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农药毒理
农药学简答题论述题

LD50即致死中量,指杀死供试昆虫种群一半个体所需的剂量。
〔其单位有两种。
一种是以供试昆虫个体所承受的药量为单位,如µg〔药量〕/头〔昆虫〕,另一种是以供试昆虫单位体重所承受的药量为单位,如µg〔药量〕/g〔昆虫〕。
〕LC50即致死中浓度,指杀死供试昆虫种群一半个体所需的浓度。
单位为µg〔有效成分质量数〕/ml 〔药液容积〕。
毒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农药对某种供试有害生物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即在的毒杀能力。
杀虫剂毒力大小常以致死中量、致死中浓度表示,其值越小,毒力越大。
毒性实际上就是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力。
常以大鼠通过经口、经皮、吸入等方法给药测定农药的毒害程度,推测其对人、畜潜在的危险性。
常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类抗药性是指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而引起有害生物对药剂抵抗力提高〔即敏感度下降〕的现象。
抗药性是药剂本身作用的结果,应和“自然耐药性〞区别开来。
抑菌作用指由于药剂影响了病原物的生物合成,抑制了生命代中的某个过程,而表现为病原菌菌丝生长受阻,或抑制其吸器产生、染色体有丝分裂和细胞壁形成等,使病原菌不能正常发育,在受抑制一定时间失去致病能力,而脱离药剂后即可恢复生长。
杀菌作用是指由于药剂影响了病原物的能量合成,使孢子不能萌发,从而阻止了病原菌侵入植物寄主体保护作用指利用杀菌剂抑制孢子萌发、芽管形成或干扰病菌侵入的生物学性质,在植物未罹病之前使用药剂,消灭病菌或在病原与植物体之间建立起一道化学药物的屏障,防治病菌侵入,以使植物得到保护。
吸性杀菌剂指能够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系统分布的杀菌剂。
该类杀菌剂大多随水份蒸腾向顶部输导,并会在叶缘积累。
少数药剂具有上下双向输导的能力,如乙磷铝,甲呋酰胺等。
时差选择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及出苗期早晚的差异应用除草剂而导致的选择性。
生化选择是通过除草剂在植物体进展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而实现的选择性,这些生物化学变化根本上都是酶促反响。
农药毒理学PPT

六六六
(一)体径
消化道 呼吸道 皮肤
机体
该类有机氯农药能在动、值物体内蓄积和富积,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进入体内的有机氯农药,主要贮存于脂肪组织,尤 以肾周围和大网膜脂肪中含量最多。
1.2 DDT的代谢方式
脱氯代氢、脱氯、氧 化反应
不能进一步进行转化,但能 长期蓄积在脂肪里,DDT以
60%DDE形式贮存
DDT进入人体内后 ,在哺乳动物体内可经 肝脏转化成毒性比DDT 低的DDD和DDE以及无 毒的DDA。人体内的 DDA是DDT经DDD转化 形成在的人。体内DDD及 DDA的生成极缓慢 ,主要以DDT和 DDE的形式蓄积于 脂肪组织。
1.3六六六的代谢方式 脱氯
丙体在体内的代谢速率最快,
中枢神经症状 是中枢神经系统内 乙酰胆碱蓄积而引 起的中枢胆碱受体 过度兴奋,使中枢 功能失调所致
恶心、呕吐 、瞳孔缩小 ,呼吸困难
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抽搐
躁动不发。 惊厥、血压 下降、呼吸 停止、见上
帝
中毒程度增 强
1.4毒作用机理
有机磷农药
乙酰胆碱蓄 积
体内
过度刺激胆碱 神经系统,引起 组织器官功能
2、六六六还能诱导肝脏中氨基酮戊酸 合成酶,促卟啉的增加,易诱发光过敏 或发生痤疮。
1.3对类固醇激素代谢影响 有机氯农药通过诱导作用,可改变雌、雄激素以及肾上腺 皮质激素的代谢,影响体内各种类固醇激素的水平。此外
二、有机磷农药
敌敌畏
马拉硫磷
敌百虫
R1为无机酸 基、有机酸基
或其他酸性基
团。R2和R3 为烷氧基。烷
农药毒理学PPT
2020年5月23日星期六
农药的毒理学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是研究农药对非靶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性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首先,农药毒理学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残留物,长期的累积残留会对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农药对于非靶生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例如,在生态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靶标外的昆虫、鱼类等非靶生物,它们的数量和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药对于这些非靶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农药毒理学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会进入人体,长期的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农业生产企业存在违法使用和排放农药的情况。
因此,加强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农药的研发和制造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找到对生态环境和非靶生物影响较小的物质,进一步提高农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此外,对于已经生产的大量农药,也需要进行毒理学评估和监测,确保其使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过多的危害。
总之,农药毒理学研究对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农药科研制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农药毒理学研究,为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药环境毒理学检测内容

农药环境毒理学检测内容
1. 毒性测试,农药的毒性测试是评估其对环境中不同生物的毒性效应,包括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和微生物的影响。
这些测试通常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毒素累积等方面的评估。
2. 生物富集和生物标志物,通过采集环境中的生物样本,如水生生物、植物或土壤中的生物,来评估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情况以及对生物体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特定标志物来评估农药的暴露情况和毒性效应。
3. 环境归趋分析,通过对农药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分布和迁移进行分析,评估其在环境中的归趋和残留情况,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4. 生态毒理学研究,通过对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影响进行研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包括对群落结构、食物链传递、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5. 靶标分析,通过对环境中的非靶标生物和生态过程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引起
的生态风险。
综上所述,农药环境毒理学检测内容涉及了对农药在环境中的毒性效应、富集情况、残留情况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旨在揭示农药对环境的潜在风险,为环境保护和农药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农药是一种用于保护农作物、畜牧、林业以及家庭中害虫、草药和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由于农药的使用会产生潜在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因此,对于农药的授权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批过程。
其中,毒理学试验方法是评估农药对生物毒性的主要工具之一。
毒理学试验方法是基于生物学理论和毒性机制的,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通过直接暴露测试对象(如实验室动物和细胞)来评估化合物在短时间内对生物的影响。
慢性毒性试验则更关注长期使用农药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更长的试验时间。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毒理学试验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一般应用于生物体内某些口服、吸入或皮肤接触的化学物质,试验结果可以产生毒性分类标准和确定最大容忍剂量(MDT),从而确认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目前国际通行的急性毒性试验是斯图尔特法。
斯图尔特法是使用实验动物体内的Lethal Dose(LD)作为毒性的指标,其安全系数根据不同物种和试验组进行调整。
2.染色体畸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通过评估农药对动植物细胞核DNA的影响来评估农药的致突变效应。
这些效应包括染色体片段、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畸变等。
该试验是在实验室中使用动植物细胞的分裂期进行的。
3.遗传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通过评估农药对DNA的影响来评估其致突变效应。
与染色体畸变试验不同,遗传毒性试验可以检测出突变后DNA序列的改变。
此次试验一定会使用实验动物进行。
4.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是为了持久性接触或摄入导致的毒性。
gavage试验和繁殖试验是用于进行此类试验的一种环节。
长期饮用毒性实验是毒理学试验中使用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长时间使用农药对生物的健康影响。
这种试验可以进行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长期暴露。
总体而言,农药的毒理学试验方法是在安全性评估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物质的潜在危险。
然而,毒理学试验环节需要仔细设计,以使试验结果有实用意义,同时避免动物的不必要痛苦和伤害。
农药毒理学PPT

60%DDE形式贮存
DDT进入人体内后, 在哺乳动物体内可经肝 脏转化成毒性比DDT低 的DDD和DDE以及无毒 的DDA。人体内的DDA 是DDT经DDD转化形成 的。在人体内DDD及 DDA的生成极缓慢, 主要以DDT和DDE 的形式蓄积于脂肪 组织。
DDT与神经模 上的受体部位
作用
DDT结构中的三
氯乙烷侧链则置 于膜孔道中
体 结 构 互 补
目 前 认 为 ,
,
分子结构中带有对位氯 的苯环以范德华力从一 定的方向插入到受体脂
是 毒 作 用 的 基 础 。
分 子 与 神 经 膜 上 受
蛋白中,造成膜结构扭
曲
农药毒理学PPT
DDT
1.2对酶活性的影响
有机磷农药
呼吸道 皮肤
机体
多数有机磷农 药具有高度的脂 溶性,可经呼吸 道、消化道及皮 肤接触而进入人 体内
全身组织
农药毒理学PPT
1.2有机磷农药的代谢方式
氧化、水解、脱胺基、脱烷基、还原、侧链氧化
1.2.1氧化作用 (1)氧化脱硫反应
抗胆碱酯酶活性 增高,毒性增强
P=S
肝细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使昆虫致死。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 构建药效稳定、 防 治面较广的 Bt工程 菌剂,是当前生物农 药发展的新趋势。
杀灭害虫效 果良好且对 人畜安全, 对天敌无伤 害,较难产 生抗药性
我国采用利尿激素 基因、 昆虫保幼激 素酯酶基因、 Bt杀 虫蛋白基因、 蝎神 经毒素基因等构建 的重组病毒杀虫剂
世界上含量最高的 昆虫病毒杀虫剂每 克原药中病毒含量 高达5000亿个病毒 粒子—在中国诞生
1、有机氯农药对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等酶具有诱导作用。DDT诱导产生 较多的脱氯化氢酶加速其转化为DDE的 过程,致使肝细胞肿大,影响其他药物 的代谢。
《农药毒理学》word版

农药毒理学1.农药毒性作用的类型包括哪些?农药是防治农林花卉作物病、虫、鼠、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制剂,使用极为广泛。
所有农药对人、畜、禽、鱼和其他养殖动物都是有毒害的。
使用不当,常常引起中毒死亡。
不同的农药,由于分子结构组成的不同,因而其毒性大小、药性强弱和残效期也就各不相同。
农药毒性是指农药具有使人和动物中毒的性能。
农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残留毒性及""三致""作用.1.急性毒性指一次性口服、吸人、皮肤接触大量农药,或短时间内大量农药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中毒症状。
2.慢性毒性指口服、吸人或皮肤接触低剂量农药,药剂在人、畜体内积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使生理机能、组织器官等产生病变症状。
3.残留毒性指农产品含有的农药残留量超过最大允许残留量,人、畜食用对健康产生影响,引起慢性中毒。
4.""三致""作用指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2.简述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①药剂通过昆虫表皮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用于防治各种类型口器的害虫。
通常只有触杀作用的农药较少,大多数农药还具有胃毒作用。
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②药剂通过昆虫口器进人体内,经过消化系统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
大多数有胃毒作用的农药也具有触杀作用。
如甲基异柳磷、辛硫磷。
③某些药剂可以气化为有毒气体,或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通过昆虫的气门及呼吸系统进入昆虫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往往用于密闭条件下,例如在温室大棚中。
如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溴甲烷、磷化铝等。
④药剂使用后通过叶片或根、茎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后,被输导到其他部位。
如通过蒸腾流由下向上输导,以药剂有效成分本身或在植物体内代谢为更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发挥作用。
农药学--课后习题

农药学--课后习题吴⽂君《农药学》章后习题第⼀章农药的基本概念及农药学的研究范畴第⼀节农药的基本概念⼀、农药的含义与分类1. 农药的定义农药(Pesticide)主要是指⽤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农业、林业的病、⾍、草和其他有害⽣物以及有⽬的地调节植物、昆⾍⽣长的化学品。
这⾥所说的化学品可以是⼈⼯合成的,也可以是天然的动植物及微⽣物的代谢产物,但不论是⼈⼯合成的化合物还是天然产物,作为农药都应具备两种基本属性:具有确定的分⼦结构,在⼀定剂量范围内对有害⽣物有显著的⽣物活性。
因此诸如寄⽣蜂、捕⾷螨、致病细菌、病毒等所谓“⽣物农药”不属于本书所述的农药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农药的含义和范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差别。
如美国,早期曾将农药称之为“有经济价值的毒剂”(Economic poison),后⼜称之为“农⽤(Agricultural bioregulators),(Agricultural chemicals),甚⾄称之为“农⽤化学调控剂”化学品”欧洲亦称之为“农⽤化学品”(Agrichemicals),当前在国际⽂献中已通⽤“Pesticide”⼀词。
2. 农药的分类《农药⼿册》(The pesticide manual)第14版记录全世界商品农药1524种。
为了便于研究与使⽤,可从不同的⾓度对其进⾏分类。
⼀般是按功能和⽤途将农药分成杀⾍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剂及植物⽣长调节剂等若⼲⼤类,然后再将每⼀⼤类按化学结构或作⽤⽅式细分。
以杀⾍剂为例,可以若⼲类别,如:有机氯类杀⾍剂如滴滴涕、六六六、狄⽒剂等。
有机磷类杀⾍剂如敌敌畏、⾟硫磷、马拉硫磷等。
氨基甲酸酯类杀⾍剂如西维因、速灭威、抗蚜威、涕灭威、克百威、双氧威等。
拟除⾍菊酯类杀⾍剂如丙烯菊酯、甲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
沙蚕毒素类杀⾍剂如杀螟丹、杀⾍双、杀⾍环等。
新烟碱类(氯化烟酰类)杀⾍剂如吡⾍啉、啶⾍脒等。
亦可按作⽤⽅式分成若⼲类别,如:胃毒剂(Stomach poison)药剂伴随害⾍取⾷活动通过⼝器及消化系统进⼊体内起毒杀作⽤的⼀类杀⾍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的分类
• 按化学结构分类(杀虫剂为例)
• • • • • • •
• • • •
• ……
有机磷酸酯类:甲胺磷、乐果、敌敌畏 氨基甲酸酯类:西维因、呋喃丹、速灭威 有机氮类: 脒类、沙蚕毒类、脲类 拟除虫菊酯类:除虫菊、椒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 有机氯类:DDT、六六六、林丹、硫丹、艾氏剂、狄氏剂 有机氟类:敌蚜胺、氟蚜 金属类:汞制剂、有机锡(TMT、TBT)、磷化锌、硫酸铊、硫 酸钡等 植物性杀虫剂: 微生物杀虫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行为调节剂:
15
有机磷农药
4. 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局部表现:皮肤出汗、红斑、水疱、糜烂等,呼吸道 吸入后可出现流涕、胸闷、呼吸困难等。 毒蕈碱样症状:胸闷、气急、流涎、流泪、瞳孔缩小、 大小便失禁、呕吐等; 烟碱样症状:肌纤维自发性收缩、肌肉痛性痉挛、虚 弱、麻痹。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焦虑、不安、头痛、振颤、言语 不清、精神病、癫痫发作,甚至死亡。
26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3. 实验室检查 血胆碱酯酶活力 口服者,残留物或呕吐物检测 尿中酚衍生物测定
27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4. 诊断 (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接触史或误服史; (2)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症状和体征; (3)血胆碱酯类物质; (4)尿检酚类代谢产物; (5)同有机磷农药、中暑、食物中毒等鉴别。
39
有机氯杀虫剂
3. 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电解质分析,血尿素氮和肌酐水 平,血钙和镁水平,头颅CT,MRI等。
4. 鉴别诊断
CNS疾病,癫痫发作原因,外伤等。
40
有机氯杀虫剂
5. 治疗 (1)清除污染,大量肥皂和清水清洗皮肤; (2)灌胃或鼻饲管吸出液态胃内容物; (3)癫痫治疗,可用巴比妥类。
31
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主要包括: 除虫菊、椒菊酯、溴氰菊酯(敌杀 死)、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来福林)、 戊酸醚酯、苄氯菊酯、胺菊酯、甲氰菊酯 等。
32
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
1. 中毒机制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吸收,皮肤吸收甚 少,在肝脏进行代谢,大部分可迅速排出体外。 除虫菊产物可以引起速发性和迟发性过敏反 应,机制尚不明确。 拟除虫菊酯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 质,延迟关闭神经膜内流通道而发挥作用。
35
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
5. 治疗 少量食入不需灌胃,大量食入需胃肠道排毒; 轻度至中度过敏反应用抗组胺药治疗;皮肤接触 者用肥皂水冲洗皮肤。
36
(二)有机氯杀虫剂
有机氯杀虫剂主要分为: 1.滴滴涕和相关类似物,如甲氧滴滴涕 2.环戊二烯类杀虫剂(狄氏剂、艾氏剂、林丹、 氯丹、硫丹) 3.六六六 4.毒杀芬及其相关化合物
杀虫剂(pesticides) 杀昆虫剂(insecticides) 杀菌剂(funguicides) 除草剂(herbicides) 杀线虫剂(nematicides) 杀螨剂(acaricides) 杀软体动物剂(molluscides) 杀鼠剂(rodenticides) 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plant (growth) hormones) ……
24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1. 毒性作用
氨基甲酸酯类与有机磷相似,主要抑制神经 组织、红细胞和血浆中的限额ChE,其在体内不 需经代谢活化即与ChE活性中心的负距部位和 ChE酯解部位丝氨酸羟基结合,形成复合物,进 而形成氨基甲酰化酶,造成ACh蓄积,引起中毒。
25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2. 临床表现 起病急,口服中毒10-20 min 内发病,生产 劳动接触中毒多在2-6 h发病,以毒蕈碱样症状明 显。 轻度中毒者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 视物模糊、流涎、多汗等; 中度中毒者除以上症状,还有肌束振颤,血 压增高; 重度中毒者出现肺水肿、昏迷、脑水肿,严 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6
概 述
我国农药生产量从1993年的23.3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 86.3万吨,10年增长了3倍。其中杀虫剂47.8万吨、除草 剂21.0万吨、杀菌剂8.0万吨。
农药使用量从22.6万吨增加到25.9万吨,增长14.6%。
农药出口自1993年以来每年平均增长约20%,2002年 出口22.7万吨,2004年达到43.5万吨,出口的国家和地区 达到153个。 我国杀虫剂产量在农药产量中名列第一,年产量约占 农药总产量的60%。
8
概 述
1992~1996年据我国26省、市的不完全统计, 5年间全国共报告农药中毒247 349例,年均病死 率9.95%,其中生产性中毒61 102例(24.7%), 89.5%是因使用杀虫剂引起的,又以高毒类有机磷 杀虫剂甲基对硫磷和甲胺磷为主; 1998~2002年上报的80 670例农药中毒病例中, 生产性农药中毒20 143例,占24.97%,其余为非 生产性农药中毒。造成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误 服、误用、自杀、使用不当、缺少农药卫生安全 和防护知识、农药使室检查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金标准) 毒性鉴定 解毒药物试验:阿托品试验 解磷定试验 连续脉搏血氧测定或动脉血气测定
19
有机磷农药
6. 鉴别诊断 中暑,其他农药中毒,如氨基甲酸酯类,拟 除虫菊酯类。
20
有机磷农药
7. 治疗 (1)清除污染,促进毒物排出:脱去污染的衣 物、鞋袜,大量清水或5%碳酸氢钠冲洗患者,清 液不宜过热。敌百虫中毒可用1:5000高锰酸钾或 清水冲洗。口服中毒者应立即催吐,尽早洗胃。 (2)阿托品:尽早、足量、反复应用。 (3)解磷定: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早期、足量、重复给药。 (4)并发症的治疗。
22
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23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多为白色晶体,工业 品略带黄灰色或粉红色。无特殊气味,溶于有机 溶剂,难溶于水,光、热和酸环境中稳定,遇碱 分解。 常用的主要有:西维因、呋喃丹、速灭威、 异丙威、残杀威等。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 粘膜进入体内。在体内易分解,排泄快。
33
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
2. 临床表现 (1)过敏反应: 除虫菊酯最常见,拟除虫菊酯较少见,包括 过敏性鼻炎,接触性皮炎,哮喘,过敏性肺炎和 类过敏性反应。 (2)皮肤和全身反应 如蛰刺、烧灼、麻痹,严重时可引起震颤、 意识改变和癫痫发作。
34
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
3. 实验室检查 不能确定是否接触除虫菊酯 4. 鉴别诊断 接触其他过敏源、其他病因引起的哮喘、呼吸道 感染、癫痫发作等。有机磷酸酯中毒等。
农 药 中 毒
朱 心 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毒理学与营养学系
1
概 述
农药(pesticide)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 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 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 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 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
农药的分类
• 按用途分类
21
有机磷农药
8. 预后 有机磷化合物中毒可能产生不同的神经学后遗症,表现为: (1)记忆损伤延长,周围神经病,混乱、性格改变和思维障碍。 (2)中间综合征(intermediate syndrome, IMS):特征是呼吸困 难、声音嘶哑、呼吸衰竭,延髓、颈背和近端肢体肌肉无力和反射低 下,与乐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二嗪农、马拉硫磷、倍硫磷等有 关。往往出现在胆碱能危象后1-3天。 (3)迟发性神经毒性(organophosphate induced delayed neurotoxicity, OPIDN)或多发性神经病(organophosphate induced delayed polyneuropathy, OPIDP)。为感觉运动多发性神经病变,主 要表现为下肢感觉异常和运动无力。机制涉及轴突膜上的神经靶酯酶 (neuropathy target esterase, NTE),与AChE无关。甲胺磷中毒后 最多见,发生率约10%,多在0.5-2年内恢复,少数患者遗留终身残疾。 hen
4
概 述
农药在有效控制农业病虫草害,保障 农作物增产,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如使用 不当,也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影 响,其中最重要的危害即是对人、畜及其 他有益生物的毒性作用。
目前农药中毒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 公共卫生问题。
5
概 述
全球农药产量1970年150万吨,1983年突破 200万吨,20世纪末达到300万吨。 进入90年代,全球农药销售额基本稳定在 270~300亿美元左右。 其中除草剂占47%,杀虫剂29%,杀菌剂 19%,其他5%。
12
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杀虫剂主要分为 磷酸酯类:敌敌畏、敌百虫、久效磷、磷 铵等; 硫代磷酸酯类:1605、1059、倍硫磷、氧 化乐果; 二硫代磷酸酯类:3911、乐果、马拉硫磷 等; 磷酰胺类:早胺磷、甲基硫环磷等。
13
有机磷农药
2. 毒性作用 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吸收。 吸入或注射途径吸收最快,经皮吸收最慢。 除高脂溶性化合物外,接触本类药物后6-12h可出现 症状和体征。 有机磷磷酸根与胆碱酯酶活性部分结合,使酶失去活 性,造成组织中乙酰胆碱积聚,引起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 而后转入抑制,从而出现一系列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症状、 体征。
9
概 述
目前国内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包括 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机 氮类、拟虫菊酯类农药、除草剂、卫生 杀虫剂、杀鼠剂等。
10
一、有机磷农药
11
有机磷农药
1. 理化性质 有机磷农药按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类,高度类 和低毒类。 多为暗棕色具有蒜臭味油状液体,少数为晶 体。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敌百虫, 乐果,甲胺磷除外)。对光、热、氧敏感,遇碱 分解,但敌百虫遇碱可生成更强的敌敌畏,然后 被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