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鹬蚌相争.doc

合集下载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鹬者得双蚌,置于怀中。

蚌曰:“子无怀我,我死矣。

”鹬曰:“我必食汝。

”蚌曰:“子欲食我,我当紧闭壳口,使汝不得食。

”鹬曰:“然则子死,我亦不能食矣。

”蚌曰:“子诚欲食我,我虽闭壳,不能久也。

子不如速出我,我自开壳,汝可食矣。

”鹬从之。

蚌开壳,鹬遂取而食之。

译文:往昔之时,有一位捕鸟者捕获了两只蚌,将它们放在怀中。

蚌中的一只对捕鸟者说:“您不要将我放在怀中,否则我就会死去。

”捕鸟者回答说:“我自然会吃掉你。

”蚌说:“您要是想吃我,我就紧紧闭上壳口,让您无法吃到我。

”捕鸟者说:“那么,如果我死了,您也无法被吃掉。

”蚌说:“您真的想吃我,我虽然闭上了壳,但也不能长时间如此。

您不如赶快把我放出来,我自己打开壳,您就可以吃到我了。

”捕鸟者同意了。

蚌打开壳后,捕鸟者立刻取而食之。

此故事寓意深刻,用以告诫人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应懂得权衡利弊,避免双方俱损。

若一味争斗,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正如鹬蚌相争,鹬欲食蚌,蚌紧闭壳口,双方僵持不下,最终蚌因无法长时间闭壳而屈服,鹬得以得食。

此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为了争夺利益,不惜互相攻击,甚至相互残杀。

然而,争斗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损失了更多。

因此,我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应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求共赢之道。

此外,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意图,做到知己知彼。

若对方意图不轨,我们应果断采取措施,避免陷入被动。

同时,也要学会宽以待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伤害他人,以免招致报复。

总之,《鹬蚌相争》这一故事,既揭示了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道理,又告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共处。

以下是对故事中几个关键情节的详细阐述:1. 鹬者得双蚌:捕鸟者捕捉到两只蚌,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 蚌求活命:蚌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设法拖延时间,为脱身寻找机会。

3. 鹬蚌僵持: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鹬蚌相争文言文简文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简文翻译

鹬蚌相持于河,蚌欲以壳闭鹬,而鹬以喙啄蚌。

蚌亦以壳闭鹬,鹬不能去。

蚌亦不能飞。

两皆不获其所欲。

有渔者见之,从而得之。

蚌与鹬曰:“吾与子相持,以至于此,岂非吾与子之过耶?”渔者闻之,笑曰:“嗟乎,鹬蚌之相争,渔者之利也。

吾闻鹬蚌相持,必有一得。

今吾得鹬蚌,是吾利也。

虽然,吾未尝欲鹬蚌之相争也。

盖鹬蚌之相争,非争也,争利也。

鹬欲得蚌,蚌欲得鹬,各争其所欲,而不知害已。

是以鹬蚌之相争,非争也,争利也。

”蚌曰:“然则吾与子何如?”鹬曰:“吾与子,亦鹬蚌之比也。

吾与子相持,以至于此,岂非吾与子之过耶?”渔者笑而曰:“噫,子言是也。

然吾虽欲鹬蚌之相争,而不得其争。

子既知争利之非,而又何争?吾与子,各得其所欲,而两无害。

岂非善哉?”于是鹬蚌皆释其争,与渔者归,共食其肉。

渔者得利,鹬蚌各得其所欲,而皆免于害。

译文:一只鹬和一只蚌在河边相持不下,蚌想要用它的壳闭合住鹬,而鹬则用它的喙啄击蚌。

蚌也用它的壳闭合住鹬,鹬无法离开,蚌也无法飞走。

两者都得不到它们想要的东西。

一个渔夫看到了这一幕,便趁机把它们一起捕获了。

蚌和鹬对渔夫说:“我们相互争斗,以至于落到这个地步,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过错吗?”渔夫听到后,笑着说:“唉,鹬和蚌的争斗,对渔夫来说却是好事。

我听说鹬和蚌相持,必然有一方会得到好处。

现在我已经得到了鹬和蚌,这是我的利益。

虽然如此,我并不希望鹬和蚌相互争斗。

鹬和蚌的争斗,并不是争斗,而是争夺利益。

鹬想要得到蚌,蚌想要得到鹬,各自争夺自己想要的,却不知道这样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因此,鹬和蚌的争斗,并不是争斗,而是争夺利益。

”蚌说:“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鹬说:“我和你,也是鹬和蚌一样。

我们相互争斗,以至于落到这个地步,难道不是我们的过错吗?”渔夫笑着说道:“哎,你说得对。

虽然我想要鹬和蚌相互争斗,但并没有看到他们争斗。

既然你知道争夺利益是错误的,那么你又何必争斗呢?我和你,各自得到我们想要的,而且双方都没有受到伤害。

鹬蚌相争文言文现代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现代翻译

昔有鹬者,与蚌相争于河岸。

鹬欲取蚌之肉,蚌紧闭壳口,不令鹬得食。

鹬亦尽力欲啄蚌,蚌愈闭得紧。

二者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时有渔翁经过,见鹬蚌相争,心中暗喜。

乃趋而前,以网取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翁遂得而捕之。

鹬蚌既为渔翁所获,蚌叹曰:“吾与鹬相争,欲得食,反为渔翁所获,岂非自取其祸哉!”鹬亦悔恨,曰:“吾与蚌相争,欲啄其肉,亦为渔翁所获,悔不早听蚌言。

”渔翁得鹬蚌,喜不自胜。

既而烹食蚌肉,又以鹬为食。

食毕,叹曰:“吾今日之利,皆因鹬蚌相争也。

”是以后世有智者,闻鹬蚌相争之事,皆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此言其事也,亦寓意于世。

今译:从前,有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岸边争执不休。

鹬鸟想要吃掉蚌的肉,但蚌紧紧地闭上了壳,不让鹬鸟有机会。

鹬鸟也努力地啄蚌,但蚌闭得更加紧。

双方僵持不下,长时间都没有解决争端。

这时,一个渔夫经过,看到鹬鸟和蚌在争斗,心中暗自高兴。

于是,他快步上前,用网捕住了它们。

鹬鸟和蚌都被网住,渔夫便将它们捕获。

鹬鸟和蚌被渔夫捕获后,蚌感叹道:“我和鹬鸟争斗,本想得到食物,反而被渔夫捕获,这不是自找麻烦吗!”鹬鸟也后悔不已,说:“我和蚌争斗,本想啄食它的肉,却也落得个被渔夫捕获的下场,真后悔没有早听蚌的话。

”渔夫捕获了鹬鸟和蚌,心中喜悦无比。

不久,他烹食了蚌肉,又将鹬鸟作为食物。

吃完后,渔夫感叹道:“我今天得到的好处,都是因为鹬鸟和蚌争斗的结果。

”因此,后世有智慧的人,听到鹬鸟和蚌争斗的故事,都会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句话既是对这件事的描述,也寓意着这个道理:在纷争中,往往会有第三者从中获利。

小学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小学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吾人欲利,勿争非利;欲利而争,必自败矣。

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边争夺一颗珍珠,结果却被一个渔夫趁机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利益,就不要去争夺那些并非真正利益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利益却去争斗,必然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详细翻译如下:昔有一鹬,见一蚌,蚌口含珠,鹬欲取之。

蚌闭口不开,鹬亦不能得。

蚌曰:“尔欲得珠,当开口,我即吐之。

”鹬曰:“若然,我当啄尔。

”蚌曰:“我虽闭口,汝亦不能得。

”鹬曰:“我必啄尔,尔宁为吾所啄,毋为渔人所获。

”蚌曰:“吾宁为尔所啄,不与渔人得也。

”昔有渔者,见鹬蚌相争,蚌口含珠,鹬亦不能得。

渔者曰:“此鹬蚌争珠,吾得而利矣。

”遂持网捕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者得而归。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一只鹬鸟,它看到了一只蚌,蚌的嘴里含着一颗珍珠。

鹬鸟心想,这颗珍珠对我来说可是个大宝贝,我得想办法把它弄到手。

于是,鹬鸟就对蚌说:“你既然嘴里含着珍珠,我就要把它取出来。

”蚌却紧闭着嘴巴,不打算把珍珠吐出来。

蚌回答说:“你要是想得到珍珠,就得先张开嘴巴,我自然会把它吐出来给你。

”鹬鸟听了,心想:“那我就可以趁机啄你,让你张开嘴巴了。

”蚌却笑着说:“就算我闭着嘴巴,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珍珠。

”鹬鸟觉得蚌实在可恶,便下定决心要啄它。

它对蚌说:“我一定要啄你,你宁愿被我啄,也不要让渔夫得到。

”蚌却坚定地回答:“我宁愿让你啄,也不愿让渔夫得去。

”这时,恰好有一个渔夫路过这里,看到了鹬蚌相争的情景。

渔夫心想:“这两个家伙争得这么厉害,看来我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了。

”于是,渔夫拿起网,将鹬和蚌一起捕获。

鹬和蚌最终都被渔夫捉住了,渔夫把它们带回家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不要为了争夺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而陷入争斗。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得利的工具。

只有懂得适时放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终获得真正的利益。

河蚌相争后译文

河蚌相争后译文

河蚌相争后译文
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当鹬和蚌相争,其结果只有一个:二者都会受损。

他们的争斗并不会
留下任何获胜者,而只会导致两个受害者的存在。

鹬是一种小鸟,蚌是一种软体动物,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可每当
鹬和蚌相遇时,都会展开激烈地竞争。

鹬总是不停地去啄食蚌,但蚌把自
己壳里的食物护在安全的地方,不肯放弃。

因此,鹬和蚌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

鹬尝试更努力地去啄食蚌,蚌也
不断地躲避鹬的袭击,当他们比力时,全身都紧张地僵硬,吵嚷声四起,
直到他们都得不偿失,没有能力让自己成为最终获胜者,只能疲惫地放弃。

从这种结果可以看出,争斗不仅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好处,反而会造
成双方都要承受损失。

所以,对于冲突,我们不应该偏袒任何一方,而要
以公平的态度去看待。

鹬蚌相争文言文准确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准确翻译

鹬蚌相持,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曰:“尔不胜我,反为我禽,何也?”蚌曰:“吾肉鲜美,子欲食之,吾死则尔独食。

今尔欲食吾,吾将死,子亦不得食矣。

”鹬曰:“然则吾当如何?”蚌曰:“吾死,子亦不能食。

不如两相释,俱得其所。

”鹬从之。

蚌释鹬,鹬亦不食蚌。

渔者见之,遂得而并禽之。

翻译:鹬和蚌相互争斗,结果被一个渔夫同时捕获。

鹬问蚌说:“你既然不是我的对手,却反而被我捉住,这是为什么?”蚌回答说:“我的肉非常美味,你很想吃它,如果我死了,你就能独自享用。

现在你想吃我,如果我死了,你也得不到任何食物。

”鹬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蚌说:“我死了,你也不能吃到。

不如我们双方都放弃争斗,各自得到安宁。

”鹬同意了。

蚌放走了鹬,鹬也不再吃蚌。

这时,渔夫看到了这一幕,于是把鹬和蚌一起捕获了。

详细翻译:鹬蚌相持,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和蚌互相争斗,结果被一个渔夫同时捕获。

鹬曰:“尔不胜我,反为我禽,何也?”鹬说:“你既然不是我的对手,却反而被我捉住,这是为什么?”蚌曰:“吾肉鲜美,子欲食之,吾死则尔独食。

今尔欲食吾,吾将死,子亦不得食矣。

”蚌回答说:“我的肉非常鲜美,你很想吃它,如果我死了,你就能独自享用。

现在你想吃我,如果我死了,你也得不到任何食物。

”鹬曰:“然则吾当如何?”鹬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蚌曰:“吾死,子亦不能食。

不如两相释,俱得其所。

”蚌说:“我死了,你也不能吃到。

不如我们双方都放弃争斗,各自得到安宁。

”鹬从之。

鹬同意了。

蚌释鹬,鹬亦不食蚌。

蚌放走了鹬,鹬也不再吃蚌。

渔者见之,遂得而并禽之。

这时,渔夫看到了这一幕,于是把鹬和蚌一起捕获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争斗中,双方都可能会失去更多。

有时候,放下争执,选择和平共存,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鹬蚌之争,最终以渔夫的得利而告终,这也反映了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鹬蚌相争的小古文

鹬蚌相争的小古文

鹬蚌相争的小古文原文:鹬蚌相争【作者】刘向【朝代】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1.方:刚刚。

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3.曝:晒。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即:就,那就。

10.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同“擒”,捕捉,抓住。

15.且:将要。

16.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17.禽:通“擒”,捕捉。

18.恐:担心。

19.为:替,给。

作者介绍: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小学生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故事
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

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

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

双方争吵起来。

鹬鸟威胁河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我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您的嘴巴抽不出来,你就会在这里饿死和憋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让谁。

时间一长,它们俩都累得筋疲力尽。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打鱼回家路过,就从沙滩上走过。

看见鹬蚌相争的情景,渔夫觉得很有趣。

他悄悄地走上前去,没有费多大力气,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