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去世是整个国家的损失:纪念一位拥有独门绝学的草根中医
谢国来:一辈子一件事中医治癌

谢国来:一辈子一件事中医治癌作者:谌虹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10期武汉惠济医院名不见金传,但里面却藏着一位名医谢国来。
谢国来这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但是这件事,却很不简单,他将祖国中医学精髓发展到至高点,为众多癌症,肝病,多发性肌炎、运动神经元素者解除了疾苦……谢国来于中医的结缘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我母亲因为肺癌,西医判了死刑,而中医却挽救了她的生命,所以我当时十多岁下定了决心学习中医。
中医,祖国的医学真是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我发誓此生要与中医为终。
”1960年的那个二月,是让谢国来医生永远都无法忘却的早春,它不仅仅是谢国来人生发生转折的里程碑。
当时,年仅13岁的谢国来背着重症的母亲来回奔波于武汉的一家大医院,一位颇具名望的主任医师给母亲做过彻底检查后,最后下了无情的判决书:“你母亲的病恐怕国内没有哪家医院能够治好,还有一年的时间,好好准备后事吧!”到处求医问药之后,西医要想挽救母亲的病,当时已经不在成为可能。
谢国来便把目光转向了祖国的传统医学,中医。
经人介绍,谢国来找到了汉正街的周持中大夫,周大夫为谢母诊断治疗后,开出了药房,谢国来到处抓药为母煎熬成浆汁喂服,仅月余,谢母苍白的面色开始红润,身上肿块消失已能下床活动。
在赞叹周持中大夫的医术之余,中医不仅仅激发了谢国来对中医的兴趣,更加激励了他的立志学医救死扶伤的信念。
谢国来先后师从周持中,袁玉泉,张寿山,贺吉华,张介安,鲁维周,陈慕莲,裴志毅,严以宽,雷详和等中医界名士,在求学道路上,谢国来刻苦专研,多次以身试药,在多个药方上面打破了传统规格,确定了疗效。
1971年他读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红医班”:1977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湖北省中医学院,从而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在实践基础上学习中医理论,也为其今后高明的医术奠定了基础。
求学期间,谢国来耗尽心血,寻访到了数百个珍贵单方、秘方,但是如何发掘这些验方的最佳效应,在缺乏现代分析化验设备仪器的情况下,他只好效仿历代宗师们的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亲口尝百草,以身试百毒,他懂得,唯有尝百草,才能治百病;唯有试百毒,才能成奇医。
沉痛悼念干祖望国医大师

干祖 望教授 1 9 8 5年被 江苏省政 府授 予江 苏省优 秀教 师奖 。 1 9 8 7年 当选 为 中华 中 医药学会耳鼻喉科 专业委 员会首届 主任 委 员, 之后担任 名誉主任委 员多年 。自 1 9 8 3 年起 长期担任 江 苏省 中医药学会耳鼻咽 喉科 专业委 员会 主任 委 员、 终 身名誉 主任委 员。1 9 9 0年成为全 国首批 名老 中 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指 导 老 师。1 9 9 1 年起 享受 国务 院政 府特殊 津贴。1 9 9 8年被 国家人 事部 特批为 “ 杰 出高级专 家” 。2 0 0 5年 获科 技部 “ 名老 中医学术思想及 临证 经验 传承研 究” 1 0 0名 中医学家之 一。 2 0 0 3年被 中华 中 医药学会聘为 终身 理 事。 2 0 0 6年 获 中华 中医药学会 首届 中医药传承特 别贡献 奖。 2 0 0 9年获 中华 中医药 学会全 国先进名 医工
联 合诊 所挂 出了 中国第一 块“ 中医耳 鼻咽 喉科 ” 招牌 。 1 9 5 3年 到 北京“ 中央 机 关 直属 第二 医院” 耳 鼻 咽喉 科进 修 , 成 为第 一位 掌握 现 代 耳鼻 喉科 检 查
方法 的 中 医师 。 1 9 5 6年调 入 江 苏省 中 医院 , 同 时兼 南京 中 医学院《 中医喉 科 学》 教 学工作 。 1 9 7 2年在 医院成 立全 国第 一 家“ 中医耳鼻咽 喉科 ” , 被 誉 为“ 现代 中 医耳 鼻喉科 之 父” ;
诀. 流传广泛 。藏 书和读 书是干祖望教授一 生最大的爱好 , 1 9 9 0年被 南京文化界评 选为“ 藏书状元” 。 干 祖 望教授 是 《 江 苏 中 医药》 杂 志 几 十年 的老 编委 、 好 朋友 , 自创 刊 之初 的 1 9 5 6年试 刊 号 开 始发
超级医学大傻李光耀被西医所杀

超级医学大傻李光耀被西医所杀超级医学大傻李光耀——是现代医学杀死了他低碳医学创始人中炁子新加坡的建国之父李光耀死了,死因是因为严重感染肺炎,在使用抗生素抢救无效后死亡。
这样的报道,好像是合情合理,都尽力了,人该当死。
而我立即在此消息下,写了这样的评论:抗生素能治疗老人的肺炎吗?贵为一国之父,纵横天下,智慧无比,但在医学上却是一个任医宰割的超级大傻!实话说就是现代医学杀死了他!在这里,我不想再过多的重复批判现代医学及其毒霸体制了,因为此类文章写的太多了,而且在我的【低碳医学革命宣言】一书中,也进行了强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今天只用一个医学实例来说话,看看现代医学的无能,让多少不该死的人死了。
一位99岁的老人,因患重度性肺炎,高烧41度,白血球两万,神志昏迷,被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
因为她儿子曾在这里做过十几年医学研究工作,住院很方便。
但协和的医生一看病人,对她儿子直摇头:“99岁得了肺炎,这么严重了,好不了了,您就准备后事吧。
”儿子说:“既然你们不管了,那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吧。
”后来儿子把做中医的朋友请来协助,就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内,一起用经络疗法给老人按摩、扎针、热敷,有时再吸点氧,就这样坚持治疗了一个月,病好了,什么事也没有了,老人唱着歌出了医院,后来又健康地活到105岁。
你猜这位老人的儿子是谁?他就是破译人体经络是存在的世界经络第一人、“312经络锻炼法”的发明人祝总骧教授。
中国不是有一句“全国病人找协和”的名言吗?但是一个用中医疗法很容易治愈的疾病,在协和这里却经常是要么把人治死,要么就宣判“死刑”让人等死。
当年,一代腐儒梁启超的肾脏病,就是死在协和的杀人手术上。
他本来左肾有病,右肾是好的,但主刀的院长却把他的好肾切掉了,把病肾留给了他。
事实上,中医抢救肺炎、肾病等慢性病,远远优于和高于西医,这一点,开明的西医专家都不否认。
由于历史的原因,据说新加坡也是非常支持中医传统文化的。
然而,饱受西医浸染的一代国父,却是拒绝了中医,最终死在了西医手上。
悲痛哀悼全国著名的老中医李可

悲痛哀悼全国著名的老中医李可悲痛哀悼全国著名的老中医李可全国著名李可老中医于2013.2.7.中午1:00仙逝,享年83岁,山西灵石县人。
老中医一生救人无数李可,主治中医师。
男,1933年出生,山西灵石人。
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取得中医本科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特邀研究员。
主要业绩: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7年,崇高仲景学说,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历代百家及当代大师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独特的治疗用药风格。
自创方剂28首,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与各种疑难杂症。
自创破格救心汤,抢救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及各型各类心衰濒危病人百余例,全部起死回生。
自创攻毒承气汤,以急症急治,日夜连报之法,治疗2千余例外科急腹症、多种脓毒败血症,均在30小时内化险为夷。
自创攻癌夺命汤对头部、甲状腺、淋巴系统、食道、胃、宫颈等恶性肿瘤有卓效。
自创头风散治愈各类头痛痼疾数千例。
自创培元固本散对多种老年性退化性病变、中风后遗症、心梗后遗症、帕金森氏病有卓效。
对多种大出血症,儿科,五官病急症,皮科顽症,肺结核,结核性胸、腹膜炎有独到的救治经验。
23岁蒙冤监狱中学医李可先生1930年生于山西省灵石县一个小农商的家庭,16岁初中毕业参加军队,在西北解放前,曾经在彭德怀西北野战军作战地记者,1949年还入西北艺专文学部学习。
1953年,性格耿直的李可因对一封重要信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莫名其妙地成为“胡风***集团”西北地区的头目。
入狱后不久,被发现可能是一个冤案,于是准备“免于起诉”释放,李可说释放可以,但必须是“无罪释放”,否则就要把罪名性质定清楚再放。
这样,李可又被关押了2年7个月。
1961年,李可被勒令退职,遣返回老家山西灵石县。
后来,在文革期间,李可因为被诬告再次蒙冤入狱,谁要和他接触多一点就被叫去审查,所以很多年里,李可既不拜师,也不交友。
中医名家郁仁存的抗癌养生故事

医诊通启迪郁仁存是我国中医肿瘤学及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他行医60余年,救治无数患者,被评为中国杰出卫生人才、首都国医名师。
1934年8月,郁仁存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一个书香世家。
他自小体弱,3岁时感染了伤寒,病情很严重,家里为他请来一名当地的老中医,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医治,最终把郁仁存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他说:“我的命是中医救的。
”也因此,郁仁存从小就立志学医。
1949年,南昌刚解放,他就报考了江西医学院。
1955年8月,郁仁存毕业后被分配到电力工业部下属基建部门医疗单位任内科医师。
郁仁存原本学的是西医,但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
1959年年初,北京市举办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由北京地区各单位抽调选派西医医师参加学习。
当时,毛主席对中医药事业很重视,曾作出指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
郁仁存备受鼓舞,申请参加,于是,他从一名西医医师转变为中医学生。
从1959年3月到1961年12月,郁仁存用近3年时间专心学习中医系统理论、经典医著,进行临床实践。
在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中,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
“我觉得西医是一条腿,中医也是一条腿。
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要好。
”从此,他投身中西医结合事业,一干就是一生。
1961年底,郁仁存从“西学中”班毕业,并被分配到了北京中医医院,后担任大内科副主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工作。
1968年,原卫生部召开全国肿瘤工作会议,要求各省市医院建立肿瘤科,开展肿瘤防治工作。
郁仁存作为北京代表之一参会。
会后,在医院的支持下,他开始牵头创建肿瘤科。
郁仁存在问诊时发现,很多肿瘤患者都在接受西医治疗。
虽然现代医学的手术、放疗及化疗对消除癌灶、抑制肿瘤均有肯定疗效,但毒副作用很大。
郁仁存认为,这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用武之地。
他带领中医肿瘤团队针对当时放疗、化疗中常见的血象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表现,研制了“升血汤”,并开展临床研究。
医圣张仲景病逝何处如何魂归南阳故里

医圣张仲景病逝何处如何魂归南阳故里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后人尊称其为“医圣”。
他是祖国中医学瑰宝,也是南阳人民的骄傲。
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述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著作之一。
他创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更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对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医学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影响及推动。
今天我们不再研究、评价张仲景的医学贡献和历史功绩,而是来关心一下“医圣”的生卒年代以及他逝世后又是如何魂归南阳故里的。
翻开历史的扉页,我们发现张仲景的生卒年代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一个可以断定生活在中国东汉时期,但不能确定是具体什么时间的生卒年代。
这个不能怨天尤人,只能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天灾兵祸此起彼伏,黎民百姓饱受多重苦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能活下来,实属不幸中的万幸。
张仲景出生在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这个毫无争议),父亲曾在朝廷里做过官,按照汉代的选官制度,二十万户中,可以选一名世家子弟被“举孝廉”。
也就是说,张仲景可以借着父亲的官职地位,进入仕途,光耀门庭。
但是,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从而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
10岁那年,即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张仲景就离家出走,拜同郡的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在那个年代,要想图谋“大家”,必先顾好“小家”。
为了活命,张仲景在汉灵帝(约公元168~188年)时,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
又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管辖湘、罗、益、阴、零、衡、宋、桂等9个县。
在长沙任上,张仲景力图当个好官,整顿吏治,体恤百姓,并以其高超的医术,救治疾民。
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
我们都看过《三国演义》,那个时候,东汉是个什么样子,朝廷昏庸,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战乱频仍,特别是瘟疫流行,老百姓死于伤寒的十之有七,仅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
古代名医故事黄元御:遭庸医毁目而无法考取功名的一代大医

古代名医故事黄元御:遭庸医毁目而无法考取功名的一代大医简介从古至今,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威胁、疾病的侵袭,遭遇瘟疫、灾难,千万人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是那些国之大医,他们原创性地创新中国医学,书写经典,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
每一位大医的诞生,都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
所以纪录他们的故事,追寻他们的脚步,绝不仅仅只是纪念,更是一种力量的传承和人间正义的涤荡。
纪录片能记录的也只是这些名医的其中一面,除了纪录片所展现的,这些名医有着怎样的人物个性?又是如何走上医学的道路?古代名医故事系列,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思考大医为什么能成为大医。
黄元御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山东昌邑人。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1耳濡目染,一心想走仕途的青少年时期黄元御出生于书香门第,黄氏是山东昌邑的名门望族,祖辈当中有数名为官,其中名声最大最有威望的是堪称明朝一代良辰的黄福。
因才能出众,被破格提拔,官任工部右侍郎,后来又兼管兵部,最后又晋升为光禄大夫,(黄福所处的明朝,光禄大夫可是从一品的官衔呦。
)黄福为官清廉,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为官的准则,在当地很有威望。
《昌邑县志》记载“福器重才敏,周练世务,忧国忘家,老而弥笃,卒之日家无百缗”;《后乐堂记》如此描述黄福“历事五朝,四十余年,其心未尝一日不在天下国家,平昔言议未尝一语不在天下国家。
论大臣以道,事君赤心报国,而不为私图者方今其一人焉。
”黄氏家族除黄福之外,还有很多人在朝为官。
黄元御的堂祖父黄运启,为兵部给事;黄在中(黄运启之子),任钱塘知县,在职期间政绩卓著;黄运贞(黄氏袓父),禀贡生,侯补训导,他有一书斋,当中收藏了黄福的文集,如《后乐堂集》《黄公文集》,还收藏了各种经史子集等,为黄元御读书提供了条件;黄钟(黄氏之父)为庠生;黄德润(黄氏兄长)任邑增生;黄德淳(黄氏兄长)为监生。
黄元御幼年时天资过人,过目成诵,并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其读书的养志书院与黄福墓相毗邻。
李振华国医大师:中医的根不能丢!

李振华国医大师:中医的根不能丢!编者按:本文由河南中医人集体创作于2016年。
籍此深切缅怀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传染病肆虐时,他立起沉疴,挽救众生;慢性病高发时,他潜心钻研,奋斗终生。
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他热爱中医,爱得那么的深沉。
为了留住中医之根,他孜孜不倦,济世救人;为了留住中医之根,他殚精竭虑,书写精诚。
他就是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国医大师李振华。
下面请听他的弟子郭文的讲述《中医的根不能丢》。
大家好,我叫郭文,是李振华的学生。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恩师李振华一辈子的心声:中医的根不能丢。
去年10月份,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凭青蒿素的研发,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束了我国该奖项零的历史。
社会各界为之欢欣鼓舞。
而屠呦呦提炼青蒿素的方法,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的灵感。
10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1000多年后还能指导今人做出重大科学发现,这提醒人们,中医药有多少宝库等着发掘啊!这也让我想起了李振华老师多年来挂在嘴边的话:“中医的根不能丢!”回顾70多年的行医生涯,李老感到最自豪的一点就是,他从来没有偏离过中医的方向。
老师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年幼时闻着药香味儿长大,从小就对中医感情深厚。
16岁那年,豫西发生大旱,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霍乱流行。
正在高中念书的李老师,遵从父命辍学从医,救治得瘟疫的老百姓。
李老师白天跟随父亲四处给人治病,晚上点着煤油灯苦读《内经》《伤寒论》。
他亲眼目睹父亲治愈了大量危重病人,进一步被中医药的魅力所折服。
他想,一根针,一把草,就能消除患者的痛苦,祖宗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往下传!从那时起,李老师就决心把中医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将它传承下去。
使李老师终身难以忘怀的,是在两次传染病爆发过程中,中医的力挽狂澜。
1956年底,洛阳地区发生流脑。
李老师与医疗队成员冒着大雪,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
一个32岁的女病人,高烧昏迷抽搐,眼看性命不保。
李老师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的银翘散、白虎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去世是整个国家的损失:纪念一位拥有独门绝学的草根
中医
▲中医药源自民间,中医药的许多理论和知识是在民间积累起来的,然后才从民间逐步走向殿堂、走向课堂、走向院所。
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到民间去搜集这些即将失传的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然后加以总结和利用。
摘要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干部特需门诊专家,刘剑锋行医多年对中医的各种疗法也大都有所耳闻。
不过杜老为程先生施行的手法按摩治疗,他以前从未见过。
杜老的离世,让刘剑锋很受打击。
他的离去,就代表着又一种中国民间中医技术的消失。
这种损失,是整个国家的。
“中医药源自民间,中医药的许多理论和知识是在民间积累起来的,然后才从民间逐步走向殿堂、走向课堂、走向院所。
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到民间去搜集这些即将失传的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然后加以总结和利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主任刘剑锋这样呼吁。
采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刘剑锋教授时,他要求先讲述一个关于民间中医的故事。
1民间中医也有“独门绝学”那是在2010年秋天,刘剑锋接到老家一位程姓朋友的电话,请他到北京香山的杏林苑来一趟,以帮忙鉴定一下他们所找的民间中医的水平。
原来,这位肥胖的程先生身患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坐立已经4月有余,卧床也需要两人搀扶。
在当地省中医院医治无效又分别转诊到北京的两大医院,均效果不佳。
无奈之下,程先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经人介绍找到一位民间老中医。
虽然决定试试,但程先生对该中医的“能耐”还是半信半疑。
所以,把同为中医的刘剑锋找来验证一下,该民间中医究竟是有“独门绝学”还是江湖骗子。
其实,这位杜姓老中医是一位部队退休干部,行医并不是他的主要工作。
只是年轻时他曾经跟随一位民间中医学习过系统的中医手法治疗,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方面效果显著,他还因此做过第四军医大学的工农兵学员。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干部特需门诊专家,刘剑锋行医多年对中医的各种疗法也大都有所耳闻。
不过杜老为程先生施行的手法按摩治疗,他以前从未见过。
半小时后,程先生自我感觉良好,要求站起来试试,无碍。
于是跟大家同坐一桌吃饭,饭后又散步一小时,也没问题。
又经两次巩固之后,程先生的病症已经基本痊愈。
杜老告诉刘剑锋,如果骨头没有损伤,像程先生之类的疾病三次手法治疗就能基本痊愈。
感叹于杜老手法治疗的神奇,20几天后,刘剑锋与杜老相约,带几位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前往杜老家请他会诊。
约定的时间是下午五点半,结果5点钟赶到杜老家的小区时,从杜老老伴的电话中得知,杜老已于半小时前突发心梗去世。
2多项中医技术和手法濒临失传杜老的离世,让刘剑锋很受打击。
杜老师承民间中医,他没有专业行医,也没有将自己的医术传于后人,他的离去,就代表着又一种中国民间中医技术的消失。
这种损失,是整个国家的。
更让刘剑锋焦虑的是,这种悲剧,每年都在重复上演。
刘剑锋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主任,因而挖掘并保护民间中医,也是他行医20余年来一直在专注的事情。
对刘剑锋而言,对民间传统医药尤其是传统中医的挖掘和保护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
“民间中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源头。
比如我们熟知且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青蒿素、三氧化二砷中医药,以及云南白药、片仔癀、三九维泰等中医药均出自于民间。
但近些年由于保护不善,中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方法都濒临着失传。
”刘剑锋遗憾地向记者表示。
“中医药源自民间,中医药的许多理论和知识是在民间积累起来的,然后才从民间逐步走向殿堂、走向课堂、走向院所。
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到民间去搜集这些即将失传的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然后加以总结和利用。
”刘剑锋如此呼吁。
其实,不只是刘剑锋持有这样的观点。
2012年11月,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在中国医史文献所成立30周年大会上也曾指出,一定要重视民间医药的调查研究、抢救挖掘。
不要因为我们穿上皮鞋就忘记穿草
鞋的了,别忘了我们也是穿着草鞋走过来的。
“但是目前我们对民间中医及其知识、文献的整理、筛选做得远远不够。
”据刘剑锋介绍,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居民每万人拥有6名中医师,而现在这个数据缩小了一半,变为了3/10000。
“这固然和增加了不少西医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由于国家层面对中医西化的管理,这其中又以1999年开始实施的
执业医师法为拐点。
” 执业医师法的实施成为拐点,是因为在我国,民间中医师几乎无外乎依靠师承、家传、自学(包括久病成医)这几种途径。
不管是哪种途径,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院教育的民间中医们,要通过标准化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而没有执业医师证书的中医们要继续行医,就是非法行医,一大批民间中医师因而陷入继续发展的绝境。
“需要说明的是,指出执业医师法的实施给民间中医发展带来的困境,并不是否认国家的执业医师制度,而是希望国家在政策层面能对民间中医做适度的倾斜,根据中国中医师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一些可以操作的执业标准。
毕竟,历史上千百年的时间都是这些民间中医在守护着中国人的健康。
”刘剑锋如此建议。
多年来他也一直如此呼吁,并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支持。
3提升中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11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整理研究》课题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有关民间中医药的国家立项课题。
该课题旨在通过调研,
收集民间中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与方药,从而逐步开展系统的民间中医药整理研究和推广工作。
课题的负责人,正是刘剑锋。
“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呢,因为特色诊疗技术是中医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比如中医诊脉,可以诊断许多疾病,西医只是用来看心跳次数;中医针刺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西医扎针只是给药的一个手段。
再比如医书经典上没有记载的手诊、耳诊等诊疗手段,实践却证明其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其疗效经常会使人目瞪口呆;很多特殊典籍和教科书上没有的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也行之有效。
我认为,将这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如果能够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将会大大增强中医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刘剑锋强调。
这也是一个让刘剑锋骄傲且倍感欣慰的课题。
自课题启动至今,由全国各县卫生局上报的特色诊疗项目已经有5000余个,下一步课题组将对这些项目
分门别类地做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
“如果我们将这些特色诊疗项目能够整理出来50个加以传承推广,对于国人的健
康而言都是莫大的贡献。
这些手段一般是非药物、无侵入的治疗方式,其安全、有效、经济、舒适,优势是不是显而易见?”刘剑锋反问记者。
不过刘剑锋多少还是有些遗憾。
“仅仅凭借一两个课题对民间中医的挖掘和保护所能承载的力
量终究还是杯水车薪,民间中医毕竟是属于一个国家的财富,
它还需要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尤其是国家层面更多渠道和更大力度的支持。
”■
人民日报:给草根中医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