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集锦:五淋散

合集下载

涂华新五苓散治带状疱疹案

涂华新五苓散治带状疱疹案

涂华新五苓散治带状疱疹案
患者:刘某唐河县人
性别:女
年龄:27岁
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4日
症状:本意调理脾胃和月经,不料左胸胁多处刺痛,于县人民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带状疱疹,因平日脾胃不舒,惧服西药,乃来求诊中医。

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缓。

大便三日一行,小便可,余无不适。

方剂:五苓散
五苓散方歌:术猪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组方:猪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25克肉桂10克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
服用方法:水开后再煮二十分钟,分三次热服
再诊:11月27日基本未再疼痛,偶遇天气变凉时似觉不适,原方再进三剂。

三诊:12月2日近数日未再疼痛。

脉证相参嘱可停服此药,开始调理脾胃。

五苓散在辩证准确的基础上起效的关键在于猪苓:白术:茯苓:泽泻:桂枝——3:3:3:5:2
<本医案原发于2014-12-09,因对五苓散的运用有较好的启发性,特重刊发以温故知新>。

张子琳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

张子琳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

张子琳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导读:读《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见张老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

五淋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读《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见张老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

五淋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并皆治之。

原方组成:赤茯苓六两,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赤芍药(去芦,剉)、山栀子仁各二十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尽管陈修园说:(淋病)治者都不重在膀胱,而重在三焦治三焦与膀胱之正法,则用五淋散。

(见《时方妙用》)《时方歌括》中引用柯韵伯之语:栀、苓治心肺,以通上焦之气,而五志火清;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

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之水洁矣。

此治本之计,法之尽善者也。

说理可谓明白,但反复品读,终也不能彻悟。

没有学会使用五淋散治淋,但从三焦论治淋证一法倒对笔者有所启发。

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进一步指出:三焦包罗脏腑,主气而即主水,故曰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如雾,气中有水也;下焦如渎,水中有气也;中焦如沤,气水相涵于其中也。

凡水道不通,溢于外而为肿,积于中而为胀,凌于肺为咳呕,流于肠为泄泻,宜专责之三焦,与他脏无涉。

读及此段,笔者想到了小柴胡汤,想到了小柴胡汤治疗三焦之气,小柴胡汤治疗三焦之水。

在此后的临证中,笔者每用小柴胡汤加减,从三焦入手治疗淋证,取效颇捷。

如治疗邓某,女,31岁。

2012年2月3日初诊。

尿频、尿急、尿痛2周,口服抗生素及静脉滴注抗生素症状有所减轻,但不能愈。

伴见口干喜饮,周身不适,乏力,烦躁。

舌质红,舌苔黄白,脉细弦。

证属湿热内蕴,三焦不畅。

治以和畅三焦、清热利湿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栀子12克,车前子(包煎)15克,生甘草3克。

五淋散(山栀子汤)

五淋散(山栀子汤)

五淋散(山栀子汤)五淋散(山栀子汤)(《鸡峰普济方》卷18)[异名] 五淋汤(《医学实在易》卷7)。

[组成] 当归芍药赤者茯苓赤者甘草山栀子各等分(各9g)[用法]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血淋证。

溺时涩痛,尿中带血,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脐腹急痛。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湿热血淋证。

湿热血淋多因嗜食肥甘,饮酒太过,酿成湿热,或感受湿热外邪而致。

湿热下注膀胱,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溺时涩痛,尿中带血,或如豆汁;若湿热蕴结,尿液煎熬成石,则小便艰涩刺痛,挟有砂石;湿热下注,壅滞气机,则脐腹疼痛。

[配伍意义] 本方为湿热下注,血热妄行之血淋证而设。

治宜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方中山栀子苦寒,体轻人气,性阴入血,不但可清热利湿,以治湿热下注,还可泻火凉血,以治血热妄行,为君药。

赤茯苓甘淡利窍,以除膀胱湿热。

《本草纲目》卷31称其“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与栀子相合,可增利水通淋之效。

赤芍味苦微寒,善走血分而除血分郁热,与栀子相配,重在加强清热凉血作用。

冀热清血宁,出血得止。

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湿热蕴结,亦可致瘀,赤芍兼有行血之功,尚可防止瘀滞为患。

此外,《神农本草经》卷2曾云本品:“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

”以上二味共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一则防热伤阴血及出血伤血,一则协赤芍活血以防瘀滞,并可缓解脐腹疼痛,为佐药。

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为散剂,原为治五淋而拟,故名五淋散。

本方配伍特点为清热与利湿并行,凉血与行血相兼。

[类方比较] 本方与八正散所治之证,均由湿热下注,蕴结膀胱而致;均见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腹痛等症。

但前者以栀子配赤芍,重在清热凉血,对于血淋较为适宜;后者集车前子、木通、滑石、瞿麦、篇蓄等大队苦寒清利之品,又配以大黄降泄火热,重在泻火通淋,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对于热淋尤为适宜。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

(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也会出现烦躁、口渴,但却是阳明气分大热所致。

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与白虎汤证不同。

与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阳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证的病位在太阳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作散剂服,散者散也。

.以白饮和.,就是用白米汤把药散调好。

.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一种器具,约一寸见方大,一方寸匕以药不落为度,估计有现在的三钱左右。

一天服三次。

.多饮暖水,汗出愈.,《外台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说多饮暖水.以助药力.,也就是增强发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来助发汗解肌之力一样。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

外窍就是皮毛腠理,下窍就是尿道。

五苓散的组方意义和小青龙汤有一定共性,小青龙汤是外解表寒,内散寒饮;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内利水气,都是表里两解之剂。

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限。

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所谓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

.大而言之,就是能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气水。

《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

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

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

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三,治风湿疫气。

利水,体现在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

利湿,体现在《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

淋证系列:湿热淋证五淋散方

淋证系列:湿热淋证五淋散方

淋证系列:湿热淋证五淋散方武林当中的湿热淋证,一个治疗方剂,五苓散加味脂肪,上一段视频也跟大家详细解释了什么是赁证,中医把赁证是如何划分为武力,或者是六粒,也就是所谓的气令,高丽实力,杀令,还有劳力以及热力,当然还有划分成冷痢,还包括小便不同指正,也就是所谓龙币指正。

总之赁证啊,是一个膀胱刺激症,以小便不利,淋漓不通为主证的,呃,这么一系列症候,那么不同的论证原因,治疗方案,方法上面也不同。

有的是以化石为主,有的是以清热为主,有的是以凉血止血为主,有的是以,啊呃,补一补气。

收缩为主,这段视频分享的五苓散,他所主治的是湿热淋证,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这种湿热之症就是一种炎症,也就是所谓的膀胱炎啦,尿路感染呢,尿道炎呢这类症状,因此中医说是湿热下注或者是湿热赁证。

方剂的组成由两个方剂合法而成,实际上它是五苓散合胜的六一散。

方剂组成,当归十克,白芍十克,赤茯苓十克,炙子十克,滑石滑石粉十克,车前子十克,泽泻十克,还有生甘草梢。

也是时刻这么八味中药,常规水煎服就可以,因为赁证啊,是一个膀胱刺激症,往往有尿路的感染,或者是细菌的感染,所以说无论中医还是现代西医,都要求患者得多喝水。

因为你只有多喝水,人体才能多排尿,只有多排尿呢,尿路当中的一些细菌呢,才能够随着尿液而排出体外,这是一个治疗赁证,或者是尿路感染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个物理方法。

水本身不算是要多喝水是很关键的,所以说服用这个中药期间多喝点水,但是千万不要喝茶水,一定要及时辛辣和油腻指正。

这个五苓散加味脂肪,他所主治的就是湿热晕解疑膀胱,也就是所谓的膀胱炎啊,急性尿路感染,尿道炎,商君商业,所以说症状上来建立,小便频速急迫,滴沥涩痛,就是淋漓不通啊啊,尿短黄赤,尿短呢就是每次尿尿啊,就是尿急尿频,尿等待,这是膀胱刺激症。

有尿意马上就去ER1尿,尿不多点儿,尿不多点儿的,整个尿路还比较涩痛难忍,所以说呢,叫作尿短,尿黄赤,同时渐渐有发热,口渴,大便密结之证,发热这是很有可能身体就发烧了,是一种急性的炎症,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胎黄腻,还有麦硕这一系列热,这都是热盛毒,热内解,伤阴伤军地一个表现,总之这个体制就是一个急性尿路感染的症侯,只要是我们生活当中,或者临床当中遇到了这类尿路感染这类患者,当然了,你最简单的方法呢,就是买一些西药的抗生素,可以再服用一点三金片儿,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案啊,也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治疗方案。

五淋散_血证论卷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五淋散_血证论卷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五淋散_血证论卷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五淋散_血证论卷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5)1.2.功效:心遗热于小肠,结而为淋。

(5)1.3.来源:《血证论》卷八。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50%:越桃丸 (5)2.1.组成:山栀子1两(去皮,入蜜少许,炒),草龙胆半两,甘草3分(炙),赤茯苓1两。

(5)2.2.原方对照: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5)2.3.加:草龙胆、赤茯苓 (5)2.4.减:车前子、当归尾 (5)2.5.功效:上焦热,口苦咽干,胸膈痞闷。

(5)2.6.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三引《简要济众方》。

(5)3.相似度50%:玉芝饮 (5)3.1.组成:甘草(锉作半寸许,擘破,汤浸1日,微炒过)4两,吴石膏(研如粉)4两,藿香3分,山栀子6两(去皮,炒令香)。

(5)3.2.原方对照: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5)3.3.加:吴石膏、藿香 (5)3.4.减:车前子、当归尾 (5)3.5.功效:小儿膈上壅热,唇口生疮,咽喉肿痛。

(6)3.6.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博济》。

(6)4.相似度50%:退赤散 (6)4.1.组成:山栀子1两,当归(酒浸)5钱,大黄(煨)2钱,甘草(炙)2钱。

64.2.原方对照: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6)4.3.加:当归、大黄 (6)4.4.减:车前子、当归尾 (6)4.5.功效:目赤。

(6)4.6.来源:《准绳_类方》卷七。

(6)5.相似度50%:连翘饮 (6)5.1.组成:连翘、防风、甘草(炙)、山栀子各等分。

(6)5.2.原方对照: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6)5.3.加:连翘、防风 (6)5.4.减:车前子、当归尾 (6)5.5.功效:小儿伤寒、疮疡等一切热证;疮痘入目生困。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五苓散各医家论述成无己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

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虽甘也,终归甘淡。

《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

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

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

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

泽泻味咸寒。

《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

桂枝味辛热,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

(《伤寒明理论》)方有执以证有里而人燥渴,故用四苓以滋之,以表在而脉浮数,故凭一桂以和之,谓五苓散能两解表里者,此也。

&#8230;&#8230;五苓散者,润津液而滋燥渴,导水饮而荡结热,所以又得为消痞满之治也。

(《伤寒论条辨》)吴昆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

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此用桂之意也。

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

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

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府也。

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面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也,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名曰霍乱。

霍乱责之里邪,里邪责之水谷。

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猪苓、泽泻能安水。

水谷得其安,则霍乱自止矣,此五苓治霍乱之意也。

正考见伤寒门。

水寒射肺而成咳者,此方主之。

上焦有火,渴欲凉水,水为火格,不得润下,停留于膈,水寒射肺,故令人咳。

五苓散临床应用

五苓散临床应用

五苓散临床应用发表于2015-07-11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

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

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

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

口渴,但无舌焦干燥。

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

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

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

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

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

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

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