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8 付俊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
溶血性贫血
一.概念
溶血是指红细胞过早破坏。
贫血是红细胞明显减少而骨髓不能代偿增生。
这种情况在儿童经常发生。
因为儿童的代偿能力只有2 - 3倍,而成人骨髓代偿能力有6 – 8 倍。
溶血后情况:如果红细胞在骨髓外被破坏,则被巨噬细胞吞噬。
巨噬细胞将其中三种成份-血红蛋白、铁和血红素分离。
珠蛋白回到氨基酸池;铁重新被代谢;血红素成未结合胆红素,直接从肠道排出,或经肝脏代谢排出,这时会出现黄疸。
另一方面,如果红细胞在血管内被排出,就会跟结合珠蛋白结合,重新被吸收;如果不能被结合珠蛋白结合,重新回吸收变成血红蛋白尿,从尿里排出。
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苍白;黄疸(皮肤、眼睛和唇周、口腔粘膜);深色尿;发烧;虚弱;头晕;神志不清等;体能下降。
体征:趾甲和皮肤苍白;脉搏增快;心脏杂音;肝脾增大。
实验室检查:1.全血细胞:血色素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
2.溶血证据:间接胆红素明显上升;LDH上升;结合珠蛋白下降;游离血红蛋白上升。
如果是血管内溶血,则有血红蛋白尿或含铁血黄素尿。
1。
小儿溶血性贫血的症状表现

小儿溶血性贫血的症状表现*导读:溶血性贫血的症状表现包括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严重者可并发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衰竭、DIC等。
……各种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大多缺乏特异性,表现多样,但有其共同之处。
患儿皮肤、口唇、眼结膜、耳垂、手掌及指甲床苍白,感疲倦,肌肉无力。
可有黄疸、气喘、心律加快、食欲不振、头昏、怕冷等症。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表现如下:(1)慢性溶血性贫血:一般为血管外溶血,这种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异常的红细胞在流经脾脏时被脾阻留、破坏所致。
起病缓慢,症状体征常不明显。
典型的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三大特征。
有的病例由于溶血的速度未超过骨髓代偿的能力,可不出现贫血,黄疸不重。
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很强,也可不出现黄疸。
有症状者常为乏力、苍白、气促、头晕等。
体检除发现肝脾肿大、黄疸外,还可能有骨痛及下肢踝部的慢性溃疡。
此种溶血常见于血红蛋白病的溶血、红细胞膜异常所致的溶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
当患儿有贫血伴有网织红细胞增高时,应考虑到溶血性贫血存在的可能性,应选择下列试验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2)急性溶血性贫血:一般为血管内溶血,这种溶血发生在血管内,红细胞破坏的产物血红蛋白在血浆中与结合珠蛋白结合,因此消耗结合珠蛋白而使其含量下降。
表现为急性起病,可有寒战、高热、面色苍白、黄疸;此外还可有恶心、呕吐、感胸闷、腹痛;以及腰酸、背痛、少尿、无尿、排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肾功能衰竭等。
严重时神志淡漠或昏迷,甚至发生周围循环衰竭,休克。
此种溶血常见于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药物或毒物诱发的溶血、红细胞酶缺乏所致的溶血、PNH、冷凝集素诱发的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烧伤引起的溶血等。
温馨小贴士:严重者并发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衰竭、DIC等,慢性溶血性贫血常并发肝脾肿大、感染、再障危象和溶血危象及巨细胞性贫血危象,并发黄疸,在新生儿可出现胆红素胆病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锁定编辑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王文生(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
西医学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英文名称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所属科室内科 -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贫血,头晕等主要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淋巴增殖病,感染,肿瘤传染性无传染性目录1疾病分类2疾病病因3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4临床表现5实验室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疾病治疗8疾病预后9疾病预防疾病分类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37℃时作用最活跃,不凝集红细胞,为IgG型不完全抗体)和冷抗体型(20℃以下作用活跃,低温下可直接凝集红细胞,为完全抗体,绝大多数为IgM)。
还有一种特殊的IgG型冷抗体即D-L抗体(Donath-Landsteiner antibody),在20℃以下时可结合于红细胞表面,固定补体,当温度升高至37℃时,已结合在红细胞上的补体被依次激活,导致红细胞破坏而引发“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 PCH)。
温抗体型AIHA的靶抗原以Rh抗原最多见,冷抗体型的抗原多为Ii,PCH时以P抗原为主。
根据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温、冷抗体型溶血均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
疾病病因原发性温、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存在基础疾病。
继发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的病因有: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②淋巴增殖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③感染:麻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④肿瘤:白血病、胸腺瘤、结肠癌等;⑤其他:MDS、炎症性肠病、甲状腺疾病等。
头晕、黄疸——溶血性贫血的信号

头晕、黄疸——溶血性贫血的信号*导读: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过早、过多的破坏而发生的贫血。
由抗体参与的溶血反应所致贫血,即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中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最为常见,AIHA系体内免疫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并结合于红细胞膜上,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
……病案:患者刘某,男,36岁。
起初出现头晕、全身乏力,并呈进行性加重的症状,同时伴有面色苍黄与尿色深黄。
两周后,刘某去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后来经过“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治疗10月余,由于刘某的病情反复发作,最后行脾切除术。
术后继续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环孢霉素A治疗,并逐渐减量直至停用。
在随访期间,患者的病情一直很稳定,末次随访时的血象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也就是说,刘某已经获得了痊愈,并已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Q:究竟什么是溶血性贫血呢?A: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过早、过多的破坏而发生的贫血。
由抗体参与的溶血反应所致贫血,即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中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最为常见, AIHA系体内免疫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并结合于红细胞膜上,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
临床上由于AIHA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病情迁延不愈而备受医师与病友的关注。
Q: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溶血性贫血呢?A:对于AIHA患者,查明其病因对随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极为关键。
临床上不足半数(约45%)患者病因不明(特发性),超过半数(约55%)患者继发于下述疾病:造血系统肿瘤(如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毒感染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本例患者未查得其原发病,应诊断为特发性AIHA。
AIHA的自身抗体可分为IgG、IgA、IgM三类,上述抗体产生机制尚未阐明。
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能破坏自己正常的红细胞,以致发生溶血和贫血,破坏场所主要位于脾脏。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性贫⾎的诊断溶⾎性贫⾎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先明确有⽆溶⾎,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
⼀、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多见于⼴东、⼴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
(⼆)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黄疸、脾肿⼤者,则有先天性溶⾎性贫⾎可能。
(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性贫⾎,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红蛋⽩病及G6PD缺乏症发⽣溶⾎。
(四)引起溶⾎性贫⾎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性贫⾎。
(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等。
⼆、体征应注意贫⾎、黄疽、肝脾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的和步骤有:(⼀)确定是否为溶⾎性贫⾎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髓代偿功能增强⽽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般呈正细胞正⾊素性贫⾎。
(2)⾎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清胆红素⼀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性贫⾎。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
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性贫⾎的诊断,价值不是很⼤。
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作诊断⽅法之⼀。
尿内胆红素阴性,除⾮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浆结合珠蛋⽩明显减少或消失。
结合珠蛋⽩是在肝脏产⽣能与⾎红蛋⽩结合的清糖蛋⽩,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
⾎管内和⾎管外溶⾎结合珠蛋⽩含量均降低。
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
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浆游离⾎红蛋⽩浓度增⾼。
特别重视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文章来源:北京蓝海中医医院血液科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在1岁以后小儿可发病,也有原发性患者。
受冷后急骤起病,突出表现为发热、寒战、腹痛、腰背痛、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大多数持续数小时即可缓解,以后遇冷可再复发。
2、急性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常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男性儿童占多数。
发病前1—2周有前驱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发热、寒战,呕吐,腹痛,进行性贫血,黄疽,脾肿大,常发生血性蛋白尿.重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
少数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出现皮肤豹膜出血,称为Ev凹s综合征。
急性型患者临床经过呈自限性,患者可因出血而死亡。
3、慢性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多见于年长儿,原发性者占多数。
起病缓慢,可表现为进行性或间隙性溶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疽、肝脾肿大,常伴有血性蛋白尿,临床呈慢性经过.反复感染加重溶血,贫血及黄疽。
慢性型者病和常在3个月以上.原发性者可迁延10—20年,Evans综合征患者项后多较恶劣。
如反复继发感染或合并免疫缺陷症,死亡率为11%—36%。
4、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冷抗体型症状,冷凝集素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常继发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等。
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受冷后耳郭、鼻尖、手指、足趾末端发组和雷诺征象随环境升高而消失。
临床经过呈自限性.可有程度不同的黄疽和贫血,随原发病痘痊愈而消失。
5、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温抗体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面色苍白,软弱无力,血红蛋白尿,常伴有黄疸和肝脾肿大,以脾脏肿大为主。
相关链接:/。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及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及诊断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疾病,其共同特点是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导致溶血和贫血。
这种疾病通常由于红细胞在体内被破坏过快或过多引起。
溶血性贫血可以由各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缺陷、自身免疫反应、感染、药物反应等。
症状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可因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或黏膜苍白或发黄•疲劳、虚弱、头晕•心悸、心跳过速•黯淡的皮肤色泽•黄疸(黄色皮肤和眼睛)•深色尿在一些情况下,溶血性贫血可能伴有其他症状,例如脾脏肿大、骨髓受累等。
诊断诊断溶血性贫血可以通过一系列检查来确定,包括:1.血液测试:血液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首要方法。
包括完整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
2.溶血指标:通过测定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胆红素、LDH等溶血指标来判断红细胞破坏的程度。
3.脾脏超声或CT检查:溶血性贫血常伴有脾脏肿大,脾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溶血的原因。
4.免疫学检测: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型可以通过抗体检测来诊断。
5.遗传学检测:对于一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基因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治疗治疗溶血性贫血的方法取决于引起溶血的具体原因。
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例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用于控制自身免疫性溶血等疾病。
•脾脏切除:对于因脾脏过度破坏红细胞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切除脾脏。
•输血:在急性溶血危机时,可能需要输血来稳定患者的病情。
•寻找潜在诱因:对于与感染、药物等因素相关的溶血性贫血,需要寻找并避免可能引起溶血的诱因。
综上所述,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引起贫血的疾病,症状各异,诊断需要综合各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则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处理。
及时诊断和处理溶血性贫血是保障患者生命质量和安全的关键措施。
一种治疗溶血性贫血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治疗溶血性贫血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2a3f759902768e9950e73819.png)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溶血性贫血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李敬东
申请号:CN201810203121.4
申请日:20151216
公开号:CN108273039A
公开日:
201807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溶血性贫血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该药物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由孟鲁司特钠和环孢素组成,二者在治疗溶血性贫血方面通过不同的作用靶点带来了明显的协同疗效,同时孟鲁司特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率低,环孢素用量仅仅为常规用量的五分之一,因此用药费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率也大幅度降低,增加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申请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地址:453100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健康路8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强红刚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1896
1920
1987
2006
End
Thanks
1896
1920
1987
2006
溶血性贫血
付俊
2015-08-18
溶血性贫血的定义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指由于 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不 足以代偿红细胞的耗损 溶血性疾病:发生溶血,骨髓能够代偿(6~8 倍能力),不出现贫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溶血的发生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药物性溶血
本病是因为药物进入机体后,由于免疫等因素从 而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临床上出现贫血、黄疸 、酱油色尿等溶血表现。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溶血性贫血相对较少见,仅占10%,但急性溶 血有生命危险。根据发病机理不同,药物性溶血 性贫血可分为以下三种 (1)药物性免疫,导致有抗体介导的溶血反应 (2)药物作用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红细胞(如G6PD 缺乏者) (3)药物对异常血红蛋白所致的溶血反应。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胆红素代谢(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尿分析(尿 胆原升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血清 游离 血红蛋白(升高)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升高)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红细胞生成代偿增生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
骨髓检查(红系造血增生) 红细胞肌酸(升高)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毒素和生物性溶血
化学因素:砷化物,铅,药物等
生物因素: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脾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导致红细胞的破坏。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AIHA——再生障碍危象
贫血突然加重,甚至可出血,黄疸不加深 网织红细胞减低,甚至缺如
全血细胞减少,如为纯红再障危象则白细胞和血 小板正常
骨髓象增生减低类似AA,如为纯红再障危象, 则仅红系减少或缺乏,粒系和巨核系正常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溶贫的分类
1.按发病和病情分:急性、慢性 2.按发生场所分:血管内、血管外
3.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最有价值)
(1)红细胞自身缺陷 (2)外部因素所致溶血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输血性溶血
供血者血清中抗体——结合——受血者血细胞
受血者血清中抗体——结合——供血者血细胞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其它治疗
治疗进展——单克隆抗体: 美罗华(Rituximab)是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人鼠嵌合型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 机制: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诱导B细胞凋亡 Cammpath-1H是人源化的针对CD52的单克隆抗体,IgG1型 CD52表达在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上,其他血细胞上缺乏,单克隆抗体结合 CD52+细胞后通过补体依赖的或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或通过细胞凋亡的机制清除 CD52+的细胞,它可以长时间、严重的抑制外周血中的T、B细胞。 毒副作用与美罗华类似,尤其是停用该药后免疫抑制作用还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在此 期间很容易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溶血的场所、程度、速 率等及持续的时间以及心肺的代偿能力和基础病。 急性溶血多为血管内溶血,发病急骤。 (1)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 痛、血红蛋白尿、甚至休克。 (2)黄疸
(3)贫血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症状较轻 特征:贫血、黄疸、脾大。 一般患者对贫血有较好代偿,症状较轻 可并发胆石症、肝功能损害。 再生障碍性危象。
治疗
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缓解率60-80%,约20-30%可达持续缓解 发生作用时间平均7天 主要机制:抑制淋巴细胞的抗体形成;干扰Ag-Ab反应,改变Ab对RBC抗原的亲和 力;改变单核-巨噬系统对有Ab包裹细胞的清除作用,尤其是可明显抑制IgG敏感细胞 的清除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疗效——不及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甚至偶尔反可加重溶血。文献报道 ,仅1/3病例取得暂时缓解 用药限制——仅限于其它疗法未能奏效而患者又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取得缓解者 脾切除: 脾脏是抗体的生成器官,又是致敏红细胞的主要破坏场所 适应症: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或需较大剂量才能维持缓解,或因激素副作用明显 输血: 适应症:爆发性AI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危象;极重度贫血短期内可 能危及生命者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输血或成分输血 脾切除术 其他治疗
校长办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AIHA——溶血危象
贫血突然加重,黄疸加深 血管外溶血尿色呈浓茶样,血管内溶血则有血红 蛋白尿,尿色呈葡萄酒色或酱油色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 脾脏增大 一般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骨髓为增生性贫血象
Eculizumab是补体C5的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其Fc段几乎没有功能,与补体C5的 亲和力高 与C5结合后能够抑制C5的裂解,抑制炎症介质C5a的释放和C5b-C9复合物的形成 保留了补体激活过程中的早期成分,因而补体对微生物的调理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 用不受影响 人工合成肽段竞争结合自身抗体 细胞因子治疗 环孢素、双磷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