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
历史: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两条线索:1、明线:从核研究、航天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五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暗线: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和政府发展科技的战略决策。
这两条线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决策,是科技成就取得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
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用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培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出时间:2008年11月日--- 日总第课时教学过程:出示科技一览表,学生看书完成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引言部分,了解两个问题: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主要领域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决策:发展________,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Word版含解析

探究点对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一场“革命”的理解史料导入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
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
”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曲志红《永远执著的美丽》互动探究(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袁隆平在水稻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2)据史料,分析袁隆平能够作出上述贡献的原因。
(3)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袁隆平研究的重大意义。
名师精讲(1)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袁隆平突破了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杂交水稻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革命性突破。
(2)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
杂交水稻不仅种植面积广,而且增产增收创效益,有助于缓解日益增加的人口与有限的土地之间的矛盾,解决粮食问题。
(3)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又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
研究和种植杂交水稻是为了解决世界上粮食不足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杂交水稻在世界性粮食短缺等难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题】“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科技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④中国载人航天试验成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题目立意:本题旨在通过对中国科技成就的把握,考查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指导:②③都是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科技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①是十年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④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
【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导学【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学习重点】863计划、“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学习难点】科技战略的发展的侧重点;杂交水稻【课时安排】1课时【思考感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自近代中国,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你知道“863计划”?你知道“星火计划”?你知道“火炬计划”?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对我国建国以后,科技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1、研制:⑴20世纪60年代⑵1973年⑶2001年2、影响⑴中国⑵国际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4.在生物技术方面,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

第七单元现代的科技、教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学习过程】小结:抓住几个关键时间:196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0:(文革时期)1973:(文革时期)200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活动二:【合作探究】1.新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什么要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2. 材料如果60年代以来,还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段话的?3. 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你怎样来理解?活动二:【巩固提升】1.197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主要新闻可能是关于()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B.颁布《义务教育法》C.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杂交水稻“南优”2号首次培育成功2.“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欧洲和日本前面”,这一事件是指()A.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B.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卫星C.“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D.成熟的长征系列火箭技术3.下列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④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4.“感动”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A.农业科技领域 B.空间技术领域 C.食品流通领域 D.文化教育领域5.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7.19名师教案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年级班级姓名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导入新课]播放中国“元”级潜艇下水视频。
导入建国之后中国在科技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除了国防科技外还有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科技的进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复习回顾:从古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古代近代新中国[自主学习] 新中国科技的振兴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合作学习] 1.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读读想想“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苏联撤走支援中国建设的专家时,赫鲁晓夫曾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再过1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结果是中国1964年原子弹爆炸,苏联赫鲁晓夫下台)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课堂辩论有人曾说:如果那时中国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
对于搞原子弹、氢弹你认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③角色体验假如你是一名中方外交部发言人。
当某位西方记者针对中国“两弹一星”提出这样的观点:“两弹一星”对中国周边国家及亚洲地区构成威胁,对此你如何回答,既驳斥这位记者,又表明中国拥有这些技术的坚定立场?引导:研制必要性、使用和平性(国内核电,维护世界和平)、技术不扩散性、战略目标转移。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2.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国家战略、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轴,让学生对我国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观看时间轴上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建国以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所了解的科技成就。接着,我会展示时间轴,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个时期的科技成就。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认识到我国科技成就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本章节教学内容以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为主线,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旨在让学生掌握科技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成就,提高学习兴趣。
历史: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
本课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Ⅰ、必修Ⅱ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及对策]本课重点: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本科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策: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新中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作用和地位;借助于多媒体,通过歌曲《东方红》,影视资料“常娥一号卫星发射”以及大量图片渲染气氛、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许,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搭乘着“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是中华民族太空计划的又一重大里程碑式事件。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提示: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党和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等。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国防科技1.“两弹一星”战略(1)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______和________的垄断。
(2)实施:①原子弹:____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②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________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__________试验成功。
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的发展(1)____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____________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2003年,“____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______升上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杂交水稻技术1.发展概况(1)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______,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____优势的第一人。
(2)联合国________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________,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参考教案1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通过视频录像播放,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这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
2.理解科学技术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重和对科技的关注,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科技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建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内容包括:1.原子弹、氢弹试验的成功;2.卫星、载人航天的突破;3.汶川地震抗震救援装备的升级;4.5G技术的领先发展;5.其他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及科学家事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在原子弹、氢弹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突破。
2.了解中国在航天、航空等领域的成就和突破。
教学难点:1.如何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突破。
2.如何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上面的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首先向学生强调科技创新在现代社会的日益重要地位,然后向学生展示1984年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的视频。
2.主体环节(1)分析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发展介绍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三次试验和取得的成就以及相关科学家的贡献。
(2)分析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介绍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重大成果,如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
(3)简述中国在汶川地震后的科技帮助介绍中国在汶川地震后投入了大量科技装备进入救援工作的情况,如震后突破制作的指纹辨识仪等。
(4)介绍5G技术介绍5G技术的概念和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5)其他科学技术成果及科学家事迹介绍其他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如人造太阳等,以及相关科学家们的事迹。
3.总结环节总结本次课的内容,思考科技创新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解,视频展示,案例分析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评价教学效果,争取让学生真正理解科技创新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分析图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
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3、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练的讲述本节
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神七任务的成功,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表明我国的科技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科技成就,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生答)从而进入新课。
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目的:为了打破、等国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反对核威胁。
2、成就: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成功。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实验成功。
④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为世
界上第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2)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①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的战略决策。
②成就: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飞船成功升空。
③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培育的背景: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
是他们中杰出代表。
2、杂交水稻的培育的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发现水稻。
(2)1973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3)2001年,袁隆平获得“”
3、杂交水稻培育的影响:
(1)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的第一人,多次获得,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2)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的吃饭问题。
(3)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1)背景: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中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
(2)成就:
1983年,研制出“”
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3)地位:
中国高性能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4)意义:
加速了国家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
A、1965年,人工合成在中国首次,这是世界上第一个
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的时代。
B、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技术改良、治疗人类
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和作出了贡献。
探讨问题:
问题一: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而原子弹、氢弹等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热爱和平的初衷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
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根据上述材料讨论中国建国之初有无必要研制研制核武器?
正方:
反方:
教师小结:
补充:根据课本回答中国在核能的和平利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问题二: 材料一:
两弹一星
材料二:
材料三: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
邓稼先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艰苦条件下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问题三:
想一想,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
中国农民为什么这么说?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
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
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
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 ·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美国海军部次长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问题四:
材料:“谁掌握了科学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钱学森结合你身边发生的变化并联系材料说说建国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产生了哪些作用?
归纳总结一:通过表格整理新中国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归纳总结二: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是哪些因素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大发展?
归纳总结三:
从今天的学习中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课堂巩固练习:
1、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一届人大会上
C. 全国科技大会上
D. 全国政协大会上
2、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3、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C.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 “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4、“两弹一星”是指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5、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 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
B.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杂交稻解决国人吃饭和世界粮食问题
D.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