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绪论与第一章、第二章的只是要点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知识资料

变态心理学知识资料

幻觉分类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 (1)功能性幻觉 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 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 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2)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 ,是特殊形式的幻觉。 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 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 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 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 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 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 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 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 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2、思维内容障碍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2、记忆障碍3、智能障碍 四、自知力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变态心理学第1章绪论

变态心理学第1章绪论
变态心理学
有着怪癖和天赋的名人们
变态心理学
6.

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
依赖性过强.过分讨好或过分敌视 的人都会使人感觉不舒服 他们的行为通常使他们自己感觉 舒适,但却给别人造成了心理冲突.
变态心理学
过分的亲昵……

谭维维遭强吻……毫无疑问,这样的亲热会让对方 和观者都很不舒服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 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我感觉和其他人关系总是处不好 我不易入睡,有时候睡眠不好 我觉得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

变态心理学
第二节:认识变态的历史
一、早期的认识 1、超自然的解释 万物有灵论:驱邪,环锯术 神灵支配论:巫师,撒旦,女 巫的迫害 星月决定论:星座,巴纳姆效应
心理功能紊乱涉及到认知、情感和 行为三方面的功能损伤. 人们通常都把正常与异常当作一个 心理的连续体,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 分法.

变态心理学
痛苦与损伤

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必须是伴随痛苦产生 的,这一点是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成分,但 单独用它来定义心理障碍是不够的.


功能损伤这个概念是非常有用的,虽然它 并不能够完全让人满意. 许多心理障碍都有某些正常情绪.行为和 认知过程的极端表现
南京一高三男生裸奔三公里, 声称为高考减压!!!
变态心理学
不要轻易下诊断



每个人都曾经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常持过 怀疑态度; 在私下里我们会受到许多想法和行为的影 响,而且我们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些想法 和行为; 这种隐私的结果会导致我们发展出一种体 验,这种体验使我们夸大了自己的某些禁 忌的思想或行为的特性.

(新)第一章:变 态 心 理 学(异常心理学)

(新)第一章:变 态 心 理 学(异常心理学)

诊断和评估方法
观察法 会谈法 心理测验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
外表和行为:如衣着是否整洁,与身份 相称否?是否避免目光接触? 言语和思维:如言语流畅否?言语过多 或过少? 情绪:如是否有情绪不稳、激动、焦急、 发怒、淡漠等? 动作行为:有无特殊的奇异姿势或行为 动作?
会谈内容
最初晤谈:
问候和关心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
喊。
工作重点
描述现象
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
发现原因
考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等
治疗干预
不同治疗的途径及效果等
概念的区分
心理病理学 病理心理学 心理异常与行为异常 神经病 精神障碍 精神病 心理障碍
心理病理学
与变态心理学相比,更偏重对异常心理现象的
原因和机制的探讨。
心理异常与行为异常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mental order mental illness insanity
神经病与精神病的区别与联系
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 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神经病。 中枢神经系统受致病因素影响(尤其是未能查出 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而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 要表现的疾病称为精神病。 俗话中常称精神病为“神经病”是有错误的。但 神经病与精神病常可并存,如散发性脑炎往往以 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麻痹痴呆患者亦可早期即 出现神经症状。
Axis I Clinical disorders(临床障碍) 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s, mental retardation(人 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缓) Axis III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s(一般医学情况) Axis IV Psycho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心 理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 Axis V 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功能的全面 评定)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言一、精神医学的概念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发展规律、病程经过、预后转归、治疗措施、预防和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医学科学。

精神活动(心理)是脑的机能,它使机体能对外适应环境和污染环境,使之更能适应机体的需要;对内则通过神经系统与整个机体联系,以保持内部的统一性。

因此精神是生物——心理——社会统一的表现。

精神活动(心理现象)按心理学概念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即知、情、意)三个过程。

认识可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

精神活动还包括性格心理特征和能力。

精神活动如发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量和质的改变时,就能患精神疾病。

二、精神医学的特点:精神医学是躯体医学相对的医学。

即精神医学和躯体医学两者解剖部位、生理机能、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多有不同。

但都是临床医学范畴内。

两者各有特点,但又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精神医学神经病学的关系: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防治和健康者心理保健的医学。

神经医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

两种疾病都是研究神经系统病变的医学。

两者的区别,只是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不同而已。

如精神疾病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等不同而已。

如精神疾病的病变主要在脑部,其病变性质除脑器质性病变外,其它疾病大都属于机能性病变。

找不出明显结构的改变。

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障碍。

神经病的病变不仅是脑部,而是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是属于器质性病变。

有神经组织结构的病变,症状表现为感觉、运动、反射和植物神经系统的障碍。

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炎和变性等精神障碍,即有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也有各种精神障碍。

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只有精神症状,而无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

变态心理学知识要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要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概述
有关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和对异常心理的解释,见表7-1
表7-1 变态心理学定义和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见表7-2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有关常见的异常心理症状见表7-3-表7-8
表7-3 精神障碍症状学总表
表7-5 思维障碍的分类
表7-6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的分类
表7-7 情感障碍分类表
表7-8意志行为障碍分类表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常见精神障碍症状见表7-9
表7-9 常见精神障碍症状表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相关内容见表7-10-表7-13
表7-10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表7-12 许又新的神经症定性评定法
表7-13 许又新的神经症定量评定表
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见表7-14
表7-14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
第七节压力与健康
压力的相关知识见表7-15
表7-15 压力相关知识。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 心理病理现象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 心理病理现象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1、精神症状的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

2、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1、感觉知觉障碍2、思维障碍3、注意障碍4、记忆障碍5、智能障碍7、意志障碍9、意识障碍10、自知力3、精神症状综合征种类:幻觉妄想综合征、精神自动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Cotar 综合征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等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幻觉的临床描述;P17 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妄想的临床描述:P19-203、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断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1、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精神检查中注意事项:应确定是否再在精神症状以及在哪些精神症状;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即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

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介绍-PPT课件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介绍-PPT课件

测验

张三的本德视觉动作完形测验结果。左边的是要复制的图 形,右边的是张三按照左边的画出来的图形。张三画的图 形的一些特点显示出大脑损伤:旋转,或将图形回转(a );没有能力来完图案(b);很难重叠(c);简单化( d)。
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重要区别
重点不同 精神病学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研究各种障碍 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采用以医学 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 治疗;但是变态心理学主要是对不同的障 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他们产生的原因, 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 干预。

变态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部分
变态心理学介绍
第一章 变态心理学概论
内容提要
概念 评价标准 评估 分类与诊断 发展简史 研究方法
一、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几个相关概念 变态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异常心理)是指各种各样的心 理异常或者行为异常,是指人的感知、思 维、情感、智能、判断、行为、记忆以及 人格等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发生异常。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 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 科学。
第三部分 精神障碍
第四部分 情绪和行为障碍
如何学习变态心理学

学好基础课,了解正常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及其发 生发展的规律 掌握变态心理的定义、评价标准 了解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掌握当今使用的关于变态心理学的分类与诊断 结合具体案例来了解和掌握各种变态心理现象的症 状、病因及治疗方法
他们怎么了?
他们怎么了?

有一位高一男生近几年来突然变得很古怪, 常常一个人呆呆的一动不动的坐在在房间里 ,也不说话,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整天懒懒 散散。最近还经常平白无故地打骂邻居的孩 子,砸烂家中的用具。这位男生到底是怎么 回事呢?是心理不正常?还是脾气比较暴躁 ?

变态心理学第1章绪论

变态心理学第1章绪论
变态心理学
1.痛苦(suffering )
痛苦是判断变态的一个基本元素. 变态使人痛苦,但痛苦不是变态的必
要条件. 痛苦也不是变态的充分条件. 痛苦发生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一个人是否是变态的.
变态心理学
他们并不痛苦
泰 国 素 食 节 自 残 图 片
变态心理学
适应不良 2.
( maladaptiveness)
的几点
变态心理学
一、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
What Is The Abnormality?
一位妇女丈夫死后,变得严重抑郁,入睡 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否心理异常, 或仅仅是一种正常的痛苦状态?
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制造出具 有装饰性的伤疤,而用刀把自己的手臂和 脸划破。她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履行传 统文化中对女孩的要求?
变态心理学
一位妇女,当她丈夫死后,变得严重抑郁, 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否心理异常, 或仅仅是一种正常的痛苦状态?
一个男人不敢乘飞机长途旅行。他坚持让家 人乘船。我们能称其为变态,或仅仅是特别 了一点?
一位妇女偶尔贪吃,此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 她是否心理异常,或只是对社会不合理的体 重标准的反应?
一种用于揭示变态与否的不合理 因素就是思维紊乱
变态心理学
这属于变态行为吗?
一位金发美女当街 脱内裤
一位中年男人穿女 装沿街叫卖煤球
变态心理学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
(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
我们预期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一致性,可 以从一个情景预测下一个情景,并且可以很 容易地控制自己。
变态心理学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
1、痛苦 (suffering) 2、适应不良 (maladaptiveness) 3、不合理 (irrationality)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 (unpredictabil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本章将回答的问题1、变态心理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元素在判定变态心理中的作用?2、什么是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在判定心理障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人类认识变态心理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有关变态心理的观点有何特点?4、变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如何判断心理障碍?——基本元素 1.痛苦:自己家人 2.适应不良:健康:3.不合理:无法理解、荒谬怪异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冲动是魔鬼安嘉和5.少见的和非传统性6.旁观者不适:让人不舒服7.违背标准心理咨询师考试标准:一、常识性区分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区分1、偏离统计常模 2、对某一习俗偏离 3、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无缘无故杀人)4、古怪无效的观念行为5、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三、标准化区分 1、医学标准生理变化为基础 2、统计学标准:测量偏离正常 3、内省标准:病人内省观察者内省4、社会适应标准病与非病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2、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相对稳定性原则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心理障碍的定义心里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判定心理障碍的几点建议 1.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 2.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 3.注意判断者的不同4.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

2、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3、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与实践任务(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史前社会代表人物巫师和祭司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人类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外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战场,如果邪恶的灵魂获得了胜利,它就会像寄生虫一样占据了人的身体,并控制着人的行为,使患者常常表现出疯狂的行为。

解决方法驱魔术——采取一些仪式劝诱邪灵离开受害人的身体。

环钻术——在颅骨上挖洞、取出颅骨碎片或血块。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盖伦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体液说:脑部的病变是异常行为的根源。

人脑的正常运转与四种体液有关——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和黏液。

环境说: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对心理障碍的作用。

解决方法 1、改变潜在的生理病态现象。

2、可将患者与家人隔离或让他搬离原来的住所。

三、中世纪代表人物教会、教士心理障碍产生原因 1、鬼神论:善与恶或神与魔之间的冲突。

凡是异常的行为,都被看做是魔鬼附体的结果。

2、科学家和医生坚持从医学上去解释和治疗心理障碍,但影响微弱。

解决方法驱魔术——吟诵、恳求或祈祷使邪灵离开受害者,或饮下圣水和苦水驱赶邪灵,甚至采用挨饿、鞭打和浸入沸水等极端方式来驱魔。

四、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约翰·韦尔,德国医生和天文学家,心理病理学现代研究创始者菲利普·皮里尔,筹建大型精神病院心理障碍产生原因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病而已,心灵像身体一样,也会患病。

解决方法1.道德治疗运动的:神庙致力于用人道和爱来治疗有精神病的人。

2.医院和修道院变成精神病医院。

五、20世纪早期代表人物埃米尔·克雷佩林安东·梅斯梅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障碍产生原因1、体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2、心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的。

解决方法生物医学:药物的作用。

催眠术。

六、目前的趋势新型精神药物药物通过影响脑部,从而减轻心理障碍的症状,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门诊诊断严重行为问题患者的主要形式,这些患者即使需要住院,也只是短期的。

私人心理治疗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出现,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人本—存在以及社会文化的观点变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的变态心理学思想1、重视致病的心理因素,认为在强烈、持久的情绪波动下可以引起躯体疾病。

2、《黄帝内经》:根据阴阳归类的法则,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差异,以及它们与疾病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二、现代变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1、伴随着西方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传入和发展而发展的。

2、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历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获得蓬勃发展的契机,发展至今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并将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本章将回答的问题1、以下理论如何解释异常行为?理论各自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些理论?(生物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存在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2、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的系统整合观点?一、生物理论家如何解释异常行为(一)基因与异常行为体貌特征、个性特征以及行为方式都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绝对的,而是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

然而,无法确定哪种心理障碍具体受哪个特殊的基因影响,也不能精确地描述基因在各种心理障碍中如何起作用。

大多数时候,某种特殊的行为异常或心理障碍,并不是由单一的基因造成的,而是由许多基因共同造成的(二)神经科学对病理心理学的贡献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二、生物学的治疗药物治疗原理:药物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了情绪和思维过程。

适应症:抗焦虑、抗抑郁、抗双相障碍和抗精神病药物。

局限:剂量持续上升,医源性运动障碍越来越多,药物成瘾等。

电休克疗法原理:将两个电极附在患者的前额,以65至140伏的电流快速通过脑部,以引起脑部痉挛,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

适应症:抑郁症患者,大约有60%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得到改善。

精神外科学原理:通过对患者进行脑部切除手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抑郁症和焦虑症。

局限:手术后果的不可逆性三、生物学理论的评价优点:将异常行为归结为机体上的原因,减轻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

从生物学角度对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探讨和揭示,促进了很多生物学治疗方法的发展。

药理学革命(20世纪50年代)后,药物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让人们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方面看到了美好的前景缺点:对生物学治疗方法的过分强调,可能限制了人们对异常行为的了解。

生物学理论的很多证据并不完全可靠。

很多生物学治疗方法副作用明显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派在人格和变态的研究中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心理动力理论创立于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工作。

他自己的一套研究、改变人格的方法,以及他学生的这些方法被称为精神分析。

心理动力理论假定:情绪是一种能量,如果在一个领域受到压抑,就会在其他一些不受欢迎的领域表现出来。

这个理论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有时候人们看起来精力充沛,有时又情绪低落?为什么有些人把精力花在爱情和工作上,而有些人主要关心他们的病痛?一、弗洛伊德如何解释异常行为(一)人格结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由三种力量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的三个过程过程原则是否关注现实特征本我快乐原则否所要达到的目标由于生理驱力立即得到满足自我现实原则是指导冲动指向适合的而且能够达到的对象超我道德原则否指导行为接近道德,信仰,理想调整正常人格及其发展过程与调整变态人格的过程是一样的。

心理动力在人格三成分上不同的分配方式,可以区分出正常与变态人格。

正常人格:心理动力平均地投射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上;变态人格:心理能量分配不合理,不是本我太强,就是超我太强,自我很难控制欲望或良知。

(二)焦虑及防御机制所谓防御机制,是指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用来保持原始的与冲突有关的情绪,以使自我能够继续它的协调功能。

焦虑是警告自我运用防御机制的信号。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防御机制,但是,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更全面地发展了这个概念。

严重的焦虑或者其他情感冲突能引发自挫的防御行为或者症状。

病态性恐惧和强迫性症状是最普遍的自挫的防御行为。

压抑是改变心理现实的最基本的手段。

它使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不想要的想法或被禁止的欲望驱逐出头脑,以免唤起羞耻、愧疚、自我贬损的记忆。

事件会在正常的幻想与梦、舌尖现象和动机性遗忘、催眠状态下以及多种变态的心理条件下表现出来。

投射是把自己否认的以及压抑的情感和体验归因于他人。

投射在心理紊乱上扮演着双重角色。

首先,它允许个体把引起焦虑的冲动归因于他人,而不是自己,并以此来减少痛苦。

如果愤怒使得我们感到焦虑,把愤怒归因到使你感到愤怒的人身上,可以较少焦虑。

其次,投射让我们能够应对焦虑。

当某人对我们感到愤怒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攻击性或者报复性的行为来达到自我防卫替代当使用替代策略时,个体通过用更纯洁、更没有危险性的目的取代真实目的,来重新制定出他的情绪目标。

否认如果说压抑消除了痛苦的内部事实,那么否认则会消除痛苦的外部事实。

2.否认通常发生在当我们的安全感和被爱感受到威胁时。

3、人们通常很难准确地察觉出指向自己的消极情绪,这表明否认过程是普遍存在的。

升华1、升华是把心理能量从不受社会赞许的目标转移到受社会赞许的、具有建设性的目标的过程。

2、爱、工作、利他主义甚至幽默,都是将原始的性冲动和攻击性冲动转移的过程。

3、采用升华、利他主义、期望和幽默等这些成熟的防御机制的人,比没有采取这些防御机制的人,身体上更健康,更易于成功以及抵抗精神疾病。

三)性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假定个体一出生就有性欲,并会在一生中经历不同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表现为满足我们不同的基本需要并让生理愉悦的驱力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很少有人能够非常顺利地从第一个阶段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固着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力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

倒退是个体在过程发展过程中由于力比多受挫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

最具争议且更为重要的是,性心理冲突发生在生殖器期,以早期的自我生殖器刺激为特征。

这种冲突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这种冲突来自于希腊悲剧俄狄浦斯(Oedipus)的主题。

俄狄浦斯注定了要杀死他的父亲,并在无意中娶他的母亲为妻。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小男孩都幻想着与母亲性交。

伴随着这些幻想的是对父亲强烈的妒嫉和愤怒,以及想取代父亲的位置。

但是,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恐惧,害怕父亲因为他们的这种幻想而割去他们的阴茎,这就是阉割焦虑现象。

这种恐惧帮助孩子克制他们对母亲的性欲冲动。

这种性欲冲动和阉割焦虑的对抗造成了一种叫做恋母情结的内部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