”他的意思大概是:在组成图画时,应该永远不忘那些基本实体形状。

但是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却决定遵循这个劝告的字面意思,不再宣称按照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样子去表现它们。

那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追求它没有用处。

他们不想把一个转瞬飞逝的假想印象固定在画布上。

把他们的主题画面组织得尽可能地有立体感,他们的理想目标是构成某物而不是描摹某物。

我们拿一把小提琴来打比方,它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之眼里形象,跟我们的肉眼看见的小提琴不同。

我们能够同时想起它的各个方面。

某些方面非常明显突出,以致我们觉得能够触摸它们;另一些方面我们会感到有些模糊。

然而这奇怪的混杂形象却是任何一张相片或任何一幅精细的绘画所能相比的,它更加接近于我们心中“真实的”小提琴。

“小提琴与葡萄”(图1)这幅静物画类的作品,就是在这个推理过程引导下创作的。

毕加索

毕加索

第一次的圣餐
姑妈佩帕的肖像画
1893年间,毕加索早期作品里的稚气逐渐消逝。1894年,毕加索 可以说是正式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 学院。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 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同年,毕加索的现实主义画风受到了象征主义影响,在一系列的风 景画作品中,配上毫不自然的紫、绿色调,便是毕加索的现实主义时期 (1899年-1900年)的特色。此时期毕加索的作品受到罗塞蒂、史丹林、 图卢兹-罗特列克与爱德华· 蒙克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他钦佩的画家埃 尔· 格雷考的特色,而产生了毕加索独特的现代画风。
在卡萨吉马斯死后,1901年秋季,毕加索画了几幅他的画像,并于1903年完成了生 平最忧郁的作品《生命》(La Vie),现收藏于克里夫兰美术馆。 忧郁的情绪并蔓延到了知名的蚀刻作品《俭朴的一餐》(The Frugal Repast,1904 年)上。该作品描绘著一对看不见的男人与看得见的女人,两人皆身形消瘦,坐在 一张老旧桌子前。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常使用“失明”这个题材,像是《盲人的晚餐》(The Blindman's Meal,1903年,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赛乐丝汀娜》(Celestina, 1903年)等都是蓝色时期的代表。
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6-1973 田园时期 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表现为,仍然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 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为主,手法运用更加灵活娴熟, 画面粗狂干劲,和谐统一。 田原时期风格特点:平静、安逸、成熟
海滩上奔跑的妇人
熟睡的农民
两个坐着的裸女
两个裸女
三个乐师
卡恩维勒肖像
立体主义时期风格特点:在平面上,表现一个事物的全方位空间。

美术鉴赏--毕加索

美术鉴赏--毕加索

格 尔 尼 卡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1937 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 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 绘画史上的杰作——《格尔尼卡》就这样诞生了。
《马戏团演员》
《江湖艺人》 《花篮女人》
1900—1904年 蓝色时期
色 调: 粉色 生活状况: 经济好转,生活的稳定,收获爱情,
精神生活丰富。
绘画对象: 街头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性 人物形象: 魁梧 青春 画面感觉: 轻快 柔美 温暖 单纯
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
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
舞台剧《游行》的垂幕设计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色 调: 色彩丰富 生活状况: 生活安逸,稳定、幸福、
满足
描绘对象: 以家人亲人为主 画面感觉: 宁静,带有梦幻主义色
彩,有丰富的意境、优 美的构图,元素间对应 的完整。
8 比
拍 卖 行
拿烟斗的男孩 1.04亿(6.8亿)
9
2
0
0
6

5

3
日,





朵拉·马尔与猫
拍 卖
9521万(6亿) 行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 作品风格丰富多彩,变化多样,为了 更好的了解毕加索及其作品,史学上 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

毕加索介绍

毕加索介绍

毕加索爱情篇 之
吉纳维夫
毕加索一生有过无数情人,在人们的脑海中,他是一个被女人宠坏的暴君,但是在吉 纳维夫记忆中,毕加索却是一个“让人尊重的人,温柔、聪明,偶尔还会很羞怯”。吉 纳维夫说:“他并不是人们常常描述的那样,是个让人厌恶的冷酷的人。
吉纳维夫与毕加索初次相遇是在1944年,当时她还只有17岁,作为一名学校杂志的记者前去采访当时已是著名画家的毕加
现住纽约的弗朗西丝认为大师当年为她所作的画上用一种柔和的线条和抽象的晕影表现两人的亲密关系。 有一幅画上,看起来象是毕加索用对称的轮廓线把肖像的各点连结起来了,这种画法当时刚开始尝试。她说: “当一对男女同为画家时,作品上体现的一切都带有感情色彩”。在她看来,“对于毕加索来说,给女人画 像就是一种诱惑她的方式”,“其他女人是通过她们的肖像画来认同自己的。所以当毕加索一旦歇手不画她 们了,她们的一切也就完了。”而她自己则没有陷进去,“从没有被封闭在自己的肖像画里,从而没有成为 他的俘虏”。 年已半百的克洛德长着一双深色的眼睛,身体十分结实。他同父亲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受毕加索遗产 管理法庭的提名,他于1995年成立了毕加索管理委员会,以控制其作品的复制权和使用权。他本人可说是毕 加索留下的上千幅画作、雕刻、草图、版画的活目录。他在巴黎的办公室里挂满了父亲的画。毕加索曾为他 和妹妹帕洛玛画过一幅双人画,幼年的他坐在一个玩具汽车上,双眼放着光,妹妹则在玩一列小火车。还有 一幅画上有他的母亲和他兄妹二人。画面上的他拿着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对他来说,这幅画代表了他们这 个家庭的未来,代表了后来写在这张纸上的一切。· 兄妹二人分别在16岁和14岁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那本书出版后,他们的生活里从此失去了父亲。两兄 妹一次又一次去看望父亲,可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连电话也不接。即使见不到面,他们仍每年一起或分别 几次去父亲的家。他说:“作为一个杰出的大艺术家的儿子我是幸运的,毕加索本人就变成了我们家族的事 业。”父亲没能得到看着他成长的快乐,但他对此已没有愤怒。 帕洛玛有一张为人熟知的脸,这要归功于她做的香水广告。广告上的她有火一般鲜艳的红唇、源于其父 的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一头瀑布般的黑发。她已有49岁,亲见其人会觉得她谦和亲切得多。她说父亲给他 们作画时从未让他们摆姿势,他是凭记忆作画、从想象中得到灵感。毕加索是个对孩子着迷的人,他画过很 多儿童画。但很显然,他从未画过少年时代及长大成人后的子女,对于他,孩子长大了就又是一回事了。帕 洛玛认为父亲后来不见她是受了别人的挑唆,尤其是后母杰奎琳觉得他们对自己是个威胁。 帕洛玛同剧作家拉法埃尔· 罗伯斯在结婚18年后于1995年分手,前夫为此同她展开了一场争夺财产的大 战。帕洛玛的财富约有17亿美元,她的经济王国里有化妆品、香水和珠宝生意,当然还有其父留给她的价值 6亿多美元的画。她的前夫要求得到所有这些财富的一半,此外每月还要给他一笔高额的生活费,理由是他 抛开了剧作家的生涯而同妻子一道经营她的生意,而且他在她取得的成功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幸的是, 在他们妇唱夫随的美好日子里,帕洛玛也以类似的话夸奖过自己的丈夫。据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昂贵” 的离婚。帕洛玛为忘记烦恼只好全力投入工作,同时也投入新欢的怀抱,那是个法国大夫,名叫埃里克· 德 温奈特。 不过,玛雅真正让毕加索专家们吃惊的是,她从事辨别父亲作品真伪的工作,尽管不是非常专业,却赢 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色时期 玫瑰时期 立体主义
古典时期 超现实、抽象 格尔尼卡
昂蒂布的夜渔
马蒂斯
毕加索
达利
蒙克
蒙德里安
所谓西方现代美术,是指西 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 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 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 普艺术的统称。
简介
蓝色时期 玫瑰时期 立体主义
•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 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 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全世界前10名最 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 据4幅。
毕加索为什么不敢来中国?
张大千见到毕加索,说起中国艺术界 他的艺术敬佩之至,很多中国普通老 百姓都知道他的名字,希望他到中国 去看看。毕加索听完回答:“我不敢 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藍色時期
1901-1904
1902
人生
蓝 色 自 画 像
1903

玫瑰時期
1904-1907
1904
1906 1905

立體派時期
1907-1916
亚 威 农 的 少 女
三 个 乐 师

古典時期
1917-1924
▼ 超现实主义时期及抽象主义时期
1925-1936玛尔画像
古典时期 超现实、抽象 格尔尼卡
昂蒂布的夜渔 连线题
代表作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小练习
• 参照毕加索的立体派风格,画一幅自画像。
毕 加 索 和 张 大 千 合 影
永恒的记忆
偏执狂的相貌
比基尼岛的三尊狮身人面像
白日梦
杜尚
蒙 克
自 画 像
毕加索,绰号“变色龙”P.Picasso (1881— 1973)西班牙人 一生作品6万件,早年在马德 里皇家美术学院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基本功,他 先由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1907年超越传统 写实,进入分析立体主义时期---1912年发展为 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采用实物拼 贴---抽象立体主义,终身求变求 创造,晚年甚至研究中国水墨 和书法,之后画了一批水墨黑 白画。

格尔尼卡
1937-1953
赏析《格尔尼卡》
1950年世界和平大会的海报
昂 蒂 布 的 夜 渔
连线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