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实验一实验报告
试验检测实习报告

试验检测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试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实际应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能力,深入了解试验检测领域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本次实习时间为2024年6月1日至6月30日,地点为XXX实验室。
三、实习内容1.了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并进行实际操作,掌握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
2.学习并使用实验室基础仪器设备,如电子天平、pH计、显微镜等,掌握其操作方法和正确使用。
3.进行样品的处理和试验,包括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分析等环节。
4.学习如何编写试验报告和数据分析,了解实验结果的评估和解读。
四、实习过程及所学内容1.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在实习开始之前,导师详细讲解了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等。
并进行了实际操作演示,例如正确佩戴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装备等。
2.实验仪器的使用首先,我学习了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了解了其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掌握了如何校准天平、称量样品等基本操作。
其次,我学习了pH计的使用方法。
了解了其原理和使用要点,学会了正确测量和调节样品的pH值。
另外,我还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会了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对焦等操作,掌握了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技巧。
3.样品处理和试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一项水质检测试验。
首先,我学习了样品的采集方法,了解了采样点的选择和采样工具的正确使用。
接着,我进行了水质样品的制备和处理,包括样品的过滤、浓缩等步骤。
学会了利用实验室仪器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获取准确的分析结果。
最后,我进行了水质样品的分析实验,如pH值测定、溶解氧浓度测定等。
学会了操作分析仪器,根据实验结果评估水质的好坏。
4.报告编写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编写了试验报告。
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使用科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进行结果解读和结论提出。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试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一 实验报告表

实验一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
学号:姓名班级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表1-1图灵机模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及作用
说明:可根据需要加行
实验报表1-2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功能描述
实验报告表1-3 实验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配置登记表
实验报告表1-4 微型计算机拆卸顺序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1-5 微型计算机安装顺序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1-6 微型计算机安装顺序调整记录表
说明:可根据需要加行
实验报告表1-7 6个指定部件的安装顺序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1-8 扩充内存
实验报告表1-9更换显卡。
实验报告

实习一动物的接近、保定法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7 ~10人2.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接近、保定动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保障人畜安全和便于临床诊疗。
初步掌握检查病畜的基本方法、应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了解临床检查的程序。
3.实验仪器设备(动物)4.实验内容提要练习接近动物、保定动物。
应用鼻钳子、鼻捻子、耳夹子、口笼及柱栏对不同动物进行保定。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的基本方法及检查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如视诊主要是检查体表、与外界相通的体腔,在检查时注意在自然光下进行最好等等。
5.实验操作要点掌握正确接近、保定动物的方法、基本检查方法等。
6.注意事项注意人畜安全。
7.实习体会与建议实习二整体及一般检查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畜禽整体状态、被毛、皮肤、眼结膜、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和体温、脉搏、呼吸数的测定方法,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内容提要体格、营养、精神状态、姿势与步态;被毛和皮肤的检查;眼结膜的检查;表在淋巴结的检查;体温、脉搏、呼吸的检查。
三.实验操作要点及方法(一)(二)实验三心血管系统检查1.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方法,熟悉正常的心音,认识异常现象。
重点为心脏听诊检查,能综合判定动物心功能好坏。
2.实验内容提要要求学生通过视诊、听诊等检查,能够正确认识心血管系统生理现象和症状,症状产生的原因和所提示的疾病。
5.实验操作要点通过熟练应用听诊法,熟悉正常的心音,认识异常现象。
重点为心脏听诊检查,能综合判定动物心功能好坏。
6.注意事项7.实习体会与建议实验四呼吸系统检查1.实验特点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7 ~10人2.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呼吸系统的检查方法,重点熟悉正常动物呼吸音及病理呼吸音。
以呼吸动作、咳嗽、鼻液及胸部听诊检查为重点。
3.实验仪器设备4.实验内容提要要求学生通过听诊、叩诊检查等,能够掌握检查呼吸系统的常用方法、正常生理现象与病理状态,即叩诊、听诊音等。
实验一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一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与掌握集成门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2、了解和掌握使用示波器测量数字电路信号的原理;3、熟悉、掌握操作一个典型的集成门电路,能够完成输入、输出的测试;4、进一步学习实验技巧,提高操作及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二、实验形式本实验采用实验班课题集成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的框架,使用典型的集成门电路元件,输入不同的控制信号,观察、量测集成门电路的输入输出行为,评价各个输入输出状态下系统的功能,分析和记录结果,探讨系统特性。
三、实验基础1、集成门电路:集成门电路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一类电路,也称为数字逻辑电路。
它的基本功能就是进行逻辑运算,它通过特殊的电路结构,使多个信号输入后,经过基本的逻辑运算,呈现出几种功能或状态,对信号输入和输出做出反应,人们可以使用它来控制一系列的电子电路。
2、数字电路测试:数字电路测试技术是电子工程师经常采用的测量技术,是实现数字逻辑电路各种功能、参数的检测、测量技术,它是基于电路的特性、电路内外参数的变化,对具有规律数字变化的信号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测量的技术。
3、示波器:示波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子设备,它可以实时显示不同频率的电子信号的振幅及波形,是电子工程师的必备测量仪器。
示波器的采样速度必须高于测量信号最快变化率的2倍以上,以精确地记录信号振幅趋势,测量准确,结果真实可靠。
四、实验过程1、实验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实验室、工装、测试电路,并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样板。
2、实验操作:(1)使用示波器观察不同输入情况下集成门电路输出信号的输出情况。
(2)重复进行输入信号的改变,记录示波器输出的曲线,比较输入信号的变化规律与输出信号的变化规律,得出系统的逻辑功能。
3、结果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并记录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信号的变化规律,分析系统的功能特性,探讨逻辑电路的应用和发展。
五、实验结果根据本次实验,我们对数字电路的操作和记录的结果,结果 depicted that the integrated gate circuit produced different output results when different input signals were applied. For example, when the input signal1 ‘A’was high andthe input signal2 ‘B’was low, the output was high; and when the inputsignal1 ‘A’was low and the input signal2 ‘B’was high, the output was low.充分表明了集成门电路的基本原理并且运用到实际的工程中。
一般检查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一般检查实验报告篇一:检测技术实验报告《检测技术实验》实验名称:院(系):姓名:实验室:同组人员:评定成绩:实验报告第一次实验(一、三、五)自动化专业:自动化xxxxxx 学号:xxxxxxxx实验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审阅教师: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仪器:应变传感器实验模块、托盘、砝码、数显电压表、±15V、±4V电源、万用表、导线等。
三、实验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组件,如图1-1所示,四个金属箔应变片分别贴在弹性体的上下两侧,弹性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上面的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拉伸,对应为模块面板上的R1、R3,下面的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压缩,对应为模块面板上的R2、R4。
图2-1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图2-2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接线示意图图2-3单臂电桥工作原理通过这些应变片转换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如图1-2所示R5、R6、R7为固定电阻,与应变片一起构成一个单臂电桥,其输出电压e为电桥电源电压,式1-1表明单臂电桥输出为非线性,非线性误差为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图1-1应变传感器上的各应变片已分别接到应变传感器模块左上方的R1、R2、R3、R4上,可用万用表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
2、从主控台接入±15V电源,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ui短接,输出端uo2接数显电压表(选择2V档),调节电位器Rw4,使电压表显示为0V。
检测实验一实验报告

实验一传感器实验班号:机械91班学号:姓名:戴振亚同组同学:裴文斐、林奕峰、冯荣宇1、电阻应变片传感器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2) 了解半桥的工作原理,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3) 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原理及优点。
(4) 了解应变直流全桥的应用及电路的标定二、实验数据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性能曲线A、单臂电桥性能实验由实验数据记录可以计算出的系统的灵敏度S=ΔU/ΔW=0.21(mV/g),所以运用直线拟合可以得到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B、半桥性能实验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半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0.41(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C、全桥性能实验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全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0.78(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检测实验报告戴振亚D、电子称实验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全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1(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2、分析a、从理论上分析产生非线性误差的原因由实验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运用应变片来测量,主要是通过外界条件的变化来引起应变片上的应变,从而可以引起电阻的变化,而电阻的变化则可以通过电压来测得。
而实际中,电阻的变化与应变片的应变的变化不是成正比的,而是存在着“压阻效应”,从而在实验的测量中必然会引起非线性误差。
b、分析为什么半桥的输出灵敏度比单臂时高了一倍,而且非线性误差也得到改善。
首先我们由原理分析可以知道,单臂电桥的灵敏度为e0=(ΔR/4R0)*e x,而半桥的灵敏度为e0=(ΔR/2R0)*e x,所以可以知道半桥的灵敏度是单臂时的两倍,而由实验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而由于半桥选用的是同侧的电阻,为相邻两桥臂,所以可以知道e0=(ΔR1/R0-ΔR2/R0)*e x/4,而ΔR1、ΔR2的符号是相反的,同时由于是同时作用,减号也可以将温度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电阻变化的误差减去而使得非线性误差得到改善。
抗体的检测实验的实验报告

抗体的检测实验的实验报告抗体的检测实验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抗体的检测实验,探究抗体的产生、特性以及检测方法。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抗体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特异性结合来识别和中和外来抗原。
同时,我们还介绍了常见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ELISA、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等。
实验结果表明,抗体检测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具有识别和中和外来抗原的能力。
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抗体的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
本实验旨在通过抗体的检测实验,深入了解抗体的产生、特性以及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所需材料:抗原溶液、抗体溶液、酶标板、洗涤缓冲液、底物溶液等。
2. 实验步骤:a. 将抗原溶液加入酶标板孔中,孵育一段时间。
b. 倒掉抗原溶液,加入抗体溶液,孵育一段时间。
c. 倒掉抗体溶液,加入洗涤缓冲液,用洗涤缓冲液洗涤酶标板孔。
d. 加入底物溶液,孵育一段时间。
e. 加入停止液,使用酶标仪测量吸光度。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抗体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以通过结合外来抗原来识别和中和它们。
这种特异性结合是由抗体的可变区域决定的,不同的抗体具有不同的可变区域,因此可以识别不同的抗原。
在抗体的检测实验中,我们使用了ELISA方法。
ELISA是一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通过将抗原固定在酶标板上,然后加入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最后使用酶标仪测量吸光度来判断抗体的存在与否。
实验结果显示,ELISA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准确地检测抗体的存在。
除了ELISA方法,我们还介绍了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等抗体检测方法。
免疫荧光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免疫印迹则是通过将抗原和抗体分离,并使用特定的酶标记抗体来检测目标抗体。
实验一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实验报告

实验一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熟悉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的方法,掌握该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立式光学计、测微目镜、标准测量棒、轴径标准器。
实验原理:轴径是指轴向的长度尺寸,通常用外径和内径的平均值来表示。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时,需要先通过标准测量棒校验仪器的误差,然后在测量之前要把待测轴放置在轴径标准器上,与标准测量棒校正后再进行测量。
立式光学计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通过检测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来测量其尺寸大小。
实验步骤:1.校验仪器误差将标准测量棒放在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台上,并按下“调零”按钮将读数调零。
然后依次在标准测量棒的不同刻度处测量,并记录读数。
最后与标准测量棒上的刻度进行比较,得出仪器的误差值。
2.准备测量轴将待测轴放置在轴径标准器上,并用手轻轻压紧,确保轴与标准器紧密贴合。
将准备好的轴与标准测量棒贴合,并将立式光学计调整到适当位置。
按下“零位”按钮将读数调为零,然后将光学计向下移动,直到目视读数为所需测量轴的最大直径,并记录读数。
再将光学计向上移动,直到目视读数为所需测量轴的最小直径,并记录读数。
最后将两次测量的读数求平均值,即为该轴的轴径值。
注意事项:1.轴径标准器应放置在水平的台面上,避免仪器晃动和误差。
2.轴径标准器和标准测量棒应清洁干净,并避免碰撞和损坏。
3.在测量前应检查仪器的零位是否正确,并进行相关的校准工作。
4.在测量时应注意调整光学计的位置,确保目视读数准确无误。
实验结果:校验测量仪器误差,得出仪器误差为0.02mm。
测量待测轴径,得出最大直径为18.23mm,最小直径为18.20mm,平均轴径为18.215mm。
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满足工程和科研领域的测量要求。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仪器校准、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传感器实验
班号:机械91班学号:2009010410 姓名:戴振亚
同组同学:裴文斐、林奕峰、冯荣宇
1、电阻应变片传感器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2) 了解半桥的工作原理,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
(3) 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原理及优点。
(4) 了解应变直流全桥的应用及电路的标定
二、实验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性能曲线
A、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由实验数据记录可以计算出的系统的灵敏度S=ΔU/ΔW=0.21(mV/g),所以运用直线拟合可以得到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B、半桥性能实验
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半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0.41(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C、全桥性能实验
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全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0.78(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D、电子称实验
由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全桥系统的灵敏度为S=ΔU/ΔW=-1(mV/g),所以我们可以运用直线拟合实验数据得到性能曲线如下图所示。
2、分析
a、从理论上分析产生非线性误差的原因
由实验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运用应变片来测量,主要是通过外界条件的变化来引起应变片上的应变,从而可以引起电阻的变化,而电阻的变化则可以通过电压来测得。
而实际中,电阻的变化与应变片的应变的变化不是成正比的,而是存在着“压阻效应”,从而在实验的测量中必然会引起非线性误差。
b、分析为什么半桥的输出灵敏度比单臂时高了一倍,而且非线性误差也得到改善。
首先我们由原理分析可以知道,单臂电桥的灵敏度为e0=(ΔR/4R0)*e x,而半桥的灵敏度为e0=(ΔR/2R0)*e x,所以可以知道半桥的灵敏度是单臂时的两倍,而由实验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而由于半桥选用的是同侧的电阻,为相邻两桥臂,所以可以知道e0=(ΔR1/R0-Δ
R2/R0)*e x/4,而ΔR1、ΔR2的符号是相反的,同时由于是同时作用,减号也可以将温度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电阻变化的误差减去而使得非线性误差得到改善。
c、比较单臂、半桥、全桥输出时的灵敏度和非线性度,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由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大致的看出,灵敏度大致上为S全=2S半=4S单,而非线性度可以比较为单臂>半桥>全桥,有理论上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主要是因为有电桥电路的原理分析可知:e0=(ΔR1/R-ΔR2/R+ΔR3/R-ΔR4/R)*e X/4,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全桥的灵敏度等于半桥的两倍,单臂的四倍,而非线性度我们也可以得到单臂最差,因为其他因素影响大,而半桥、全桥由于有和差存在,将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略去。
所以非线性度相对来说较好。
d、分析什么因素会导致电子称的非线性误差增大,怎么消除,若要增加输出灵敏度,应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是在于传感器的精度以及测量时的误差会导致电子称的非线性误差增大,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传感器的精度,同时减少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通过全桥连接来减小,同时注意零点的设置,来消除非线性误差。
若要增加输出灵敏度,可通过选取适当的电桥电路来改变,比如原来是半桥的改为全桥则可以增加输出灵敏度。
四、思考题
1,半桥测量时,两片不同受力状态的电阻应变片接入电桥时,应放在:(2)邻边。
2,桥路(差动电桥)测量时存在非线性误差,是因为:(2)应变片的应变效应是非线性的。
3,全桥测量中,当两组对边(R1、R3为对边)值R相同时,即R1=R3,R2=R4,而R1≠R2 时,是否可以组成全桥:(1)可以
4,某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材料测试时在棒材上贴了两组应变片,如何利用这四片电阻应变片组成电桥,是否需要外加电阻。
不需要,只需如图中右图即可。
2、差动变压器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 了解三段式差动变压器的结构。
(3) 了解差动变压零点残余电压组成及其补偿方法。
(4) 了解激励频率对差动变压器输出的影响。
二、实验数据
A、差动变压器的性能测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特性曲线
A、差动变压器的性能测定
由实验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到微头右移与左移的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2、分析
a、分析实验A中产生非线性误差的原因
实验A中产生非线性误差的原因主要是移动铁芯时,受到磁场的作用而使得测量存在误差,同时由于测量读数的误差也可能引起相应的数据误差而导致非线性误差,而从实验原理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由于输入信号的频率可能存在不稳定,而导致输出的电压有相应的波动,而导致非线性误差的存在。
b、分析产生零点残余电压的原因,对差动变压器的性能有哪些不利的影响。
用那些方法可以减小零点残余电压。
零点残余电压的存在是由于传感器的阻抗是一个复数阻抗,有感抗也有阻抗,为了达到电桥的平衡,就要求线圈的电阻相等,两线圈的电感也相等,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很难精确达到的,所以虽然我们虽然能让铁芯移到中间位置,但是由于两电感线圈的等效参数不对称而造成了零点电压的存在。
零点电压会导致差动变压器的灵敏度下降,非线性误差增大,甚至造成放大器的末级趋于饱和。
要减小零点电压,主要是通过使两电感线圈的等效参数尽可能的相对称,同时尽量让输入电压趋于稳定,这样才能减小零点残余电压。
四、思考题
1、用差动变阻器测量较高频率的振幅,例如1KHz的振动幅值,可以吗?差动变压器测量频率的上限受什么影响。
用差动变压器不能测量较高频率的振幅,因为频率过高会使线圈的寄生电容增大,对于性能稳定不利。
而频率的上限主要是受到初级线圈的电感和损耗电阻的影响。
2、试分析差动变压器与一般电源变压器的异同。
差动变压器是通过被测物体移动时,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的互感发生变化促使次级线圈感应电势产生变化。
而一般的电源变压器是通过改变初期线圈与次级线圈的匝数来实现变压,其相同点是都是利用两线圈之间的感应变化来实现变压的目的。
其不同点在于差动变压器通过改变两线圈的互感系数来改变,而一般的电源变压器是通过改变匝数来改变电压。
5、温度传感器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常用的集成温度传感器基本原理、性能与应用。
(2) 了解热电阻的特性与应用。
(3) 了解热敏电阻的特性与应用。
二、实验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特性曲线
A、集成温度传感器
2、实验分析
a、简单说明AD590的基本原理,讨论电流输出型与电压输出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优缺点。
AD590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温敏晶体管与相应的辅助电路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它能直接的给出正比于绝对温度的理想线性输出。
电流输出型集成温度传感器不易受接触电阻、引线电阻、电压噪声的干扰。
具有很好的线性,测量精度高,同时相当于一个恒流源,则电流的波动会引起相应的误差,而电压输出型集成温度传感器是通过电压的输出,所以灵敏度高,但是易受电压噪声的干扰。
b、集成温度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分析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过程中加热或者是冷却速度的不同而造成的,本次试验中我们采取的是通过测量温度上升过程的电压值与下降过程的电压值取平均值来得到相应的数据,而在上升过程中由于目标温度直接设置成为100度,可能在加热的过
程中持续不断地加热,导致测量的电压数而偏大,而在温度下降的过程中直接设为0度,则使得温度下降的过快,而测量的电压数偏小,所以采用平均值则可以消除误差,非线性得到改善。
四、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测量传感器的相应量的变化来熟悉传感器测量的机理与过程,而且通过本次实验,我也是加深了对于传感器的认识,对于电阻式应变片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应的电桥电路的选择,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相应的原理有了更多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我们实验测得的数据中看出,理论与实际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的,但是每种传感器的特性曲线,虽然都存在着一定的非线性误差,但是比较小,而且还可以有待我们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