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矮砧密植果园技术经济评价调查报告_、(改后稿)
浅谈苹果矮化密植栽培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I FOOD INDUSTRY I 119浅谈苹果矮化密植栽培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文 张丽娜灵宝市园艺局第二,苹果矮化砧木结果的时间早,产量高。
传统苹果栽培通常采取乔化稀植、大冠栽培的方法,栽培出来的品种主枝粗、冠幅大,侧枝较长,难以成花,产量也较低。
而使用矮化砧木嫁接的苹果树,结果率更高,结果株率一般超过半数,结果量也比一般乔砧树更多,增产30%-50%。
由此可见,苹果矮化砧木能够为果农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矮化密植通常比普通植株成花更早,结果速度更快,同时具有产量多、易管理的优势。
矮化砧木嫁接苹果树一般只需两年就能够开始结果,三年后果树的产量就能够稳定,第四、五年是果树的丰产期。
从相关数据来看,矮化密植因为体型更小,所以能够充分利用更多的土地空间,产量也会大幅提升,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传统栽培模式而言都是成倍增长。
第三,苹果矮化砧木树体果实品质更好。
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苹果矮化砧木的树体相比于乔化砧木树体,果实质量更好,着色度和甜度更高。
第四,果树行间保留1.5米宽作业道,方便果园操作管理。
第五,管理成本较低。
人工费用一般要占果园全部费用的40%,减少果园用工可大幅降低管理成本。
很多欧美国家的果园都使用了矮化砧木,之后结合机械化作业,果园每年的用工基本上保持在每亩27-37小时,而我国使用乔化砧木的果园,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来进行控制树冠和促进结果的作业,因此工作量非常大,用工高达214小时,比欧美国家高出六到八倍。
1.灵宝市地区苹果产业化情况灵宝苹果自1921年开始,先后经历了引进栽培、技术探索、高速发展、转型创新、高质量发展五个阶段,到如今已经有百年历史,规模庞大,品牌价值超过百亿。
2021年,“灵宝苹果”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196.52亿元。
灵宝苹果是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而其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荣誉,与河南省灵宝市的自身优势是分不开的。
灵宝市荣获过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富硒苹果之乡等荣誉称号,灵宝苹果作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其产量也非常高。
苹果矮砧密植园建设[致富早班车]
![苹果矮砧密植园建设[致富早班车]](https://img.taocdn.com/s3/m/ebdcaf9c168884868662d6ae.png)
苹果矮砧密植园建设[致富早班车]苹果矮砧密植园建设[致富早班车]听众朋友,早上好,欢迎收听致富早班车。
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有关苹果矮砧密植园建设。
在聊这个之前,我们记者走访了一些果园,来听听他们发来的报道。
在岚山区高兴镇汪家庄子村村民郑强家的苹果园里,记者看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这里的果树株距很窄,行距却比传统果园宽两倍,而且树间顺行每隔10米便立一根水泥柱,用来拉钢丝,每棵树旁还要插一根竹竿固定在钢丝上。
面对记者的疑惑,郑强解释说,这种特殊的苹果种植方式正是我市目前大力推广的苹果矮砧密植技术。
苹果矮砧密植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苹果栽培模式之一,该模式需要设立支架,宽行密植,一般使用机械化作业。
此模式培育出的苹果,不仅结果早、质量好,而且管理起来特别节省人工,适合集约化栽培。
说起矮砧密植的好处来,市果树站站长王修学如数家珍。
看着今春刚种上的苹果树苗,如今已经长至一人多高,王修学介绍说:这种技术要求种矮化大苗,结果早,最迟三年见果,五年即进入丰产期,亩产上万斤。
与冠幅常达到五六米的传统乔砧苹果树不同,矮砧密植苹果树高纺锤整形,冠幅小,直径只有3米左右,透气、透光,结出的苹果色泽好、优果率高。
乔砧树形高大,日常管理费时费力,两个人打药,一天最多能干五六亩地。
王修学对此相当了解。
但矮砧密植果园,行宽株密,可以用小型拖拉机拉弥雾机打药,一个人一天即可完成近百亩作业。
我就是听说这种方式不费人工,才下决心加入村里的苹果合作组织的。
在日照做装修行业的郑强说。
郑强说的苹果合作组织就是高兴镇汪家庄子村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基地项目。
该项目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由合作社统一购苗、统一栽培、统一配水,呈现出现代化、集约化栽培的崭新模式。
据了解,目前此种苹果种植模式已经推广到两城、三庄等多个乡镇,待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将逐步在全市推广。
听了这则报道,大家可能对矮砧密植技术有一些了解,可能有些朋友是很熟悉的。
矮砧密植是一种苹果的栽培形式,接下来我给大家来梳理一下,咱们国家的苹果栽培历史。
“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研究了“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各项生产要素的成本构成和收益情况,并与乔砧苹果栽培模式进行比较。
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区域内,采用“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盛果期的2015—2017年,平均投入为68 809.35元/hm2,平均用工时为440.10工日/hm2,净收益为105 627.9元/hm2,比同等条件下的乔砧苹果栽培果园的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而在生产中,“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适应现代果业的发展。
近30多年来,世界苹果栽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欧洲、美国等世界苹果主产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基本完成了矮砧密植栽培方式的转变[1]。
目前,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等国的矮砧密植果园面积已占到苹果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2]。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快,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进程明显加速。
2016年矮砧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苹果种植总面积的20%,但目前仍存在130万hm2以上的乔砧栽培果园。
在我国各地也在不断引进和研发新的苹果栽培技术体系中,“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是由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通过引进日本的“富士”苹果品种,并研发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砧木以及栽培管理技术而形成的一套集优良的品种、优良的砧木和优良的栽培技术为一体的系统的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3]。
此种栽培技术体系具有树冠矮小、结果较早、易于通风、优果率高、便于机械化作业、省工等优点[4]。
笔者以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为研究对象,在我国现有的栽培规模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选取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为调研地区,旨在从“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入手,找出目前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在推广阶段出现的问题,并与乔砧栽培模式在投入-产出及一系列经济指标方面进行对比[5],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便更直接、有效地指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势,从而促进“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推广,推动河北省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与中国国情衔接的微调查及思考

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与中国国情衔接的微调查及思考苹果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栽培模式的改变对于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对于资源和环境的需求提高,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与中国国情的关系进行微调查及思考,为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是通过使用矮化砧木、选择适合矮化株型的品种、科学管理和精细栽培等手段,实现树体的矮化和株行的密植,进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栽培方式。
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由于株高较低,株行间距较窄,密植度较高,可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种植更多的苹果树,提高果树单位面积产量。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有助于提高果树的光合效率。
由于树高较矮,光线能够更好地透射到树体内部,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提高果实的养分转化效率,从而增加产量和品质。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由于株行间距较窄,形成了一种较为密闭的环境,可减少病虫害传播的机会,有利于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由于矮化树体较矮,农业机械作业更加方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作业效率。
在中国国情下,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的应用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目前中国农民的种植观念相对保守,传统的栽培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较难接受新的栽培方式。
农民的资金和技术条件有限,无法承担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所需的高额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撑。
我国的果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欠缺,需加强科技推广和培训工作。
虽然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优势,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山区,存在土地资源有限、栽培条件不利等问题,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政策、科技、资金和培训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与中国国情的衔接。
政府可以加大对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转变观念,推广应用新的栽培方式。
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与中国国情衔接的微调查及思考

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与中国国情衔接的微调查及思考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技术,将苹果树的树高限制在2-3米之间,树冠保持在2.5-3米的宽度,间距保持在1.5-2米,既适应城市农业环境的需要,又能够提高苹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与传统的苹果树种植方式相比,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具有以下优势: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能够提高苹果树的产量。
由于树高限制在2-3米之间,能够使光线更充足地照射到每一个苹果果实上,从而提高果实的产量。
密植栽培方式下,苹果树之间的竞争也会增加,能够使每棵树中的果实数量增加。
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能够节约土地资源。
由于密植的方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种植更多的苹果树,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利用率。
对于中国国情而言,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是非常适合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国家,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田利用率。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呈现蔓延趋势,农田面积不断减少,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能够适应城市农业环境的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农田面积,保证粮食供应。
为了更好地了解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与中国国情的衔接,可以进行微调查。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苹果种植历史和规模的地方进行调查,了解当地苹果种植情况、发展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可以通过访谈农民、农业专家和政府官员等相关人员,了解他们对于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的看法,是否愿意尝试这种新的种植模式,并探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可以通过统计和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对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与中国国情的衔接情况进行总结和思考。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北方地区的农田规模相对较大,可以更好地实施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而南方地区的农田规模相对较小,可能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
还需要考虑到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和接受程度,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
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优势及改善措施深入探究

DOI:10.3969/j.issn.1000-8071.2024.04.081果树栽培苹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果品之一。
我国虽是苹果生产大国,但常规乔化稀植和大冠种植模式普遍存在,且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质量和效率不高。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推广,矮化密植苹果逐渐成为主要作物,其具有早熟优质、易于集约化等特点,但对栽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苹果矮化密植栽培优势分析1.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采用矮化密植技术能够有效减小果树间的无效空间,增强苹果的高品质果实能力,增加单位面积的光合效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苹果的生长主要依靠叶片的光合作用,在低密度条件下,树体高壮会使冠层内叶片受到的光照射少,光合效率降低,且苹果呼吸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能量。
在果园郁闭条件下,稀植树果冠内膛的果实得不到充足的光照,最终会导致果实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果位转移。
矮化密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因其植株较小,光能利用效率更高,可以增加果实的产量和质量。
矮化密植栽培是利用矮化砧木、矮化品种、短枝品种和乔化砧等人工矮化技术,达到密植栽培的种植方式。
矮化密植目前在生产上主要采用M26、M9和M9T337三个矮砧。
M26和M9主要用于中砧,而M9T337则兼作中砧和自根砧。
在育苗时,栽培人员可选用乔化砧木作底砧,在其上接矮砧作中砧,最上面的接穗或芽接,成活后即为矮秆苗。
此外,M9T337也可作底砧,在其上嫁接苹果品种,即为矮砧。
中间砧、矮砧和矮砧是苹果矮化密植的基础。
通过专业人员的实践种植分析,矮化密植苹果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优越性[1]。
苹果的传统种植方式是乔化稀植,但其树冠大、主干粗、侧枝长、树势旺盛会造成修剪严重、成花困难、果实迟、产量低等后果。
并且苹果栽培周期较长,造林效益难以迅速体现。
在现代种植体系下,通过矮化密植,可使苹果树具备树体矮小、大枝少小枝多、粗枝少细枝多、早开花早结果、产量高等优点,其栽植第1年即可挂果,6~7年可收获,经济效益比同年龄乔化稀植提高3~5倍。
苹果产业革命性变化——矮砧密植建园技术

苹果产业革命性变化——矮砧密植建园技术目前,我国主要是以乔砧密植为基础的苹果园,一般4~6年开始结果,8-10年丰产,上色难,容易发生病虫害,农药、化肥投入大且利用率低,果园用工量更是发达国家的8~10倍。
通过专家座谈和农户调研,矮砧密植在果园更新和新建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将引领未来苹果产业发展的潮流。
首先,我们从建园开始。
新建的矮化密植果园,株行距为1米×3.5米,亩栽苹果160~200株,当年可开花,第二年挂果。
第3年亩产达1333~1667kg,第4年最高可达到4~6t。
同时成熟早,品质好,农药、化肥利用率高,不用套袋,便于管理。
目前,这种新型果园已经在陕西千阳、甘肃庆阳等地区建成并开始生产,等到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时,乔砧果园的市场竞争力将会更加微弱。
经过在“国家矮砧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的参观学习,我们现将他们参照的建园标准分享如下:1、选择园地矮化苹果树根系较浅,要求有灌溉条件,一般以沙壤土到壤土为好,土层1m 深即可。
进行全园深翻,深度为30 厘米;深翻后,及时耙耱,使园面平整,土壤疏松。
2、格网立架间隔10 米栽植一根水泥柱,地下埋70 厘米,地上露3.3 米,垂直地面,纵横对齐。
地顶头柱向外倾斜15°,用地锚和法兰固定。
在柱上0.80 米、1.6 米、2.4 米、3.2 米处分别布置四道钢丝。
每道钢丝拉紧绷直,水平分布。
3、选择苗木选择砧木根据地理条件,可选用矮化自根砧或矮化中间砧苗木。
笔者推荐采用M9脱毒优系M9T337 矮化自根砧果苗。
这是品种为富士、嘎拉、夏红、澳洲青苹等优良品种,砧木为M9优系T337矮化砧。
目前,陕西海升公司已经建成矮化自根砧苗木繁育基地,M9T337 矮化自根砧果苗市场价为20~40元/株。
M9T337矮化自根砧:4、栽植密度以单行密植效果最好。
建议株行距1.0~1.2m×3.5m(富士等)或0.8~1.0m×3.2m( 嘎拉等)。
静宁县苹果矮化密植栽培现状、问题及对策

种 比较杂 , 由于苗木 当时 由山西调入 . 所 用 的品 种 包括凉香 、 中秋 王 、 早熟 富士王 、 红 富士 、 寒富 等, 其他 公司则以红富士为主 。
矮化 栽培 , 由于立地条 件 、 气候 条件 限制及栽培
技术 不配套 、 主栽 品种 的变化 等原 因 . 矮 化栽培
最终 没有发展起来 2 0 1 2年在外 打拼多年 的静 宁籍 人士李辉 成立绿谷 公 司 .在威戎 镇北关流 转土 地 1 3 . 3 h m2 ( 2 0 0亩 ) . 开始新 一轮苹果 矮化 栽培 。2 0 1 3年在威戎 、雷大两乡镇扩 大种植规 模, 达到 2 5 3 . 3 h m 2 ( 3 8 0 0亩 ) 。 由于 资金不 足 、
矮化栽 培 的砧木选 择 .德美集 团选用 了 目 前 生产 上 主推 的 M T 3 3 7自根砧 ,其 余 的则 为
M2 6中间 砧
矮 化 栽 培 的 品 种 选 择 .绿 谷 公 司 发 展 的 品
一
、
静 宁 县 苹 果 矮 化 密 植 栽 培 现 状
2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 静宁县 曾尝试过苹果
回
树体 的生长 。比如绿谷公 司的城 川 乡矮 化 园建 在 河滩 地 , 土层过浅 , 有的地方土 层不足 2 0 c m: 雷 大乡矮化 园建 在 山地 , 没有 浇水条件 . 园址 立 地 条件 差 , 肥水 欠缺 , 导致 树体 生长 量不 足 。 适
龄 不 果 .在 群 众 中形 成 了矮 化 苹 果 不 能 栽 的 负
造. 分别进行 矮化栽培试 点 . 两 乡 镇 共 栽 植 面 积 3 3 . 3 h m ( 5 0 0 亩) 左右 。 目前 , 静 宁 县 苹 果 矮 化 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矮砧密植果园技术经济评价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目的河北省是苹果生产大省,河北顺平县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苹果大发展时期我国主要推广的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但苹果乔砧密植存在许多问题,如单产低、果实品质差、费工、技术复杂推广难度大等,目前苹果栽培模式正在向矮砧密植过渡,矮砧密植已经是许多苹果发达国家的主要栽培模式,并且是苹果生产的发展趋势,而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矮砧栽培面积占总栽培面积的不足10%,河北省不足1%,与乔砧密植相比,矮砧密植具有结果早、产量高、果实品质优良、省工、技术简化易推广等优点,因此矮砧栽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优”红富士苹果是河北农业大学专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攻关创建的成熟栽培体系,于2004年完成试栽试种阶段。
河北省顺平县神南乡南神南村于2006年至今积极引进河北农业大学“三优”红富士苹果栽培技术,由原有果树300多亩发展至1200亩,成为全国第一个千亩以上的“三优”红富士苹果基地。
本次通过对顺平县“三优”红富士苹果基地的调查,搜集矮砧密植果园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科学发展提高理论参考。
二、调查时间、地点及形式调查时间:2013年5月13日调查地点:河北省顺平县神南乡南神南村“三优”红富士苹果基地调查形式: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实地参观考察调查对象:“三优”红富士苹果基地果农三、调查结果及分析(一)苹果种植户的基本情况上表中本次主要的三位受访者年龄都在40岁-45岁,文化水平都在初中乃至小学水平,家庭主要人口均为苹果种植劳动力。
结合三位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调查中发现:“三优”红富士苹果基地种植苹果劳动力大多是年龄大、学历低。
而苹果矮化密植栽培需要有高技术作支撑,这便需要外在的技术指导,需要年轻有为,并且对技术熟练掌握的劳动力融入基地。
(二)苹果种植面积和品种1.苹果种植面积及建园情况分析除上表内容外,调查中还了解到,①号受访者15亩地中9亩为租赁地,租赁费为900元/亩/年(800斤玉米)。
①号受访者与③号受访者均为六年生果园,②号受访者为8年生果园,在建园方面,大约每亩投入4000元,其中不包括苗木费(苗木由政府部门免费提供)。
在苹果矮化砧木方面选用了SH38/40,建园时得到学校老师的技术指导。
其次,调查中发现,一般果农都是将一年生小树苗直接按挂果树的密度栽种,这样又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若将小苗在地头集中培育2-3年,经集约化管理后移栽建园不但节约土地和管理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有效的缩短缓苗期,促进早果。
但是,在此苹果基地,果农大多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多地块”的种植模式,并且培育大苗的经验缺乏,要采用大苗建园节约成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种植的苹果品种及栽培情况南神南村“三优”红富士苹果基地主栽富士苹果,其次嘎啦、斗南、王林主要作为授粉树栽培,每五颗苹果树中有一棵授粉树,其中由于嘎啦成熟期早,可以早上市,果农选用嘎啦较多。
下表为主要调所种植苹果均采用纺锤形矮砧密植,种植密度为1.5×3或2×4米,每亩约种植果树100棵,且都具备灌溉条件。
调查中果农们表示若有产量高质量好的苹果新品种他们愿意引进。
(三)苹果种植的投入情况1.肥料、农药以及薄膜投入施肥在维持树势方面尤为重要,在调查中发现不同果农在肥料投入方面不同,①号受访者,在幼树时每棵树每年是一斤N肥、一斤P 肥,不施K肥,是有机肥5-6斤,总投入约700元/亩,用工3个;挂果树春秋增施复合肥3-4斤,总投入约2400元/亩;其经济投入如下表所示:②号受访者则一刀切,每棵树每年8-9月施用2斤复合肥,每亩地施用约4方有机肥,总投入约760元/亩。
农药投入方面,①号受访者投入400元/年/亩,每年施药8-10次,15亩总共用工4.5个;②号受访者一年总共投入约1000元。
农膜方面,只用反光膜,10元/斤,使用年限为2年;32元/斤,使用年限为10年,但一般果农都采用10元/斤反光膜使用一年,每亩地用一个工。
2.套袋以及摘袋费用在“三优”红富士苹果基地,主要采用的是双层两色袋,从2011年丰产开始套袋,其经济投入情况如下表:在苹果丰产园套12000-15000袋/亩,亩产可达5000-6000斤;花费方面,0.04元/袋,每亩用工10个,即投入约1400元。
摘袋方面,每亩用工三个,投入240元/亩。
摘袋一周前摘取果实附近5-10cm范围内的叶片,摘内袋后经5-6个晴天的照光后进行转果。
3.授粉、疏花疏果及采摘投入“三优”红富士苹果基地均采用自然授粉和壁蜂授粉,壁蜂直接利用蜜蜂养殖户的蜜蜂进行授粉,互惠惠利。
苹果矮砧密植园初花时进行疏花,每20-25cm留一个花序,应先上后下,先立后外,落花后10天疏果,只留一个中心果;调查时正值果农疏果期间,由于疏果需在20天内完成,一些种植面积较大的果农会雇佣人工疏果,用工8工/亩。
由于采摘周期短且费时费力,一般果农采摘也需雇工,平均4工/亩。
与乔砧时相比,矮砧密植苹果树体小,在疏花疏果以及采摘用工方面占据着明显优势。
4.灌溉费用南神南村“三优“苹果富士园是在村里原有的荒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在灌溉方面基本上采用政府搭建的输水管道,利用电力抽水,并不格外计算水费。
基地苹果园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亩地大约一个小时用水70-80方,约40元。
对于种植规模较大的果农来说,一年交两次水;而对于调查中女士的情况,一亩地分成了四个地块,即使灌溉设施齐全,也只是在遭遇干旱时浇一次水,大部分还是利用天然降水。
5.修剪、拉枝及管理费用对于矮砧密植苹果园来说,一般需进行夏剪和冬剪,以放疏拉为主,枝干比大于1:3,结果枝粗度:结果母枝粗度比大于1:2,拉枝开张角度大于90°。
虽然是修剪拉枝较其他管理来说费时费力但其周期较长,一般果农利用自家劳动力即可完成,物资方面只需准备好绳子石头即可,约5元/亩。
20个工,除草相对于套袋摘袋修剪拉枝等技术活来说,用工相对廉价,06-09年为30元/天,10-12年为50元/天。
物资方面,果农一般备有割草机为一次性投入1100元。
在矮砧密植中,应将培肥地力,推广覆盖栽培作为管理重点,通过广施农家肥、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等多种途径补充土壤营养,提高有机质含量通过地面覆草、覆沙、覆膜措施的综合应用,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优化肥水供给条件,促进树体健壮生长,防止树势衰弱,提高结实能力,延长结果寿命,促进整体生产效益的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果农并没有采取覆草、覆沙、覆膜等措施来保墒保水,为了“美观”将树下的草清理干净,只有②好受访者在树下种植了三叶草,并且在幼树时,在苹果树行间种植了棉花,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苹果基地难以实现大苗建园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但间种作物需慎重选择,以免影响苹果树的生长。
6.机械及其他生产设备购置和修理费及其他由上表计算可以得出:果农自2006年建园以来机械设备投入以及修理费约2万元。
调查中发现在南神南村“三优”红富士苹果基地,果农并没有为苹果园买保险费,也没有进行生产性贷款,并且没有使用防雹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果园的投入风险,据了解,基地每年会因刮风形成一定的损失;销售方面,果农一般是直接在基地等商家收购苹果或是少量的自行销售,几乎不产生销售费用。
7.总结:06年建园每亩地投入400元。
对于苹果矮砧密植园第四年即2010年开始挂果,但产量甚微。
在实际生产中,套袋摘袋疏花疏果采摘灌溉等管理方面,果农并非全部雇工而是利用自家劳动力解决,所以,实际投入应比理论投入约1000元/亩。
则理论建园以来每亩总投入为:400+2405×4+6485×2=22590 约2万元(不含机械设备购入费用),平均每亩每年投入约3000元。
(四)苹果种植收益情况苹果进入丰产期,以2012年为例,“三优”红富士苹果园主栽红富士,毛收入为:28000+1500+200=29700元,约3万元;(五)苹果技术认知情况调查中,发现苹果果农对矮砧密植苹果栽植技术都能基本掌握并应用在苹果的栽培管理中,其技能主要来源于学校老师的培训指导以及果农之间的相互交流;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自家果园采用的何种矮化砧木,大多数果农并不清楚。
由此可知,果农对于苹果栽培操作技术方面尚可,但在理论层面上的技术知识的了解有待提高。
(六)其他一般果农都了解无公害苹果,并且知道苹果生产中有农药残留问题,肥料以及其他农资交易方面,合作社果农一般通过合作社统一购买,非合作社果农一般自行去市场购买,一般以现金结算。
果农每年都有国家相关部门免费进行测土,近年来仅2012年享受了套袋补贴。
四、总结(一)技术方面矮砧密植苹果栽植的主要技术攻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优质苗木、控制株行间距、整形修剪、维持树势几个方面。
其中苗木主要有学校科研所得,株行间距容易掌握,对于果农而言,关键技术在于整形修剪和维持树势两个方面,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果农表示能够轻松掌握矮砧密植苹果整形修剪的技术方法,并能熟练操作,且由于树体矮小在操作上要比乔砧轻松;而维持树势主要通过控制苹果产量以及施肥来实现,在此方面,各家苹果产量相当,但施肥量却各不相同,由于果园多为六年生或八年生果树,在树势上还没有表示先出明显差别,一旦树龄增长,树势差别则会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并统一到各家果农。
(二)经济方面“三优”红富士苹果病虫害轻,果品质量好,果个大,果形端正,果面光洁,着色好,和乔砧相比提早2-3年结果,经济效益高,并且矮砧密植便于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管理成本,年年丰产,解决了大小年问题,克服了乔砧果园促进结果枝技术难,管理费时费工,果园密闭光照不良产量低,果品质量差的缺点;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矮砧密(注:物资费包括机械设备购置费以及肥料农药袋等方面的费用;由于果农都有自家劳动力,用工数在三个以下的没有计算在内。
)由上表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苹果丰产两年已经可以收回全部成本并且每亩累计净收益约16000元,以目前的行情计算,在今后苹果丰产期内,果农每亩每年苹果净收益可达20000余元。
因此,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经济方面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是现阶段苹果栽培生产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