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合集下载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3.08%,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无显著差异(P >0.05)。

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临床效果与安全性都很理想。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安全性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种病因孕期心肌损伤,导致患者心肌结构狗能改变,进而发生心室泵血功能和充盈功能下降[1]。

有心脏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其发病因素和心肌病、冠心病等有一定关系。

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乏力、体液主流、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循环及呼吸功能,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疾病[2]。

基于此,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要合理安排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保证安全。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研究了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0.4±3.5)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7±1.3)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0.5±3.3)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6±1.4)年。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
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这些作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一项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较高剂量的氟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心室舒张末内径,并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一项对8000多名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总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炎症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系统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加重会加速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恶化。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心肌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氧化应激和血小板活化,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和血液循环障碍。

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从而减轻心脏负荷,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其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循环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他汀类药物在长期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肌病、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肌酶和肝功能。

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加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次,每天1次,疗程8周。

治疗前后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NT-proBNP、CRP水平。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0%、69.7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可比性。

慢性心衰临床评定标准执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推荐的评定标准[2],将心功能按NYHA分级方案分为Ⅱ~Ⅳ级,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代谢紊乱、恶性肿瘤、甲状腺疾病、血液及内分泌疾病、对他汀类药物过敏等患者除外。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洋地黄类强心药等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钙(商品名:可定,阿斯利康公司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10563,批号:KC447)10 mg/次,每天1次,8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①NT-proBNP的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试剂盒购于罗氏公司,在罗氏E414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上测定。

②CRP的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③心功能测定:治疗前后对心功能分级评定并进行疗效评价,采用日立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LVEDD 等。

由专人进行检测。

1.4 疗效评定标准[3]①显效:心功能达2级以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②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③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探讨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探讨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探讨张新锋;杨庆坤【摘要】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强心苷等药物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普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整体的心功能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对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用药需谨慎。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5(000)022【总页数】3页(P3058-3060)【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作者】张新锋;杨庆坤【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221400;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22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1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正常的心排血量。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致残率,但是对于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仍然不够理想。

为了更好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继续寻找新的药物。

许多临床和动物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脂作用,还能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疾病的预后,尤其是对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1]。

但也有些学者认为,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用需谨慎,下面笔者就对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进行一些探讨。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51~87岁,平均年龄(72.7±8.9)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7.8±4.7)年。

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i mp r o v e d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L VEF 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a s i n c r e a s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wh i l e t h e L VEDD a n d L VES D 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e r e d e c r e a s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t h a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T h e 6 mi n wa l k i n g t e s t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 观察组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 后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 左心室射血 分数 ( L V E F) 显著高于对照组 , 左 心室舒 张末期 内径( L V E D D) 、 左心室收缩末期 内径 ( L V E S D) 显著低 于对照组 , 观察组 患者治疗后 6 m i 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远 , 血清 N T — p r o B N 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 0 1 o结论 他汀类药物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 , 值得临床推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h a r ma c y , Y i n a n B r a n c h H o p i t a l o f Q i l u H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Yi ’ n a n 2 7 6 3 0 0 , C h i n a

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发表时间:2019-07-02T09:29:35.99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8期作者:王琳琳[导读] 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运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摘要】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标准治疗,观察组33例,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分钟步行距离。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分钟步行距离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运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标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安全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损伤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室功能低下,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持续处于心力衰竭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浑身乏力、运动能力下降和液体潴留等,在有心脏病史的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1]。

慢性心力衰竭发展到后期,后对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造成恶劣影响,引发肝脏和肺部的病变,严重者引发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慢性心力衰竭应及时积极治疗,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例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抑ACE制剂、强心苷等;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物,在治疗高血脂、预防冠心病、中风、心肌梗死等病有明显的疗效,有研究表明,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通过对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评价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先报告如下。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临床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心功能和不良反应情况。

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月起2018年9月止期间共收治的8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象,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加服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心功能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心功能各指标上的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都得到了改善。

在心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上,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未发生如肝功能、肾功能严重损害等情况,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便秘的情况,及时处理好后并没有影响后续治疗情况。

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无任何影响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良反应;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torvastati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uan-rui Zhang Binhai New Mercy Hospital (Yancheng, Jiangsu) 2245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clinically observe the cardiac func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fter treatment with atorvastatin. Methods: A total of 83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patient visi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44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9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anti-heart failur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ded atorvastatin to the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ed the cardiac func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improved.In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 neither the control group n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erious damage to liver function or kidney function. One pati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ild constipation. Thetimely treatment did not affect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torvastati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ardiac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out any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that affect the treatment. It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and is worth promoting. [Keywords] atorvastat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heart function; adverse reactions; observation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的一种重危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导致患者患病的因素多,如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度、心律失常以及脑栓塞等[1]。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用药来维持心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他汀类药物作为降低胆固醇的药物,近年来被发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和挑战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功能下降导致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通量和/或氧合血的需要。

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和心脏转流等方法。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临床上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能够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阻断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1.改善心肌细胞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减轻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细胞的功能,并保护心肌细胞不受损伤。

2.抑制心脏肥大和纤维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心脏肥大和纤维化,而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减少心脏的肥大和纤维化。

3.改善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增加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扩张血管,提高心脏的血液灌注。

三、临床研究证据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探讨了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其中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是CORONA研究,该研究纳入了5010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结果显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组别中,心力衰竭患者的总死亡率降低了13%,并且减少了因心衰住院的风险。

GISE-HF研究纳入了4231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结果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组别中,心功能改善的比例更高,且心力衰竭的临床进展风险降低了10%。

除了临床研究外,一些实验室研究也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包括抑制心脏肌钙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 为扩 张型心肌病 , 1 1 例患者为风湿性心脏病 ; 心功 能分 级 , Ⅱ级 2 3例 , Ⅲ级 1 7例 。常规治疗组 患者 中男 性 2 0例 , 女性 2 O例 , 年龄 5 6 ~ 7 4岁 , 平均 ( 6 5  ̄ 4 ) 岁; 病程 8个月 至 1 2年 , 平 均( 5 ± 3 ) 年。 在疾病类型方面 , 1 7例患者为冠心病 , 1 I 例患

3 9 4・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0 1 7 年3 月第 1 7 卷第 3  ̄ — ] C h i n e s e R e m e d i e s &C — l i n i c s M a r c h 2 0 1 7 , V o 1 . 1 7
他 汀 类 药物 对慢 性心 力衰 竭 患 者心 功 能 不 良反 应及 临床 疗效 的 影 响
义( 0 . 0 5 ) 。 3 讨 论
Ⅱ级 , 2 1 例, Ⅲ级 l 9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比较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 尸 > o . 0 5 ) , 具有可 比性 。 1 . 2 方法 : 常规治疗组 患者接受标准方 案常规治疗 . 对 患者 应用利尿剂 、 血管扩张剂 、 B受 体阻滞剂 、 醛 固酮受体拮抗 剂
种心脏病的晚期阶段。左心室充盈是其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
同时 , 患者还 伴过氧化损伤 、 肾素一 血管紧张素 系统 内分泌及
交感. 肾上腺素能神经素受体激活 . 同时增加了释放炎性 因子
1Hale Waihona Puke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临床资料 : 选取我院 2 0 1 4年 5月至 2 0 1 6年 5月收治的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8 O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 竭的
诊断标准[ . 均具有正常的肝 肾功能及 甲状腺功能 。 均知情同
2 . 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N Y H A心功能分级变化情况 比较 : 见表 1 。 2 . 2 2组患者 的临床疗效 比较 :联合治疗组 患者 中显效 l 0
闫 志琳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一种临床综合征 ,在 临床极为常见 , 处于心脏疾病终末期 阶段 …。 近年来 , 慢性心力衰竭 的发病率 及病死率在不断加重的人 口老龄化 的影响下 日益提升 [ 2 ] 。他
汀类药物属于三羟基三甲基物 二酰辅酶 A还原酶抑制剂 , 能
期 容积 ( L V E D V) 、 左心 室收缩末期 容积 ( L V E S V) 进行 测定 , 然后 将左 室射 血分 数 ( L V E F ) 计算 出来 , 方法为 L V E D V与
例, 有效 2 6例 , 无 效 4例 , 治疗 的总有效 率为 9 0 %( 3 6 / 4 0 ) ; 常规治疗组患者 中显效 5例 , 有效 2 4例 , 无效 1 1 例, 治疗 的 总有效率 为 7 3 %( 2 9 / 4 0 ) 。联 合治疗组患者治疗 的总有效率
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 尸 < l 0 . 0 5 ) 。 2 . 3 2组患者治疗前 后的 L V E D D、 L V E D V、 L V E S V、 L V E F变 化情况 比较 : 见表 2 。 2 . 4 2组患者 的不 良反应发生情况 比较 : 联合治疗组患者 中
后患者 的心功能没有改善 [ 7 ] 。
够促进脂肪 的有 效降低和动脉硬化进展 的有效延缓 , 同时还 具有积极 的抗炎作用[ 3 ] 。相关医学研究 表明[ 4 ] , 其具有心肌保 护作用 。本研 究比较 了常规治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 与常规
治疗慢性 心力衰竭 的效果 ,发 现前者较后 者对患者 的心功
1 . 5 统计学分析 : 采用 S P S S 2 0 . 0统计软件 , 计数资料采用率 ( %) 表示 , 用 检验 , 计量 资料 采用 表示 , 用t 检验 , 检验
标准 o t = O . 0 5 。
2 结 果
能、 不 良反应及临床疗效具有更积极 的影响 , 现报告如下 。
者为扩张型心肌病 . 1 2例患者为风湿性心脏病 :心功能分级
咳嗽 2例 , 头晕 1例 , 不 良反 应 发 生率 为 8 %( 3 / 4 0 ) ; 常规 治 疗组患 者 中呕吐 1 例, 头痛 1例 , 不 良反应发 生率 为 5 % ( 2 / 4 0 ) 。2组 患者 的不 良反应发 生率 之间的差 异无 统计 学意
慢 性心力衰竭 属于一种 临床综合征 , 极 为复杂 , 处 于多
等 ;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联合他 汀类 药物治疗 , 常
规治疗 方法 同上 , 同时让患者 服用 2 0 mg 普伐 他汀 ( 海 正辉 瑞制药有限公司 , 国药准字 H 2 0 0 5 0 1 5 0 ) , 每天 1 次, 1 个月为 1 个疗程。 1 . 3 观察指标 : 治疗前后分别 应用纽约心脏病协 会 ( N Y H A) 心功能分级方法对 2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进行评定 [ 。同
意; 将有 急性感染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患者排除在外。随 机分为常规治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组 ( 联合 治疗组 , 4 0例 ) 和 常规 治疗组 ( 4 0例 ) 。联合治疗组患者 中男 性 2 2例 , 女性
1 8例 , 年龄 5 5 ~ 7 4岁 , 平均 ( 6 4  ̄ 4 ) 岁; 病程 7个 月至 1 2年 , 平均 ( 5 ± 3 ) 年。 在疾病类 型方 面 , 1 6例患者为冠心病 , 1 3 例患
L V E S V之差与 L V E D V的百分 比。此外 , 统计 2 组 患者的呕
吐、 咳嗽 、 头晕、 头痛 、 肝 肾功能损害等不 良反应发生情况 。 1 . 4 疗效评定标 准 : 显效: 治疗后 患者的心功能改善 了至少 2 级; 有效 : 治疗后患者 的心功能分级改善 了 1 级; 无效 : 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