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
选修4人物3-2华盛顿知识框架

2.童年: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培养起优秀品质。;
3.少年:掌握多项技术,学会本领。
4.青年:继承维农山庄,结婚,富有财产;
参加七年战争,积累作战经验与领导艺术。
参与领导独立战争,为美国建国作出贡献
1.自己出钱,带领千名战士援助波士顿。
2.被推为大陆会议的代表。
昔日部下亨利·李说:“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美国第四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说:“他为建立我们这个辽阔的帝国,为西方世界的独立和自由做了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一切,他的贡献超越了其他任何人。”
3.英国加重殖民剥削,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4.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矛盾进一步激化。
5.主观:维护自由。
准备: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二、战争过程
1.开端: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
2.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建大陆军。
3.政治转折: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
4.军事转折: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
政府羽翼未丰,国库债务累累,陆海军名不副实。
2.措施
组成内阁,调和内部矛盾。
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巩固信用,活跃经济。
外交上改善同英国的关系,加强同印弟安人友好。
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维护民主,又完善总统制)。
第二届联邦政府(1793-1797)
1.作为
巩固第一届任期内的成果
宣布“严守中立”政策,避免介入欧洲战事;
三、美国从此走向统一、稳定、发展、强大。
教材中心意思: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的一生,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开创的内外交举措、原则影响后世。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③徭役繁重。
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汇总(素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4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必背要点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 1 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地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二、活动及影响 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北击匈奴,南平越族)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4、(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巩固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农业生产。
(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总之: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
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
推行暴政稳固统治,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严酷;连年征伐,大兴土木,赋税徭役繁重。
)第 3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地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二、活动及影响:1、巩固国家统一:①平定三藩之乱——避免大分裂,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使台湾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③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两次雅克萨战役,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3、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①崇儒尊孔,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还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②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

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一、说明。
48题是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高考试题中的位置。
中外历史人物,无论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或是西方和中国历史上睿智的思想家,或是顺应时代发展,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家,或是孜孜以求地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家,他们都对中国或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概说中外历史人物,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地理顺历史发展脉络。
选修一与必修一二三的关系二、高考例题。
例一:钱玄同与中国政治思想近代化(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一九O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果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1)评价: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历史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解题思路】(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人物史复习提纲(2)

人物史复习提纲(2)(一)功1、机智果敢2、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3、加强专制,有利政局稳定4、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5、重视农业发展6、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二)过1、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2、对外轻视西方,逐步落后总之,康熙帝是一位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封建帝王△ “康乾盛世”被人们称为“落日的辉煌”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前551~前479 前427~前347 前384~前322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一)生平介绍: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生活十分贫困。
二、开创儒家思想(一)产生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2、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二)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三)核心内容:礼、仁、中庸1、“礼”的思想(政治范畴,外在规范)(1)含义:“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2)地位: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3)方法:克己复礼①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②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目的:匡正社会秩序(君臣有别,长幼有序)(5)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6)评价:①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②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2、“仁”的思想(伦理道德,内在修养)(1)含义: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2)地位: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3)方法:“忠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表现:①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②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宽以待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以稳定社会秩序。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__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__复习提纲(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功绩(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⑴统一六国:①背景:A.战国时期七雄并立。
亲政后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统一是大势所趋。
B.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统一的基本条件。
C.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民心所向。
D.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统一的社会基础。
②结果: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⑵建立集权统一国家:①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南方四郡管辖。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④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渠道。
2、作用和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秦始皇的暴政:①焚书坑儒:A.接受了法家(李斯)的思想;B.实质:是加强思想控制;C.评价: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导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加速秦朝灭亡。
4、评价:“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①功: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②过:他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功绩:(知人善任、开明开放)(1)出现“贞观之治”局面Ⅰ原因①治国思想:民本思想②用人策略:选贤任能③经济措施: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休养生息、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④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
历史_选修--人物复习提纲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秦始皇1、统一六国A、原因:⑴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②政治基础:③民族基础:④群众基础:⑤思想基础:⑵主观条件:B、过程:时间策略顺序2、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巩固了统一的措施政治:军事:(作用:)经济:文化:3、暴政:、、、4、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是否有利国家统一;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
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
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创造了条件B.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2、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民族关系:措施:对外交往:3、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归纳: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与恩格斯课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一、青年时代(一)青年马克思1、1818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2、中学时就确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思想3、对哲学、历史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并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4、1842年春成为《莱茵报》的撰稿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反动的政治制度,开始了革命生涯。
(二)青年恩格斯1、1820年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2、中学没毕业就去经商,却把精力放在了读书和学习方面。
3、在《莱茵报》上发表进步文章,向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猛烈开战伟大友谊的开端(油画)1842年恩格斯曾在《莱茵报》编辑部拜访过马克思。
两人在为《德法年鉴》撰稿期间开始通信。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返回德国途经巴黎,再次会见了马克思。
这次会见奠定了两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创造性合作的基础,也是他们毕生伟大友谊的开端。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革命理论(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同时日益暴露的资本义义制度,为马、恩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提供了可能。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都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3、理论来源:德英法的三大思想成果是三大来源: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入实践;包括理论的不断研究,积极参与和领导工人运动。
(二)马义的主要内容(三大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课标要求】: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前247年13岁即位,秦国朝政由太后和吕不韦掌控前239年21岁亲政,平定叛乱,罢免吕不韦,把政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一、吞并六国1、灭六国的进程铁血长平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
赵军大败,40多万人被俘,绝大多数被坑杀。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成功的原因主观原因: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锐意进取,善于发现人才,能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广泛招募各国精英,礼待人才,用人不疑,勇于认错,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
客观原因:①战乱频繁,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②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出现统一趋势;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主因)。
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三权分立分工协作皇帝任命不得世袭军权皇控皇帝集权(3)地方建立郡县制三、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⑴统一文字—小篆;⑵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六尺宽;⑶大力发展交通,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等;⑷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南征南越 四、历史的余音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①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④建立了专制主义制度,压制思想。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⑤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
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政治上:创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设交通网道。
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分析其中时代趋势与个人作用的辩证关系。
统一的原因见前面。
⑴统一的史实包括: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郡西南夷。
⑵时代的发展趋势造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作用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英雄人物顺应历史的趋势就会推动历史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造就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秦始皇的措施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 ①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②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③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④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⑤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⑥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二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皇帝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郡 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 乡 县令、县丞、县尉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秦朝中央地方行政体制里3、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599年,李世民出生;604年 ,隋文帝死,杨广登基--隋炀帝;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登基,定国号唐.李渊—唐高祖.李建成—皇太子.李世民—受封秦王;617-618,李世民率军几百薛举集团,消除来自背后的威胁;620年,李世民出兵函谷关,进击王世充集团.;624年,唐朝统一全国.二、击破东,西突厥626年,李世民在京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
逼父退位。
;626李世民登基—唐太宗,年号贞观.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
太宗积极用兵,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630年初,李靖突击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解除北方的威胁,巩固北方边防,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635年(贞观九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
;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
;642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西突厥。
(期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巩固北疆,夸大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三、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原因1.用人方面:《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贤方面的言行①重用贤能;②用人扬长避短;③善于纳谏。
2.经济方面: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是繁荣的经济基础①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③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3.法律方面:①慎用刑法,仁义为本;4.思想文化方面: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②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民族关系(1)唐初:边境不稳;(2)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3)策略:“战而后和”;(4)具体措施: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5)特点:灵活、宽容;(6)效果: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突厥东突厥:武力征服;羁縻府州;“天可汗”;册封子嗣;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
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⑴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⑵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⑶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⑷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方针:①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②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③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2、具体表现:⑴设置专门机构: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⑶对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⑷中外交往、交流日益增多:玄奘取经;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3、影响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以及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过程。
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你如何理解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⑴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了唐帝国,⑵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⑶而他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更是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
清朝皇帝世系表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1661年登基-年号康熙8岁;1669年(康熙八年),生擒鳌拜一、少年皇帝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⑵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①台湾——郑成功;②黑龙江流域——沙俄;③漠西、漠北——蒙古各部;④云贵、两广、福建——“三藩”⑶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⑷辅政鳌拜专权2、康熙亲政——智擒鳌拜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一)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⑴“三藩”问题的由来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他们三人位高权重,为清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康熙即位后,三藩存在威胁到中央统治。
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
⑵平定“三藩”的经过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上书,请求归返辽东。
康熙借机撤藩。
;吴三桂收到撤藩令,公开叛清;1676年(康熙十五年),吴三桂进攻广东,尚可喜之子叛附吴三桂,终成三藩之乱;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进攻昆明,最终平定叛乱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①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②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统一台湾郑成功1661年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⑴措施:派施琅领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⑵影响:①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②巩固了祖国的海防3、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16世纪中冶开始,沙皇俄国不断向东方扩张,侵入黑龙江.2、经过:⑴康熙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⑵ 1685年分别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⑶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尼布楚条约》意义:1.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2.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为边境赢得长期相对安宁的环境(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3、影响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三征噶尔丹1671年,格尔丹占据天山;1690,格尔丹出兵东犯乌兰布通,使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混乱,勾结沙皇,加重危险性⑴背景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