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说明文阅读
五下-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五下-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查漏补缺之说明文阅读训练班级:姓名:学号:说明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第二步,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要点,如说明事物的构造、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等等。
第三步,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等,前五种却是我们最常见的,都出现在了五年级上册的课文中。
第四步,注意文章科学而严谨的词语,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
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题。
(一)森林卫士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种全身披鳞的兽类,属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主要有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大穿山甲等,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穿山甲长约40~50厘米,尾长约30厘米,体重约1500克~3000克。
穿山甲善于掘洞,掘洞时前肢挖土,后肢刨土,不一会儿就钻进土中,因身上长满坚硬的角质鳞片,很像盔甲,挖洞又迅速,好似有“穿山之术”,故名穿山甲。
它多单独活动,白天在洞中休息,夜间外出觅食。
它听觉和视觉较差,但嗅觉灵敏。
牙齿退化,胃中有砂石帮助研磨食物。
XXX不仅善于打洞,还能游泳,也能上树。
XXX稍大后,常“骑”在母亲背上,随母亲外出觅食。
XXX遇到危险,便把身体卷成一团,头裹在腹部下面。
这种防御方式对付动物有效,但对猎人却没用。
穿山甲肉味鲜美,甲片是传统中药,所以遭到大量捕杀,数量已经很少了。
XXX是白蚁的克星。
白蚁的巢穴往往深藏于地下。
XXX 发觉白蚁踪影后,即会尾随追击,直捣巢穴,用尖吻插入其内,伸出粘腻的长舌迅速地舐食白蚁群。
偶然它躺下装死,伸出满是腥味粘液的舌头,待贪食的白蚁群爬满时,舌头一卷,全部吞食。
偶然它将鳞片翻开,引诱白蚁入内,当数量可观时,关闭鳞片,步入水中,翻开鳞片白蚁漂浮于水面,即可一一摒挡。
一只成年穿山甲一天可吃数万只白蚁,也有人说一次可吃一升(约1.5公斤)。
照此计较,一只穿山甲能保护二百亩以上的山林不受白蚁陵犯,所以人们称其为“丛林卫士”。
八年级上语文课内说明文阅读练习范文

八年级上语文课内说明文阅读练习(一)中国石拱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出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这句话所表现的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2分)15.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哪方面对赵州桥进行说明的? (2分)16.根据你对第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画一幅简单的赵州桥示意图。
(3分)17.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讲究用语的分寸。
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将关键词语用曲线标示出来。
(2分)18.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抄写一个例句。
(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小学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共4篇)

篇一: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一)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题前指导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
知识梳理1、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一般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列数据、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等。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说明文阅读课内

说明文训练一、阅读《看云识天气》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
3.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 ___、___ ____。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试题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试题一、苏州园林(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文中粗体字“雷同”能不能换成“相同”?为什么?2.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这种配合追求的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苏州园林的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4.这一段文字的结构方法是()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总—分—分5.你认为现代城市中那种整齐划一的建筑布局美吗?和苏州园林所讲究的美有什么不同?评价一下这两种美。
(二)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小学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小学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一)白颊长臂猿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
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的身子悬挂在树枝上,双腿蜷曲,来回摇摆,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9米。
雌白颊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
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如同飞鸟一般,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出“鹞子翻身”、“苏秦背剑”、“蜻蜒点水”等高难动作,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称之为高空“杂技演员”。
我国古代传说有一种叫做“通臂猿”的动物,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缩的能力,能够把一侧的臂缩短,而使另一侧的臂变长,这种传说的来历,可能就是由被神化了的长臂猿而想象出来的。
夜里睡觉也很有意思,总是坐在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枝的末端,差不多刚刚能够承受它的体重,给人一种随时都会跌下来的感觉。
其实,这种奇特的睡觉方式对于它来说才是最安全的。
因为如果有天敌入侵,只要树枝轻轻晃动,睡在上面的白颊长臂猿马上就会发觉,立即就会轻舒猿臂,扬长而去。
白颊长臂猿喜欢吃各种植物的果实、树叶、嫩枝、花朵,以及昆虫、鸟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
白颊长臂猿的喉部长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
它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形式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
特别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兽首先发出引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的亚成体单调的应和,“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10谷,几千米之外都能听到。
每天至少鸣唱1-2次,有时多达3-4次,一般与天气变化有关,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每次鸣唱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2-3分钟,长则在20分钟左右。
遗憾的是,它们高昂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偷猎者正是根据歌声寻找到它们的。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说明文阅读课件

四、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 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其特点是说明 详细,可以突出其各自的特点。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的几种情况,便于读者理解。
运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情势优美的特点。
5、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 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 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有意避免似的。
作比较通过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的比较,突出苏州园 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6、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死海海水的特征是咸度高、浮力大)《死海不死》
简单、形象、明了地说明了XX比文字更直观,更一目了然。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 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乐趣性,权威性。 9.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诠释概念或诠释原因)具体解释说明了XX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分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 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 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 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 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 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复习要点
一、复习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说明文的语言 四、文段内容概括 五、说明的顺序
六、说明的结构
说明文阅读 10 篇

说明文阅读10 篇(一)说窗“窗”字,初创时为“囱”,是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中说:“囱,在墙曰牖(音y ou,窗子),在屋曰囱。
象形。
”远古先民的穴居之口开在屋顶,既是门,又是窗,所以,甲骨文的“窗”为原始形态“洞口”(窗)的直观白描。
后来,“窗”字才变为由“穴”和“囱”两部分组成的字形。
钱钟书先生在一篇关于“窗”的散文中写道:“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
”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窗的最本质功能:给房屋以阳光、空气、清风与视眼。
窗,具有审美功能,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对于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对于房屋,窗户则是建筑灵魂的眼睛。
窗户是会说话的,是有表情的,它所流露出的人情味也特别令人回味。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窗是词人吟咏不尽的题材,自然景物是窗中永恒的画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些名诗佳句,至今还广为传诵。
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地淋漓尽致。
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
开在圆墙上的漏窗,又称花窗,多用砖瓦空砌而成。
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
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
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
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
空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
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窗的这些特点为古代那些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于是,窗的设计就更加活泼,造型更加丰富,且流露出更多的真性情。
然而现在,我们房屋窗户的造型几乎100%着眼于实用,窗的魅力在现代建筑中日益衰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13——16题(12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
...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3.在横线上分别概括三段文字的说明内容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2)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值得注意
(3)苏州园林的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14.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作比较;用松柏和道旁树来突出树木的变化之美,更能显示出园林的画意
15.苏州园林墙壁上为什么设置各式镂空图案?(2分)
增加了精致的深度,将园林的空间层次增多了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第二节加点字“大多是”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不能删去;大多是表示并不是绝对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与现实不符
(2)“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说说这句话中“补”字的妙处。
(2分)
使动作生动传神,显示了园林设计者的别具匠心。