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最轻?哪个最重_跷跷板

合集下载

一数上跷跷板PPT课件

一数上跷跷板PPT课件

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一边画“√”。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1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比较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说一说,谁重?谁轻?
掂一掂,谁重?谁轻?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称一称,说一说,谁重?谁轻?



圈一圈。
大,反而轻, 怎么回事?
轻的画“√”,重的画“×”
×

×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小学一年级数学 《跷跷板》比轻重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      《跷跷板》比轻重教学设计
4、刚刚,我们学会了在跷跷板上比较小动物的轻重,那离开了跷跷板我们又怎么比轻重呢?
(二)掂一掂
1、这两本书,谁轻,谁重呢?——我们看到,黄色这本比较大,但比较薄,而绿色这本较小,但很厚,这很难比较呀!怎么办呢?
2、小朋友,当有些东西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判断谁轻谁重时,我们就用手掂一掂,感觉物体的轻重。例如,我们可以掂一掂书本的轻重,也可以掂一掂书本与尺子、文具盒等的轻重。你也试试看吧!
4只小鸭子和1只大鸭子比,又是怎样的呢?
小朋友,你过关了吗?
四、知识回顾
1、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看、掂、称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轻重问题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经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学以致用!
2、今天,我们就学到这,谢谢观看!
《跷跷板》比轻重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姓名
微课名称
《跷跷板》比轻重
知识点来源
■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上册
■所属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屏软件、PPT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孩子熟悉的跷跷板着手,创设狮子、老虎和豹子玩跷跷板的情境,引入轻重的比较。接着联系生活,在不同情境中让学生学会用“看”、“掂”、“称”等不同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理解和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称一称的方法来比较梨和苹果的轻重。只要将梨和苹果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里就能比较了!我们来看看吧!
结果出来了,梨这边压下去了,梨重;苹果那边跷起来了,苹果轻。所以,梨比苹果重,苹果比梨轻。
4、小结:从刚刚的活动中,我们知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看、掂、称。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你会了吗?

北师大新课标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二 比较 跷跷板》_11

北师大新课标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二 比较  跷跷板》_11

《跷跷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学习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2、重点难点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并且会用语言描述。

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2.体会轻重的相对性,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确定多个物体的轻重关系。

4、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图片导入2.齐读课题:跷跷板。

(板书课题)3.学生讲一讲玩跷跷板的过程。

4.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哪边轻,就会翘起来,哪边重,就会沉下去。

(板书:比轻重)二、新授1、说一说。

学习两两比较轻与重,三者比较谁最轻谁最重。

(1)小老虎和小狮子也来玩跷跷板了,仔细图片,你有什么发现?(2)小老虎在比较轻重的过程中,输给了小狮子,它不高兴了,于是又找来了小豹子。

这回请你再观察观察,说一说,你的发现。

(3)通过三只小动物,玩跷跷板的过程,你能知道它们谁最重,谁最轻吗?2、掂一掂。

(1)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的轻重。

比一比、说一说它们谁轻谁重吗?(出示:数学书和田字本)你是怎么知道的?(2)能猜一猜字典和数学书谁轻谁重吗?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3)引导学生体验掂一掂的方法。

(4)小结、板书。

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观察,并不能准确判断谁轻谁重,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板书,掂一掂)(5)学生体验“掂一掂”的方法。

3、称一称。

(1)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出示苹果、梨)引导孩子们发现,通过观察和掂一掂,都不能准确知道谁轻谁重,启发孩子找到新的办法。

(2)引出天平,介绍用法。

大家看看,天平有点像……天平怎么用呢?谁来介绍介绍?(3)用天平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轻重。

老师先比较苹果和梨,再让孩子自己用天平,任选两个称一称,说说比较的结果。

一年级上册北师版第二单元—跷跷板

一年级上册北师版第二单元—跷跷板

跷跷板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2、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进行三个物体轻重的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进行三个物体轻重的比较。

教具准备:PPT,课本,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预设:玩过。

2、你们玩跷跷板的时候,比较重的一边是往上翘还是往下压的?预设:重的一边往下压,轻的一边往上翘。

师:今天动物游乐场,也有几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探求新知1出示P22的图片,有哪些小动物在玩跷跷板?预设:狮子、老虎、豹子。

2、你能说说哪只小动物比较重?哪只小动物比较轻?预设1:狮子比老虎重。

预设2:老虎比豹子重。

师:你知道谁最重?谁最轻?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预设3: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3、老师出示2本不同的书,让3位学生分别上来讲台“掂一掂”,比较哪本书比较重?哪本书比较轻?老师汇总这3位学生的答案。

4、请同学们拿出2本不同的书本(数学书和语文书),同桌之间互相“掂一掂”,比较哪本书比较重?哪本书比较轻?①老师下去巡视指导。

5、我们在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掂一掂”,我们还可以什么方法来比较?预设:用称重器称一称。

6、、老师拿出天秤,先给同学们讲解天秤的用法,再拿出苹果和雪梨,请2-3位同学上来讲台称一称,说出哪个水果比较重?预设:苹果比雪梨重,雪梨比苹果轻。

7、出示P22图片,老师让同学们翻开书本P22完成“圈一圈”,老师下去巡视,然后讲解答案和出示答案。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举手回答五、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跷跷板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

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苹果比雪梨重,雪梨比苹果轻。

七、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比较 跷跷板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比较 跷跷板


学以致用
3.在重的一边画“√”。
提示:一 只大鸭和 三只小鸭 一样重。
学以致用
3.在重的一边画“√”。


学以致用
4.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


学以致用
5.最轻的打○ ,最重的画× 。
( ) ( ×) ( ○)
课堂小结
大家有什么 收获?
比较轻重时要 注意些什么?
1.天平来帮助我们比较谁轻谁重,同时 天平低的物体重。
探索新知
掂一掂
探索新知
掂一掂
字典重,数学书轻。
探索新知 称一称,说一说
探索新知
圈一圈
○ ○
典题精讲
1.三角形和圆谁重,谁轻?
解题思路:天平显示的哪边低,哪 边就重。
典题精讲
1.三角形和圆谁重,谁轻?
解答:三角形轻,圆重。
典题精讲 2.圈一圈。 比 (重,轻)
典题精讲 2.圈一圈。 解题思路:球的一边低,说明球重。
2. 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北师大版
一年级 数学 上册
第2单元 比较
3 跷跷板
学习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 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 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 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景导入
谁重?谁轻?
探索新知
典题精讲 2.圈一圈。 比 (重,轻)
易错提醒
最重的画○

易错提醒
错解分析:
由左图可知 比 由右图可知 比 因此 最重。
重, 重,
易错提醒

跷跷板

跷跷板

跷跷板
学习目标
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2.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引入:有小朋友能讲一讲自己坐跷跷板的经验吗?一
两个才能比较轻重,重的往下,轻的往上。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狮子和老虎正在玩跷跷板,这是你们也很喜爱的游戏
图1:根据你的经验,能说一说,谁比谁轻、谁比谁重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图2:小豹子和小老虎呢?
在这三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呢?你是怎么想的?
2.选两样物品,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说给同桌听。

学生汇报。

3.两个文具,你们来掂一掂,谁重,谁轻?
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

小结:当我们遇到不容易观察出来,或者掂一掂也不能明确两个物体轻重的时候,可以借助天平这个小工具帮助我们比较。

4.出示PPT:篮球与铅球相比,谁轻谁重。

你有什么想法?
小结: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三、巩固练习
23页,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说明理由
第2题,两幅图连起来看,这三种蔬菜中谁最重,谁最轻。

引导描述推理过程。

第3题,观察天平图,你知道了什么?第4题,教师适当引导分析。

第4题,从第一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二比较《跷跷板》教学ppt课件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二比较《跷跷板》教学ppt课件北师大版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跷跷板(比轻重)

跷跷板(比轻重)

跷跷板(比轻重)第一篇:跷跷板(比轻重)跷跷板(比轻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具准备:一、小实验,感受重量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

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二、互动探究教学目标: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2.掂一掂、比一比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3.猜一猜、称一称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枰来称一称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四、小结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跷跷板比轻重教后反思:第二篇:《比轻重》说课稿《比轻重》说课稿◆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轻重》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轻重》说课稿教学目标1.通过用眼看一看、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