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引言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规范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而制定的。
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办公室、建造工地等。
二、职业卫生管理责任1. 单位负责人应确保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并为此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 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负责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管理计划,并监督执行情况。
3.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负责职业卫生监测、评估和培训等工作。
4. 所有职工应积极参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
三、职业卫生管理流程1. 职业卫生评估1.1 对工作环境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噪音、震动、辐射等因素的检测和评估。
1.2 对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包括常规体检和职业病筛查。
1.3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2. 职业卫生控制2.1 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如合理布局、通风设备、隔离措施等,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和传播。
2.2 采取行政控制措施,如制定工作时间、工作强度、歇息制度等,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2.3 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品、使用安全设备等,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的影响。
3. 职业卫生培训3.1 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病的预防、危害因素的识别和防护措施的使用等。
3.2 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卫生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3.3 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活动,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能力。
4. 职业卫生监测4.1 对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和程度。
4.2 对职工进行健康监测,定期进行职业病筛查和体检。
4.3 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四、职业卫生应急管理1. 建立职业卫生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2. 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如急救箱、防护用品等。
3.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引言概述: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指在工作场所中,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制定的一系列操作规范和措施。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预防职业病、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
一、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制定1.1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职业病和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制定可以规范工作场所的卫生环境,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1.2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制定依据-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制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还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和工种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制定。
1.3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制定流程- 制定职业卫生操作规程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 制定职业卫生操作规程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 制定职业卫生操作规程需要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最终的规程文件。
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执行2.1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宣传和培训- 将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内容进行宣传,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防护意识。
- 对新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能够执行规程。
2.2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监督和检查- 设立专门的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3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修订和更新- 随着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危害因素的浮现,需要及时修订和更新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 在修订和更新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时,需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和员工培训。
三、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内容3.1 工作场所环境的卫生管理- 对工作场所的卫生环境进行管理,包括清洁、通风、噪声控制等方面。
- 对工作场所的卫生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如洗手间、食堂等。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 根据工作场所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防护用具的使用、防护设施的设置等。
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是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预防工作场所中可能浮现的职业病和事故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一、概述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是公司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其目的是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中可能浮现的职业病和事故,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全职员工、兼职员工和暂时工。
所有员工都必须遵守本规程的要求,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操作。
三、职业卫生管理1. 职业卫生评估:公司将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改进工作环境和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依据。
2. 职业病防护:公司将根据职业病的特点和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个人防护用品、设立防护区域等。
3. 职业卫生培训:公司将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病的预防、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等,以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四、安全操作规程1. 工作场所安全: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正确使用设备、保持工作区域整洁、遵守消防安全规定等。
2. 个人防护措施:员工在进行工作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3. 危(wei)险物品管理:员工必须正确使用和储存危(wei)险物品,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危(wei)险物品不会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
4. 应急预案:公司将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逃生路线,以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
五、责任和监督1. 公司负责人有责任确保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 部门负责人有责任监督员工的职业卫生安全操作,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安全的行为和环境。
3. 所有员工有责任遵守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积极参预安全培训和安全活动,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2024新版大全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2024新版大全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国家对于各类职业环境中的劳动者保护健康的具体指导文件。
2024年新版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对之前版本进行修订和完善而成的。
下面是2024年新版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大纲,共计1200字以上:一、引言1.背景与目的2.适用范围3.相关法律法规解释二、基本原则1.生命安全为重2.预防为主3.综合治理4.员工参与5.持续改进三、职业卫生管理体系1.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2.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体系3.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体系4.职业病防治体系四、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职业卫生安全标准1.1噪声1.2化学物质暴露1.3物理因素暴露1.4粉尘1.5有害生物因素2.接触控制2.1防护设备的选择和使用2.2通风与排风2.3个体防护2.4操作控制3.职业防护设备使用与维护3.1职业防护设备的分类3.2职业防护设备的选用3.3职业防护设备的使用3.4职业防护设备的维护与保养4.员工培训与教育4.1培训计划与内容4.2培训方法与技巧4.3培训效果评估5.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5.1职业卫生监测方法5.2职业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估5.3短期和长期职业卫生监测六、职业病防治1.职业病防护法律法规2.职业病的危害与预防3.职业病的诊断与治疗4.职业病防治措施七、职业卫生救援与应急处理1.事故与紧急情况的处理2.职业卫生救援队伍构建3.应急演练与案例分析这是2024年新版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大致内容,涵盖了职业卫生管理的各个方面。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实施需要各相关企业和机构主动遵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以确保职业卫生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引言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规范职业卫生工作而制定的。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1. 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应包括职业卫生政策、目标、职责、职业卫生组织结构、资源保障、监督评审等要素。
2. 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并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相衔接。
三、职业卫生风险评估1. 职业卫生风险评估是指对职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2. 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应包括有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暴露时间、暴露途径等内容。
3. 职业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职业卫生监测1. 职业卫生监测是通过对职业环境、职工健康状况及职业卫生控制措施的监测,评估职业卫生状况的过程。
2. 职业卫生监测应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工健康监测、职业卫生控制效果监测等内容。
3. 职业卫生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五、职业卫生控制措施1. 职业卫生控制措施应根据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和监测结果确定,并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个人防护措施等方面。
2. 工程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改变职业环境、降低有害因素浓度等措施。
3. 行政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制定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加强职业卫生培训等措施。
4.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
六、职业卫生培训1. 职业卫生培训应包括职业卫生知识、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等内容。
2. 职业卫生培训应定期进行,并记录培训内容、人员、时间等信息。
3. 职业卫生培训应针对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七、职业卫生应急管理1. 职业卫生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或事故发生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职业卫生应急管理应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演练、应急物资的储备等内容。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一、引言
为确保职业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本操作规程制定。
操作规程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并需严格遵守,确保职业卫生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职业卫生检测
1. 公司将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检测,确保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在合理范围内。
2. 检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传达给相关责任人,确保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三、职业卫生防护
1. 员工应按照公司规定进行职业卫生防护,包括佩戴口罩、防护服等。
2. 操作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处理,确保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有效性。
四、职业卫生培训
1. 公司将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提升员工对职业卫生工作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2. 培训内容应全面覆盖职业卫生相关知识和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员工具备应对职业卫生问题的能力。
五、职业卫生监督
1. 公司将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监督机制,由专业人员对职业卫生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2. 职业卫生监督人员应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卫生问题。
六、职业卫生管理
1. 公司将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定期更新、审查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
2. 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七、职业卫生责任
1. 公司各部门应明确职业卫生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2. 对于职业卫生工作中的失误和疏漏,相关责任人需承担相应责任。
八、附则
本操作规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定期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职业卫生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引言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规范职业卫生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员工,包括办公室人员、生产工人以及其他从业人员。
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1. 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公司领导层应确立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性,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同时,应指派专人负责职业卫生事务,并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2. 职业卫生目标:公司应设立明确的职业卫生目标,包括降低职业病发病率、提高员工健康水平等。
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指标和考核体系,定期评估和监控职业卫生工作的效果。
3. 职业卫生培训:公司应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包括职业病的预防知识、个人防护措施的使用方法等。
培训内容应根据不同岗位和工种的特点进行调整,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职业卫生风险评估与控制1. 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公司应对工作环境进行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包括对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测量,分析工作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
评估结果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职业卫生风险控制:根据职业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公司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改进、工程控制、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等。
同时,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和防护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四、职业卫生监测与检查1. 职业卫生监测:公司应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监测,包括对员工体内有害物质的检测、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的监测等。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员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2. 职业卫生检查:公司应定期组织职业卫生检查,包括对员工的健康体检、职业病筛查等。
检查结果应及时通知员工,并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和医疗服务。
五、职业卫生事故应急处理1. 职业卫生事故预防:公司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事故预防机制,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演练等。
同时,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2. 职业卫生事故处理:一旦发生职业卫生事故,公司应即将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救治伤员、隔离事故现场等。
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
一、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的目的
为了保障职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健康和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单位的职业卫生岗位,包括但不限于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监测人员、职业卫生工程技术人员等。
三、岗位操作规范
1.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职业卫生检测计划,并组织实施。
2. 职业卫生监测人员应熟悉职业卫生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并每日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3. 职业卫生工程技术人员应对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四、岗位操作注意事项
1. 在进行职业卫生监测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职业卫生危害的直接接触。
2. 在进行职业卫生设施检修维护时,应切断相关设备的电源,并在进行维修作业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
五、岗位操作规程的执行和监督
1. 各相关岗位人员应严格按照本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工
作岗位上的职业卫生安全。
2. 相关部门负责对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如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
以上为《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广大单位和职工能够严格执行,共同维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VC&钾碱厂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一览表注: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主要工种或岗位制定相应的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负责人(签名):日期:年月日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PVC&钾碱厂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文件编号:版本/状态:A/O受控状态:发文号:2015年月日发布 2015年6月30日实施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PVC&钾碱厂发布前言本标准是盐湖镁业PVC&钾碱厂员工进行操作时依据的职业卫生操作标准。
本标准由PVC&钾碱场HSE部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校核人:本标准审核人:本标准批准人:本标准2015年首次发布。
目录前言 (1)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粉尘) (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噪声) (4)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高温) (6)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电离辐射) (7)岗位职业卫生作规程(焦炉烟气) (8)岗位业卫生操作规程(煤气) (9)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氧化碳) (11)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工频电场) (13)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氯乙烯) (14)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乙炔) (15)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乙烯) (17)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二氯乙烷) (18)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氢气) (20)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氯气) (2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氯化氢及盐酸) (24)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次氯酸钠) (25)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氢氧化钠) (27)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硫酸) (28)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氢氧化钾) (30)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其他有毒有害) (33)前言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PVC&钾碱厂控制和减少接触职业危害因素,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本规程适用于PVC&钾碱厂职业病的预防和职业卫生的安全操作。
2、总则为规范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PVC&钾碱厂(以下简称PVC&钾碱厂)在作业当中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和职业病的预防,防止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止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改善操作人员作业环境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PVC&钾碱厂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
本规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GBZ2.2-2007)、《冶金企业噪声与振动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程》、《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2005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现有生产条件和各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
3、规程内容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术语、危害程度、卫生标准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粉尘)1 粉尘2 术语2.1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2作业场所: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2.3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作在生产性粉尘的作业场所,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
2.4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生产性粉尘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2.5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指工人在1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实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2.6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度浓度超过该作业地点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2.7致癌性:生产性粉尘具有致癌作用的特性。
2.8尘肺病: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9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粉尘3、危害程度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
4、职业健康卫生标准10%≤游离SiO2含量≤50%;50%<游离SiO2含量≤80%总尘PC-TWA(mg/m3) 呼尘PC-TWA(mg/m3)1 0.7 0.7 0.3 0.5 0.25、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5.1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
5.2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5.3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组织检查。
5.4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5.5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6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7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8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5.9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10应经常在岗位进行喷水增湿,减少粉尘危害。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噪声)1、噪声2、术语2.1 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职工健康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
2.2 噪声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作业。
3、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
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
4、工作场所接触噪声限值标准职业接触8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5dB(A)职业接触4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8dB(A)职业接触2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1dB(A)职业接触1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4dB(A)职业接触0.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7dB(A)职业接触0.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0dB(A)职业接触0.1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3dB(A)但最高不能超过115 dB(A)5、职业卫生操作规程5.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5.3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4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5.5各值班室噪音超标时,应采用适当的隔音措施。
5.6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噪音区域时,应佩戴耳塞。
5.7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
5.8对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5.9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时,应采用隔声、消声措施,或按《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规定的时间,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
5.10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仍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时,应采取个体防护;对职工并不经常停留的噪声作业场所,应根据不同要求建立作为控制、观察、休息的隔声室,室内必须有足够的吸声衬面,以减少混响声。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高温)1、高温2、术语2.1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摄氏度时的作业。
WBGT: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摄氏度。
2.2接触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8h的比率。
2.3生产性热源:系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
3、危害程度高温致使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盐代谢失调、循环系统负荷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肾脏负担加重。
当作业场所气温超过34℃时,即可能有中暑病例发生。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3.1当有先兆或轻度中暑时,应将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人丹、解暑片或藿香正气丸等解暑药物。
3.2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立即移到荫凉处,让其平卧(或抬高下肢),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作如下处理:3.3中暑痉挛时,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3.4中暑衰竭时,服用含糖、盐饮料,并在四肢作重推摩、擦摩;3.5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身体高热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
3.6症状重或昏迷患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并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4、作业现场接触高温限值标准表1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表2 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分钟)5、职业卫生操作规程5.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5.3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
5.4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5.5对高温设备和管道应进行保温或加隔热装置。
5.6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
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5.7工作人员佩戴防高温手套、穿隔热服。
5.8采取通风降温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必要时加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5.9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厂房建筑条件,采取防暑降温治理措施,安装空调或风扇。
5.10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
5.11当热源较多而采用天窗排气时,应将热源集中在排气天窗下侧,并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
体内,在体内释出α粒子或β粒子,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照射,称为内照射。
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氯化氢)1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熔点(℃):-114.2 相对密度(水=1):1.19沸点(℃):-85.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饱和蒸气压(KPa):4225.6/20℃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51.4 临界压力(MPa):8.26闪点(℃):无资料。
爆炸上限%(V/V):无资料。
引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下限%(V/V):无资料。
溶解性:易溶于水。
2室内、外允许浓度15mg/m311. 1. 2 氯化氢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慢性中毒:长期较高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胃肠功能障碍及牙齿酸蚀症。
急性中毒:出现头痛、头昏、恶心、眼痛、咳嗽、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
重者发生肺炎、肺水肿、肺不张。
眼角膜可见溃疡或混浊。
皮肤直接接触可出现大量粟红色小丘疹而呈潮红痛热。
环境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有毒。
11.1.3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