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07~2011年)


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07~2011年)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
二○○七年十月


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携手推动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以下简称"部属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联合行动计划,是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和高水平大学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为全面深入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落实《广东省教育部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协议》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背景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的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高度整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机制。自18世纪产业革命兴起后,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产学研合作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和政府工作计划中,促进了科技、教育的空前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崛起。以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地区、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科技园、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和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把产学研合作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美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合作研究中心计划、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等多个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计划,有效地确立了美国高科技产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英国政府大力实施"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鼓励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促进了技术与知识的转移;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方式、法国的"竞争点计划"等都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大大提升了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产学研结合计划"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教育和经济始终未能紧密结合。产学研结合水平较低,导致了创新资源使用的低效和产业发展动力的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未能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

的仅为25%,有研发活动的不足40%,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也仅为0.71%),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的研发项目数仅占15%,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国际竞争能力弱。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深刻分析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将全面加强产学研结合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现阶段要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已经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指导和推进全国的产学研结合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三来一补"等外向型加工业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30年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已经由昔日比较落后的边陲省份发展成为全国的第一经济大省。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6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占全国的1/8,人均生产总值达3509美元;来源于广东的财税总收入达5117亿元,约占全国1/7;进出口总额达5272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科技进步为广东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省自主创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2006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5000亿元,产值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也已跃居全国第一。广东经济、科技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广东从引进技术阶段开始就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技术、人才和项目供给矛盾,逐步培育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上世纪80年代的"星期六工程师"到90年代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再到2005年开始的"省部产学研结合",广东的产学研结合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方式由散到聚,带动全省初步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当前,广东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发展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

广东产业核心技术缺乏,技术的自给程度仅40%,每百万人口的发明专利量只有20多件,具有战略意义的精密仪器制造、医疗设备、重大工程机械等80%依赖进口,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和石油化工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等要依赖进口,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广东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以海纳百川,大开放、大科技、大协作的胸怀,广泛集聚和利用全国科技创新资源,通过提升产学研结合的水平和层次,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现实要求和唯一选择。
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联合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历史性创举,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实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既是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战略性转型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动力,还将为我国新时期的产学研结合探索宝贵经验。省部产学研结合启动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建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联合成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广东部分地市和部属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初步形成了省部产学研结合保障服务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建立了高层次合作对接机制和信息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组建了多个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了一批校企联合创新平台,推动部属高校与专业镇全面对接。四是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加快部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初步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益。面向未来,省部产学研结合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突出重点任务,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切实增强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部属高校办学水平,争创国家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广东省教育部合作协议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和高水平大学为主线,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和新机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共同促进广东和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㈡ 基本原则。
⒈坚持政市结合,引领发展的原则。政市结合是指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互相促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的作用,重点营造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确定优先合作发展的产业和重点合作发展的技术领域,通过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引导产业界和科教界深化合作。另一方面,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尊重企业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学研结合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大幅提升广东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⒉坚持强强结合,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强结合是指部属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与广东的产业、环境优势相结合,校企互动,合作共赢。一方面,企业通过与部属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部属高校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解决企业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部属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高校在服务中发展,在贡献中提高。
⒊坚持科经结合,优先发展的原则。科经结合就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创新能力提高与产业结构优化互相促进,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一方面,引导部属高校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应用研究要优先研究开发企业和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另一方面,根据广东产业发展需求,联合部属高校,优先组织实施一批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提升产业引进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⒋坚持分类指导,和谐发展的原则。按照广东产业发展需求,有序引导部属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学科优势和发展方向,组织相关力量,积极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促合作。广东各地区根据各自的发展阶段、产业需求和科技基础,因地制宜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按照中心大城市(广州、深圳)、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山区等四个层次分类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先行示范,加快提升产学研结合层次和水平;其它地区要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有效地激活静态的存量资源和潜在的合作主体,加快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实

现和谐发展。
㈢ 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省部产学研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增强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部属高校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作用凸显,显著提升部属高校科研和办学水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共同促进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建设。
到2011年的具体发展目标:
引导100所部属高校与广东企业合作开展自主创新,促进广东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攻克1000项广东产业急需解决的核心、关键及共性技术;建立1000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推动1000家企业增创名牌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支持10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显著提升创新能力。
吸引5000名省外专家教授来粤开展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活动;培养50000名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带动全省新增专利50000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5000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促进广东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5%。
三、重点任务
按照广东省"十一五"经济、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重大工程,有针对性地引进部属高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优势资源,以优结优,强强联合,重点在20个左右的产业领域组建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重大合作项目,建立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加强专业镇与部属高校的对接,加快培育和发展"三自一高"(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有力提升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主要内容如下:
㈠ 重大合作项目领域。
⒈网络与通信。重点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数字集群通信产品,基于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系统设备、软件和终端产品,保证QoS的网络融合和互通设备,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等。
⒉软件与IC。重点包括基于Linux的中间件、应用软件和面向服务器的系统软件,面向金融、通信、政务、制造业、建筑和物流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动漫和网络游戏的开发;集成电路系统级芯片设计,封装系统芯片技术等。
⒊消费类电子。重点包括数字家庭操作系统、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数字家庭互联互通技术及3C融合技术及设备,智能网络家电的终端产品,数字电视关键核心技术、专用芯片、集成制造技术和配套标准,数字音视频技术等。
⒋发光与显示。重点包括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电泳显示等

新型显示技术和设备,半导体照明外延片生长技术、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制造技术,半导体照明系统控制技术等。
⒌石油化工。重点包括汽车行业用和游艇行业用的热塑性塑料的工程塑料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技术及产品,家用电器、通信用的抗菌、防菌、绝缘和耐高温高分子材料,面向包装、建筑和交通等行业用的环保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改性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环保水性涂料,面向集成电路的电子化学品,石油化工助剂,石油化工副产资源后加工,高附加值的绿色工艺的石油化工技术及石油化工精细产品等。
⒍光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重点包括照明和显示用的LED材料及器件,大容量的光存储材料,光通讯材料及器件,高性能多层片式电容器、电感器的技术及产品,多层陶瓷电子元件用的内外电极、端电极浆料,厚膜电路的介质和导电浆料,高性能的磁性材料等。
⒎超细粉体及无机新材料。重点包括造纸、涂料和塑料等行业用的超细粉体制备技术及设备,大规格超薄陶瓷墙地砖制造和生产技术,面向汽车、建筑等行业的高性能玻璃,多孔、轻质、保温、隔音的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高性能铝镁合金,汽车用高品质精密板带,白色家电节能换热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等。
⒏重大机械装备。重点包括高精高速及微米/纳米制造关键技术、工艺与设备,封装设备、下一代光刻设备、高质量薄膜生长设备等关键制造装备和检测仪器设备,新一代智能集装箱技术和设备,机器人技术和设备,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安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高性能关键冶金设备等。
⒐关键零部件及检测仪器。重点包括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件设计与制造技术,新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新型智能传感器,典型流程工业的在线分析仪器,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检测技术以及其他信息获取技术等。
⒑先进制造技术及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包括数控加工技术,精密成形制造技术,CAD/CAM/CAPP/CAE/PLM等数字化产品设计技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与制造过程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技术,高效精准成形技术与数字化制造、复杂机电系统的创新设计与数字化制造等。
⒒汽车零配件及整车。重点包括高效节能汽车发动机优化设计技术、自动变速箱关键技术、汽车控制与动力系统、汽车电子技术和设备,电动汽车、混合动力型汽车、替代燃料型汽车(包括LNG或ANG汽车)设计制造技术等。
⒓生物医药。重点包括心脑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传染病和地中海贫血等重大疾病的早期

预测和早期诊断技术,针对重大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合成药物、生化药物、疫苗的研究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给药系统的制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治疗产品的高效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等。
⒔新型医疗器械。重点包括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数字化物理治疗和手术设备,数字化显微、内窥和激光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组织修复用生物活性材料等。
⒕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包括生物催化剂设计和定向进化技术,生物催化剂催化过程控制技术,重点酶工程及生物转化产品、细胞工程及代谢产物、大型生物反应器等。
⒖新能源开发。重点包括石油焦浆(粉)的气化、燃烧等高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以煤、石油焦气化为基础的燃油燃气轮机发电改造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和组件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600兆瓦级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的关键制造技术与设备,燃料电池、高性能低成本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生物质燃料化技术,氢能源技术等。
⒗节能降耗减排与循环经济。重点包括高效、低污染发电系统,油品加氢技术及设备,建筑节能优化设计集成技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技术、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建筑系统,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术解决方案与产品,陶瓷、造纸和纺织等传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与监测管理系统,家用电器的可拆卸性设计和回收设计技术,失效充电电池的循环回收利用技术,绿色节能节水型的炼油、乙烯工业系统优化设计运行和控制技术,石化工业原料路线优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循环利用技术,生产过程副产的污染环境的固、液、气态物和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弃置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的关键技术、装备与监测管理系统,工业废气的回收利用技术,城市污水及污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垃圾焚烧处理专用设备及热能回收利用系统,垃圾填埋气(甲烷气)的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等。
⒘资源与环保。重点包括资源勘探增储和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大型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支撑技术,珠三角城市群复合型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与改善技术,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和降噪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
⒙防灾减灾技术。重点包括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核安全和特种设备等的监控预警、治理与应急救援技术,信息化

、智能化刑侦技术,反恐和突发事件预警、控制、处置技术,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技术,台风、干旱、赤潮、海面上升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等。
⒚农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包括广东特色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产品贮运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外源有害物质检测技术与装备,新一代环境友好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等开发及使用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⒛现代物流。重点包括物流业务流程分析、建模和仿真,RFID技术,物流配送优化关键技术与核心软件,面向物流业务过程的全程可视化监控技术,分布式物流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等。
㈡ 推动专业镇和高校对接。
围绕广东专业镇发展需求,重点推动产业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市场份额较大的专业镇与部属高校进行全面对接,建立健全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增强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专业镇的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珠江三角洲重点选择电子信息、新材料、五金机械、家电、服务业等专业镇与部属高校开展对接合作;东西两翼重点选择陶瓷、农产品深加工、化工、五金刀剪、纺织服装、水产等专业镇与部属高校开展对接合作;粤北和山区重点选择石材、机械、现代农业等专业镇与部属高校开展对接合作。
㈢ 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引导部属高校加强与广东省各地区、各类科技园区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择具有良好产学研合作条件和基础的地区、园区或企业,分类建设1000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⒈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通过建设示范市(区、镇),充分发挥省部产学研结合先行地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和建立区域性、综合性的省部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和新模式,提供新经验和新政策,辐射带动全省各地的省部产学研结合全面发展。重点推动3~5个市、30个左右的区(镇)创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切实抓好佛山、东莞、珠海、云浮、中山及禅城区和顺德区、新会区等示范市(区)的建设。
⒉建立省部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通过建设示范性研发基地,促进部属高校与广东共同建立紧密合作型的研究开发基地,创新和完善校地、校企联合建设研究开发平台的机制,提升广东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部属高校参与广东的机械装备、精密制造、数字媒体、家电、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鼓励广东企业与部属高校联合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开发院、重

点实验室、博士工作站、教授(院士)工作室、研究生实习基地等产学研结合机构,建设一批省部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
⒊建立省部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通过建设示范性产业化基地,完善广东转化部属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的环境和条件。重点引导和组织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广东企业、科技园区与部属高校合作,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并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㈣ 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围绕广东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部属高校与广东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合作,共同组建以引领产业技术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部属高校为主要技术依托,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的转变。
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家电、石化、汽车、节能减排等领域,重点组建和支持数字电视、数字家庭、新一代通讯、移动信息终端、数控装备、绿色包装印刷、白色家电、风力发电、清洁生产等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保障措施
㈠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共同抓好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和落实。教育部继续动员和组织部属高校参与省部产学研结合,促进部属高校科技资源向广东产业界开放流动,建立有利于促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导向机制,调整和完善有关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科技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予以倾斜支持,优先将省部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广东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把省部产学研结合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做好各项工作;省直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强大合力;广东各类政府科技、产业计划向部属高校全面开放,各项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向部属高校重点倾斜。部属高校将省部产学研结合纳入本校的重点工作,制定具体计划和措施,利用优势科技、人才资源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自身办学水平。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邀请部属高校专家和广东产业界专业人士组成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对省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提

供决策咨询。每年组织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申报工作,聘请全国一流专家进行严格评审,择优资助。省部产学研结合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征询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认真听取部属高校、广东各市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省部产学研结合信息网站、工作动态等渠道,公开政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㈡ 加大省部产学研结合投入力度。
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和保障机制,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产学研结合投入体系。
积极推动广东产学研结合产业投资基金的创建。立足广东产业发展需求,发挥省部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以社会化募集、市场化运作方式,创建面向全国的广东产学研结合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产学研结合紧密的科技项目,推动产学研结合持续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2007年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财政专项资金由上年的1亿元增加到2亿元,从2008年至2010年每年投入不少于2亿元,并保持每年专项资金增长的比例不低于省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建立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逐步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引导全省各类科技、产业发展计划经费共同支持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充分发挥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带动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对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投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体系。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鼓励企业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推动企业成为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投入的主体。积极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企业和项目提高贷款融资能力;鼓励产学研结合科技企业争取上市融资,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㈢ 优化省部产学研结合政策法规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粤府[2006]88号)等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门政策文件。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制定省部产学研结合的配套政策。
推动高校改革和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体系。落实国家和部属高校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省部产学研结合。调整和完善高校科技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和职务晋升制度

,对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同等对待,对代表学校外出参与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政策扶持,包括减少教学工作量、发放一定标准的补贴等。
制定省部产学研结合表彰奖励政策。广东各级党委、政府对省部产学研合作中的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教育部对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并取得突出成效的部属高校及科技人员给予表扬嘉奖。鼓励部属高校和广东企业对本单位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执法检查,维护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合法利益,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和自主创新的法治环境。引导部属高校和广东企业在省部产学研结合中,按照自愿、公平、互利原则,签订明确规范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协议。
㈣ 建立省部产学研结合的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
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对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进行评估监测,根据考核情况实行奖优罚劣,建立科学高效的项目组织和管理模式。规范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的管理,建立适应产学研结合特点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本规划的实施情况,监督重点项目的执行情况。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本规划的组织落实和考核评估工作;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变化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新要求,对规划作出必要的调整,并报请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舆论导向作用,动员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省部产学研结合,为本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和环境。
㈤ 完善省部产学研结合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
发展以专业中介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服务体系。依托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评估咨询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科技信息中心、知识产权法律中介机构等,形成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省部产学研结合服务网络。依托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努力解决高校与企业合作信息不对称问题。
成立广东省产学研结合促进机构。鼓励省、市和科技园区成立产学研结合促进会、研究会或产学研战略联盟等组织,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产学研结合服务队伍。依托产学研结合促进机构,积极

开展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举办高校科技成果展示推介会、交易洽谈会等活动,促进部属高校与广东产业界的合作。
鼓励大学设立产学研结合服务机构。鼓励部属高校到广东建立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广东)委员会、产学研联谊会、产学研"俱乐部"等联系协商组织,形成部属高校与广东企业良性互动机制。
㈥ 加强区域和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搭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平台。鼓励广东企业和部属高校组成联合体参与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利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机制,促进部属高校、港澳高校和广东企业的合作,提高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度,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鼓励部属高校与广东联合开展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广东企业与部属高校共同参与实施"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际合作项目。按照合作互利原则,引导在粤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积极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推动广东企业、部属高校与跨国公司、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联合研发实验室等。鼓励部属高校充分利用其国际科技合作资源和网络,带动广东企业与国外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

附件⒈
省部产学研合作重点领域对接表
㈠ 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产业领域 重点高校优势领域 重点合作地区 1.网络与通讯 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移动通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汕头、河源等 2.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 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数字家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基地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传感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实时计算机系统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虚拟现实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南

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珠海、东莞、中山等 3.新型平板显示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产业部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光电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新型传感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显示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现代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惠州、汕尾等 4.软件与IC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内容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现代交通管理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珠海、东莞、中山、汕头等 5.电子元器件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 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珠海、肇庆、韶关、汕头等 6.网络游戏和动漫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产业部实时计算机系统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虚拟现实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汕头等 7.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重要辅机及输变电成套设备 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等;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部级实验室;湖南大学输变电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东南大学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气设备与自动化工程技术中心;华东理工大学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IGCC发电);天津大学电力系统仿真控制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惠州、中山、茂名、汕头等 8.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 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特种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 9.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 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汕头等 10.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 清华大学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高技术机器人装配系统网点开放实验室、国家"863"CIMS工艺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智能控制与仿真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现代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

山等 11.新一代汽车及关键零配件 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动力性及排放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汕头等 12.先进金属材料 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纳米技术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材料与高温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先进钢铁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钢铁材料共性技术开发基地、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中心等 广州、深圳、惠州、佛山、东莞、中山、阳江等 13.光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金属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天津大学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等;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等 广州、深圳、惠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 14.超细粉体及无机新材料 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过程与矿产资源国

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国家阻燃材料专业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茂名、揭阳、河源、韶关等 15.中医诊断设备及中药新产品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汕头、揭阳、韶关、梅州、云浮等 16.重大疾病检测及药物研制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靶向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等 17.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 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汕头等 18.生物资源挖掘利用技术及产品开发 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大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湛江等
㈡ 能源与环保战略产业
重点产业领域 重点高校优势领域 重点合作地区 1.石油焦浆(粉)的高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等 2.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设备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中心;合肥工

业大学光伏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后续能源材料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 3.新型材料电池 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北大学等 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汕头等 4.大型炼油、乙烯助剂,炼油、乙烯副产资源后加工 天津大学国家精密精馏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 广州、惠州、茂名等
㈢ 传统支柱产业
重点产业领域 重点高校优势领域 重点合作地区 1.高端家电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佛山、中山、深圳、珠海、广州、惠州等 2.建筑卫生陶瓷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开发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开发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敏感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佛山、清远、肇庆、河源、潮州等 3.纺织服装新产品及清洁生产技术 东华大学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纺织面料技术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纺织面料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革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等 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江门、汕头、潮州、揭阳、汕尾、云浮等 4.RFID应用技术及现代物流产业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南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东北大学;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 ㈣ 现代农业
重点产业领域 重点高校优势领域 重点合作地区 1.农业种质资源及优良种子种苗的产业化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中心);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珠海、惠州、粤东、粤西、粤北 2.农产品深加工设备及产品 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果蔬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等;江南大学功能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

中心;中山大学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粤东、粤西、粤北 3.安全饲料及添加剂新技术与新产品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等 广州、佛山、中山、湛江、深圳、清远等
附件⒉
省部产学研结合高校与专业镇对接表
专业镇门类 专业镇 重点高校优势领域 电子信息
专业镇 东莞市石龙镇
东莞市石碣镇
珠海市唐家湾镇
江门市江海区
汕头潮阳区和平镇
丰顺县场坑镇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与光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天津大学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接口技术与接口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华南理工大学等 纺织服装
专业镇 中山市沙溪镇
中山市三角镇
东莞市虎门镇
禅城区张槎街道
南海区西樵山旅游度假区
顺德区均安镇
广州市狮岭镇(皮革)
汕头市朝南区谷饶镇 东华大学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革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 照明工业
专业镇 中山市古镇镇
南海区罗村街道 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实验室,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场兼容实验室,热力设备检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等部级重点实验室等 五金专业镇 中山市小榄镇
南海区金沙镇
南海区九江镇
顺德区勒流镇
新会区司前镇
阳东县东城镇
揭阳市东山区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连理工

大学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机械专业镇 顺德区伦教镇
顺德区大良街道
南海区桂城街道
云城区云城街道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学铝合金强流变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承压系统安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家电专业镇 中山市南头镇
南海区松岗镇
中山市东凤镇
顺德区龙江镇
顺德区北滘镇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等;
浙江大学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等 食品饮料
专业镇 中山市黄圃镇
潮安县庵埠镇
金平区同益街道 天津大学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功能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建筑材料
专业镇 禅城区石湾街道
禅城区南庄镇
南海区大沥街道 华中科技大学敏感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景德镇陶瓷学院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日用与艺术陶瓷专业镇 潮州市枫溪区 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等 珠宝专业镇 广州番禺区
深圳罗湖区、龙岗区
佛山南海区 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等 化工专业镇 开平市月山镇
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
汕头市金平区海安街道
汕头市澄海区莲下街道 北京化工大学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细粉末国家工程中心、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现代农业
专业镇 顺德区陈村镇(花卉)
潮安县凤凰镇(茶叶)
梅县雁洋镇(沙田柚)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柑桔育种中心、教育部园艺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
附件⒊
省部产学研结合战略联盟(第一批)
产学研战略联盟 参加高校(院所) 主要参加企业 1 数字电视产学研战略联盟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维集团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微技术有限公司、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九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茁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力合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深圳力合微电子有限公司、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德劲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国家电子技术工业试验中心、深圳市海威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数字电视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九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2 数字家庭产学研战略联盟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中大讯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南方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有限公司、广州新媒体数字电视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亿新新闻出版媒介研究所等 3 白色家电(顺德)产学研战略联盟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