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浪漫主义知识点总结

浪漫主义知识点总结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洲文学和艺术运动的一种主要特征,它追求个性与情感的真实表达,崇尚自然、情感与想象力,是对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
浪漫主义在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后世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浪漫主义的起源与背景浪漫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这一时期是欧洲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社会变革、传统观念的动摇和人们对自由、民主的向往都成为了浪漫主义产生的土壤。
浪漫主义也是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反叛,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与科学,而工业革命使人类迈入了现代化的社会,但这些变革也带来了物质丰富和精神空虚的两极化现象。
人们开始怀疑理性的权威和科学的绝对价值,开始关注内心情感和个人体验。
二、浪漫主义的特征1. 强调情感与想象力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刻。
浪漫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情感与想象力才能触及灵魂深处,而理性与科学只是表面的东西,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奥秘。
2. 崇尚自然浪漫主义者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美和真理的源泉。
在自然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情感的安慰。
自然也是浪漫主义者思考和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自然的表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3. 反对现实社会的不公与虚伪浪漫主义者看到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虚伪,他们呼吁社会的改革和对人类精神的关注。
他们希望人们不要只注重物质的享受,而要关注人性的良善和情感的真挚。
4. 颂扬个性与英雄主义浪漫主义者颂扬个人的英雄主义,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应该追求内心的真诚与自由。
他们崇尚英雄和英雄主义的精神,认为只有英雄主义的精神才能点燃人类的希望和前进的动力。
三、浪漫主义的文学代表作品1.《哥德尔》〈童话》,《童话》是浪漫主义的经典代表作之一,《童话》以它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幻想世界的构建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作。
2. 《山水顿观》《山水顿观》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浪漫主义诗文,其中强调对自然的吟咏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中编(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中编(第一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考点】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征。
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失望情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从浪漫手法到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学发展过程。
)二、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表现在: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
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三、浪漫主义的人文观念(结合导论部分)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实际上是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的新发展,是19世纪人道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形态,具体地讲,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尤其是世俗人本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形态的再现。
人文主义的人本意识强调人智对神智的反抗和人的原欲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的个性自由强调人的自然天性和自由情感对包括封建专制和道德、科学理性、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反抗。
《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1. 历史背景浪漫主义是一种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的文化运动,它在文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和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背景:1.1 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欧洲社会中的大规模变革和政治动荡密切相关。
这包括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其他国家中爆发的民族解放斗争。
这些事件触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个体权利的思考,并激发了浪漫主义作家追求自由和反抗旧体制的情感。
1.2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但也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人阶级的困境。
这种现实情况使得浪漫主义作家关注社会不公平、环境破坏以及人际关系缺失等问题,他们通过艺术表达来探讨人类情感、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
1.3 古典主义的衰落在浪漫主义出现之前,欧洲文学以古典主义为主导,注重理性、秩序和规则。
然而,随着18世纪后期对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怀疑,人们寻求反叛和个体自由的渠道。
这种对古典主义观念的挑战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土壤。
2. 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2.1 强调个体情感与体验浪漫主义作品强调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作家通过展示角色的深情厚意、激情澎湃以及苦闷孤独等复杂情感来吸引读者。
他们追求真实自我的表达,倡导诗意生活和灵魂之旅。
2.2 对自然的崇拜与画面化描写浪漫主义者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并认为大自然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存在。
他们追求那种迷人的、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并借助鲜明的画面化描写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2.3 反叛与幻想浪漫主义文学常常探索非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浪漫主义者反对旧有体制和规则,倡导个性的真实和独特。
他们也渴望逃离现实世界,通过创造出虚构的理想境界和奇幻故事情节来满足自己的内心愿望。
2.4 对历史、神话与传说的兴趣浪漫主义作家对历史、神话和传说怀有浓厚兴趣,他们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这种对过去时代和民族文化的回溯是为了寻找灵感,并加强作品的叙事力量。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流行
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
• 诗歌主要表现大自然与宗法农村生活,名篇有 《丁登寺》、《不朽颂》、《孤独的收割女》、 《序曲》等。
华 兹 华 斯 故 乡
华兹华斯故居
§ 柯勒律治(1772-1834)
• 诗歌喜用异国题材与怪 诞情节,擅长渲染奇幻神 秘的浪漫气氛,语言绚丽 而富于音乐性; • 代表作是《古舟子咏》。 §骚塞(1774—1843) • “湖畔派”三诗人之一。
§ 斯塔尔夫人(1766-1817)
• 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
• 著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
的理论著作《论文学》 与
《论德国》;
• 小说《黛尔芬》和《柯丽
娜》写女性不美满的的婚
斯塔尔夫人画像
姻和戏剧性经历,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早探 讨妇女问题的作品。
§贝朗瑞(1780-1857)
•
是杰出的“歌谣诗人”;
浪漫主义绘画(透纳 英国)
•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 第一代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是“湖畔派”诗 人。 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湖区,
由此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 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 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 异国风光,缅怀中古时代的“纯 朴”,以此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湖 区 风 光
• 雪莱的名作还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
《西风颂》、《云》、《致云雀》等。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成就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强调个人情感、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的追求。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都有着重要的成就,本文将分别从英国、德国和法国三个国家来探讨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成就。
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地之一,该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成就不可忽视。
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兴起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于工业化进程的质疑使得浪漫主义文学得以迅速发展。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威廉·华兹华斯,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
另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是约翰·济慈,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情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
此外,英国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如彭塞、拜伦等,他们的作品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国是另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浪漫主义文学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浮士德》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席勒则是德国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麦克白》和《威廉·泰尔》等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情感深沉,思想深邃,对于个体的追求和对于自然的崇拜贯穿其中。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受到了英国和德国的影响,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维克多·雨果,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雨果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悲壮,对于社会不公和人类命运的关注贯穿其中。
另一个重要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是阿尔弗雷德·德·米尼亚克,他的作品《真爱永恒》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爱情小说之一。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浪漫主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课件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 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 风俗概况。——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
二、现代艺术
(一)背景 (二)现代派美术 1、代表:毕加索《坐在椅子上的女人》等 2、特点:夸张、变形、抽象的表现方法,
•
• •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猫王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1935—1977),20世纪美 国流行音乐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使摇滚乐在世界范围的 流行普及化,他的唱片销售量超出历史上任何一位歌手, 时至今日,超出一百亿张。他的单曲中有56首全球销售 量超出一百万张。他在美国创下18首冠军曲的纪录。他 主演过33部电影。
先河
一、近代艺术
(一)从古典主义音乐到浪漫主义音乐 1、古典主义音乐 2、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初兴起,19世纪中鼎盛)
(1)浪漫主义音乐背景(可结合浪漫主义文学背景分析) ①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音乐更深刻表现人性,反映社 会生活。 ② 各国面临不同社会问题使音乐发展呈现多样性和民族 性 (2)浪漫主义特点:抒情、个性、独创、热烈奔放 (3)代表:开创者——贝多芬,代表——舒伯特、肖邦、 柴科夫斯基
•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代背景: •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大大
提高。
• 2)贫富分化更加悬殊,资本主义带来的 社会罪恶惊人增加。
• 3)文学上,人们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 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罪恶.
2、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
代表人物 国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风靡与特点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风靡与特点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时期欧洲文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潮流,其中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脱颖而出。
本文将探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风靡与特点。
一、背景与起源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背景与社会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之后,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浪漫主义文学作为对现实社会的反叛和逃避,逐渐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二、风靡的原因1. 对理性主义的反叛: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反对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情感、内心体验和想象力的重要性。
这种反叛精神使得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当时迅速风靡起来。
2. 美学追求与艺术创新: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强调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审美追求,倡导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
法国浪漫主义作品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手法,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三、特点与代表作品1. 强调个人情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以个体的内心体验为创作的重点,反映了个人情感的痛苦、矛盾和欲望。
例如,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通过对主人公们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正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探索。
2. 理想化的描写: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常常将事物进行理想化的描写,注重对美和庄严的追求。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勒内·德·夏托布里昂的《茶花女》就展现了一个既迷人又悲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现实社会对爱情的无情压制。
3. 对历史与传统的追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常常将历史作为创作的素材,强调过去时代的辉煌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亚历山大·迪马的《三个火枪手》通过对17世纪法国历史背景的描写,展现了英勇、忠诚和友情的精神。
4. 探索人性和命运: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常常探讨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抒发,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对生命和死亡、自由和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勒内·德·夏托布里昂的《荆棘鸟》即是一部探讨人性和命运的经典之作。
概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概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1)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
18世纪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预言的那个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出现。
尤其是法国革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了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2)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对于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当时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失望和抗议,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很大影响。
(3)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卢梭对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扬,对想像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张,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4)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像在创作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内容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文学主流,其影响巨大且持续时间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个政治风起云涌、工业变革的时代,在文化领域引起激荡,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便是一个直接反应。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叙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背景
一、政治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首先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震撼了整个欧洲,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拉开了一场持续几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浪漫主义的产生就是这次大革命的直接反应。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然而,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推翻,人民生活更加恶化。
1799年11月,拿破仑政变,建立帝国,对内实行专制,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在对封建复辟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也进行独裁和侵略。
欧洲人们怨声载道。
1815年,拿破仑战败,俄、奥、普建立了“神圣同盟”,充当国际宪兵,镇压人民革命。
同年,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扶持下,法国波旁王朝复辟,称“复辟时期”(1815-1830)。
20年代,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
1830年7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这短短几十年间,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
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战争”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栽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
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
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
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它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文学艺术是社会的反映。
法国大革命没有彻底铲除欧洲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仍在曲折进行之中。
面对启蒙思想的幻灭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动荡的社会现实,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象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革命息息相关的,很多文学作品也是真实反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政治风云和战争。
如德国的海涅通过他的作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来表达他的革命民主主义观,通过诗人在祖国大地上的旅行,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更具有催生作用。
从个人角度来讲,法国大革命的共和民主精神彻底击垮了专制、等级和特权。
平民出身的拿破仑似乎成了那些渴望凭借个人能力获得权利和成功的年轻一代的楷模。
而从民族的利益出发,大革命后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国,影响了周围许多停滞落后的国家,他们相继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深入人心,有为青年,对个人的前途、对国家的命运都充满热望。
在仍然动荡的社会发展阶段,仿佛一切梦想都能实现。
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以表达
个人主观情感、愿望为特征的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便应运而生了。
此外,大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势必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心态的变化。
城市中的资产者追逐自由竞争,幻想在这种“平等”的社会氛围中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
另一方面,大革命使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人生虚幻的情绪滋生,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
这种种社会图景和人生境遇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提供的土壤。
二、经济背景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虽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曾多次出现过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当时机器大生产的发展还不够充分,这种现象往往局限于少数工业部门和地区。
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这种局部性的和地方性的生产过剩,才转变成周期性和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洲列强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主地位进行了激烈斗争,先后爆发了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克里木战争和普法战争。
19世纪末至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特别是英德矛盾尖锐,最终导致了一战。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命。
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向西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资产阶级带一只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
同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弊端的逐渐暴露,一些思想家和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资本主义的方案。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再加上政治上无权,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封建秩序瓦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就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一方面使人的创造力得到突显,从而强化了人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当人反观“自我”之时,却发现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个人“自我”已经遭到侵犯,曾经从容自在的自我已经被现代工业社会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丧失了原本属于人的和谐美好的生活。
于是,人们开始寄情山水,追寻失落的往昔。
浪漫主义文学在这个基础上产生。
三、思想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对自我的强调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绪。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他的“自然哲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物质到人类,都是“宇宙灵魂”按照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把一切自然之物都归结为精神,或者说,从自然追溯到精神。
“自然哲学”使谢林成为浪漫主义正是赋予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以精神和生命。
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崇拜,直接源于谢林的自然哲学。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从绝对精神出发,他分析自然美和艺术美,认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能涵盖一切,由心灵产生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他探讨艺术发展史,认为
古典型艺术表现的精神型艺术表现的精神溢出物质,内容大于形式,发展更加自由。
这些学说和观点,为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意识和精神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夸大精神、思维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他们突出“自我”,崇尚幻想,放纵感情,强调天才和灵感等观点,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英法两国,产生了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想立即解放全人类,……建立理性的、永恒正义的王国。
”但他们不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而是求助于“理性”,在头脑中发明真理。
他们激烈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却否定政治斗争,把希望寄托在少数天才人物的个性品德和才智上。
19世纪初期,一些先进思想家看到资本主义发展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他们开始思考人民贫困的原因,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方案,从而产生了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这种理论的空想性,本身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的空想主义克服了以往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现实性的弱点,把理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上。
在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之前,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文学、法国卢梭等人的创作,都鲜明地体现出对自我的推崇、对主观情感的崇奉、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些都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另外,17世纪曾在法国文坛盛极一时的古典主义文学,早已成为文学发展的桎梏。
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
于是,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成为新一代作家的共同追求。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最早出现在德国,接着弥漫于整个欧洲文坛。
雨果曾说:“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学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
在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它们与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互相影响,互为影响,互为联系,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