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思想三重性的内涵阐释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孙逊《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探讨得最多、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或谓爱情主题,或云政治主题,或说反封建主题,或曰衰亡史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可谓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正是由于这种胶着状态,使很多研究者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已感觉厌烦,怀疑这样的探讨究竟有多少价值。
现在看来,对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依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一套老的狭隘的观照和理解模式。
即如对《红楼梦》的主题,以上所作的单一化的、排它性的归纳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它不可能圆满解决有关《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事实上,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就如同那些丰富复杂的交响乐一样,完全有可能有两个以上而不是单一的主题。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三重主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答案还得从作品本身去寻找《红楼梦》是我国最能体现文人经运匠心和作家独特个性的长篇小说。
有关作品的寓意和作家的底蕴都被曹雪芹巧妙地隐伏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其中特别是前五回,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也不仅是全书悲剧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作者全部旨义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红楼梦》的主题全都埋伏在这五回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一把钥匙,是一部书的总纲之所在。
但是,由于前五回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一个时期内,视第四回为总纲的说法曾风行一时,具体说,就是这回“护官符”上写的四句“俗谚口碑”乃是小说总纲之所在。
在这前后,又有过第五回或第一回为小说总纲之说,即:或谓第五回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为小说之总纲,或谓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为小说之总纲。
这期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推崇此一说,或贬斥彼一说,彼此之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一定要否定掉谁,而只能选择和肯定其中的一说,并且往往把这种选择赋予某种政治色彩。
红楼梦三重悲剧观

红楼梦的三重悲剧观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的兴衰过程即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曹雪芹通过贾府这一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的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一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的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每位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是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的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
而他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也落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可以说《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在上层社会蔓延的种种腐败现象,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致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刻思想内涵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
一、历史与社会背景《红楼梦》描绘了18世纪晚清社会的封建世家荣府的衰落。
这一历史时期正值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各个家族都在争夺权力,而荣府的衰败也意味着整个封建社会的瓦解。
《红楼梦》通过对荣府衰落的叙述,折射出了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道德体系的崩溃。
二、文化底蕴的体现1. 传统礼教的影响《红楼梦》以封建家族为背景,展示了传统礼教在封建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力。
在荣府中,对于家族规矩、孝道以及男女有别的观念都十分重要。
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角色人物,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通过争斗和矛盾的展开,展示了传统礼教的局限和失效,以及对传统道德的反思。
2. 古典诗词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其中既有对唐宋诗词的引用,也有对作者自己创作的新诗。
这些诗词不仅是作品的装饰,更是对情感与命运的表达。
通过古典诗词的运用,作者构建了一种复杂而精细的情感世界,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思想内涵的体现1. 命运与个人选择的对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是由神仙所决定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命运的强调。
然而,作品中也强调了个人的选择对命运的影响。
比如贾宝玉,他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虽然感到无奈,但最终选择了离开,通过个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品中的命运观念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对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命运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2. 性别与社会地位的困境《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和权益的缺失。
尤其是贾府中的女性角色,在男权社会中处于被动和被压抑的地位。
然而,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并非完全没有反抗,她们通过机智和智慧,以及情感的表达来反抗命运和现实的束缚,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坚强。
关于《红楼梦》的中心思想和寓意,这三个部分值得关注

关于《红楼梦》的中心思想和寓意,这三个部分值得关注时常会听到一句话“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它参与进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懂或者说没有看过《红楼梦》就会是个庸俗的人。
《红楼梦》事一部奇书,它包含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医疗烹饪、园林建筑、服饰收藏、社会风俗等等,无所不包,任何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那么它的中心思想和寓意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大,姑且从以下几个细小的方面去论述。
第一,主要介绍了作者记忆里那些优秀的女子,是思念也是流传红楼梦中最热闹众人齐聚的冬日盛宴《红楼梦》给人印象深刻的事物里一定会有在贾府生活的优秀的女子们,她们各有特色和魅力,她们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浸染了静好的岁月。
所以《红楼梦》中心思想和寓意的第一部分,就是作者想要记录和纪念在他记忆里那些优秀美好的女子。
空灵幻灭的黛玉、恰如牡丹华丽不可近的宝钗、爽朗如霁月清风的湘云、非凡果敢的探春、默默无闻让人心疼的迎春,泼辣爽利的王熙凤、和蔼可亲的贾母,这些优秀的女子每一个都是值得学习的人,她们也是只是故事中的人,但是好似总能在生活里找到她们的原型,或者在她们身上发现了自己的某个特质,自己或多或少会被她们所影响。
身为局外人都如此,那么亲自和她们生活在同一空间的曹公化身的宝玉,心中的感念和记忆比我们来得要深的多。
曹公晚间生活潦倒,或许记录众人过去的美好就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慰藉。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这一群美好的女子,都是宝玉的亲人、朋友和爱人,她们是他整个人生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他心中对于不能对她们尽到的承诺和呵护满是伤感和愧疚,只能将她们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作为思念也作为传颂,她们不该被社会的长流所淹没,她们该是世间最美好的所在。
第二,用“假话”揭露当时封建社会“真实”的黑暗《红楼梦》虽然自述无年代、事迹可考,但是这反而让人能够更加的明白它想要揭示的事情是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需要具体的时代背景就能阐述。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跟内容概要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跟内容概要《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悲剧性,一直被人广泛讨论,很多人都在所这部小说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尤其是说道这部小说的悲剧性时,很多人都大力赞扬,说曹雪芹是中国少有的,有悲剧精神的作家,而中国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不喜欢悲剧结尾的。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就是空,从一开始大荒山无稽崖的那一块顽石开始,就告诉读者,一切都是空的。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红楼梦所演义的一切,最后全部变成了一场梦,这一切的繁华就如同过眼云云,什么都没剩下。
最后还是一场空,这个其实不难理解,红楼梦本质上有着二元主题,既证情,又证空,也许最终的确是空幻一场,但只要其中有过美好,有过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我们依然是满足的,是需要努力去珍惜的。
这本书主题有两个,并没有哪个更高,有情与空,本来就是并行在这个世界的,春天百花盛开,美得让人沉醉。
红楼梦内容梗概《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
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这条主线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制度的礼教的叛逆精神。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赔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遗族寄生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对贾府荣府和叶府三个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行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遭遇,提出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总结《红楼梦》的思想主旨。
首先,人性是《红楼梦》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善良正直的宝玉、林黛玉等,也有奸诈狡诈的薛蟠、贾赦等。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红楼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不断面对各种困境和选择,他们的行为和命运都受到了自己的人性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也是如此,人性的众多面向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爱情是《红楼梦》的又一重要主题。
小说中表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爱情,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爱情却被无奈的现实所打击。
《红楼梦》通过描写这段爱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无奈的思考。
第三,财富和权力也是《红楼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贾府的家族兴衰和财富纷争成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之一。
小说中所展现的权力斗争、虚荣心和金钱的滋生与腐化,既是作者对封建社会贾府家族的弊端和矛盾的揭示,也折射出现实世界中贪婪和欲望的扩张。
此外,命运也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命运的坎坷和曲折,有的命运多舛,有的命运辉煌。
贾宝玉的命运尤为典型,他天生贵族,但却无法逃离家族的衰落和个人的悲剧。
小说通过对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红楼梦》是一部深刻描绘封建社会矛盾和人性弊端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座瑰宝,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思想的主旨超越了个人和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古典小说,它涵盖了许多哲学主题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体现的主要哲学意蕴:
1. 人生无常:小说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生无常的观念。
贾府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衰落破败,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和悲剧。
这反映了佛教中的无常观,即万物皆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 因果报应: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人物的善恶行为最终会招致相应的结果。
3. 人性的复杂性:《红楼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虚荣、贪婪的一面。
这反映了人性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4. 虚无主义:小说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虚无主义态度。
贾府的荣华富贵最终化为泡影,一切皆是空,这反映了一种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追求的怀疑和否定。
5. 道家思想:小说中还蕴含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如阴阳调和、
道法自然等。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这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贾府的园景、人物的修行等方面得以体现。
《红楼梦》:曹雪芹写甄士隐和贾雨村,想表达这三重人生境界

《恺叔说红楼梦》第155期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曹雪芹一直拿甄士隐和贾雨村做对比,他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曹雪芹想借助这两个人,表达人生的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呢?1、第一重境界:看真是真,看假是假在曹雪芹的笔下,甄士隐代表“真”,贾雨村代表“假”。
原来的甄士隐,有娇妻封氏一枚,情性贤淑,深明礼义。
甄士隐家虽算不上豪门,但在当地还是被推为望族了。
甄士隐禀性恬淡,对功名不怎么感兴趣,每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乐在其中。
另外,他还有一个生得粉装玉琢的女儿英莲。
可以说,那时的甄士隐,过得真很幸福,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而那时的贾雨村,则是苦逼的穷屌丝一枚,家里只剩他一个。
为了重整家业,贾雨村一心考取功名。
然而,囊中羞涩的他,虽然每日卖字作文为生,但是根本赚不够去京都考科举的路费。
那时的贾雨村,假想自己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假想自己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可见当时的他,得了假想症。
不仅如此,因为穷,贾雨村注定单身着。
他虽长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但就是没女子看得上。
当时甄家的丫环娇杏多看了贾雨村几眼,他便开始意淫,假想对方对自己有意。
从甄士隐和贾雨村的身上,你可以看真是真,看假是假。
2、第二重境界:看真不是真,看假不是假然而,正如曹雪芹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和假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后来,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变。
甄士隐因此开始看真不是真,贾雨村因此开始看假不是假。
甄士隐一片真心待人,给了贾雨村五十两银子,让他有了上京考取功名的路费。
然而,甄士隐的真心待人却没换来好的结局。
之后,他的女儿在元宵之夜被拐子抱走,没过多久住所更是意外被烧成灰烬。
为此,甄士隐被迫搬到田庄上去住,又被盗贼闹得无法安宁,之后只能和妻子一起去投靠岳丈封肃。
没想到封肃是个小人,算计完了女婿的钱财之后,开始各种嫌弃。
遇人不淑的甄士隐,作为暮年之人,贫病交攻,凄凉不已,这叫他如何看真是真呢?而贾雨村则开始走上了光明大道,他考取了功名,成为了知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明 。因 其 无 , 能 照 出 有 。而 宝 玉 正 合 此 要 求 。宝 玉 故 天 性 清 明 灵 秀 ,后 天 仍 保 持 着 最 初 一 念 之 赤 子 本 心 。
所 以 曹 雪 芹 特 意 在 贾 宝 玉 房 中 安 了 一 面 大 镜 子 。 可 以
说 镜 子 就 是 贾 宝 玉 的 隐 喻 。 镜 由 泥 石 炼 成 ,而 贾 宝 玉
的 来 历 亦 是 如 此 , 玉 的 前 身 为 通 灵 宝 玉 , 灵 宝 玉 宝 通 为 补 天 石 的 幻 化 。 宝 玉 正 如 一 柄 “ 月 宝 鉴 ” 他 能 使 风 ,
《 楼 梦 》 仅 具 有 丰 富 的人 性 宝 藏 、 学 宝 藏 , 且 拥 红 不 文 而
空 ” 明 镜 境 界 : 照 亮 明 镜 的 光 明 境 界 ; 创 造 光 明 之 二 三 的太阳境界。 德 十 年 (3 6 明文 规 定 儒 官 与吏 着 相 同形 制 的 公 服 , 10 ) 但
对 江 南 儒 士 却 关 照 有 加 ,尊 重 他 们 习 惯 穿 着 战 国 时 期 传 承 下 来 的 “ 衣 ” 加 祭 祀 大 典 等 活 动 的 传 统 . 别 规 定 深 参 特
实 质 上 已 异 化 为 丧 失 自我 的 可怜 的 “ 蝗 虫 ” 所 以 她 母 , 认 不 出 镜 中 的 “自 己 ” 深 刻 地 照 见 : 读 书 上 进 之 人 ” ; “ 书 》 八 册 . 海 书 店 ,9 6 第 上 19.
三 重 思 想 境 界 : 照 见 人 生 “ 竟 是 到 头 一 梦 , 境 归 一 究 万
有 最 丰 富 的哲 学 宝 藏 、 想 宝 藏 、 神 宝 藏 。 ”] 是值 思 精 [它 2
得 不 断 挖 掘 的 巨 大 宝 藏 。 故 本 文 试 图 阐 释 其 所 蕴 含 的
世 间 各 种 凡 夫 俗 物 、 影 假 象 原 形 毕 露 , 现 真 相 。此 魅 显 镜 清 晰 照 出 :放 弃 尊 严 攀 附 权 贵 而 活 着 的 刘 姥 姥 们 ,
[ ] 元 ] 梦 祥 . 津 志 辑 佚 . 京 古 籍 出 版 社 ,9 3 8[ 熊 析 北 18 :
2 7 0 .
“ 北 士 服 , 从 其 便 , 礼 为 宜 ”1, 反 映 了 当 时 南 北 南 各 于 _ 即 6 ] 士 人所 著 服饰 各 成体 系的事 实 。
尽 管 如 此 .江 南 社 会 风 尚 的 变 迁 也 经 历 了 一 个 动 荡
[ ]明 ] 孟 春 . 冬 序 录 摘抄 ( 一 ) 书集 成初 编 本 . 9[ 何 余 卷 . 丛 [O] 明 ] 袢 . 忠 文 集 . 二 十 四《 斋 先 生 俞 公 墓 1 [ 王 王 卷 时
表 》丛 书 集 成 初 编 本 . .
的过程 , 即从 最 初 的 被 冲 击 导 致 的 传 统 的 异 变 , 传 统 与 到
明 镜 境 Leabharlann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思 想 宝 藏 本 文 将 运 用 中 国 禅 宗 、 拉 图 柏
禅 家 常 以镜 喻 明心 见 性 。 “ 是 菩 提 树 , 如 明镜 身 心
台 。 时 时 勤 拂 拭 , 使 有 尘 埃 ” 年 黄 梅 五 祖 弘 忍 欲 求 莫 当 法 嗣 ,北 宗 六 祖 道 出 此 偈 。 他 以 明 镜 为 机 锋 ,表 述 其
21f Pg - 又 教 料 00- l- r -6 T ̄ , ]
《 楼 梦 》思 想 三 重 性 的 内 涵 阐 释 红
苏 志 文
( 京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 楼 梦 》 仅 具 备 极 高 的 文 学 价 值 , 红 不 且
一
209) 1 0 7
、
目, 沾染任何 主观性 而失真 。因此镜 子要空 、 净 、 不 要
哲 学 的 也 , 宙 的 也 , 学 的 也 。 此 《 楼 梦 》 所 以 大 宇 文 红 之
背 于 吾 国 人 之 精 神 , 其 价 值 亦 即 在 此 。 …王 国 维 先 生 而 ”
开 创 运 用 西 方 哲 学 理 论 来 阐 释 《 楼 梦 》 先 河 , 用 红 之 他 叔本华哲 学探 讨 了《 楼梦 》 悲 剧意 义与伦理 意义 。 红 的 刘 再 复 沿 着 这 一 思 路 , 力 于 将 《 楼 梦 》 含 的 深 刻 致 红 蕴
和 海 德 格 尔哲 学 来 阐 释 《 楼 梦 》 达 到 的 三 重 递 进 红 所
思 想 内 涵 : 照 见 人 生 “究 竟 是 到 头 一 梦 , 境 归 空 ” 明 一 万 之
镜 境 界 ; 照 亮 明 镜 的 光 明 境 界 ; 产 生 光 明 的 太 阳 二 三 境界 。
“ 悟 ” 禅 机 。曹 雪 芹 欣 然 将 这 段 禅 门 公 案 引 入 《 渐 的 红
楼 梦 》 “ 具 哲 学 意 味 的 一 回 ” 二 十 二 回 。 曹 公 还 中 最 第
关 键 词 : 红 楼 梦 》 明镜 境 界 《
光明境界
太 阳境界
曾 将 小 说 题 日《 月 宝 鉴 》 由此 可 知 宝 鉴/ 明 镜 ” 风 。 “ 在
小 说 中有 着 极 其 深 刻 含 义 。镜 子 是 用 来 反 映 事 物 , 照
王 国 维 先 生 在 《 红 楼 梦 > 论 》 精 辟 论 断 道 :故 ( 评 中 “ 《 花 扇 》 政 治 的 也 , 民 的 也 , 史 的 也 ; 红 楼 梦 》 桃 , 国 历 《 ,
见 对象 , 它人 “ 以正衣冠 ” 而认识论告诉我们 。 有 可 。 欲 如 实 反 映 客 体 . 映 主 体 就 要 消 除 主 体 偏 见 。 量 达 反 尽 到 “ 我 ” 的 空 明 之 境 , 方 能 显 现 对 象 的 客 观 本 来 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