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第11课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

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2. 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获得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

这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历史上( )A. 民族企业日益萎缩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 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D. 民族工业获得一个“短暂的春天”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所反映情况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4.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

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

”这表明当时( )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B.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5.1943年6月7日,《申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比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

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

”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 )A.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C.有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改善D.限制利润的做法符合节制资本思想6.“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2020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2020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2020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40页 0087页 0168页 0210页 0262页 0366页 0426页 0498页 0536页 0597页 0654页 0690页 0777页 0807页 0865页 0891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6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3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6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8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2-10《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ppt课件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2-10《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ppt课件

解析
1896~1910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
展,但远未强大到可以和外商平起平坐的地步,中国商人投资外 资在华企业是为了寻求保护和发展,这是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先天弱点决定的。
解析
材料强调 “ 中体西用 ”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
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 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 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
答案
B
7.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
解析
自然经济是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其
解体就是指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答案 A
2.1845 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 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 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自由经商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 )
答案
B
5.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每年结账后,均在《申报》和《北 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信息;开平煤矿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 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 时查核”。上述材料折射出洋务派民用企业与军事工业的主要不 同点是( )
A.产品投放面向社会 B.建立起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 C.注重降低成本以追求利润 D.吸纳了部分民间资本
A.学习西方文化 C.发展民族工业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 “ 开风气而劝工商 ”“ 南洋劝
业会”,由此可以判断当时举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民族工 业。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2-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ppt课件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2-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ppt课件

展程度较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生活方式相对比较开放。故 选 A 项。
答案 A
9. 《放足歌》 :“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 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 寐。 邻家有女已放足, 走向学堂去读书。 ”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①掌握近代服饰、发饰等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 作业 的情况,理解近代生活变化的原因和特点;②通过 目标 比较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归纳影响近代生 活变迁的因素。 作业 设计 限时:40 分钟 满分: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1912 年 9 月 8 日, 《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 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 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当时中国最流行的服饰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 欢迎 )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放足,而联系相关史实可判断,辛亥革
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 D 项。
答案 D
10.据 1913 年 9 月 5 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 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 者也。”这说明当时( )
A.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
1896 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 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山东省宁阳四中高中历史(岳麓版) 学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山东省宁阳四中高中历史(岳麓版) 学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进展导学案编制:万宝奎审核:万宝奎审批:编号:2021LS11【课标要求】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进展的主要史实。

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进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1、把握自民国建立至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展的概况及缘由。

2、把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至抗日战斗爆发前民族工业进展的概况及缘由。

3、把握抗日战斗期间侵华日军对沦陷区的经济政策、掠夺沦陷区的手段及危害。

4、把握民国时期阻碍民族工业进展的史实。

【学习重点】1.民国建立至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展的概况及缘由。

2.把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至抗日战斗爆发前民族工业进展的概况及缘由。

【学习难点】民国时期阻碍民族工业进展的史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自主学习】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缘由:(结合教材第一目的1----5自然段分析)(1)民国的建立提高了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热忱。

(2)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进展经济的政策,(3)政府提倡使用。

(4)群众性的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展。

(5)一战期间,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斗,各国对华削减,为民族工业的进展供应了契机。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进展快速,和新兴的化学工业也有肯定程度的进展。

3、影响:(1)思想上: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展,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政治上:推动了无产阶级队伍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预备了阶级条件。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民族工业的显著进展1、缘由:(1)(2)(3)(4)2、表现:(见教材)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1、目的为了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沦陷区变成____和_____基地(经济掠夺、以战养战),进行经济掠夺。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岳麓版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的农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业经济发展而来的。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都起源于驯化。

早期人类在采集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植物的栽培中,不断淘汰不满意的物种,保留一些优质品种,使这些品种不断优化。

我国原始农业是从多个中心起源而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2.早期农业格局: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摇篮。

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以旱地作物粟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遗址,以湿地作物水稻和干栏式建筑为标志。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在各自的传播和扩展中相互交融。

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解答:气候不同。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3.畜牧业的产生:我国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

当时的主要作物有黍、稷、麦、稻、豆等,习称“五谷”,据甲骨文和诗经的记载,这些在我国商周时期都已经种植。

随着农业的发展,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些动物可以饲养成对人类有用的家畜,比如耕作的牛、拉车的马等。

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早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牛、羊、鸡、狗、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艰辛历程。

黄河流域因干旱而种植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耦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耦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耕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竝(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致,利于水山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必修2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教学设计(说课稿)
0905郭倩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凭借着船坚利炮的优势惊破天朝之梦,中国国门就打开。

洋货潮水般涌来,外国的船坞出现在华夏的海港,洋人的工厂建到中国的腹地。

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开始松动。

以此同时,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要输诚以请,实业救国。

中国工业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

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10课鸦片战争中的中国经济,为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做铺垫,使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同时与必修1的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中国政治史部分呼应,揭示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的不彻底性的经济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复习中国近代通史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性质及评价。

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主要企业。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特点的学习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2)从多角度分析近代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外国列强的压制、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⑵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民族工业的特点及发展艰难的原因。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如我会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前,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第三到第四段的小字部分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

通过提供相关资料如讲到第二个栏目“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我将引用电视剧《大染坊》,通过陈寿亭这样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民族工业家,在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历程,抒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二十世纪初发展的历程,透视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破灭。

结合课文,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10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10课讲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对这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中国近代工业产生的背景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接下来就通过对孩子学走路的图片比喻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授课、
讲解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内容、性质及评价,通过本文的小字部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2、讲解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主要企业时,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并且让学生自己会制表格归纳知识,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3、分析民族工业特点及发展艰难的原因,引用电视剧《大染坊》,通过陈寿亭这样一个来自底层社会的民族工业家,在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历程,抒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二十世纪初发展的历程,透视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破灭。

通过提供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4、分析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地位和作用:
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

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讲授,一定程度上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和转变准备了阶级基础: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同时对本课的三个话题的关系作个小结。

即洋务运动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夹缝中步履维艰。

通过讨论,让学生融入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加深同学们对我国深化改革的认识,增强同学们应对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