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集锦:血府通瘀汤

合集下载

详解:血府逐瘀汤

详解:血府逐瘀汤

详解: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能够化掉身体一切淤血的好方子。

瘀血有什么特点?嘴唇偏乌暗的,舌下静脉怒张的,曲张的,脸印堂发黑的,黑暗的。

脉象一摸下去呢,涩涩的,好像刀刮竹一样,流得很无力的,有瘀堵。

局部呢,痛得像刀刮一样,这些都是淤血在体内的表现。

一个清朝的武举人,他号称清朝怪医,三大怪医之一,叫王清任,他写了一本书叫《医林改错》。

这本书通读好了,世间的疾病的治疗呢,你已经有七八成把握。

方子神验。

它里面有五逐淤汤,五首可以把淤血追逐赶走。

有血府逐瘀汤,身痛逐淤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

逍遥散是治情志的,血府逐瘀汤治血瘀的。

现在人营养已不缺了,有病了大都是气滞血瘀,或者因为气滞血淤得病,后因病而气滞血淤。

包括打伤啊,风寒伤啊,熬夜伤啊,久坐伤,都是气滞血淤,他到最后面都会在这里。

有个方子,专门化气滞血淤的-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在《医林改错》上,能治疗十九种病症,其实还不止。

方药组成,是桃红四物汤打底,加进柴胡、枳壳、桔梗、牛膝,双升双降,甘草可以调和。

柴胡枳壳,一升一降。

桔梗牛膝,一开一往下收。

它都是调气的。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它治疗一切瘀血,瘀血只要一化掉了,往下走,他就没有虚劳,也没有累了。

1主治头痛头痛有外感的,也有内伤积热的,也有气虚的。

一般外感的,你用发汗,一般都有积热的,你用泻下,一般气虚的你用补益。

但是有一种头痛了,它既不怕凉怕冷,也不上火郁闷,还不气虚没力。

他这种头痛在书上记载着,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血府逐瘀汤一剂而愈。

七年头痛。

在田地里头耕着地的时候,一痛的时候要抱紧头脑,立马人就睡在地上,滚来滚去。

像什么像孙猴子被唐玄奘唐僧的念咒语,金箍罩,罩在头上都抱着头啊,跳上跳下,然后翻来滚去的。

那是瘀血箍在那里,痹在里面,这是淤血作痛。

血府逐瘀汤,一剂见效,开了三剂。

他一回来说,我是吃了一剂。

当天就不痛了,三剂吃完了,半个月再过来,就半个月都没有再犯过。

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

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

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是一剂活血祛瘀方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瘀血。

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用法:水煎服。

病机:胸中血瘀,气机阻滞。

辩证要点:胸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现代运用: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等属瘀阻气滞者。

配伍特点: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其它: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

(选自《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血府逐瘀汤 - 方论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一、组成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当归三钱(克)、生地黄三钱(9克)、川芎一钱半(5克)、赤芍二线(6克) 、牛膝三线(9克) 、桔梗一钱半 (5克) 、柴胡一钱 (3克) 、枳壳二钱(6克)、甘草一钱 (3克)。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2.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3.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4.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5.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四、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五、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六、方解本方是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舒,故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

瘀久化热,气郁化火,故内热瞀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上扰清窍,则为头痛;横犯胃府,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甚至饮水即呛。

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

故治当活血化瘀,兼以行气解郁。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证自愈。

近代以本方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常加减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证,有一定效果。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名方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名方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名方展开全文【方名与出处】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用法】当归、生地、牛膝、红花各9g,枳壳、赤芍、甘草各6g,桔梗、川芎各5g,柴胡3g,桃仁2g,水煎服。

【配伍点睛】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不畅所致之胸痛胸闷。

气郁不舒,郁久不解,肝失其柔顺条达之性而急躁易怒;血有瘀滞,血分不和,郁而化热,病在阴分则傍晚渐热;血瘀血府则内热烦闷;瘀热上扰心神,血流失畅,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头痛;瘀热犯胃,引动胃气上逆则呃逆;瘀血不能及时排出消散而瘀滞于某一处,故见痛如针刺而有定处。

瘀阻既久,新血不生,肌肤失于濡养,可见唇暗或两目暗黑;瘀阻气机,久则伤阴耗血,脉道不利,故见舌面瘀点、脉涩。

本方血瘀为主,气滞为次,故治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是桃红四物汤加枳壳、桔梗、柴胡、牛膝而成。

枳壳、桔梗,即枳桔散,是治胸满不痛的。

另外,柴胡和牛膝一升一降,一行气一活血,柴胡是气分药,牛膝是血分药,加上桃红四物汤的作用,对胸中瘀血所引起之胸痛胸闷效果很好。

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牛膝通血脉,祛瘀血,并引瘀血下行,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

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故配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配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

从原方来看,柴胡、川芎、桔梗的用量都不大,而降的药枳壳、牛膝用量较大,是由于有瘀血,气阻不通,阳气容易涌于上,所以要注意用降的药。

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次要组成部分。

本方不仅行血分瘀滞,又能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生新。

合而用之,使瘀血去,气滞行,不仅适用于血瘀所致的上述病证,亦可作为通治一切气滞血瘀之方。

本方配伍特点有三:一是气血同治,以化瘀为主,理气为辅,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活中寓养,即活血理气之中寓养血益阴之品,药如当归、生地、甘草,使活血理气而无耗血伤阴之弊,祛瘀而又生新;三是升降同用,方中柴胡与牛膝、桔梗与枳壳的配伍,乃升降合用、条达气机之法,使气血升降和顺。

【VIP专享】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

【VIP专享】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乃为其诸多祛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中所治症目最多的一方,方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怀牛膝共11位药组成,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怀牛膝、当归能活血化瘀,同时怀牛膝又能祛瘀通经引血下行,当归又能补血养血,配合生地凉血清热使瘀去而不伤正,方中又佐柴胡、枳壳以疏肝理气,桔梗开宣肺气为诸药之舟楫,能载药于胸中血府,桔梗与枳壳相配又能调理胸中气机升降,诸气药旨在气通血活,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证。

王清任本人用此方治疗头痛、胸痛、胸不任物、天亮出汗、灯笼病等多种症候。

王清任对气血理论的发挥及其临床应用可谓淋漓尽致,然对血府之瘀血在其《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中仍然慨叹:“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初随刘保和临诊过程中,见其用此方疗于多种疑难病症,疗效甚佳,他运用此方有以下指征:患者觉平素周身沉困而重,休息特别是睡眠后加重,活动后减轻;敲击右胁肋牵引剑突下疼痛,伴或不伴剑突下压痛;脉涩滞不畅,尤以右寸涩象明显;发病开始时向前反推5年,多有外伤病史。

刘保和验案举隅: 验案1:牙痛 任某,男,50岁,2009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觉满口牙痛,左侧甚,痛窜至耳根,痛时按之加重,且觉木、胀。

有糖尿病史5~6年,一直服用西医降糖药,面色黧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涩不畅。

敲击右胁肋牵引剑突下痛。

询问病史,知5年前在厕所安装灯泡时从凳子上摔倒,当时疼痛难耐。

处方:血府逐瘀胶囊一盒,按说明书服用,并嘱30分钟以后来看效果。

病人服药后20分钟即来曰:“牙已不疼。

” 按语:《活法机要·坠损》提出:“治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镞刀伤,心腹胸中停积郁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

”患者从高处摔倒,致瘀停胸胁,又因摔倒时惊恐,肾亦受损,故可判断其病位在中、下二焦。

活血化瘀第一方——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第一方——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第一方——血府逐瘀汤今天给大家介绍活血化瘀的第一药方“血府逐瘀汤”,学习中医的人研究活血化瘀的时候一般都会从这张方子开始。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由四逆散和桃红四物汤加减而来。

什么是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

府,有包容会聚之义。

即全身的血液都会聚在脉络之中,这是医者熟知的血府。

而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的血府指的是胸腔血府,是一个较狭义的概念。

但“脉”是血液运行的隧道,血脉遍布人的全身,血液在血管中运行不息,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也就无例外地布于胸中。

由于血脉不但布于胸中,而且布于人之全身,所以血府逐瘀汤既可治胸中血瘀,也能治人体由瘀血所致的许多疾病。

血府逐瘀汤川芎4.5克、红花9克、桃仁12克、赤芍6克桔梗4.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柴胡3克,甘草3克这个方子里面有11味药,主要的药是这四个活血化瘀的药:川芎、红花、桃仁、赤芍;另外的三个药起到一个引导或者开路的作用,桔梗走上焦,枳壳走中焦,牛膝走下焦;当归和生地在方子里起到养血活血的作用,这样不至于化瘀的力量太大;柴胡是疏肝的,肝主疏泄,肝气主条达,因为一切的瘀血都和气滞有关;甘草用来调和百药。

这个方子非常精妙:一是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所以血府逐瘀汤最大的特点就是化瘀而不伤血、解郁而不耗气。

经脉是气血循行的通路。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脉道内流畅无阻,永不止息的运动着。

当某种原因如损伤、寒凝、气滞等导致血府功能障碍,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瘀积在机体的某个部位均属瘀血。

因瘀致病,即为瘀血证。

其实感染、发热、出血、寒冷、长期的精神刺激,特别是精神抑郁、久病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调,形成瘀血。

瘀血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有:1.疼痛部位多固定;2.出血易凝固,色紫黑;3.精神不安,烦躁,甚至发狂;4.舌质紫暗,面色晦暗,多有黄褐斑。

五运六气解方剂——血府逐瘀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血府逐瘀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用法〗水煎,分2-3次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原文1、《医林改错》卷上:“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日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2.方论选录唐宗海《血证论》卷8:“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

所立三方,乃治瘀血活套方也。

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

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纂祥,并采此语为印证。

五运六气解自然界的阴阳不是静态的比对。

“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这是一种静态的、空间的比对,而太极阴阳是一种具有盛衰变化周期的节律运动。

古人将自然界阴阳气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周期性的离合运动,一开一合,一阴一阳,是一个离合运动,又叫做开阖、捭阖。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阳之开、阖、枢,为什么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阳在东北方,冬至过后,正是阳气渐开之时,故为阳之“开”;阳明在西北方,阳气渐收,藏合于阴,故为阳之“阖”;少阳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于此,故为阳之“枢”。

三阴之开、阖、枢同理:太阴在西南,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故为阴之“开”;厥阴居东向南,阴气渐消,并合于阳,故为阴之“阖”;少阴在正北方,冬至阴极而一阳生,故为阴之“枢”。

“枢”不利,气化失常,百病始生。

若从运气“开阖枢”理论阐述方解,别有蕴意。

屡试屡效的验方(血府逐瘀汤风湿病方)

屡试屡效的验方(血府逐瘀汤风湿病方)

屡试屡效的验方(血府逐瘀汤风湿病方)第一个方,患者说是治疗心脑血管梗塞,吃后就会好转。

患者当然不知道怎么辨证论治,只知道什么药方治什么病。

往往有些有效,有些没效,有些还有副作用。

这个方子是以血府逐瘀汤为底,再加生脉饮,还加入黄芪、丹参、砂仁、白豆蔻这四味药。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专治疗各种血瘀梗阻。

老师曾经跟张至顺老道长一起座谈,张道长治病最推崇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并且说,这《医林改错》就几块钱一本,真正把它弄懂后,绝大部分的疑难杂病都可治。

而老师也对《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中用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的思路领悟颇深。

有从形体上治疗的医生,有从气机上治疗的医生,更有从神志上治疗的医生,当然能够从神志上治疗的医生最高明。

能够用枳壳、桔梗从气机升降上治疗,也相当不错。

而从形体上看到各种包块肿瘤,就用清热解毒、攻坚破积的思路,把身体变成战场,这样的医生又次之了。

这些病人验证过的方子,一定是有效的方子。

可以多加留意,平时有些病人拿自己药方来抓药时,可收集起来,再问病人这药方主要是用来治疗哪些疾病,用后效果又如何。

如果效果很不错,就可以集结成偏方秘方。

第二个方,是一个妇人拿来的。

由十二味药组成,分别为:黄芪60克,当归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鸡血藤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青风藤10克,牛膝10克,秦艽10克,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

老师看了这方子,没什么剧毒或相反的药物,便叫我们转方抓药。

我抄完方子,看对方是个妇人,于是我就说,这方子应该是治疗风湿病,而且是生完小孩后,感受风寒湿邪,手足麻木痹冷,腰膝酸软,也有良效吧?病人点点头,然后说,她正是用这个方子治疗风湿,而且说是秘方不轻传。

我就说,这是很平常的方子,一般学医的人都能以方测证,知道这方子是治什么的。

方以黄芪、当归补气生血,明显有气血亏虚。

再用四藤以通经络,经络为风寒湿痹阻不通。

用乳香、没药,病人有血瘀刺痛在里面。

加入杜仲、川续断、牛膝,解决肾虚,补肾以造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府通瘀汤是中医药领域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组方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等十二味药材构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

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病及用归牌汤治疗无效的心跳心悸、夜睡多梦、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其他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妇产科的各种病症均有一定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