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合集下载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师用)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师用)

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学习目标】1、阅读课本P4-6正文部分,识记三句话:“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文化的活的灵魂’”,知道“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阅读读课本P7正文第1、2自然段及P8正文第1自然段,结合笔记,识记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含义及其关系;3、阅读课本P8正文第2自然段及P9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并理解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4、阅读课本P10-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部分,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了解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分成了不同的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阅读课本P11-1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部分,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6、阅读课本P12“唯物主义”部分,认识并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7、阅读课本P13-14“唯心主义”部分,认识并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并知道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8、阅读课本P16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9、阅读课本P17-18“社会会变革的先导”部分,识记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10、阅读课本P18-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部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直接理论来源;11、阅读课本P20-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部分,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12、阅读课本P22-23正文部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13、阅读课本P29最后一个自然段,识记并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概念,并根据本框题内容,总结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14、阅读课本P31正文,识记运动的含义,识记并理解、总结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5、阅读课本P32正文部分,识记并理解、总结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6、阅读课本P33-34正文部分,结合笔记,识记规律的含义,识记并理解、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17、阅读课本P35-37正文(尤其是P37第1自然段),识记并理解意识的起源、物质器官、内容(本质),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18、阅读课本P38正文第1、2自然段及P39第1自然段,识记并理解、区分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理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这一观点;19、阅读课本P40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并理解意识对物质具有的反作用,理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观点;20、阅读课本P40正文第3自然段,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并总结相应方法论;21、阅读课本P41正文部分,识记、理解并能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22、结合笔记,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23、阅读课本P42正文第1-3自然段及P43第1、2自然段,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24、阅读课本44-46正文,结合笔记,识记、理解并能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注意识记、区分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表现;25、阅读课本P47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真理的含义、最基本的属性,知道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点(真理的客观性);26、阅读课本P47最后两个自然段及P48第1自然段,识记并理解、运用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及其方法论;27、阅读课本P48正文第2自然段和P49正文第1-3自然段,结合笔记,识记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识记并理解、运用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教案【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教案【专题10】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第1课时学生自主学习一、落实主干知识1.哲学与生活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的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它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命题预测】 1.“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 同结构构成(如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 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 以体会到,与人“比”后,总会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 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 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排除A、C两项。题干强调的是思维能 否认识存在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3.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不断地接
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
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学习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提出问题的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解释世界的哲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增强实践本领的哲学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辩证思维的哲学
A.①②
B.③④
【解析】选A。证人基于自身的利益和外部某些压力可能不会说真话, 会作出有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法院要综合分析作出判断,故选A;意识是 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的,但也是真实存在的,故B说法错误;主观 与客观未必能够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C说法错误;D正确,但与题 干无关。
考向二 运动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2015·江苏单科·T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
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学设计

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学设计

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学设计第一篇: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学设计二轮复习课案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一、唯物论考情聚焦(1)从知识的考查看:近三年试题聚焦于哲学的基本派别、按客观规律办事、意识的作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真理及其认识的过程。

其中意识的作用、认识过程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2011-2012年有关意识作用的试题较多。

(2)从试题类型上看:试题多以体现类为主,时事类材料题明显减少,具体案例类试题增多。

选择题多以体现、表明等设问词出现,考查对具体概念和哲理的理解。

材料题多以辨析类和措施类、体现类为主,考查对哲学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重点要点备考策略(1)立足专题复习:可以分为三部分——哲学的基本知识、唯物论和认识论。

哲学的基本知识要把握两对关系,认识两种派别,明确一项作用。

两对关系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两种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项作用是真正哲学的作用。

唯物论要认识一种方法、两个概念、三对关系。

一种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两个概念是物质和意识。

三对关系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认识论要明确实践与真理两个概念,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立足整个教材:合理区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明确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立足可持续发展主线;认识规律、意识的作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

识记:意识(实践、认识、真理)的特征考向预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目标,围绕这一重点,我们必须把握如下几方面。

(1)结合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名言警句,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认识唯物主义的基本派别。

(2)结合人工降雨、环境改造、经济调节等现象,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3)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类重大发明和文化繁荣,认识意识的作用。

哲学唯物论、认识论2轮复习

哲学唯物论、认识论2轮复习

【备考指津】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哲学基本派别及观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 观能动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通过引文的形式考查对哲学基 本问题和派别的理解。(2)本专题内容可依托的热点材料有: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 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3)尤其对近五年未考查过的原理要特 别重视。
(2)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 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 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 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 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 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哲 学 主干整合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 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实际上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故 D 符合题意。
命题点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
2.考试来临时,会有少部分考生在 QQ 空间分享下图,还有
一部分考生和家长会选择另一种心理解压方式——到寺庙
烧香许愿,他们认为这样会保证考试顺利通过。他们的观
点属于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会发展的作用,故不选;③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能入
选。
模块四
专题十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政治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高考多以古代哲学观 点、漫画、引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 派别等相关知识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为
主。2015年备考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故不选A项;盲人摸象蕴含了孤立、
片面的观点,唇亡齿寒蕴含了联系的观点,故不选C项;拔苗 助长蕴含违背客观规律,刻舟求剑否定了运动的绝对性,故不 选D项。
模块四
专题十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政治
3.(2013·福建文综,35)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 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 们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①实践的概念 ②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观性 ②真理的具体性 ③真理的条件性 ④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①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无限性
联系
①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 现。②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③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哲学
模块四 专题十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政治
(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
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含义 不同 方法论
C.盲人摸象
D.拔苗助长 [答案] B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ppt
(3)反对:①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 义观点。②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 系
内容阐述
方法论
物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 要 坚 持 一 切 从 实 际 出
质 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 发,实事求是:一是要充
决 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
(4)有人认为,综合国力是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国 家力量之间的较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我国航天科技事业, 并以此作为现阶段发展的中心任务。请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 关系的知识辩析这一观点。(9分)
答案: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促 进事物的发展。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从我 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得出的正确认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应该认识到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却 不能以此为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否则可能会阻碍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③ 我们要大力发展航天科技事 业,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3)单独考查意识的作用:此部分一定要注意从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两个角度来分析。
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
实践的含 义和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 动。它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 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 践 和 认
实践 决定 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 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哲学及其派别
1.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哲 学 与 实 践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 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 考,哲学的根本任务 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保持不变,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来说,是处于相
对静止状态;二是事物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静止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不 联系 可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 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错误倾向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 主义和诡辩论
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
验和认识成果。
1.世界的物质性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
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
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 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物质性。
易混比较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关系 (1)区别:①实践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认识而言的。 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因为实践的构成要 素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的制约。②实践的 能动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 的。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 的主体是人。实践的能动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 (2) 联系:①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的。意识的目的 性、创造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 着能动性。②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 点,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则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要求。割裂二 者关系是错误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 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
2.“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 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 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 识源于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范缜认为“形”决定“神”,即物质决定意识;贝 克莱认为“观念”,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这二人的观点 实际上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故 D 符合题意。
( D )
命题点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
2.考试来临时,会有少部分考生在 QQ 空间分享下图,还有 一部分考生和家长会选择另一种心理解压方式——到寺庙 烧香许愿,他们认为这样会保证考试顺利通过。他们的观 点属于 ( D )
解析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我们之所以不能对历史问题轻率地下结论,主要是
因为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对历史问题要 慎重考虑,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绝对化,不能认为不同 的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②强调了真理是不断 深化发展的,与题意无关。
题组四
主观题
7. (2011· 山东文综)“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 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 年 10 月,山东省委组 织专家分赴全省 17 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 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 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 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 题中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神灵决定考试成败,属于
客观唯心主义。
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
误区1 哲学就是世界观。 误区2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统一。 误区3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 以具体科学为指导。 误区4 哲学是“科学之母”。
[易错警示] 1.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 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哲 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 指导的关系) 2.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 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哲学的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 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的依据) 4.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 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 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乎规律的运动过程,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 项与此 哲学观点相通,当选。A 项是形而上学观点;B 项是唯心 主义观点,均不符合题意;D 项体现了辩证法观点,但没 有体现唯物主义。
题组二
唯物论
2.(2011· 北京文综)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 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 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 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 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 )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一致的。 (×)(“两个对子”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构成一个对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构成另一个对子。“基本派别”是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 6.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观点)
专题十
【真题回眸】 题组一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 认识论
真题备考引擎
哲学思想与哲学派别 ( C )
1.(2011· 广东文综)“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 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解析 引文认为宇宙是一个物质生生不息、变化不止的合
答案
C
解析
国家之所以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社会心
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 表达虽然正确,但都不是原因;D 项说法不准确,社会心态 的调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但不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途 径。故选 C。
答案
C
3. (2011· 福建文综)“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 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 绪。这体现了 ( )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题干的规定性明确,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
答题时先摆出原理,然后结合材料说明。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
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 推动了认识的深化。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 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题说考点 [2012 高考会这样考] 2012 年高考可能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观点; 考 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背景材料多以哲学上的经典观点、杰 出人物取得成功的指导思想、 诗词歌赋、 成语及漫画等为主。
命题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 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 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材料中二人的观点都是对________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2011· 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学家通常认为, 在审视复杂历史 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D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 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 平的限制 A.①②
误区10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考点二 主干整合
物 质
1.世界是物质的 原理依据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 人脑中的反映,是 物质的反映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 界,世界的真正 坚持唯物主义, 统一性在于它的 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性 方法论
知识迁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唯物论:承认自然 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②辩证法:联系——处理好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矛 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量变——适度开 发。③认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 转移。D 项说明办事情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 具体办法去解决,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
题组三
认识论
5.(2011· 大纲全国卷)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 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 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981 年以来, 我国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 54%~106%,后者可 增加 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 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 ③能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备考指津】 从命题内容上看, 考查的重点有: 哲学基本派别及观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 观能动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 (1)通过引文的形式考查对哲学基 本问题和派别的理解。(2)本专题内容可依托的热点材料有: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 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 (3)尤其对近五年未考查过的原理要特 别重视。
知识网络构建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主干整合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 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 学
误区5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误区6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
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或思维和存在的
辩证关系问题。
误区7 唯物主义追求物质利益,唯心 主义追求精神享受。
误区8 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 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误区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 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
A
4.(2011· 四川文综)《吕氏春秋· 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 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 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 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解析 荆人涉澭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事物是变化发展 (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