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高风险患者与高风险服务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风险八项管理制度

医院风险八项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所有参与医疗服务的人员。

三、风险管理制度1. 医疗技术操作风险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医疗技术操作安全。

(2)高风险诊疗技术需经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医师需取得相应资质,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3)普通有创诊疗操作技术,医师需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5例以上操作,经科室质控小组审核同意后方可独立操作。

2. 医疗用药风险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储存、使用和回收。

(2)合理用药,遵循个体化原则,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对易跌倒药物进行界定和警示,防止患者跌倒风险。

3. 患者跌倒风险管理制度(1)加强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患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2)全体员工协助保持环境安全,防止跌倒发生,对跌倒患者进行正确处理和汇报。

(3)保洁员保持地面干燥,拖地或地面潮湿时放置警示标识,通道无障碍物。

4. 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

(2)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分级,及时发现、干预影响妊娠的风险因素。

(3)确保高危孕产妇产后风险评估与管理,防范不良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5. 医疗设备安全管理制度(1)加强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定期检修床单位、轮椅、平车等,防止设备故障导致患者伤害。

6.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1)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预防医疗纠纷发生。

(2)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7. 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加强医疗信息安全,防止患者信息泄露。

(2)严格执行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隐私得到保护。

8. 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范,防止环境污染。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五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五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医疗风险是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风险管理:1、院长是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规避、控制、上报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进行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

4、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办法。

各科能自行解决的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有关职能部门。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广泛征求员工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措施科内通报。

5、职能部门每季度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便捷性进行评估。

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

协助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

6、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和年度工作方案。

二、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

识别的目的就是确定可能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事件或情况。

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还应对其影响范围、潜在后果进行识别。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风险分析与评估医疗风险被识别确认后,要对其产生的原因、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是医院或医疗机构为了提高高风险病人的安全性和质量,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总称。

高风险病人是指那些因疾病的严重性、治疗方法的复杂性以及治疗后患病率较高而容易出现不良后果的病人。

高风险病人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预防高风险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高风险病人的医疗风险。

1.高风险病人的识别:医院或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识别高风险病人的方法和标准。

这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健康状况、既往病史等方面的评估。

2.高风险病人的分级和分流:根据高风险病人的病情和治疗难度,将其分级,确定相应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例如,可以将高风险病人分为重症监护级别、普通病房级别和门诊治疗级别,以便提供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3.高风险病人的监测和评估: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高风险病人监测和评估机制。

通过定期的病情观察、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预防高风险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4.高风险病人的个性化护理:根据高风险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护理服务。

例如,对于有营养不良风险的病人,提供营养支持和膳食指导;对于有跌倒风险的病人,提供安全措施和协助行动等。

5.高风险病人的教育和指导:医院或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高风险病人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提供相关的生活习惯指导和用药指导,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高风险病人的跨科室协作:由于高风险病人的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治疗。

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跨科室协作机制,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

例如,重症监护病房应与心血管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密切合作,实施联合诊疗。

7.高风险病人的安全事件管理: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高风险病人的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

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和事故,应及时报告和处理,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制度

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制度

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制度1 Women and Children ’s Hospital1.目的界定我院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范围,制定统一、规范的服务规程,减少医疗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2.范围医院员工、医学学员、患者。

3.定义3.1高危患者:指患者的情况或体制特殊,进行任何诊疗操作都有较高的风险。

包括不能自述病情,不理解诊疗程序、无法参与自己诊疗决策的老人和儿童,急诊患者,免疫抑制患者,昏迷患者,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受虐待患者,高敏特异体质患者等。

3.2高风险服务:是指诊疗流程中风险较高,如手术、麻 文件名称 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服务 管理制度版本号 2016-10-A文件编号 QFE/JCI-M-2016-058总页数 共2页 制定部门医务科 生效日期醉、中深度镇静、输血及血液制品、化疗、血液净化、各种有创检查或治疗、生命支持、任何接受这类诊疗流程的患者都是高危患者。

4.内容4.1高危患者类型及服务:4.1.1急诊患者:对急诊患者严格按照《急诊科工作制度》执行,危重患者执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4.1.2昏迷患者:按照《昏迷患者服务制度》执行。

4.1.3依赖生命支持的患者:按照《生命支持患者服务制度》执行,充分地尊重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的知情权及治疗的选择权等权利,尊重患者的生命尊严。

4.1.4传染病患者:按照《传染病患者服务制度》执行。

4.1.5免疫抑制患者:按照《免疫抑制患者服务制度》执行。

4.1.7接收透析的患者:按照《血液净化患者服务制度》执行。

4.1.8受抑制的患者:按照《保护性约束管理制度》执行。

4.1.9化疗患者:按照《化疗管理制度》执行。

4.1.10易受伤患者群体(如年老体弱患者、非独立的儿童、因虐待或疏忽而处境危险的患者):按照《虚弱老人、儿童及残疾患者服务管理制度》执行。

4.2高风险服务类型与管理:4.2.1中、深度镇静:按照《中深度镇静检查治疗管理制度》执行。

医院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医院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1. 成立医院风险控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院风险控制工作。

2. 定期开展风险识别与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医疗技术风险:针对高风险诊疗技术、手术、药物治疗等,评估其技术难度、并发症、死亡率等。

(2)药品风险:评估药品质量、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3)设备风险:评估设备故障、操作失误、设备维护等。

(4)人员风险:评估医务人员资质、技术水平、工作态度等。

(5)环境风险:评估医院环境、设施设备、消防安全等。

3. 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风险控制措施1. 医疗技术风险控制:(1)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规范诊疗流程。

(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开展医疗技术评估,对高风险诊疗技术实施准入制度。

2. 药品风险控制:(1)加强药品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管理。

(2)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3)加强药物相互作用和禁忌症告知。

3. 设备风险控制:(1)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加强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提高设备操作技能。

(3)建立健全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4. 人员风险控制:(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责任感。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资质审核制度。

(3)加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

5. 环境风险控制:(1)加强医院环境管理,确保环境安全。

(2)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定期开展消防演练。

(3)加强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确保设施设备安全运行。

四、风险监控与反馈1. 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对风险事件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3. 建立风险反馈机制,鼓励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提出风险控制建议。

医院高风险就诊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规程

医院高风险就诊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规程

医院高风险就诊者和高风险服务管理规程1.目的本规程是医院为高风险就诊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指导性文件,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标准要求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注意防范医疗风险,确保为就诊者提供全程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2.标准2.1 高风险病人包括:病情危重病人、急诊病人、昏迷病人、处于生命支持病人、虚弱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受虐待受歧视人群、传染病病人、免疫抑制病人。

2.2 高风险服务包括:手术、麻醉、中深度镇静、心肺复苏、限制行为的医疗护理服务、使用高风险药物、输血和使用血制品。

2.3 高风险就诊者的医疗护理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容易诱发各种意外。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按照《病情告知和签字同意制度》与就诊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知情同意,并做好各种防范措施,确保就诊者的安全。

特殊情况下要向医务部、护理部报告。

各临床科室要针对高风险就诊者设计监控流程,不断改进工作质量,最大程度地降低医疗风险。

2.4 各临床科室、各专科要根据本专业高风险就诊者的疾病特点,设计出必要的工作流程、制度及应急处理方案。

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通力合作,定期对高风险就诊者的服务流程实施监控、定期回顾、修改完善相关的政策,文件一旦有修改就要及时对相关的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

2.5 主管医生按照《病情告知和签字同意制度》向就诊者家属详细解释就诊者的病情、预后、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估计的医疗费用等,征得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同时要尊重家属的意见并详细记录在病历上,并签名确认。

当就诊者需要做有创性或有潜在危险性的检查治疗项目时,需按照《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组织讨论,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必要时确定应急方案,同时就诊者或其委托代理人要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2.6 遇到重大抢救的就诊者,要及时向医务部报告,由医务部组织、调配各科室专业人员参加抢救。

就诊者病情危重时,负责医生按照《危重就诊者抢救规程》抢救就诊者,向就诊者法定委托代理人解释就诊者情况,就诊者委托代理人在《危重就诊者病情通知书》签字。

医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医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部门及全体医务人员。

三、组织管理1. 成立医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全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2. 各科室设立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四、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制度1.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1)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规范医疗技术操作流程。

(2)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3)对高风险诊疗技术,严格执行授权管理制度。

2. 用药安全风险管理(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规范药品采购、储存、使用流程。

(2)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药品不良反应。

(3)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制度,规范处方开具和使用。

3. 手术安全风险管理(1)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确保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正确。

(2)加强手术室设备、器械的维护与管理,确保手术安全。

(3)加强麻醉安全管理,防止麻醉意外发生。

4. 患者跌倒风险管理制度(1)加强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患者采取预防措施。

(2)保持病区环境整洁、干燥,消除跌倒隐患。

(3)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巡视,及时发现并预防跌倒事件。

5. 医院感染防控管理(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2)加强医疗废物、污水、废弃物处理,防止医院感染传播。

(3)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五、监督与考核1. 医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全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各科室对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将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奖优罚劣。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高风险病患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患管理制度

高风险病患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对高风险病患的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特订立本《高风险病患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科室、诊所和病房的高风险病患管理工作。

本制度内容详实,用语正确,逻辑严谨,旨在确保高风险病患得到及时、全面的诊疗服务。

二、定义1.高风险病患:指疾病病情严重并具有较高风险性的患者,包含但不限于重症患者、慢性病多而杂病患、老年患者、急危重患者等。

三、责任与义务1.医院管理负责人负责订立和完善高风险病患管理制度,并确保各科室、诊所和病房全面贯彻执行。

2.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高风险病患的管理工作。

科室主任应确保本科室医护人员严格依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定期评估和改进工作效果。

3.医护人员应严格依照本制度的规定进行高风险病患的管理工作,必需时及时向上级报告,并乐观参加相关培训和教育。

四、高风险病患管理流程1. 病患评估和分级1.定期对高风险病患进行评估,确保及时发现高风险病患并进行分级。

2.依据病情严重性和风险程度将高风险病患分级,一般分为三级:重症、中危、低危。

2. 病患信息记录与沟通1.对高风险病患的病情、医疗历史和特殊需求进行认真的记录,确保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信息沟通。

2.科室间、医生间和护士间应建立高风险病患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传递和沟通病患的紧要信息。

3. 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1.医院应定期组织高风险病患管理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

2.新加入的医护人员应接受高风险病患管理的必需培训和考核,确保其熟识本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4. 临床操作规范1.医院应确保科室内临床操作规范完善,医护人员应依据操作规范进行临床操作,减少操作失误和不良事件发生。

2.对于高风险病患,医护人员应加强巡察和监测,避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5. 病情评估和监测1.对高风险病患进行定期的病情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动,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乐观利用医疗设备和技术手段来进行病情评估,如监护仪、药物自动调配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高风险患者与高风险服务管理制度
1.目的:为高风险患者和高风险服务制定统一、规范的服务规程,减少医疗风险。

2.范围:在我院就诊的高风险患者和医院所提供的高风险医疗服务。

3.定义
3.1高风险患者:是指患者的情况或体质特殊,进行任何诊疗操作都具有较高的风险。

我院将下列患者界定为高风险患者:
3.1.1儿童患者;
3.1.2体弱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
3.1.3急诊患者;
3.1.4危重患者、处于生命支持或昏迷患者;
3.1.5放疗.化疗的患者;
3.1.6放射性核素检查及治疗的患者;
3.1.7院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
3.1.8受约束的患者;
3.1.9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3.1.10传染性疾病患者;
3.1.11有受虐待及忽视风险的患者。

3.2高风险服务是指患者接受的诊疗服务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

我院将下列诊疗服务界定为高风险服务:
3.2.1中、深度镇静;
3.2.2麻醉和手术;
3.2.3血液透析;
3.2.4输血及血液制品;
3.2.5高危药品〔如化疗药物)的使用;
3.2.6各种有创诊疗;
3.2.7约束具的使用。

3.3因疾病或诊疗计划造成的其他风险,包括:
3.3.1深静脉血栓;
3.3.2压疮和与呼吸器相关的感染;
3.3.3受约束患者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损伤;
3.3.4透析患者的血液暴露;
3.3.5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3.3.6跌倒。

4.权责:医务人员为高风险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和提供高风险服务的时候应遵循相应的标准规程。

5.制度内容
5.1高风险患者和高风险服务应严格按照相应的医疗服务规程执行;
5.1.1儿童患者、体弱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医疗服务按照《虚弱老人儿童及残疾患者医疗服务规程》执行;
5.1.2急诊患者医疗服务按照《急诊医疗服务规程》执行;
5.1.3危重患者、处于生命支持或昏迷患者医疗服务按照《生命支持/昏迷患者医疗服务程》执行;
5.1.4院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医疗服务按照《全院急救及处理作业标准规范》执行;
5.1.5因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约束的应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管理制度》;
5.1.6免疫抑制剂使用的患者应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管理制度》;
5.1.7传染性疾病患者医疗服务按照《传染性疾病患者医疗服务规程》执行;
5.1.8压疮、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医疗服务按照《压疮风险管理制度》《患者跌倒防范管理制度》执行;
5.1.9有受虐待及忽视风险患者医疗服务按照《受虐待及忽视风险患者医疗服务规程》执行;
5.1.10中度和重度镇静患者医疗服务按照《诊疗过程中的中深度镇静管理制度》执行;
5.1.11麻醉和手术患者严格执行《麻醉科术前访视与知情同意制度》《手术及有创操作安全核查制度》;
5.1.12血液透析患者应严格执行《透析患者医疗服务规程》﹔
5.1.13输血及血液制品患者使用应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血液制品使用与管理制度》;
5.1.14化疗药物使用的患者应严格执行《化疗患者医疗服务规
程》;
5.1.15各种有创诊疗应按照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执行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参照《诊疗知情同意制度》执行;
5.1.16生命支持患者呼吸机相关感染高危患者应严格执行《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1.17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高危患者应严格执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