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 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

合集下载

赫鲁晓夫的“人情味儿”

赫鲁晓夫的“人情味儿”

赫鲁晓夫的“人情味儿”
佚名
【期刊名称】《作文通讯:初中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之一。

由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之间的政治论战,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赫鲁晓夫是个小丑式的人物,实际上这个人还是蛮有人情味儿的。

有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明:普利谢茨卡娅是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舞姿优美,在国内首屈一指。

【总页数】1页(P52-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91
【相关文献】
1.一节有人情味儿的英语课——情景化教学的具体运用
2.山城的人情味儿
3.传统
文化+物业,溢出幸福“家”味道——绿地泉服务致力打造最有“人情味儿”的社
区4.“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 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5.人情味儿带来安全新天地——山焦焦化焦化厂第三炼焦车间工艺丙班打造“安全型”班组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经典语录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经典语录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经典语录1、那个雪天,我走进索邦,站在楼内的小广场上,望着纷纷扬扬、从天而落的雪花,激动不已。

我想俯下身去,亲吻地上每一块石头。

因为这所有着七八百年历史的大学,古老得让我心碎;因为它承载了现在以及它最初的文明,未曾断绝。

2、诙谐社会,自有气象万千。

2007年夏天,波兰《wprost》周刊做过一期封面文章,拿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和总理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开玩笑。

只见这对双胞胎政治家一左一右,吸吮着左右开弓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奶头。

只是,同样的乳房,进口到中国网站就不一样了。

只要对比原版封面,就不难发现,那张封面被做了细节化处理。

看着那些粗颗粒的马赛克,心地柔弱的中国读者难免会心生同情——这双可怜的波兰兄弟吃的也不是放心奶,而是玻璃渣子。

3、相较而言,像我这样生于七十年代的一代人,从整体来说却是非常幸运的。

这代人稍稍懂事时正好赶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凡努力,多有报偿。

虽然其间不乏时代的波折,但中国走向开放与多元的大脉络、大趋势已经无人可以改变。

4、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的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发现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毫无意义。

5、如果自己未得解脱,就不要面对公众写字,不要去说悲观的话,因为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绝望,更不缺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绝望。

6、河水走了,桥还在。

日子走了,我还在。

7、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

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

我现在要做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

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8、有人说,鲁迅是杂文,胡适是评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

酒让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癫狂,唯有水,才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

9、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能做最好的自己。

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10、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

苏联电影《我住的房子》叙事特色解读

苏联电影《我住的房子》叙事特色解读

2020年第4期边疆经济与文化(总第196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 4. 2020 General.No.196苏联电影《我住的房子》叙事特色解读杨峥、李雅君2,马特维耶夫3(1.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2.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3.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101000)摘要:《我住的房子》创作于苏联50年代末期,艺术创作空间和艺术表现形式得到很大程度扩展,摒弃了“个人崇拜”“粉伸现实”,甚至“歌颂战争”的观念,以全新的视角出发,力求在艺术作品中还原战争的真实面目以及战争对人身、心的双重摧残,同时体现对人美好品质的肯定和复杂情感的表达。

从视觉符号、空间 架构与叙事序列、思想表现形式的方面分析影片的叙事特色,力求对这部经典的苏联电影做出较为全面和客现的解读。

关键词:苏联电影;《我住的房子》;叙事特色中图分类号:I053.5/I06.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 (2020) 04-0101-02列夫•库里扎诺夫和雅科夫•谢格尔共同执导的 《我住的房子》于1957年12月23日在苏联首映。

上映后一年内,观影人数就接近2900万,成为当 时整个苏联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

1958年,在比利 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该片获得最佳表演奖。

影片以20世纪30年代莫斯科城郊居民区为背景,讲述平凡家庭在战争之下的生活和命运。

_、视觉符号中的情景共生电影是高度符号化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中 的视觉符号不同,电影中的视觉符号可以通过与情 节、人物的联系进行开放式解读。

(一)照片与盆栽影片开头展现的是一家人喜迁新居的画面:父 亲进屋第一件事就是把夫妻俩的照片钉在墙上,这 代表和睦恩爱的夫妻关系;当卫国战争爆发,父母 离别之时,将他们的照片作为背景渲染了夫妻俩生 离死别的痛苦;母亲得知父亲战死沙场的消息,失 声痛哭,朝着父亲的照片扑去。

自由在高处每章摘抄

自由在高处每章摘抄

1111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关于自由与生活的书,以下是部分每章摘抄:
- 第一章:共产主义要的是人齐人居,而不是唯一党人齐人遇,唯一居在厚厚的墙里。

- 第二章:没有自由的愿望,整个人类就会是掠夺他人的坏东西。

- 第三章:自由不是涉及太阳下所有的事情,它主要涉及心灵的事情。

- 第四章:人们的自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革命开辟出来的,它是靠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取得的。

- 第五章: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意志搭在自由的神灵之上。

- 第六章:自由不是天赋,它是一种权利;不是赋予,而是享有;不是抽象的,而是实际的。

- 第七章:自由就像空气一样,只有当我们失去时,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 第八章:忍受一个人的奴役比从众人那儿获得自由更难。

- 第九章:自由,并不在于无拘无束,而在于选择拘束。

- 第十章:自由是一道光,它能穿透黑暗,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希望这些摘抄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相关内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北岛l艾基(中)

北岛l艾基(中)
艾基:不是几乎不用,而是从来不用。一种专制的意识形态总是要求制度化、类同化,让每个词都穿上坚硬的装甲;它要的是没有生气的词和人,但诗人的内心是自由的,他表达的人和物得是活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用韵就像下象棋,尽管棋路千变万化,但它总是有一个极点的,到了极点就只有重复。诗的节奏和韵律发自一首诗内在结构的需求,只有在必需时,这些外在形式的东西才能变成某种意义上的反叛。但一般来讲,韵律总是束缚思想、与自由相悖的。
北岛l艾基(中)
Winter landscape with a boat by Konstantin Korovin
5
房子——在世界的小树林中
给小阿丽桑德拉
房子——或世界
我走下地窖
那是个白色日子——我
去取牛奶——它漫长
和我一起:它是
白昼——像河流:溢满
光线在膨胀
跃入世界:我
是一个事件Hale Waihona Puke 创造者在开天辟地的6
楚瓦什语是艾基的母语,这使得他一开始就和处于称霸地位的俄语保持某种距离。直到1948年发现马雅可夫斯基以前,他对俄国现代主义诗歌几乎一无所知。作为一个局外人,他到欧洲和亚洲寻找精神源泉。从1953年到1959年在高尔基文学院学习期间,他开始自学法文,从波德莱尔这位现代主义诗歌鼻祖起,一直抵达勒内·夏尔这座让他敬仰的高峰。1968年由他译成母语的法国诗选,在楚瓦什一抢而空,他因而获得法国文学院奖金。与此同时,像克尔凯郭尔、尼采、卡夫卡等大师,为他在精神上打开重重大门。
时代——
去地窖——很久前——简单持久——
雾中小树林是白的
而这
持罐的孩子——注视宇宙——和天空
放声歌唱——像首特别的歌
被女人
传遍世界——简单闪耀在白色
运动中——进入延伸的田野

阿勃拉莫夫《普里亚斯林一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阿勃拉莫夫《普里亚斯林一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阿勃拉莫夫《普里亚斯林一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阿勃拉莫夫《普里亚斯林一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勃拉莫夫(1920XX83),苏联俄罗斯作家,文艺评论家。

赫鲁晓夫拼了老命为人民建的住房,为何在拆除时他们拍手称快?

赫鲁晓夫拼了老命为人民建的住房,为何在拆除时他们拍手称快?

赫鲁晓夫拼了老命为人民建的住房,为何在拆除时他们拍手称快?游走在前苏联国家,时常有一种魔幻的体验:始终身在同一座城市中。

除了极少数极具辨识度的市中心——莫斯科的的克里姆林,彼得堡的冬宫,基辅的大修道院,巴库的土耳其式老城等等,其余的是一成不变的火柴盒建筑。

方块型的居民楼不带任何装饰,因为一遍一遍的刷廉价漆已经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灰黄的,灰白的,蓝绿的。

密集的楼群中央往往是不小的绿地,但也发育不良,大片黑土裸露在外。

冬天的积雪一化,大街小巷都罩上一层黑泥。

从西边的乌克兰到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无论是森林地带还是草原,都是这些火柴盒的天下。

1975年经典苏联电影《命运的捉弄》算是对这一现象登峰造极的嘲讽:男主人公坐错了车到了列宁格勒,进了别人的家门,但丝毫没有察觉——无论是街道名称、楼房外观和室内装修都和他在莫斯科的家一摸一样。

《命运的捉弄》剧照这些塑造了前苏联城市标志性景观的火柴盒们就是“赫鲁晓夫楼”。

它在苏联社会与私人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代表了几代人的苦乐参半。

2017年2月,莫斯科市政府公布新一轮拆迁计划,8000栋苏联时代房屋将被拆除。

其中就有1000来栋“赫鲁晓夫楼”。

拆迁在1999年就已经展开,时至今日,百分之八十的“赫鲁晓夫楼”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层住宅。

整个人居革命可能还需要20年才能完成。

在莫斯科拆迁现场,残垣断壁上刻着老住户情深意切的告白:我们曾经住在这里;再见,我们的家!我住过很多栋“赫鲁晓夫楼”。

在基辅,在辛菲罗波尔,在莫斯科。

它有三种标准化公寓:30平米的一室户,44平米的两室户和60平米的三室户。

厨房都是6平米,卫生间4平米。

一道长长的走廊连接着所有公寓,楼道里充斥着煮洋葱、土豆和鸡汤的气味,堆放着婴儿车和各种杂物。

没有几寸完好的地砖和墙面;早在几十年前它们就黯淡、剥落如缺牙老太,好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不清楚,邻居们无人愿意出钱维护。

在屋里,左邻右舍的争吵声、婴儿哭声和各种无以名状的声响清晰可闻,因而没有秘密。

赫鲁晓夫如何评论斯大林

赫鲁晓夫如何评论斯大林

二访问美国
赫鲁晓夫,被人评价为“头顶最秃, 胆子最大”。他行事喜欢大刀阔斧,线 条常常有些粗疏,讲话文法混乱,穿着 过时而风度不雅,态度生硬而举止粗鲁, 而且常常发表轻率失当的声明,讲起话 来无所顾忌,言过其实。
(一)机场接见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的专机缓缓降 落在安德鲁空军基地。他身穿军服,上面挂满 了勋章,头顶光秃秃的,脸圆嘟嘟的,配上明 亮的蓝眼睛、颊上的疣子和带缝隙的牙齿,还 有那个大肚皮,好像刚从西瓜店行窃出来。当 他走下舷梯,与艾森豪威尔握手致意时,人群 中一位女士惊叹道:“多有趣的小个子啊!” 后来的事情更有趣。当艾森豪威尔宣读一 篇欢迎稿时,赫鲁晓夫毫不在乎地做着鬼脸; 他挥动帽子,冲一名小女孩挤眼睛;他夸张地 扭着头,目送一只蝴蝶飞过。赫鲁晓夫完全抢 了艾森豪威尔的风头。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在苏联和 国际共运史上的作用很 大,苏联后期领导人的 政治意识恰好是在他领 导的11年内形成的。他 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 暗面持否定态度,结束 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 百万政治犯,为近 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
一 心系民生
赫鲁晓夫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 “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 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 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斯大林时代造 的数十栋“高干楼”、“高知楼”,只是 让本来就住得不错的精英们锦上添花罢了; 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虽然现在被 嘲讽为“赫鲁小楼”,面临拆迁,但当时 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玛丽莲 梦露
(四)埋葬西方论
• 1956年4月,赫鲁晓夫访问英国,在与英国 实业家精英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晤中,他酒后 发表脱离发言文稿的“即兴讲话”。赫鲁晓 夫说着说着,竟忘了面对的听众是谁,开始 用他一贯的风格讲话,其中的一句话竟说: “我们一定要把你们埋葬。”接着,他又尽 情地抨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当时,多亏在 座的英国人都听不懂俄语,而赫鲁晓夫的随 行翻译特罗扬诺夫斯基也没有理睬这些“即 兴讲话”,只按事先准备的发言文稿进行翻 译。然而,赫鲁晓夫的“即兴讲话”后来还 是透露出来并流传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 题TOPIC话题“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文|黄金生“请研究一下改变住房建筑标准的问题,首先是民居,给军队的住房,从远东开始。

我想提醒你们注意,我想让这件事快点办好,要和俄罗斯军官尊严相称,不要让我们的人继续住在那些令人恶心的赫鲁晓夫楼里。

”——普京2007年11月在军队高级将领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2月,莫斯科市政府公布新一轮拆迁计划,8000栋苏联时代房屋将被拆除。

其中就有1000栋左右的“赫鲁晓夫楼”。

现在80%的赫鲁晓夫楼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层住宅。

实际上,早在1996年,时任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就开始着手拆除赫鲁晓夫楼,此后20年里,拆迁工作断断续续。

2017年初,莫斯科现任市长索比亚宁再次将拆迁计划作为一个重点市政项目提出,并获得了总统普京的支持。

不过对于这项民生工程,也遭到一部分莫斯科市民的反对,原因当然出自多个方面,但其中不乏“捍卫青春、童年记忆”的情怀党。

68岁的塔亚娜·加尼科娃就说:“我爱这座楼,我知道这种感觉实际上有些病态。

但丈夫过世后,我把自己的一切投入这间小公寓,现在他们让我们离开,以后我该怎么办?”32| 国家人文历史33JULY 2018 |如今,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了贫民区的代称,变成俄罗斯各城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

不过在建造当初,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很多人也曾因能住进赫鲁晓夫楼而自豪,为解决苏联的住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二战结束后,由于遭到惊人的破坏和物质损失,苏联一直为自己的住房匮乏而犯愁,房屋资源十分稀缺,甚至苏共党政军的高级领导干部也常常因为争夺住宅而大打出手,至于普通百姓,住宅更是一大问题。

好多人只能好几代人一起挤在“老破小”里居住。

首都出现大量的棚户区,里面的人生活条件恶劣。

莫斯科的无房户数量惊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斯大林时期的居民楼分为两种:政府高官住宅和平民百姓住宅。

前者带有各种繁复装饰、哥特式尖顶、高高的天花板和宽敞的空间;平民百姓住的是筒子楼,虽然外表尚可,内在却是不带洗漱间和厕所的宿舍,每天清晨楼道里的公共浴室摩肩接踵,公共厨房里百味混杂,因为争抢做饭的优先权,主妇们经常吵架,而男士们则把厨房作为聊天的公共空间,以至于大多数政治笑话都是公共厨房里流传出来的。

卫生间也是公用的,却配备着坐便抽水马桶,但是没有马桶垫圈,需要各家自备,上厕所的时候,住户拎着自己的马桶垫圈去。

与筒子楼里公用厨房和卫生间不便相比,住宅短缺才是更大的问题。

要想分到这种砖混结构的筒子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苏联当时住房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认为,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于是,赫鲁晓夫——正是这样(像人民期望的那样)成了新时代的先驱者”。

新上台的赫鲁晓夫野心勃勃,决心来一次真正的大改革。

1954年,苏联政府在五年计划中提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以确保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赫鲁晓夫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是“多快好省”,在他的竭力倡导下,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的“赫鲁晓夫楼”。

这种楼广泛采用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成本低廉。

然后采取统一的工业化建造。

所以这种楼都是统一规格,如同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五层(偶尔也有三到四层的),不设垃圾通道,不安装电梯。

但与筒子楼不同,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装配式房屋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低,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当然,在式样、质量以及舒适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应该说,赫鲁晓夫这种做法,在当时为解决苏联人民的住房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赫鲁晓夫楼”后来之所以成为低端、简陋的代名词,其一是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

其目的是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所以赫鲁晓夫要求厉行节约,不得出现丝毫的浪费行为,房屋的所有不必要装饰物和功能一律取消。

楼体采用预制板结构。

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

据说,当初的每一平方厘米的建筑面积都经过了详细的数学模型计算和人体工程学设计,包括人体在厨房、厕所和浴室的活动范围,最后得出结论,以最节约的面积来满足居住要求。

但是实际生活经常是不够用的。

曾在东欧NGO和国际组织工作/赫鲁晓夫时期,工人们正在位于俄罗斯南部的克拉斯诺达尔市建造公寓楼。

赫鲁晓夫楼广泛采用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这些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34| 国家人文历史TOPIC话 题的曹然就住过这种楼,对厨房的拥挤有深刻的印象:“我在基辅的小屋招待朋友,四个人就寸步难行,一转身不是撞上椅子,就是被炉子烫到手臂或者碰倒架子上的瓶瓶罐罐。

”对于楼内的环境,他描写道:“楼道里充斥着煮洋葱、土豆和鸡汤的气味,堆放着婴儿车和各种杂物。

没有几寸完好的地砖和墙面;早在几十年前它们就黯淡、剥落如缺牙老太,好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不清楚,邻居们无人愿意出钱维护。

”“在屋里,左邻右舍的争吵声、婴儿哭声和各种无以名状的声响清晰可闻,因而没有秘密。

”这些标准住宅楼,全国各地千篇一律,缺乏美感和设计感。

在苏联电影《命运的捉弄》中,一名成功的外科医生卢卡申因一次不合时宜的醉酒让本来要飞往莫斯科的他乘错了飞机,来到了列宁格勒。

他居然在这里找到了远在莫斯科的家,同样名字的街道,完全一样的房间和家具,房门钥匙也通用,当他洗完澡上床后,女主人回来了。

不过在误会消解后,两人逐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这种古板、毫无设计感的建筑却促成了一段浪漫的情缘。

另外,这种建筑隔音很差,设计年限最多50年。

虽然实际上很多楼至今使用了不止50年,俄罗斯很多家庭依然在居住,但部分房子已经成为危房,亟须改造。

寻求斯大林的支持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和布尔加宁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试图用大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把在大波利亚纳、莫斯科河南岸地区在建的一所中学装配出来。

这是苏联的第一次工业化建筑试验,但“学校装配出来后,发现墙与墙之间有缝隙。

缝隙里可以钻进去一条狗。

只得把缝隙堵上”。

但在此后,他一直关注这种建筑模式。

1949年,赫鲁晓夫被调往莫斯科后,他先是请求索科洛夫批准在莫斯科建两个试验性工厂,以便生产用于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板和其他钢筋混凝土零件的计划,遭到拒绝。

他又去找钢筋混凝土专家伏谢沃洛德·米哈伊洛维奇·克尔德什,也一无所获。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只好寻求斯大林的支持,他回忆:“当时同世界主义、崇拜西方的斗争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只要反对者以某种新玩意儿目前国外还没有为由加以反对,斯大林一听就冒火。

我了解斯大林的这个特点,便决定加以利用,我着重指出国家建委主任主要反对的是什么。

我请萨多夫斯基以我的名义写一份报告,列出对老掉牙的方法进行驳斥的工程数据。

报告写得很有说服力。

用计算论证了建设两个年产量为8万至12万立方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工厂的必要性。

一个准备建在离莫斯科河不远的红普列斯尼亚,另一个建在柳别尔齐。

我又亲自加上一封便函,一并呈送斯大林。

我写道,国家建委的人说国外都没有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工艺,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出这个风头。

过了一段时间,我提醒他:‘斯大林同志,我给您发了一份报告。

’他回答说:‘您的报告我看了。

’我又问道:‘上面附的萨多夫斯基的报告,您看了吗?’斯大林的声音里带着鼓励:‘我也全都看了。

’我紧追不舍:‘那您是什么意见呢?’斯大林最后说:‘报告很有意思,我认为数据也是对头的,我支持您。

’斯大林把我的报告转发给国家计委,我们便开始兴建全世界最大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工厂。

”随着柳别尔齐和红普列斯尼亚联合工厂的投入生产,莫斯科开始了一场房屋建设技术革命,诞生了生产普及型、价格适中的住宅工艺。

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在《政治顶峰 赫鲁晓夫》一书中提供的数据显示:1945—1948年莫斯科兴建住宅/1951 年5月1 日,斯大林与赫鲁晓夫(右)在列宁墓上向参加五一游行的人们致意。

1949年,赫鲁晓夫调往莫斯科后,就开始生产用于装配式住宅的预制板和其他钢筋混凝土零件,但遭到多方反对,为此,他只好寻求斯大林的支持35JULY 2018 |522000平方米,1949年一年兴建住宅405000平方米,1950年为535000平方米,1951年为735000平方米,1952年为782000平方米。

当然,这种装配式房屋初期问题不断:预制板之间,尤其是房屋的角落处,经常出现缝隙。

这些缝隙都是用水泥抹上,用专用的胶粘剂粘补,可是水泥脱落,胶粘剂夏季遇热熔化。

从而导致住宅有缝隙,漏风漏水。

随着房屋修得愈来愈好,再也不漏风了,隔音差的问题又出现了。

邻近的住宅、邻近的楼层甚至邻近的单元内发生的事情,都成了整栋楼共享的“财富”。

1954年,装配式房屋建筑的主要技术问题已经解决。

莫斯科这两家工厂分三班倒,在流水线上制造楼房的墙壁、楼层板、内部隔板。

统一的全莫斯科运输企业的预制板运输车将它们运到各建筑工地。

而逐步掌握苏共大权的赫鲁晓夫也开始在全国推广其建筑模式。

1954年12月1日,莫斯科召开全苏建筑工作者会议,赫鲁晓夫在会上要求着手进行大规模住宅建设。

他在讲话中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战后8年,城市人分到住房2000万平方米,农村人恢复了被德寇破坏的住房,并新建了450万栋房屋,平均每年2500万平方米和60万栋房屋。

在过去的1954年,苏联人得到了3000万平方米和40万栋房屋。

数字庞大,但如果均摊到全国人口,那么全苏联1.9亿人(假定农民住房面积为30平方米),那就是平均每人增加了1.8平方米,再加上1954年的0.2平方米。

充当坟地是足够了,作为住房就少了点儿。

为此,他建议将建筑工业握成一个拳头,将莫斯科的经验向全国推广:数百个部属的和其他建筑与交通事务所联合成为一个拥有最新设备的建筑安装部门。

而它内部的一切也都实行专业化,建成类似工厂中传送带的工艺链:有人打基础,有人砌墙,有人修隔墙,有人安楼梯,有人装卫生设施。

这样不仅使建筑质量提高,而且工期缩短,每栋楼的费用也大大降低。

这里不需要建筑师但是赫鲁晓夫的住宅政策遭到的反对声音也很多,除了党内的反对声音外,主要就是建筑师。

因为这些形式和构造、层数和外观完全一致的“火柴盒”式房屋,根本就不需要建筑设计。

而建筑师们也不愿意插手装配式楼房的事,认为那是对他们职业的一种亵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