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一般要求(第二部分)
【白内障讨论】白内障手术方式及环节(PH_20150603_235725

2024年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区实施方案

2024年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区实施方案2024年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区实施方案1区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各镇残联及各康复站: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是解决白内障患者手术难、降低手术成本、救助贫困患者、建立白内障防治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为配合FF市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工作的开展,确保实现白内障患者“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目标任务到底,实现对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全部提供康复服务,其中因白内障致盲的,复明率要达到90%,使广大白内障患者告别黑暗、重建光明、走向新生活。
二、白内障防治无障碍标准(一)政府组织领导无障碍在区政府残工委的领导下,由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的管理和保障。
各镇残联负责此项工作。
(二)病原筛查组织无障碍上半年进行白内障患病情况调查摸底,镇残联根据登记统计情况组织白内障患者到定点复明医院进行筛查,确定手术适应症患者,配合卫生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手术。
区残联按医院手术病例建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档案,随时填报《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数据库》。
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工作网络,达到新生白内障有一例登记一例、康复一例。
(三)患者对白内障认识无障碍卫生局、残联与新闻单位通力合作,每年至少进行二次白内障康复政策和防治知识宣传,普及率95%以上,50岁以上的高发人群对白内障知晓率达95%以上。
(四)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无障碍确定咸水沽医院和咸水沽镇卫生院为康复服务定点医院,保证达到本地区筛查患者90%以上的手术能力。
定点医院设有医疗组,确定一名负责白内障诊疗的医生,长期承担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康复服务的任务。
医疗组应有诊疗常规和实施方案,并负责对患者的长期跟踪服务,避免和及时处理并发症等有关情况。
(五)患者承担手术费用无障碍参加各种医疗保障体系的患者康复费用按规定报销;有承担能力的患者自行解决;贫困患者康复费用由政府、社会、残联和个人根据具体情况按比例分担。
(六)白内障康复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无障碍建立有效机制,保证长效运行。
白内障手术标准

白内障手术是目前眼科最常规的手术,手术方法一般是指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手术条件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视力有要求,一般要求矫正视力应该低于0.5以下,裸眼视力低于0.3以下,才具备手术指征。
第二、眼睛不能存在活动性炎症,比如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泪囊炎,这些疾病会增加手术感染风险,所以属于手术的禁忌症。
第三、如果全身存在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慢性疾病疾病,在整个围手术期期间一定要监测并控制好血糖、血压,一般认为血压应该控制在160mmHg以下,血糖应该控制在
9mmol/L以下,只有这样才可以手术治疗。
白 内 障

白内障白内障已成为致盲的首要病因,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全世界。
据相关资料统计,现在世界上大约有两千万人是由于白内障而致盲的;在我们生活中,每1000人就有4位受到白内障的伤害,其中有3位是老年人。
白内障虽说会致残致盲,幸运的是人类已找到一种能有效阻止它、治疗它的方法,即手术治疗。
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白内障手术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总是有些弄不明白的地方,如什么手术方式最好,为什么手术要植入人工晶体,选择手术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
1.认真对待白内障,慎选手术方式目前白内障手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囊外摘除术。
另一种是“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超声乳化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术方法。
两种手术都需要将混浊的晶体取出来,然后植入人工晶体。
因过程和手术借助的仪器不同,方式也就不同。
另外,还有采用得较少的囊内摘除术。
这种手术是离断晶体悬韧带之后将晶体完整摘除的手术。
由于术后失去了晶体的支撑作用,玻璃体活动度增大,手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不能植入人工晶体,需配戴高度远视眼镜。
目前这种手术已被淘汰,但在少数不发达地区,医院尚不具备显微镜手术条件,囊内手术仍在采用。
介绍一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具体的过程?这种手术的优缺点在哪里?手术的过程主要是这样的:给患者注射局部球后麻醉→在显微镜下做一个大切口(6~10毫米)→刺破并撕去前囊中央部分,将晶体核取出→植入人工晶体→缝合4--5针。
这种手术方法的缺点:一是切口大,术后疼痛明显,视力恢复正常需要较长时间;二是术后并发症较多,如散光重等,且部分患者在术后1~5年内因后囊浑浊影响视力,需再行后囊切开术;三是这种手术治疗需要等患者白内障成熟后才能施行。
当然,这种手术仍有它的优点,即它保留了晶体后囊,便于植入和固定人工晶体。
另外,该手术设备与技术要求简单,又可解决一部分普通白内障的治疗,且费用较低,所以目前在基层医院及一些综合医院的眼科,仍被普遍采用。
手术切口分类 (2)

手术切口分类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2019年版)

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2019年版)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以下是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为第一次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需要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
诊断依据为病史和体格检查。
患者出现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晶状体出现混浊,眼底像不清晰等症状。
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为诊断明确,视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2-5天或者进行日间手术。
进入路径标准包括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编码,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的患者可以进入路径。
术前准备包括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晶状体及其他解剖结构基本情况,眼压、泪道等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等检查,眼科A+B超+角膜曲率,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检查。
术前需使用抗菌药眼液。
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麻醉方式为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阻滞麻醉,手术方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内植入物为人工晶状体,手术用设备为显微镜和超声乳化仪。
术后需进行视力、矫正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压等检查,必要时需使用抗菌药、糖皮质激素眼液和非甾体抗炎眼液。
出院标准为手术后眼部反应较轻,病情稳定,切口闭合好,前房形成稳定。
3.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
十一)手术前检查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手术前检查异常可能影响手术,需要特殊治疗。
2.手术后可能出现炎症反应或并发症。
3.患者个人原因也可能导致手术并发症。
二、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首次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00)的患者。
手术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D-9-CM-3:13.41+13.71)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出院日期、标准住院日为2-5天或日间手术。
时间住院第1天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交代病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和住院病历核实各项检查结果正常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术前、术中和术后注意事项患者选择人工晶状体(IOL)选择手术用黏弹剂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长期医嘱眼科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术后抗菌素眼液滴眼临时医嘱血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眼科A+B超、角膜曲率、人工晶体度数计算、OCT(必要时)明日在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阻滞麻醉下行左/右眼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前30分钟术眼滴散瞳药水2次术前15分钟术眼滴表面麻醉药2-3次入院护理评估健康教育执行医嘱是否有变异:无/有,原因:1.2.时间住院第2天(手术日)术前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和手术眼别实施手术完成手术记录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手术后注意事项主要诊疗工作长期医嘱眼科一级或二级护理临时医嘱根据病情需要制订重点医嘱主要护理工作病情变异记录护士签名手术前物品准备手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患者准备执行医嘱是否有变异:无/有,原因:1.2.时间住院第3日(术后第1日)检查患者术眼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更换敷料完成病程记录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术后恢复情况评估患者今日是否可以出院若患者可以出院,则需完成出院记录通知出院处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出具诊断证明书若患者不能出院,则继续住院治疗长期医嘱眼科一级或级护理治疗工作重点:进行眼科三级护理。
(技术规范标准)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管理规范

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自治区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我区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是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技术,运用超声乳化仪等相关设备,将患者晶状体乳化吸除及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二级以上医院或者具备相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眼科医院进行。
(三)应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眼科、临床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图等相关科室。
(四)应具有眼科专用床位,每年完成内眼手术100 例以上。
(五)眼科设施设备要求。
1.应配备裂隙灯;2.相应眼底检查设备;3.眼科专用A 超和B 超;4.角膜曲率计;5.眼压计等仪器设备。
(六)手术室设施设备要求。
1.具有眼科专用手术室,配备相关的抢救设备,布局符合要求。
2.手术室洁净标准应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消毒隔离技术规范》。
3.手术室应配备超声乳化仪等乳化晶状体的相关设备,具备有手术助手镜并符合内眼手术标准的眼科手术显微镜,具备白内障超声乳化专用器械和快速消毒锅。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 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手术医师资质基本要求。
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眼科专业;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5 年内未发生二级以上承担主要责任的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相关的医疗事故。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
1.有7 年以上眼科临床诊疗工作经历,有相应显微手术操作经验;近2 年每年完成内眼手术50 例以上;已独立完成300 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2.在自治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考核合格。
(二)其他人员。
1.手术室护士应具有2 年以上普通手术室工作经验。
2.验光师应经过视光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需重视的若干问题(二)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需重视的若干问题(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需重视的若干问题引言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手术,旨在同时治疗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者。
然而,该手术涉及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列举并解释说明这些相关问题。
1. 术前检查的重要性术前检查是联合手术成功的关键。
包括眼压测量、视力检查、角膜地形图、眼底检查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眼部状况,确保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 手术风险的评估联合手术存在一定风险,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并接受这些风险。
根据患者的年龄、眼部状况等因素,医生应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3. 手术时间的合理安排手术时间的安排关乎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对于同时患有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者,手术时间的选择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确保手术的协调进行。
4. 术后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联合手术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
这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缓解手术后的炎症反应,并促进术后的康复。
5. 术后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对于联合手术的效果评估和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复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地形图等项目,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6. 术后注意事项和生活方式改变患者在手术后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不剧烈运动、避免揉眼等。
同时,患者还需要定期使用眼药水和定期检查眼部状况,以维持手术效果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一项复杂的眼科手术,需要充分重视上述问题。
术前检查、手术风险评估、手术时间安排、术后药物使用、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改变等都是关键的方面,可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患者和医生的密切合作和沟通至关重要,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变倍放大系统 位于目镜与物镜之间, 属快速变倍放大装置。其倍率转换通过改 变倍率转换器来完成。有些显微镜的倍率 转换为无级调控,有些则为4级或5级调控。 放大倍率与视野大小成反比。手术显微镜 的放大倍率及其可见的视野范围和景深, 由目镜与物镜的联合镜力所决定。可通过 增加目镜的镜力或减少目镜与物镜的距离, 以增加放大倍率、缩小视野及缩短景深。
第六节 手术计划
一.手术时机选择:以往认为成熟期为 最佳手术时机,现认为视力减退影响工 作和生活即可考虑手术。对有迫切需要 而技术条件又具备者,可更早手术。
二.术前检查:(1)全身检查:1)血压控制 在正常范围,注意长期高血压者,不宜降得太 低。2)空腹血糖在6.7mmoL以下,对有长期 糖尿病,难以控制者,可在8.3mmol;3)胸部 X线片、心电图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及肝 功能检查,必要时请内科会诊。(2)眼部检 查:1)视力,包括光感、光定位及色觉;2) 裂隙灯常规检查,注意晶状体混浊情况,角膜 内皮状况,有无虹膜炎症;3)测量眼压;(3) 测量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以计算人工晶体度 数;(4)有条件者进行角膜内皮镜检查。
(三)安装系统 手术显微镜可以是立式或天花板悬吊式。 前者可自由移动,适于非固定性手术室应 用;后者不占手术室地面,适于与其它科 合用。但不论是何种安装系统,最重要的 是稳而固定,使其在手术中不致使显微镜 震动或移动。因此,以天花斑式最为理想。 我国目前生产的手术显微镜均为落地式, 应注意在手术前调整好显微镜位置后将落 地锁锁死,以免手术中镜身的移动。
(四)调节系统 1.同轴旋转系统 手术显微镜的镜身悬吊固定在 旋转支持臂上,通过旋转支持臂,使镜身达到手 术野的中心上方,并旋转镜身使双目镜正好对准 手术者的双眼。 2 .纵横移动系统( X-Y 运动系统)一般通过脚 踏开关控制,使显微镜作前后或左右移动,保持 显微镜镜身在手术野的中心。 3. 脚踏开关 有能控制镜身上下移动的粗调和细 调控制器两个(焦距调节);快速变倍放大控制 器一个及上述的X-Y运动装置一个。以便于手术 者在术中能任意地对显微镜下的目标清晰度及放 大倍率进行调节。
四.常用的白内障手术 1.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1)适应症:初晶体脱位外,所有白内 障均可做此手术。 2. 手术方法:1)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 膜瓣;2)角巩膜缘切口 ,3)前囊切开, 用锐利的4号或5号针头制作的截囊针, 4) 扩大角巩膜缘切口, 5)挽出晶体核, 6) 冲洗皮质,
ECCE
三. 眼科手术显微镜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预先按放手术显微镜 2.调节目镜的屈光度 3.调节两目镜筒距离 4.选定手术显微镜的放大倍率 5.调节手术显微镜的焦距
第二节 眼显微手术器械特点
基本要求是: ①器械不宜过长,手柄长度一般不超过 90mm ,总 长度不超过120mm, ②握持部应有一个粗糙的防滑接触面, ③器械的头部功能部分要精细牢固,对合良好, ④双炳器械的弹簧要轻快、有力; ⑤器械在显微镜下应无反光; ⑥某些器械的设计应有一定的角度,使之不遮挡视 野。
6.晶体调位钩 旋转并调整人工晶体位置。 7.恢复器 恢复虹膜等组织。 8.截囊针 有22号针头弯曲磨制而成,尖 端必须十分锐利,弯成一定角度。用国产 1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可自制。在手术显微 镜下,用持针器搬弯针尖,长约 1mm ,太 长或太短都应重作,然后在尾部 1/4长度和 中段弯两个弧度。也可根据需要制成不同 形状,针尖可朝向不同方向。 9. 各类注吸、冲洗套管 应根据用途选择不 同规格、式样进行使用。
常用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及使用方法 1.丝状开睑器 2.显微持针器 3.显微镊子 ①结扎镊 ②齿状镊 ③拆线镊 ④结膜镊 ⑤角膜镊
4. 眼显微手术剪 ①结膜剪 ②角巩膜剪 ③虹膜剪 ④肌腱剪 ⑤线剪 ⑥囊膜剪(Vannas剪)
5.刀柄和刀片 有笔式及剃须刀柄,以满 足各种手术切口的需要。手术中常用普通 持针器代替刀柄夹持刀片。刀片多使用普 通剃须刀片,可根据手术切口的要求,自 行制作不同形状、大小及宽窄的手术刀片。 金刚石刀用于切割具有较强硬度的眼组织 如角膜,最小的引起组织损伤及变形。此 种手术刀价格昂贵,必须更精心的使用和 保管。
眼科手术设备、器械
赵秀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
第一节 手术显微镜
一. 手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无论何种形式的手术显微镜,均包括有 光学显微镜系统、照明系统、安装系统 和调节系统四部分。 (一)光学显微镜系统 由目镜、变倍放大系统和物镜组成。
1.目镜及双目三棱镜 目镜一般为双目镜 筒,呈45°角倾斜,镜筒的上端放置目镜 片,放大倍率为×10或×12.5。镜筒的下 端装有三棱镜,旋转此三棱镜可调整两个 目镜筒间的距离,以符合术者的瞳孔距离。 三棱镜的下方与镜身连接,镜身内装有变 倍放大系统。双目镜筒上端还配有一组 ±5D的球镜片的调节套筒,可根据手术者 眼的屈光度进行调整,予以矫正术者的中、 低度屈光不正。
三.手术方法选择: 1)囊内摘出术:手术简单,但并发症多,现已 不常做。 2)囊外摘出术: 3 )囊外摘出 +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为最佳首 选术式,术后视力可迅速恢复。 4)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切口小,恢复快, 角膜散光小,已日益增多。 5)小切口手术:通过6mm角巩膜小切口,用切 核刀将硬核切成2片,用注水晶状体圈套器将核 娩出,术后可明显减少角膜散光。
第三节
眼显微手术缝针及缝线
一.缝针 眼科用显微缝针的基本构造包括:针长、针体直径、 针弯曲度、针弯曲半径及弦长等。根据针尖与针体部 横剖面形状的不同分有四种类型的缝针:①圆针;除 针尖锋利外,针体光滑圆润,可避免软组织纤维在缝 合时被割裂,主要用于眼睑缘、结膜、泪小管、眼外 肌等的缝合;②三角针:其边缘锐利,主要用于较坚 韧组织的缝合,但易于使组织割裂;③反三角针:针 尖断面呈反三角形,其边缘锋利,减少了缝合时对组 织的切割作用;④铲针:头部尖扁而两边锋利,既利 于穿过角巩膜组织又不致造成组织割裂或损伤深部的 葡萄膜。
2.小切口无缝线非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 白内障手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是超声 乳化的进一步普及,但由于设备和医生 培训时间较长,以及初学阶段手术并发 症较多等问题。一种简单易行新式的小 切口无缝线手术,术后散光小,可与超 声乳化手术想媲美。
1)术前准备: 2)麻醉: 1 3)切口: 4)前囊切开和水分离: 1 5)扩大切口: 6)晶体核娩出: 1 7)注吸: 8)人工晶体植入:
缝线有编织状,如丝线、聚酯线;单丝状,如尼 龙线等人工合成缝线等。目前国内生产的9-0和 10-0的单丝尼龙线,已可满足眼前段显微手术缝 合的需要,但缝针的种类和锋利度还有待改进。 尼龙线细滑容易穿过组织,不会使组织遭受过度 损伤,且无抗原性,反应轻。但在使用尼龙线缝 合时切口不可拉得过紧,否则当组织发生水肿时 容易受到切割。并造成过多的术后散光。尼龙线 较滑打结时应特别注意,不使其松散滑脱。在第 一轮缠绕时,最好不少于2圈,第二个结恰恰使 第一轮缠绕的缝线不致松脱即可,第三个结要打 紧,这样就不易散开。剪线时线头要短,一般要 求齐结剪平,并将线结埋入角巩膜任一侧的针道 中,以免线头外露引起刺激。
巩膜切口
角膜穿刺口
非超乳小切口
ICE
4.助手镜 通常固定在4倍,也可安装变 倍装置,调节不同的放大倍率。助手镜应 能围绕手术显微镜的镜身转动,以配合术 者的手术位置。新型手术显微镜的助手镜 是通过分光镜安装的,这可保证与术者镜 同一光源,使术者和助手保持在同一术野, 且在同一放大倍率下工作。
5.分光镜 位于双目棱镜与变倍器之间, 通过不同的接筒连接摄像或录像装置及 助手镜或示教镜。如果在手术显微镜上 安装了分光镜,必然会加大目镜与手术 野间的工作距离,此时可选用较短的目 镜筒及较短焦距的物镜,予以代偿。此 外,分光镜还将减低手术野的照明度, 故装有分光器的手术显微镜,应有提高 照明度的装置。
二. 眼科手术显微镜的基本要求 1 . 具 有 适 度 的 操 作 距 离 ( 150mm~200mm , 常 用 175mm); 2.容易变换的放大倍率(2~40×); 3.具有符合手术者需要的可调屈光度的目镜; 4.具有可供术者任意改变视角的装置; 5.具有使整个显微镜完全固定不动的装置; 6.助手用的双目显微镜亦有移动装置,且与术者的显 微镜齐焦,亦可变倍(2~10倍); 7.具有高速调整聚焦与高速调节X-Y运动装置; 8.亮度适宜并可随意可调,同时有斜照光和同轴照明。 为避免强光照射所致的视网膜损伤及对术者引起的耀 眼,在同轴光源中需附有一个波长为 470nm 的滤光片, 以阻断紫外线及其他短波长光线进入眼内。 9.容易安装其它附件;
(二)照明系统 光源以前大多用钨丝灯( tungsten ),现改成 卤素灯(halogen),为冷光源,其光学质量大 大提高。对于高质量的手术显微镜,同轴光照 明和倾斜光照明系统都是必要的。斜照光为眼 前段手术常用的照明,现代新型手术显微镜, 多采用同轴光源照明,宜于开展白内障显微囊 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及玻璃体手术等, 因为同轴光可形成眼底反射,即后照明效果, 利于术中对瞳孔膜、玻璃体、后囊膜等透明组 织的观察。新式显微镜还配有不同类型的滤色 镜片,以备特殊情况下使用。
常用的缝线有不吸收缝线和可吸收缝线, 前者包括丝线、尼龙线、多聚脂缝线, 不锈钢丝等;后者包括有肠线、胶原线、 聚乙二醇酸(polyglycolic acid)缝线和 Polyglactin 910缝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