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八上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历史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八年历史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总课时 1 学校教者年级八年学科历史设计来源自我设计教学时间教材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

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学情分析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目标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重点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难点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课前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分课时环节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源准备□评价○反思第课时导入新课5自学指导20(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提问复习旧课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发动者。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整理:游客1142012年9月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时]第1课鸦片战争[课标内容](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2)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4)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 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岳麓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 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岳麓
北京以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材料二:“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
出。”——瓦德西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联军指哪些国家?联军攻占北京的时间?
(2)材料二描述的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概括列强的罪行?
(3)读了这些材料你有何感想?
五、总结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2、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内容
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
中日《关条约》
中和英、美、法、俄、德、日、意、奥、比、西、荷《辛丑条约》
三、交流提升
1.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是( )
A. 1899年B.1900年C.1901年D.1902年
2.八国联军侵华主要目的是( )
(3)北京陷落: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慈禧太后挟持仓皇出逃。
(4)罪行: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3、《辛丑条约》
(1)时间:年
(2)主要内容:经济上:中国赔偿白银,以
等税收做担保。
军事上:拆毁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铁路沿线要地;
外交上: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
1、义和团运动
(1)年,义和团运动开始掀起了运动;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
(2)时间:年6月
(3)目的:为了镇压反帝爱国活动。
(4)国家:、、、、、、、八国联军,由
率领。
2、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过程:(1)廊坊战役:侵略军在被义和团围困,后来逃回天津。
(2)大沽之战:外国舰队夺取,攻占天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 岳麓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 岳麓版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1.复述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认识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

3.认识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攻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加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4.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背景原因①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直接目的、战争借口):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③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要进一步征服和控制中国。

(2)战争概述①爆发时间:1900 年6月。

②战争规模: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在英国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

(3)阅读教材,完成材料解析。

材料一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以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材料二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瓦德西①材料一中的联军攻占北京的时间是何时?1900年8月。

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八国联军有哪些罪行。

烧、杀、抢、掠。

③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感想?联军抢劫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的本质。

联军的暴行应受到谴责,八国联军在我国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

同时,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2.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在廊坊车站的战斗中,中国军民与八国联军展开血战,迫使敌人退回天津租界。

(2)在大沽口,八国联军舰队遭到大沽炮台守军的顽强阻击。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历史还是比较熟悉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3重点难点
《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
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师讲: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呢?(学生回答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学生带着下列下列问题看书、圈点勾画知识点)
2【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入侵的目的: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历史初二上岳麓版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历史初二上岳麓版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知识梳理】一、1900年,进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入侵势力。

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二、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要紧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拆毁,承诺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要地;3.划定北京为使馆界,承诺各国派兵爱护,不准中国人居住;4. 清政府保证严禁。

【展现与反馈】:分组讨论.合作研究.交流研讨.纠错分析.评判导引。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要紧目的是()A.镇压义和团运动B.爱护清王朝统治C.爱护和扩大在华权益D.迫使清政府妥协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3.1902年一位美国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能够“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认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说明当时:()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了4.假如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显现的画面是()A.美国使馆在举办舞会B.各国使馆林立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D.驻扎外国军队5.下列条约中,不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有()A.赔偿各国军费白银2亿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义和团的旗帜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6.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在阻碍上有何特点()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1.“义和团,起山东。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4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学生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

比较历次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是优良传统。

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但列强侵①华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进入20世纪,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感知历史: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的。

时间:1898年——1900年口号:“扶清灭洋”过程:1898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序幕;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廊坊,杨村组织了对侵略者的狙击战。

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就在义和团发展壮大之际,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斗争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教案2 岳麓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教案2 岳麓版

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田中学方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重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

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

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

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

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

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

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

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

“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

《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

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

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

“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

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

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

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

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

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

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

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

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

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

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

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

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严行查办,务尽根诛”。

即下令剿灭义和团。

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

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

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

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

”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

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

”“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

”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

”“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

”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

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第八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