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第十一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二、金融深化 (一)定义 与金融抑制相反,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
呈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 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 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
的良性循环,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
10
2、由于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往往实行选择性信贷 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政府偏好的部门和产业。
6
3、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控制,造成金融机构种类单一, 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4、人为地高估本币的汇率,使其严重偏离均衡的汇率水 平。导致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削弱,对国外产品 的进口需求进一步提高,其结果是使自己陷入了更为严重 的外汇短缺境地,不得不实行全面的外汇管制。
18
(二)金融业务创新 1、含义
金融业务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创新, 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构造新型 的融资模式,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取得并实现 其经营成果的活动。
19
2、表现 (1)金融技术创新 (2)金融工具创新 (3)金融市场创新 (4)金融交易方式创新
第十一章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
第一节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第二节 金融创新
1
第一节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一、金融抑制 (一)定义
金融抑制是指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金融资产类型单一、金融机构形式单一、过多的金融管制、 金融效率低下等现象。
2
(二)形成 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
16
(三)原因 1、经济思潮的变迁 2、需求刺激与供给推动 3、对不合理金融管制的回避 4、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货币银行学--第16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 通过解除金融抑制,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增 长,这是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观 点。来自三、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
1、高利率的负面影响
❖ 逆向选择,即利率提高之后,那些收益率较低面安全性较高 的项目将因为投资收益无法弥补借款成本而退出借款申请者 的行列,而剩下的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往往是高风险的; 他们之所以愿出高利率,本来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回还贷款的 可能性比较小。
3、对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拓展
❖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应该等 于,这个国家的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率和储蓄率乘 以产出与资本的比率。
G=s/k=s*v 其中,G表示经济增长率,s表示储蓄倾向,k表示资
本-产出比,v是k的倒数,即产出与资本存量之比。 ❖ 在一国经济中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率就会越高。 ❖ 麦金农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没有考虑到金融
❖ 麦金农的推理过程很简单,实际利率的上升意味着持有货 币(注意.是M2)的实际收益上升,因而人们以货币的形式 进行内部储蓄的意愿也上升,这样,“在投资机会的一个 很大范围内,内源融资型投资也将上升”。因此,麦金农 得出了以下的投资函数:
I /Y f (rt , d e)
❖ rt是实物资本的平均回报率,与投资需求正向关系。特别 之处在于,实际利率d- πe可能对投资有正面影响,即有:
一、金融抑制
❖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一般特征 ❖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政策 ❖ 金融抑制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的分
析
二、金融深化
❖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推动理论 ❖ 值得注意的问题
16.1 金融抑制
一、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一般特征
1、金融资产形式单一,数量有限。
2、金融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
中国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中国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李昕滢 李丹钰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摘要:由于金融市场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决定了政府对金融市场与活动进行适度干预,但是过度的干预与管制会造成金融抑制,从而对金融市场的运行造成影响,也会使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金融深化是和金融抑制相反的金融发展战略,其要求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深化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适度的干预,从而使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稳健发展,以适应金融国际化的时代经济背景。
关键词: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适度干预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1-000301-02众所周知,市场本身就具有局限性,而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引导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市场失灵外,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市场的不完全,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政府的干预对于市场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市场自身的缺陷,政府对市场适当的干预是应当与可行的,通过政府的干预,使得市场经济运行的更加规范与协调。
但是,“物极必反”是我们大家都懂得的一个道理,过多的干预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可能会使得市场经济朝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造成经济市场的混乱,引起金融抑制,爆发经济危机。
通过人为的低利率政策、对传统和私营部门的歧视性信贷政策以及严格的外贸外汇管制手段,以牺牲金融自身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金融发展停滞不前并严重制约经济,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互相掣肘,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这种现象被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称为金融抑制。
或者可以简单的说,“金融抑制”就是指因为政府通过对过多干预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从而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滞后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但是金融抑制也不见得全是弊端、一无是处,在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方式严格规范经济活动的进行,有利于促使金融银行等金融机构等运行得更加谨慎,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清偿性,促使这些金融机构根据良好的市场机制稳健地发展。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1)

第三节 金融深化
一、度量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
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爱德 华·肖首先给出了几种度量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
1、金融资产存量。在一个金融深化的经济中, 由于消除了金融资产价格方面的扭曲,人们更愿 意持有各种流动性金融资产。因此,金融资产存 量同国民收入的比率较高。
2、金融资产流量。金融深化会使私人储蓄增加, 各种形式的资本外逃减少,从而更好地为资本积 累融资。
b. 投资具有不可分割性,由于投资必须达到一 定规模才能获得收益,因此投资支出比消费
支出更具有一次性总付(lumpy) 的性质。
• 基于上述假定,当外源融资不可得的时候,潜 在的投资者就必须为其投资积累足够的货币余额。 因此,对实物资本需求越高的经济主体,其货币 需求也越大。这样,货币和实物资本就是互补品, 而不是如传统理论所预言的那样是替代品。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
货币银行学
第三十四讲
主讲教师:曾昭诚
3、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结构。 金融深化将扩大金融体系的实 际规模,同时有组织的国内金 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4、金融资产的价格。这是金融深化与否的最 重要的表征。
二、金融深化的出发点
1、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互补性假说
• 传统理论一般认为,货币与实物资本作为两 种不同的财富持有形式,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
第六章 金融抑制、深化和创新

余额、国债余额和股票市值等)在内的金融资产总量与 GDP之比来大致上反映这个数值;
五、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自由化的概念 金融自由化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
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 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 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2、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一,使部分传统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失灵。 第二,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与
广度。
第三,使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下降。 第四,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第四节 经济货币化、金融化及金融自由化
经济货币化的概念 经济货币化的作用与影响 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经济货币化的发展趋势
是西方学者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时提出的。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 放松利率管制 缩减指导性信贷计划 减少金融机构审批限制,促进金融业同业竞争 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活跃证券市场 放松对汇率的限制
(三)经验与教训 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
必须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配合
提高货币化程度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
机制的运作具有重要作用:货币化程度越高,意 味着商品化程度越高,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范围大,货币渗透力、推动力和调节功能强。
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快于经济本身的发展,
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影响货币化程度的因素
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货币化程度与人均收入水平及经济成长度等指标有 密切联系,发达的商品经济决定较高的货币化程度,反 之,商品经济落后则货币化程度低。
三、金融创新的内容 1、金融战略的更新,表现主要有: 第一,征服策略 第二,变革策略 第三,合并策略 2、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类型: 第一,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 第二,运用高新技术的创新 第三,规避金融管制的创新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金融理论

贷款利率导致低效产业和资本密集产业发展 , 失业增加 · 本币高估(进口的货物较便宜 , 或者减少出口) 的汇率政策
· 信贷配给
· 低贷款利率导致资金的过度需求 , 出现信贷配给, 国有企业或者裙带企业会优先获取 , 导致低效率
· 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控制
· 高额存款准备金 · 严格控制资金流向 · 实施国有化
· 金融机构官僚化
三 、金融抑制的根源
· 传统解释
· 金融市场分割 , 只能是行业内资金的内部积累 , 储蓄不足 , 影响投 资能力
· 国家主权的控制欲望 , 不相信市场手段 · 认为外国人和私人对国内的长期社会目标是不关心的 , 如果金融机构的 活动并非纯为盈利驱动 , 那么该国的社会目标更容易实现 。 · 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制主义 , 认为国家干预是改进资源分配和促进经济 发展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
· 9.外国融资作为国内不足资金的补充或作为国内剩 余资金的出路 ,在大多数国家的某个发展阶段都发 挥着重大作用。
· 10.对于多数国家的金融发展来说 , 先进国家的示范 作用与国际资本流动同样重要 。与其它许多领域相 比 , 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方面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的 传播比较容易实现 ,整体性移植就更容易成功。
· (五) 对金融机构的进一步解释
·( p31页) 一 国的金融结构从一种类型转换为另一种类型 是一个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过程 , 而且不同国家中金融 结构的数量特征虽然还谈不上千差万别 ,但亦决非全部 集中于几种范围极窄的类型之内。
金融抑制——精选推荐

第六章金融抑制、深化和创新一、名词解释1、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存在较多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信贷配额、汇率及资本流动管制等),致使金融效率低下的现象。
2、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使之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使金融体系能以适当的利率吸引储蓄资金,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为各经济部门提供资金,并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本身的扩展。
3、货币化比率:即用广义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M2/GDP)来表示。
4、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体系本身就具有不稳定的性质,—遇有外部冲击就可能触发金融危机。
5、金融管制:为了维持金融稳定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利率、信贷规模、区域分布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管制。
6、金融相关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7、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现新的组合。
即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
8、金融自由化: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9、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根据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互补性假说,麦金农提出了以下适用于欠发达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M P d L Y I Y d P()(,,)上式中,(M/P)d为实际货币需求,M是名义货币存量(指广义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活期存款及流通中的通货等),P是价格水平,L为需求函数,Y代表收入;I指投资,I/Y为投资率;d为各类名义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数,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d-P*代表实际利率。
第六讲-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理论

33
,货币需求的增加将带动实质资本生产 率的提高。麦金农将这种关系称之为 “渠道效应”。
投资函数因此可以表达货币与实际资 本的互补性,即
I/Y=F( r 、d-p*)
麦金农认为,一旦d-p*超过一定的高 度,货币又会成为实际投资的竞争资产, 因为持有货币有足够的回报,进行实际 投资的意义就会下降。
31
货币需求 M/P
高投资低消费
低投资高消费
B A
O 图 8-2
时间
32
图8-2中的实线表示高消费时的货币积 累状况,平均货币需求为A;虚线表示 高投资低消费时货币的积累状况,平均 货币需求为B,显然B>A。因此,在全部 投资是由“内源投资”进行的,平均现 金余额持有量同投资(储蓄)倾向正相 关,货币与实际资本在相当范围内是同 方向变动的。
41
问题5: 金融深化对于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42
4、金融深化的效应分析:
1)收入效应:正收入效应是指货币对国 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负收入效应是指货 币供应所耗费的实物财富和劳动。金融 深化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收入效应, 降低其负收入效应。
2)储蓄效应: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带动 储蓄按一定比例增加;货币实际收益率 提高,也导致储蓄倾向的提高。
9
5)发展中国家对金融业的干预和管制的 影响:在它们的建国初期,这种干预曾 经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项目和国民经 济的发展。但是,后来越来越阻碍金融 体系的正常运作和顺利发展。 如信贷管制致使资金流向背离效率要求, 导致违约贷款比例上升;偏低的利率不 适当地降低投资成本,误导投资进入低 效率企业;贷款人不会起诉政府扶植部 门的借款人,致使这类借款人故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教材)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一章主要学习: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最终目标的内容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鉴于通货膨胀各种负面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2、充分就业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总的来说,对长期内的就业状况货币政策并不能起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周期性的失业率上升是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的。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是从长期的角度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的。
4、国际收支平衡它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一般情况下,我们考察国际收支平衡不是考察整个国际收支的总体,而是考察其中的部分项目。
通常所说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指除了外汇储备项目以外的其它项目的收支是否平衡。
(二)最终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政策操作中,由于这四个目标并非都协调一致,相互之间往往存在矛盾,所以政策目标的选择只能是有所侧重而无法兼顾。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对两者关系最经典的描述就是菲利浦斯曲线。
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换关系。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以较大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物价的稳定。
从长期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良好增长,必须保持物价的稳定。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标选择时不能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兼顾。
二、中介目标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1)可测性2)可控性3)相关性2、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有: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
1)银行信贷规模它是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
就可测性而言,通过对各个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就可以得到该指标。
可控性方面,控制这一指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信贷管制;另一种是中央银行通过该改变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来间接地控制信贷规模。
相关性方面,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相类似。
2)货币供应量可测性,通过对流通中的现金和各银行的存款状况的观察,就可以知道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状况。
可控性,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有多种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相关性,货币对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很多,所以指标口径的选择是它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3)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问题:第一,利率数据虽然很容易获取,但如何从大量利率数据中得出一个代表利率并不容易。
第二,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别,要通过名义利率得出实际利率就必须知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但这种预期是很难度量的。
第三,中央银行是通过对短期利率的控制来影响长期利率的,这样就会有一个时滞,这也是长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局限性。
3、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是数量型的目标,而长期利率是价格型的目标。
我们可以同时选用两个数量型的目标作为中介变量,但同时选用数量型和价格型目标作为中介变量很可能就无法实现。
三、操作目标(也称近期目标)操作目标的选择同样要符合可测性、可控性、及相关性三个标准。
经常被选作操作目标的主要有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准备金及基础货币等。
1、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经常被选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这个利率是整个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贴现率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方式来调整同业拆借利率。
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利率对经济产生作用存有时滞,同时因为是顺商业周期的,容易形成货币供应的周期性膨胀和紧缩。
2、银行准备金1)从准备金的需求看,总准备金可以划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超额准备金减去贴现贷款即为自由准备金。
2)从准备金供给看,总准备金分为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
银行准备金无论从可控性和相关性都符合要求,因此它可以作为操作目标。
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它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都没有问题,尤其是可控性甚至比银行准备金还要强。
由于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的总和,所以不受公众存款、取款等因素影响,因此可控性更强。
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请参看教材651页的图21.2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三类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2)贴现贷款和贴现率3)公开市场操作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制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准备金制度建立的目的和用;二是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1、准备金制度的三个目的:1)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
2)通过建立法定准备金制度,使中央银行多出一种控制货币供给的手段。
3)通过各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集中来达到特定的政策目的。
2、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
2)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的限制。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及缴存基期的确定等。
3、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优缺点:优点: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货币乘数,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
缺点: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一个缺点,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法定准备金率不宜频繁调整。
二、贴现贷款和贴现率1、使用这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两种方法:1)规定贴现贷款的条件。
2)规定贴现率。
2、贴现贷款的三种形式:1)调节性贷款2)季节性贷款3)延伸性贷款三、公开市场操作1、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1)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整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
2)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主动性”。
3)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从而避免法定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
4)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可逆性”。
此外,公开市场业务执行起来也比较灵活。
四、选择性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1、消费者信用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3、不动产信用控制。
4、直接信用控制。
5、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控制经常采用的方式有道义规劝、窗口指导等。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研究的是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总需求影响的过程和途径一、货币政策作用于总需求的途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试图解释这一过程,研究有哪些途径并将它们逐条寻找出来。
货币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作用于实际经济的过程是非常多的,是不可能研究透彻的,所以他们不去研究这个传导机制的过程。
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主要有四部分构成:1)消费;2)投资;3)政府购买4)净出口因为总需求构成中的前三项需求有一部分是由进口来提供的,而我们研究的总需求是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所以就要从出口的部分中减去进口的部分,因此是净出口。
对货币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是考虑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投资在总需求中所占有的比重虽然不大,但是在宏观经济学中却是最受关注的变量。
在标准的IS---LM模型中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被揭示得非常清楚。
这个传导机制的作用大小首先取决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利率影响的大小。
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能力又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凯恩斯主义者通过这一传导机制所得出的结论: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是很大。
原因:1)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
2)投资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
弗里德曼的研究方法:弗里德曼通过这种“约减型”的方程得到了很多重要的结果,发现了货币政策的变动确实和价格、产出等变量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弗里德曼的这种分析方法是不科学的,虽然能发现二者的相关性,但是并不能说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2、货币政策变动对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
(货币传导的信贷渠道)如果货币政策可以改变能够借到钱人的数量,那么久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到投资需求,最终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
货币供给变动对信贷可得性影响的途径。
请参看教材第450页。
补充说明:货币政策还会影响企业的信贷价值。
从袋款的供求两个方面考虑,货币政策都能够改变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从而改变企业的投资能力。
因此,我们说这也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给的变动对私人投资影响的两个主要途径:3、托宾的q 理论:主要是解释货币供给对于企业股票融资的影响。
V 代表企业的价值,这主要取决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是企业各项资产加在一起的价值。
q 是一个比值,它等于企业市场价值比企业的资本重置成本。
托宾认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取决于q 值是否大于1 。
当q 大于1 时,企业就会投资;当q 小于1 时,企业就不会投资。
结论推导:如果q 大于1 ,那么企业投资收益率就会大于企业的资金成本。
企业价值的确定:二、货币对消费的影响1、财富效应1)实际余额效应2)金融资产价值2、替代效应是指各种消费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对人们需求的影响。
三、货币对净出口的影响E ---- 用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 NX ---- 净出口课后作业:教材511页第1、2、11、12、16题;671页1、4、5、10题;475页6、7、8题。
(教材)第十六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一、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二、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三、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原因一、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1、金融资产的种类和数量。
2、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
3、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结构。
4、金融资产的价格。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1、金融资产形式单一,数量有限。
2、金融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
3、金融机构单一。
4、直接融资市场及其落后。
5、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扭曲。
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工业化的成本,通常将实际利率压低到很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以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
三、金融抑制政策在罗纳多* 麦金农和爱德华* 肖等人看来,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体制是由过多的政府管制造成的,他们称之为金融抑制政策。
1、金融抑制政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利率进行严格的管制。
2)常常采用信贷配给的方式来分配稀缺的信贷资金。
3)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管制。
对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法定准备金等实施严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