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合集下载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__修辞学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__修辞学
理论上看: 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人类语言之谜,阐明人类的认
识活动,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从实用上看: 这有两个方面: (1)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即运用于
说和写。 (2)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即运用
于听和读。
三、言语环境
言语环境指使用语言的环境,简称语境 (一)构成言语环境的因素 1、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①时间: ②地点、场合 ③民族习惯: ④对象:
(二)语境学是现代修辞学的基础
1、语境的主要作用有两点,解释功能和过滤功 能。
①解释功能: a 帮助听者推断出存在句子意义之外的信息,
(言外之意) b帮助听者从系统的意义推出具体的信息。 c 语境可以排除歧义,帮助听者获得准确信息。 d 语境可以补足省略 e 帮助听者从“不正常”逐步推断出正常的信息。
文艺
2、美国语言学家马丁·裘斯分为
语体
亲昵(intimate ) 随便 (casual) 商讨(consultative) 正式(formal) 冷淡(frozen)
3、英国伦敦学派
从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的目 的、方式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和交际功能 等角度,把影响语体分类的情境分为三 种。
专业性:如科技、广告、新闻等
四、修辞手段和修辞方式
①词语选择 ②句式选择
五、语体 (一)修辞学与语体学的关系 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语体学是修辞学的一门从
属学科。一是主张语体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属于语言学下,与修辞学并列。 (二)语体的特点
(三)语体类型
1、苏联学者对功能语体的分类
口语体
科学体 语体 事务公文
书卷语体
政治
② 过滤功能
a 若一个句子只能表达语境已经提供的信息,一 般不宜说出。

语言学概论知识梳理(期末重点)

语言学概论知识梳理(期末重点)

语言学概论知识梳理一、导言1、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存在于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3、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三、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1、语言是符号系统。

2、符号是具体事物的标记或代号,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二、第一章语言的功能1、语言的功能:社会功能(信息传递、人际互动)、思维功能。

2、所谓“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

3、语言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

4、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5、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以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6、大脑的左半球管右半身的动作,还控制着语言功能以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

7、大脑的右半球管左半身的动作,还在音乐等艺术感知、人的面貌识别、立体图形的识别、整体把握能力、内在想象力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8、儿童语言的学习与心智的发展是同步的,并且有所谓的“临界期”:人出生之后过了一定的期限,如果没有后天的正常的社会环境,其语言习得与心智发展的潜能就失去了。

9、聋哑人也是能思维的。

①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

只是因听不见别人说话而学不会语言。

②聋哑人不能运用听觉符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视觉符号,手语,动觉,触觉)。

10、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与语言的性质密切相关。

语言的普遍性质是语言的最根本的性质。

3、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二者不可分离,相结合才构成符号,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

语言学概论 语用概述

语言学概论   语用概述

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一、语用概述一、语用与语用分析的意义1.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2.语用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

3.语用分析的意义:能够进一步介绍用现代汉语交流信息的通常规律,能够深刻理解在存有特定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并使骂人者能够精确地传情言之有物、拨号者能够以获取话语原意,以达至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分析的有关要素(一)发话者: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1.重点分析发话者的语用意图在通常情况下,应承者(包含说者和作者)都就是必须通过讲出某些话以同时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即为语用意图。

例如:想让别人关上门(语用意图)a.请你关上门。

(请求)b.我命令你关上门!(命令)c.你若不关门我就不跑了!(威胁)2.分析应承者同时实现意图的语用策略语用策略:就是应承者用什么方式非政府话语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K568话者认知其语用意图并在拨号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从未知信息至未明信息的策略(2)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比如:一部小说中存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至澳门狂打赌,赢得一干二净。

有人不知情,想要恳请他冠名慈善事业,知情者便说道:他刚从澳门回去,缺钱了!(3)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二)受话者: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拨号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所云应承者的语用意图。

比如:a:面条里Though辣油吗?b:我就是地道的四川人。

(三)话语内容:应承者用语言符号抒发的具体内容。

比如:1.这种药对高血压存有好处。

2.你好!(问候语)(四)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也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两方面构成:1.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2.言外语境:即为言语抒发时的具体内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说时代、社会、民族、交际个体等因素。

这两大语境,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语境。

当我们理解某一话语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语境因素起主导作用。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第七章语言的属性符号──文字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区别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明确文字的形式和文字的类型;了解文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和关于文字发展规律的不同观点;了解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过程的造字法,明确汉字改革的任务第一节文字概说一、文字的性质和作用1、文字的性质:文字是语言“写”和“看”的符号形式,文字是“符号的符号”,是语言的书写符号2、文字的作用★(1)弥补了语音的时空局限(2)保存了人类的宝贵经验(3)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二、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不是语言本身2、文字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三、文字和书面语(1)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2)书面语:是用文字符号记录的语言形式,只是一种符号或者一种工具第二节文字的形式和类型一、文字的形式字符就是文字的符号的总称,是文字的最基本单位1、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1)单纯字符:不能再分解的字符。

如:十、人(2)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有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在组合而成的字符。

如:张2、意符、声符和记号(1)意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2)声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3)记号:跟语音、意义都没有联系的字符二、文字的类型1、划分文字类型的标准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文字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2、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也叫拼音文字。

如:阿拉伯文字、希腊文字3、表意文字:实际上指音义结合层的各级语言单位,理论上可以包括“语素、词语、词组、句子”四级。

4、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因为它们原来都是词语文字,只表意,不表音,后来才发展出表音符号来。

如:汉语的“其”字。

第三节文字的起源和演变一、文字的起源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第七章-文字

第七章-文字

第七章文字名词解释1.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是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语音的文字系统。

表音文字利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言中的语词,因此又称拼音文字。

表音文字以语言的音节或者音位为书写单位,又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

3.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是用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语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

早期的表意文字都是象形字。

有的表意文字用书写符号综合表示词或者语素的意义和声音。

和表音文字相比,表意文字能使人产生对于事物的客观形态的联想。

但表意文字也有缺点:一个字一个形,文字数量大;只表意不直接表音;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等等。

4.表音节文字:表音节文字是指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的文字体系。

表音节文字的一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节。

5.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是指独自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字体系。

这种文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到发展都没有参照其它文字,其文字的形体和体系都是独创的。

现在世界上发现的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汉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都是自源文字。

6.借源文字:借源文字是指借用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者文字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体系。

现在世界上的多数文字属于借源文字。

复习思考题。

1.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性质:(一)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①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口头语言,口语只能用于人们的口耳交际。

他要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为了克服这种时空限制,创制了文字。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②文字是符号具备符号的特征,它能记录一个个语言单位。

但是符号不一定就是文字,文字可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另一个语言单位,而其他符号只能简单孤立的表达某种意义。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符号,它按照一定的规律规则组合成书面语言。

③文字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单个的孤立的个体是不能成为系统的。

文字是一套特定的书写符号,在文字的内部有着不同的层次的组成部分的结构规则,他们使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__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__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语言学概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被字句的产生到定型的过程


萌芽于战国末期,汉代慢慢使用开来:(未出现施事)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同上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 屈原列传》 大约到了汉末,被字句才有了施事者,且施事者的位 置放在了被字和动词中间: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世说新语•言语》 可见,汉语被字句的产生到定型的过程经历了三四百 年的时间。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言学概论

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但是那时音位数量多 音位组合也多,词在语音形式上仍有区别。 机:居依切,平声,微韵,见母; 基:居之切,平声,之韵,见母; 交:古肴切,平声,肴韵,见母; 娇:举乔切,平声,宵韵,见母; 尖:子廉切,平声,盐韵,见母; 娘:古闲切,平声,山韵,见母。
语言学概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各南方方言的产生时期
吴语的最早源头可到先周时代,以太伯和仲雍为 代表的北方移民,南徙到当时较落后的江南地区 (相当于今天苏南无锡、镇江一带)。吴语作为 一种独立的方言在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南北 朝时代的文献中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由于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方话的影响,较古老的吴 语特征在从北向南递减的,而最古老的吴语特征 则保留在今天的闽语里。或者说闽语的底子是古 吴语。
语言学概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 区别,如果这种区别性受到干扰、破坏,语言系 统将会发生变化: 1.藏语:浊音清化、前缀辅音脱落→声调产生。 2.汉语:单音节→音节结构复杂→音节结构简化→ 多音节→轻音、儿化、词缀。 古英语、古法语有复杂的变格、变位系统,现已 大大简化,这种语法面貌的改变是语音弱化和脱 落的结果。是由语音演变引起的连锁反应。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语言学概论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 常见的“--子”后缀(袜子、帽子、饺子)消失了,名词出 现一系列的重叠,来表示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
Ø语言风格变体的存在增加了社会方言的丰富性 和多样性。
(二)地域方言
• 地域方言,通常指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的变体, 也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 分支。
• 地域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 尤以语音差别最突出,汉语普通话和地域方言最大的差 别是在语音上。
Ø听得懂、听不懂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标准。
• 如斯拉夫语族的国家,操俄语、乌克兰语、白俄 罗斯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的人相互间可以通 话,但却是不同的语言。
• 汉语的北方方言与吴、湘、赣、客、粤、闽方言 之间的差别比较大,相互间很难通话,但却是同 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
5. 确定是语言还是方言的标准:
• 6.商阜片:商丘市区、睢县、鹿邑等,f和sh不分,如“喝 水”称作“喝fei”。
• 7.信蚌片:信阳市区、淮滨、罗山、安徽蚌埠,“俺爸俺 妈”听起来像“阿爸阿妈”,且无翘舌音。
• 8.汾河片:三门峡市、渑池、灵宝等,如“脖子”叫“婆航”、 “膝盖”叫“哭气盖”。
3.方言岛
• 方言岛,是语言学的一个术语,由于历史上大规 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 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 • 如美国的唐人街就是英语包围汉语的方言岛,四 川官话区域中的湖南话小区,就是方言岛。
Ø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一下子 发生大的变化。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 方式,不允许突变。 如斯大林所说:“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 过爆发,不是经过消亡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 言,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 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笔记.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笔记.

Chapter 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历史语言学1.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研究语言变化的目的和意义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s and human linguistic competence.Researches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hed light on prehistoric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connections of earlier and later variants of the same language,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kinship patter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also enables us to determine how non-linguistic factors, such as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teract over time to trigger linguistic change.研究语言变化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能力极其重要。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揭示语言变化的史前发展和同一语言早期和后期变体自己的联系,为不同语言的亲缘关系提供线索。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还可以使我们对非语言的因素,如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语言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2.宣告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宣判、宣告、通知、通告等。这 类言语行为,宣告某一事态将会按一定 的程序出现、发生或改变。例如,“我 宣布大会正式开始。”会议就按程序开 始了;宣布“根据陪审员的裁定,约翰 贩毒罪名成立。” 约翰就成了罪犯.
(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
语用学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 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 莫里斯 首先使用的。他在1938年所写的《符号理论基础》 一书中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部 分,这方面的研究只局限于语言哲学领域,基本上 是在哲学和逻辑学范围内进行的。直到 70 年代, 语言学家们才开始重视并开展语用研究,这也是对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拨。
4.表情性的施为性行为 在这类言语行为中,发话人表示自 己的情感、态度,如祝贺、道歉、感谢、 埋怨、赞叹、疑问等,例如: “祝你生日快乐!” “谢谢你帮助我!” “对不起,打扰你了!” “这是多么值得回忆的晚会呀!”
5.表述性的施为性行为 这是使用描写、叙述客观事物的语 句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如陈述、断言、 报导、说明、描绘等。 例如,说“刚才下过雨” 实际上等 于说“我要告诉你:刚才下过雨”。 如果所使用的语句之前可以加上 “我要告诉你”之类的字样,被运用的 语句就是实施这类言语行为的语句。
成事 这是言语行为中最后一个阶段的行 为。如果施为性行为在受话者发生了作 用,例如受到了恫吓、得到了劝勉、接 受了道谢或道歉、获得了允诺保证而放 下心来、按指示做了某事,或某一事态 按宣告进行下去等,这就是收到了言语 行为的效果,或称成了事。这就是完成 了成事性行为。

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 行为。 例如有人在喝汤时觉得汤太淡可能会说: ①“请给汤放点盐。” ② “这汤真谈。” 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所使用的语句,称为间 接施为句。不加专门说明的施为句,都是直接 施为句。
关于质的准则 故意违反质的准则,就是故意说假话、 说反话。 教师:贝鲁特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学生:是秘鲁的。 教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要说罗马 是罗马尼亚的首都了。 这种说法常见于熟语,如 “太阳从西 边出来了”、“公鸡也会下蛋了”等。
关于相关准则 故意违反相关准则,就是故意说些不切题 的话。人们所熟悉的“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 事,就是故意违反相关准则。例如: 甲:校长的报告不怎么样,你说呢? 乙:今天天气真热。 哈利:约翰哪儿去了? 汤姆:我刚才看见一辆红色轿车停在女生 宿舍旁边。
甲:现在几点了? 乙;我看见送信的刚过去。
关于方式准则 故意方式准则,包括用歧义句、用语 义含糊的说法。如: 某算命先生给人看相时说:“你父在 母先亡”。 三个赴京赶考者请算命先生测算,算 命先生只伸出了一根指头。 小张与女朋友小李及小李的母亲一同 在西湖划船,小李的母亲突发奇想,问小 张:“要是这时船翻了,你先救谁?”小 张略微一顿,说:“先救未来的妈妈。”

修辞学的研究也涉及语言的使用,但是, 它主要是从表达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语 法等语言要素的运用。这些内容无疑也是语 用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就研究的深度和广 度来看,语用学都要大大超过修辞学。语用 学不仅牵涉到语言结构本身的语音、词汇、 语法等要素,而且也牵涉到语言之外的许多 因素。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
研究使用中的语言,不但要研究语句的
命题意义 —— 即从语法、语义来研究句
子,还要研究语句的施为意义和施为力
量 —— 即从语用来研究句子。这具有重
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三节 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就是言语行为的过程,研究发 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 建筑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运用语言进行交 际,双方是真诚合作的。这就是语言使用中的 合作原则 。 言语过程分直接言语行为过程和间接言 语行为过程。 发话人说出一句话语,受话人首先将这 次言语过程假设为直接言语行为过程,并以语 境、逻辑、语义知识对语句进行过滤,言语过 程就开始。
3.应用语用学
语用学能对语言提出一系列至关 重要的问题,它要为语言应用的研究 建立可能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 们对人类的相互作用获得更深刻的了 解。此后,语用学的方法和原理就不 仅应用于语言学的本体研究,而且还 广泛地应用于与理解话语有关的所有 领域。
向同学推荐几本专著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1988)湖南教育出版社

即使是说出一个陈述句,也是在做出 一个行为。例如: ①张三是个好学生。 实际上,发话人的用意是,我要告诉 你:张三是个好学生 ②现在正在下雨。 ③我昨天看了一场电影。 ④台上坐着主席团。 由此可见,说出一个陈述句,就是做 出一个“告知”的行为。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 表述性行为 施为性行为 成事性行为 这三种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整个言语过程 的三个不同阶段,可简称为表述、施为、成事。 表述 表述就是将要说的话说出来,不管是什么 样的句子,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说出。 施为 在完成表述性行为的时候,不但将一定的 信息内容传递出来,而且也是在实施某一种行 为。这种行为,称作施为性行为 。
(三)语用学的类型
1.形式语用学
形式语用学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探 讨语用的形式和范畴,研究语用形式的最恰当的方法,它在 意义与文化、语言与逻辑、语言行为与模式等方面探索语言 在人类活动中的表现。
2.描写语用学
描写语用学指对某种语言与情绪结合而出现的各类用法 加以描写,着重研究人们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 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
3.指使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指示、建议、请求、要求、邀请、命令 等。通过这类言语行为,使受话者接受指使, 做出一个行动或完成一项使命,例如: “咱们明天碰碰头吧。” “请你帮我把这箱子挪一挪。” “你要跟他好好谈一谈。” 从形式上看,有关的语句都可以加上诸如 “我指示、我建议、我请求”之类的说法。

人们在交际中,通常是直接和间接言 语行为交替使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多 数情况下是为了留面子——给自己或给对 方。也有可能出于其他目的:避讳、含蓄、 生动有趣等。例如: 1988年,他给一个倾心于他的姑娘发 了封“情报”——123456890。聪明的姑 娘一下子译破了这一“情电码” :缺“7” (妻)。姑娘表示,只要你休假回趟家, 说啥也不会让你缺“7”。(薛晓康:《驼 路》,《人民文学》,1990年第12期)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 (2000)河南人民出版社
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 究论文精选》(2002)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
第二节 言语行为
一、言语行为的含义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为 此必须开口说话或拿笔写字,总是为了达到各 种不同的目的,并希望自己的话对听话人产生 某种影响,这一切都表明使用语言是一个涉及 到行为活动的过程,对这些过程中的有关行为 概而称之,就是言语行为,也叫语用行为。
第七章 语言的使用
第一节 语用概说
一、什么是语用 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 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 际效果的活动,这种活动具体表现为交际双 方进行交际的动态过程,即表达和理解等活 动。
二、语用学
(一)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研究语言的意义,但是, 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情景影响的句子或词语本 身的静态意义,而语用学研究的则是在具体情 景中才能确定的意义。 “屋里真冷。” 句法学: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 语义学: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 语用学:言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了什么 样的影响和效果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道德哲学家 奥斯汀。1955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题为 《论言有所为》的讲座。

奥斯汀认为,语句有两层意义:命题意义 和施为意义。 命题意义是语句字面上的意义,是对客观 事物的表述,施为意义指语句自受话者方面产 生的效果。 这种效果,可以表现为受话人得到一个陈 述、警告、命令、劝解、道歉、允诺、赞叹、 询问、要求、邀请、恫吓、威胁、鼓舞等等。 也就是说,发话人通过言语手段,做出了诸如 陈述、警告、命令等等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