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五篇】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掌握五言古诗的朗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介绍朗诵,其余学生评论。

三认识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说明,借助工具书,疏导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沟通问题及解答。

3、学生谈谈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修业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和境界,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形。

出示问题,小组商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探望的角度有如何的不一样?——商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眺望增补背景知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来延长到淄博市南,长约200 公里。

问 1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安在语气上有什么不一样 ?加夫则诧异、赞叹之情更明亮,也更激烈。

问 2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写的 ?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开生面的写出自己的领会,以距离之远来衬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可否经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归纳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奇特艳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睁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未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感情1、问年青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览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悲观颓丧情绪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诗人热忱赞叹了泰山的奇特艳丽,表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特别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攀巅峰俯视全部的壮心随和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激情壮志。

你还可以联系到境界同样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步,踊跃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觉诗人高明的写作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中小学语文杜甫诗教案

中小学语文杜甫诗教案

中小学语文杜甫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1.2 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1.3 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

1.4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杜甫生平介绍2.2 杜甫诗歌欣赏2.3 杜甫诗歌的主题分析2.4 诗歌创作背景解析2.5 杜甫诗歌中的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介绍杜甫生平、诗歌主题和创作背景。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杜甫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3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体会诗歌创作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4.1 杜甫诗歌选集4.2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4.3 教学多媒体设备4.4 诗歌创作纸张和工具五、教学过程5.1 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诗歌欣赏: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3 主题分析:分析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

5.4 创作背景解析:讲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5.5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6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和意象运用。

6.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杜甫诗歌的看法和收获。

七、教学拓展7.1 杜甫诗歌专题研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杜甫的诗歌作品,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诗歌进行专题研究。

7.2 杜甫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进行杜甫诗歌的朗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欣赏水平。

7.3 杜甫诗歌展览:鼓励学生创作与杜甫诗歌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等,并进行展览。

八、教学资源8.1 杜甫诗歌文本:提供杜甫诗歌的原文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杜甫诗三首教案(合集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合集12篇)

杜甫诗三⾸教案(合集12篇)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恰当的教学⽅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三⾸教案,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教案1 【学情分析】 这⾸诗是⾼⼀学⽣即将学习的⼀篇课⽂,他们刚从初中升⼊⾼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法。

⾼⼀学⽣注意⼒具有⼀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定的独⽴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

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

教师需利⽤这些特点,让学⽣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法。

⼀、教学⽬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论世的赏析⽅法。

2、分析⽂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长年漂泊、⽼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法、⾳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般⽅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引导学⽣以分析诗句为突破⼝,进⼊诗⼈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把握这⾸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具 课件。

五、教学⽅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由陕西⼊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以⽔急、风⼤、多猿著称。

《登⾼》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军阀⼜乘隙⽽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可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

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初中生杜甫教案

初中生杜甫教案

初中生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和解读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杜甫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登高》的译文和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强调其“诗圣”的称号。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登高》的全文,让学生自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三、深入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悲秋”、“兴尽悲来”、“艰难苦恨”等,分析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教师讲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结合诗中的内容进行解读。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像杜甫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关爱民生呢?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翻译并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杜甫的《登高》,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掌握了欣赏和解读古诗的方法,使学生领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杜甫诗】教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教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其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杜甫生平简介: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为学生阅读其诗歌奠定基础。

2.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关注和忧国忧民情怀。

四、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杜甫的不同诗歌,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杜甫诗歌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杜甫诗歌,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其诗歌创作。

3. 诗歌鉴赏: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杜甫的诗歌,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4. 课堂讨论:针对诗歌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对比阅读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杜甫诗集:为学生提供杜甫诗歌的文本资源,便于阅读和分析。

2. 相关论文和评论:为学生提供学术观点和研究动态,帮助其拓展视野。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关于杜甫诗歌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其诗歌创作。

2. 第2周:对比阅读杜甫的诗歌,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 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 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 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 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 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 的丰功伟绩。
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 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 中对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
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
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 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 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 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 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 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 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 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 业未竟的痛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
“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
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
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
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
而逝。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欣喜愉悦的情感
闻数声呖呖黄鹂, 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叹碧草娇莺无 人赏玩, 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虽是写景, 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 怀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 《武侯庙》 写出庙外景色的荒芜,
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 凄凉的哀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 未就的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 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八阵图》
相传诸葛亮创设一种阵法 八阵图遗址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西南,相
传为诸葛亮推演兵法、操练士卒所用。据古籍 记载:“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井地而制 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另 据《八阵图碑记》云:“诸葛武侯之八阵图, 在蜀者二,一在夔州永安宫,一在新都弥 镇。”(弥牟镇原属新都县)该遗址今仅余土垒 六座,当年之风貌已荡然无存。1981年,成都 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
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
从祠堂的外 部到内部, 内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 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诸葛亮《出师表》)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 之能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和律而又 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而又看不出对仗的 痕迹。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的拗体, 也是一种成熟之后的通变。
百字》等。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
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 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 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 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 穆的气氛——记叙兼描述
文本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 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 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 3、以动衬静 4、借古抒怀
4. 善于锤炼字句
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 提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 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 势聊短述》)
“诗眼”之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 园心。(《秋兴》一首)
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
复低回。
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如《秋兴八首》、《自京赴奉先咏怀五
一、杜甫生平
1.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创作的许多诗歌,
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 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著有《杜工部集》。
月夜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
音,入一自字、空字,
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
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
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
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见满院萋萋碧草, 却觉寂寞之心难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