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1.1.1沁园春长沙课件苏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1.1【教学课件】《沁园春·长沙》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
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 了江水之充溢,“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遍”“层”“尽”“漫”以 及“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浓艳鲜明 ,令人感到可爱。
写作背景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洲头 ,面对如画的秋色,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过去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不禁心 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
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 除了政治理论文
章外,毛泽东还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
《卜算子•咏梅》等。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气势磅礴、 雄浑瑰丽、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革命豪情。源自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诗歌,请大家思考问题:
他用了哪几个动词来串联了全诗?
“立”——“看”——“怅”——“问”——“忆”——“记”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重点赏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①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
,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 串合起来。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应 该是: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 头,(望)湘江北去。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6张PPT)

思考
你是否曾与秋天相遇?
鉴赏上阕
朗读上阕第一层,回答问题
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2、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3、哪个字用的好?写出了什么意境? 4、前三句该怎么读?
独 立 寒 秋 图
望在 阐
着深 江秋
释
水的
日季
夜节
不里
停,
地我
向独
北立
流在
去橘
。子
洲
头
,
资料
资料一:“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杜甫《独 立》),叶剑英“独立苍茫有深思”,明末清初金圣 叹《杜诗解》云:“操危虑深,故云‘独立’。” 《易·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 颖达疏:“君子于哀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 资料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资料三:创作背景:《毛泽东年谱》把这首词的写作 时间定为1925年秋,即在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 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之间。1925年秋,湖南 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毛泽东。
沁 北国风光,
园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春 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雪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俱往矣,
看红装素裹,
数风流人物,
分外妖娆。
/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思 考
1、用词语概括初读印象。 2、听泛读,根据不同节奏体会上下片 不同的情感。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件 苏教必修1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讲授新课——分析下阕
读一读最后三句,想一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 (明确:鼓励同伴们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的大任)
讨论
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我们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应该怎样去做?
总结
这首词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通过写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引入作者的思考,进而抒发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与抱负。 在分析景物的过程中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怅寥廓 —— 谁主沉浮
讲授新课——分析上阕
想一想,上阕的各层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点出时间、地点、人物。 第二层,描绘景色 第三层,抒发情怀)
讲授新课——分析第二层
秋天往往让人悲伤,比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但是毛泽东的这首词所写的秋景是怎样的呢。请重点读一读第二层,分析作者在第二层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景物总体特点:美丽壮观 生机勃勃
景物
山 —— 红遍
林 —— 尽染
江 —— 碧透
舸 —— 争流
鹰 —— 击
鱼 —— 翔
讲授新课——分析第三层
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 于是,作者借景抒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问。读一读第三层,想一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课件 苏教版 必修1.ppt

19 13 年 的 毛 泽 东
19 19 年 的 毛 泽 东
19 20 年 的 毛 泽 东
19 21 年 的 毛 泽 东
19 36 年 的 毛 泽 东
19 45 年 的 毛 泽 东
19 49 年 的 毛 泽 东
19 64 年 毛 泽 东 畅 游 长 江
晚 年 的 毛 泽 东
练 习 一
品 悟 美 点
[示例2]这首词有句式之美——如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等四字句的使用,既 写出了眼前秋景宏伟辽阔、生机勃 勃的气势,又有节奏整齐、音调铿 锵之美。 [示例3]这首词有情感之美——全词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慨叹 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绘长沙秋景和回
全 词 主 旨
忆青年时代的斗争生活,抒发了革命青 年对国家命运的感叹和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下 阕 朗 读 要 点
前两句用深情回忆的语 气来读,语调稍低,语速稍 缓。读从“恰”字开始的内 容时,语调要高,语气要强, 感情要饱满、充沛。末三句 语速要放缓,“浪遏”二字 要读得又高又重,“飞舟” 二字几乎一字一顿,有一种 强烈的收束感。
品 悟 美 点
全词哪些方面写得美? 提示:1.用词美、句子美、情 感美、气势美、格调美、意境美、 崇高美、表达方式美,等等。 2.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这首词有· · · · · · 之美——· · · · · · [示例1]全词有用词之美——一个“染” 字,浓墨着色,写出了霜林似人工 染成;一个“击”字,辽阔苍劲, 写出了雄鹰的矫健飞翔之态;一个 “翔”字,既写出了鱼儿的活泼轻 快,又描摹出水天一色、河水清澈 之状。
1.1《沁园春长沙》课件第123课时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上册(1)

沁园春· 长沙
第三课时Βιβλιοθήκη 课后作业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相关练习。
关联性阅读
二、对比阅读《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异同。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小结
直抒胸臆 含蓄委婉
特点二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结
——韵律、形象、凝练、跳跃
特点三
——意象丰富
小结
1、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题名说明此的中 心意思或者记述内容。
2、长沙是作者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也是中国 农村革命发源地之一。
知人论事
毛泽东诗词:
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鉴赏景物形象
二、鉴赏景物形象——
问题: 词的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万山 --数量多 --红遍 --饱满、广阔 层林 --起伏感 --尽染 --层次动态 漫江 --溢满动感 --碧透 --清澈至极 百舸 --宏大 --争流 --蓬勃生机 鹰、鱼 --—矫健有力、轻快自由,空间位置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件苏教版必修一

上阕解读
• 面对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世界,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 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怅:深深地思索。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 浮荣衰? • “主沉浮”即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 的前途之意。
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 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3、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 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 意?
关于秋的诗句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 国伤己)——张继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清静淡泊) ——王维《山 居秋暝》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 年壮志) ——王勃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 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老而弥坚) ----刘禹锡
下阕解读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意 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 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 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 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 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这里,以意味 深长的一问作收:“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内容是加重的,冲力是巨大的,但问得很潇洒, 举重若轻。所留恋者,难道仅仅是字面上揭出的湘 江游泳之事么?非也。“我”和“ 我们” 作为革命 狂澜之掀动者的英伟形象,正神完气足地凸现于这 结穴的一问之中!
与毛泽东积极向 上,昂扬奋进的 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
怅、问——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寻思而激昂大方的思绪。 作者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的意思是?
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
男女同学交替朗读下阙, 思考: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 案是什么?
高中语文 苏教版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课件
写作背景
• 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 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 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 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 去的橘子洲,回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 的革命形势,心潮激荡,豪情满怀,吟成此篇。
• 艺术手法:上阙——景中寓情
•
下阙——情中显志
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注意语速和语调。
高中语文 苏教版
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 (1)层林尽染 山上一层层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9)风华正茂
风采才华
• (2)漫江碧透 满江
•(10)书生意气 意志和蔼概
• (3)百舸争流 船
•(11)挥斥方遒
正
•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物;秋天;争
•(12)指点江山 评论国家大事
• (5)怅寥廓 感慨;宇宙的广阔
•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 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 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
怅、问——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寻思而激昂大方的思绪。 作者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的意思是?
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
男女同学交替朗读下阙, 思考: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 案是什么?
高中语文 苏教版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课件
写作背景
• 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 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 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 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 去的橘子洲,回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 的革命形势,心潮激荡,豪情满怀,吟成此篇。
• 艺术手法:上阙——景中寓情
•
下阙——情中显志
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注意语速和语调。
高中语文 苏教版
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 (1)层林尽染 山上一层层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9)风华正茂
风采才华
• (2)漫江碧透 满江
•(10)书生意气 意志和蔼概
• (3)百舸争流 船
•(11)挥斥方遒
正
•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物;秋天;争
•(12)指点江山 评论国家大事
• (5)怅寥廓 感慨;宇宙的广阔
•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 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 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语文必修i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沁园春长沙》精品课件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935年2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海,残阳如血。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杜甫 《登高》
4、写景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6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 送别》
17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 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 “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 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 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 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 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 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 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 作) ”。
1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忆秦娥 挥手从兹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清平乐.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沁园春 长沙
• 毛泽东
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2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935年2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海,残阳如血。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杜甫 《登高》
4、写景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6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 送别》
17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 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 “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 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 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 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 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 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 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 作) ”。
1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忆秦娥 挥手从兹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清平乐.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沁园春 长沙
• 毛泽东
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2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④指点江山:评论天下大事。 误区警示:“指点”不是“指指点点”的意思。使用时要避免望 文生义。 ⑤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 ⑥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⑦挥斥方遒:奔放,强劲有力。 ⑧激扬文字:激浊扬清的文字。 4.积名句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读 音 jú ɡě xié kàn kān
加点字 峥嵘 .. 挥斥方遒 . 浪遏 飞舟 . 尽 尽 染 .
读
音
zhēnɡ rónɡ qiú è jì n
华
风华 正茂 huá . 华 山论剑 huà .
曾
尽 管 jǐn . 曾 记否 cénɡ . 曾 祖父 zēnɡ .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2.写汉字
词
语
知识梳理
3.解词义 ①寥廓:高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误区警示:与该词相近的是“辽阔”。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 多指面积广大。 ②意气:意志和气概或志趣和性情,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产生的 情绪。 误区警示:与该词易混的是“义气”。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替 人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③苍茫:形容旷远迷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误区警示:与该词相近的是“渺茫”。渺茫:形容因距离遥远而模糊 不清,也形容因没有把握而难以作乐观的预测。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示例落叶无声,但我却觉得它在以一种有力的声音冲击着我的心 灵:是什么蒙住了我的双眼?是什么遮住了我的心灵?又是什么朦胧 了我灵魂清泉的清碧透明?面对落叶,我只想到了季节的更替,却没 在意年华的流逝。叶子的一生,从鹅黄到碧绿,从稚嫩到成熟,短暂 却又丰富。我的生活,从得意到失意,只有不醒的苦梦。我不曾想 过年华是珍贵的,因而让它流逝如水。也许有一天,在叶子覆盖的 大地上,我茕茕孑立于天地间,才想起古人早已留下的名言——逝 者如斯夫。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进落叶的世界,倾 听落叶无声—— 重温一次美丽的心情, 抚慰一颗疲惫的心灵, 回首一段苍凉的人生。 小心落叶,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小心落叶,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唯愿在心灵的花园中竖立起这样一块木牌:小心落叶,小心流逝 的岁月!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也是一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橘 子洲 . 百舸 . 携 来百侣 . 看 万山 . 看 红遍 看 护 .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2.赏析“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两句的艺术魅力。 提示①“遏”字生动地表现出“击水”的气势之大,用一字而境界全出。 ②这两句话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回答,含蓄而有气势。上下片结 构紧密,珠联璧合。 ③这里描绘了一幅“中流击水”图,展现了“同学少年”壮志凌云、豪 情万丈、不怕风浪,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 ④“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课本解释“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 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表现了“自信人生二百 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中流击水”也可理解为对“中流击 楫”的化用。《晋书· 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 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人们用“中流击楫”指立誓复兴祖 国。这样就可以理解为诗人要在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 立誓振兴中华。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诗人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诗人的立意 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景物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 勃的景物,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其中“万山红 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 “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 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 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 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 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 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 鱼游的欢愉自在。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 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 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来自技法赏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沁园春· 长沙》的写景之美 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诗人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 宏伟,或雄峻。上片“看”字所总领的几句集中写景,有山上的“层林”, 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 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诗人从远望到 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真正达到了“笼天地于形 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1.对比上下片,谈谈本词是如何借景抒情,将景与情完美地统一在 一起的。 提示上片着重写景,却又景中寓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 为背景,构成以诗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诗人激荡的思潮。生机 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 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 是诗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的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 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 世界的展示,而且包蕴着诗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 “怅”字,更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 内心的感慨。下片着重抒情,却又情中含景。“忆”字直贯以下七 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群体英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指点江山、 激浊扬清的雄壮、昂扬的画面。“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我们展 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整首词可谓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气势恢宏。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在这首词中,诗人将一个个单一的景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 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 暗示等作用,向我们展示了绚丽多彩的深秋景象,传达出蓬勃向上、 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学以致用 本词上片重在写景,却景中有情;下片重在抒情,却情中见景。情 与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请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 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目标二 析手法,悟情思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 提示“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主沉浮”表达了以天 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2.下片借回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主宰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提示叙事、写景、抒情、明理相结合,对比手法(颜色对比、远 近高低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同学少年和万户侯的对比),丰富 的联想和想象。
易错字 鹰 膺 赝 稠 惆 绸 侯 候
词
语
易错字 廓 阔 遏 竭 竞 竟 沁 泌
yīng 击长空 义愤填 yīng yàn 品 岁月 chóu chóu 怅 未雨 chóu 缪 万户 hóu 等 hòu
寥 kuò 广 kuò è制 jié 力 jìng 自由 jìng 然 qìn 园春 分 mì
背景助读
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 长沙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925年,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 世界的“五卅运动”爆发。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 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 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年九月, 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他重 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回忆往昔岁月,联想起 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词。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目标一 品语言,析意象 1.开篇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提示①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②“寒秋”点明时令,为后文 展开秋景的描绘张目;“独立”表现了诗人卓立不群的形象与中流 砥柱的气概。 2.“看”字领起的七句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形象?这些形象有何特 点?描写角度是怎样的? 提示①山、林、江、舸、鹰、鱼。②山红林染,水碧江清,舸船 竞渡,鹰飞鱼游,绚丽壮美。③远、近、高、低,动静结合,绘形绘色。 3.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有何特点? 提示①诗人主体及同学少年的形象。②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激 浊扬清,敢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